首页 >> 论坛 >> 其它 投稿格式注意事项 | 字体∶ |  我要发新帖子! 
 [资料]造假ZF历史悠久 东京博士 (2009-04-29 20:49 阅读人次:3223) 
  1、平型关战斗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67人,伤94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

  
2、广阳伏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军千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63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7人,伤52人;皇协军伤亡6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4、三次破袭平汉路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11人,无皇协军伤亡报告(《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2人,伤51人,皇协军伤亡101人(《华北治安战》)

  
7、易(县)涞(源)战斗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14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4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8、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10人,皇协军伤亡79人(《华北治安战》)

  
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

  
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9人,伤132人,皇协军伤亡107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5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1人,伤65人,皇协军伤亡9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1、冀南1938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 毙俘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人,伤11人,皇协军伤亡16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939年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70人,皇协军伤亡81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3、115师陆房突围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122人,皇协军伤亡67人(《华北治安战》)

  
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

  
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

  
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

  
18、平西区*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0人,皇协军伤亡22人(《华北治安战》)

  
19、冀中*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

  
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

  
21、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9人,皇协军伤亡12人(《华北治安战》)

  
22、晋西北*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53人(内含日军11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107人,失踪3人,皇协军伤亡失踪201人(《华北治安战》)

  
23、冀中*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39人(《华北治安战》)

  
24、百团大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

  
25、太行区*年秋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44人(《华北治安战》)

  
26、冀中*年冬季攻势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27人,皇协军伤亡59人(《华北治安战》)

  
27、太岳*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6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7人,皇协军伤亡15人

  
28、晋西北*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4人,皇协军伤亡102人(《华北治安战》)

  


  
==================================================

  
也不能说日本的统计就一定准确,但是人家统计数字一向是精确到个位数,而且这个习惯不仅仅是战争中,几乎在任何时期和领域都能查阅到。

  


本网站为统一格式,过滤自然段首末空格,自动换行。
为满足个别用户特殊需要,提供UBB代码供用户使用。

[c]小标题居中[/c]
例:[c]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c]   发表结果:|      这是我要显示的小标题      |
[r]日期右对齐[/r]
例:[r]写于2000年5月1日[/r]       发表结果:|                写于2000年5月1日|
[b]重点显示[/b]
例:[b]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b]     发表结果:需要着重显示的文字
[color=颜色名]彩色显示[/color] *颜色名参考HTML标准
例:[color=PINK]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color]     发表结果:需要彩色显示的文字
[t]诗词格式[/t]
例:(略,每行起首自动插入10个空格)
[img]图像链接URL[/img]
例:[img]http://www.aaaa.com/a.gif[/img]   发表结果:(略)


Page: 2 | 1 |

  回复[31]:  又可 (2009-04-30 19:20)  
  回28楼

  
"把日本侵略和蒙古铁骑、八旗子弟兵。。。牵一起。。。可是会容易引起民族情绪的哦"

  
奇怪! 提起日本就不引起民族情绪? 你也和ZG一样,以伪造的"中华民族"的名义要消灭55个民族吗?

  回复[32]:  张三 (2009-04-30 20:52)  
  汉人曾国藩率汉人在江南大杀汉人,也是激起民族情绪伐

  回复[33]: 哈哈!再送给老王一篇参考文章! 新局长 (2009-05-01 11:57)  
  忘了是从哪里得到的资料,但是非常客观。有参考价值。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在历经10年的血战之后,开始了北伐战争蜜月后的第二个合作时期,红军换上了自己的老对手的服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中央军和晋军进行了忻口战役。这是国共在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携手联合作战,此后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是在战略层面上对于国军的遥相呼应,是一次完全独立的作战行动。

  
战役期间,八路军以狡 诈的战术技巧和勇猛的战斗决心,分别在日军的侧背实施了经典的山地伏击战“平型关”和特种部队夜袭战“阳明堡”,有力配合了国军的正面战役。

  
对于“平型关”战斗的战果争议较大,歼敌数目从二百人到千余人不等。我个人采信歼敌近千人的结论,依据上有两点:一是毛泽东事后的反应,在最初给林彪的电报中,毛曾经很兴奋地询问能否再搞几次这样的行动,调动一下全国抗战的决心。如果仅仅歼敌两三百人,老 毛当不至于兴奋如此。二是时任主攻旅旅长李天佑等人的回忆录,事后皆言因为日军抵抗激烈,八路军伤亡较大。在如此有利地形上实施的伏击战,攻守双方的伤亡比率大致应该是持平,要知道,此时的八路军都是万里长征筛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其军事素养和战斗精神都是中国军队中的一流水准,如果仅仅伤亡两三百人,李天佑等人不会如此痛心。

  
另外,大概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平型关”的公关工作要比“阳明堡”做的好,国共两党一致猛吹海螺,最高的歼敌数字曾经达到万余,缴获品中甚至出现了战车!嘿嘿,在中国特色上,国共确实是不逞相让,各有千秋。其实,以今天的眼光,“阳明堡”的成果远远大于“平型关”,二十架作战飞机的毁伤,对于国军的正面战场的支援要远远大于歼敌近千人的行动。

  
那时候,国军的正面抵抗一败再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军队的素质太低,在最精锐的中央嫡系德械师在上海战区消耗殆尽之后,国军的水准基本上跌到了近代化军队的程度,大部分时候不得不采用死板的点线作战,依靠阵地战死打硬拼。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指责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过于拙劣,为什么不采用机动防御战甚至运动战去作战。嘿嘿,指望一个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抓来的农民,既缺乏训练,又装备不足的军队去打运动战,半路上大概就跑得七零八落了,因此,国军不得不在阵地战中,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此,“阳明堡”的二十架飞机如果升空,将会给国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忻口战役后,山西的战略要地基本失守,国军的战线被切割的零零碎碎,曾经的国共两军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甚至在表面上都难以继续开展,于是,八路军就放了单飞,自顾向战线后方的河北山东等地穿插而去,正面战场上除了山西贺龙的留守兵团外,主力都跑到华北敌后去了。

  
在平型关最初的冲动之后,老 毛当然也很心疼自己部队的损失,满打满算,自己只有三万来人的血本,再打几次“平型关”,就玩完了。大概从那时候起,老 毛就知道不能再跟在国军的屁股后面拼消耗了,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这样,东去的八路军,在行进途中,不断地分流,化整为零,如水银泻地,消失于人民群众之中。不仅国民政府的作战序列中再也找不到这一支“第十八集团军” ,就是中共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大清楚自己手下的实力和分布状况。

  
分散开来的八路军以营连为单位,在日军扫荡过后的战线后方的真空地带,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几百人的一只队伍,几年下来,就变成了上万人的大军。等到抗战结束,细细一点,计有正规军一百万,人口近亿,上百个根据地,并且大多集中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和交通枢纽附近。

  
牛吧,这就是毛泽东理论宝库中的一个法宝--人民战争,奇迹般地让共产党从生死存亡的边缘,成长壮大到三分中国有其一。嘿嘿,这一招数还有一个学术味道很浓的词汇:总体战。

  
抗战期间,国民党一直在攻击中共“游而不击”,而中共确实很难反驳这种说法。8年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的最大的战役行动是1940年的“百团大战”,此次战役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不过是扒扒破路、炸炸矿山、打一些数十人守备的小据点,并非是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的战役企图。战役的后期,因为日军以大队(营)为单位,在根据地疯狂报复,横冲直撞,老彭气愤不过,组织了陈赓旅等几只主力部队上万人,在关家垴合围了500百人左右的岗崎大队,打了几个昼夜,居然没有全歼!其后,日军对八路军在太行山总部的报复行动中,仍然是以大队为单位进行长途穿插和奇袭,八路军依然是难以正面抵挡日军的进攻,最后导致副总参谋长左权战死疆场。这就是中日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是单纯依靠战斗意志能够弥补的。

  
那么,中共真的在8年抗战中如国民党形容的,除了前期的忻口战役和“百团大战” 之外,一直是在做壁上观吗?

  
这话看怎么讲,如果从师团规模的战斗而言,确实如此,象国军那样与日军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八路军从来没有过,新四军甚至连歼敌数百人的战斗都是屈指可数。但是,这绝对不能推出,共军在抗战中毫不出力的结论。

  
如果八路军编入国军战斗序列,完全听从国府指挥的话,大概忻口战役战役结束,八路的番号就不用保留了,因为全拼光了。对于整个山西战役进程的影响是:迟滞日军对太原的进攻半月左右,给予日军杀伤数千人左右。

  
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八路向敌后挺进,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在战略高度上,一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国土和民众资源,使得日军的“以战养战”的策略遭遇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了中共坚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狂热的政治鼓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从而调动起其战争潜力。

  
在战术上,以八路军的装备和训练,是不可能在与日军的正面对抗中占到任何便宜的。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吕梁英雄传”,说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要三个对一个才能打成平手,这还是冷兵器之间的对抗,热兵器方面的差距更大了。因此,打个伏击,摸个岗哨,炸个炮楼,扒扒铁路,埋个地雷什么的,那是拿手好戏,这些都是依靠游击战才能实施的手段。

  
再者,虽然八路军新四军一般不怎么主动去橹鬼子的虎须,但是日军也不能放任中共军肆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自己的交通畅通和重要要点的安全,又要驻军,又要清剿,哪一样也少不了部队的运用。如果中共军不在敌后拼命地折腾,国军的正面战场必将遭到更大的压力。

  
最近看了一些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回忆文章中有关中国军队的正面评价,对于国军是敬仰其下级军官的牺牲精神,对于八路军则是充满愤恨和恐惧:危险来自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搞得日军非常紧张。

  
因此,完全忽视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三緘其口。因此,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陆上人们,脑海中的八年抗战就是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对于淞沪血战、武汉会战,长沙战役,常德和衡阳保卫战不甚了了。很多人第一次正面接触这一段史实,还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那个大概还是因为后来回归大陆的李宗仁是那次战役的主官的缘故。

  
凭心而论,国民党打的相当顽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田汉歌词中的那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来形容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一点都不过分。

  
有人总是指责老蒋保存实力,消灭异己。其实,很大程度上,这是偏见。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中,老蒋把自己嫡系部队中精锐的德械装备的师团尽数投入了这场战役,最后基本上都消耗殆尽,哪里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也有人说老蒋笨,不应该在上海狭小的地域之内和日军拼消耗,让日军的舰炮和飞机大显神威。这个也是事后诸葛亮的想法。当时老蒋的判断是,中国如果以一国之力对抗日本,结局毫无悬念是失败。因此,争取外界的支援,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唯一一途。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狠狠地跟日本人干上一仗,让国际社会看看中国的实力,坚定他们出面调停的决心。即使真是老蒋笨,也是笨在落后的战争观念上面,没有预计到陆海空立体战争下巨大的火力杀伤效果。

  
也有人贴金说,这是小个子陈诚的神来之笔:在淞沪地区主动挑动战斗,把日军的注意力从华北引向华东,把日军的进攻轴向由北向南变成为东向西,利用江南的水网地形迟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不然,日军沿平汉路南下,一马平川,拿下武汉,切断中国东西联络,那国民政府就难以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从事后来的抵抗了。

  
呵呵,其实,日军在中国的军事冒险,是典型的“行动在理论前面”,早在“九一八”事件的时候,就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立功心切,擅自主张,挑起了军事争端。“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一者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二者也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刚到手的猎物,因此很希望和老蒋谈判协商停战,没有急迫的鲸吞中国的企图心。因此,老蒋为了保住武汉,把战火首先引向江南自己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区域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老蒋大概是以为打上一段时间,日本就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停战,没有想到日本这头蛮牛一发威,竟然不仅要打掉上海地区的国军,而且毫不停顿地挥师挺进南京。这也是为什么南京保卫战的准备是如此仓促的原因,据说临战前国防工事的钥匙都找不到,因为老蒋根本没有想到战争的规模会演变成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

  
接下来的的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终于绽放出中日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个亮点,近乎歼灭日军轻敌冒进的一个师团。这场战役中,中央军、西北军和桂系通力合作,展现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可贵一面。

  
其后,因为日军反应很快,对徐州形成包围之势,徐州的国军被迫四散撤退,一时间徐州往西的中原大地缺乏成建制的部队设防,老蒋万般无奈,只好炸开黄河花园口,形成了数百公里范围的黄泛区,阻止日军向华中进攻的势头。鬼子据说淹死了千余,老百姓屈死无数。***的小日本,这笔帐应该算在他们的头上。

  
在日军沿长江向武汉进攻中,国军在江西的万家岭一带,再次利用日军的轻敌冒进,合围并几乎全歼了一个师团。这是八年抗战中的第二个亮点,国共内战中大名鼎鼎的张灵甫就是经此一战而成名。关于这个几乎覆亡的师团还有很多的有趣的故事,该师团不是主力师团,其兵员的主要来源是大阪的小商贩,被其他日军戏称为“商贩师团”,就这么一个乙级师团,在南昌战役结束后沿长江南岸向武汉的攻击过程中,居然被赋予在崇山峻岭中偏师迂回的重任,结果因为这一带的铁矿干扰,罗盘失灵而迷路,在大山里面转磨磨,终于被国军抓住机会集中了十几倍的兵力团团围定猛打。说来惭愧,激战旬日而不能全歼,最后其师团长带领千余日军在外围日军的接应下,逃出生天。

  
1938年底,武汉会战的结果,仍然是毫无悬念,日军达成了其全部的军事政治企图:肢解中国,把国民政府降格为地方政权,扶植汪伪政权,建立亲日的中国傀儡政府。

  
其后的几年内,日军基本上没有发动10万人规模以上的战役,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的战略重点根本就不在中国战场上了。

  
1941年,老蒋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第一反应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中国得救了。心思马上就转移到战后中国的局势上面去了,那自然就是国共两党争夺天下的局面了。于是,保存实力就是首要的任务了。这一点上,老 毛比老蒋聪明多了,早在37年底中日打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当然,老蒋也是没有办法,谁让他是中央政府呢,肩上背负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他不得不抗。

  
因此,二次大战开始后,已经进行四年中日战争的中国大地上,反而平静下来,基本上是,日军不进攻,国军也不进攻,双方各据其土,相安无事。后来时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的美国老兵史迪威之所以与总司令蒋介石闹到不可开交的程度,就是因为他气愤老蒋只管伸手向美国要装备,却缺乏打击日军的主动精神。

  
日军在随后发动了几场规模和目的都十分有限的战役,如长沙、常德、枣阳宜昌等战役,基本上是军一级数万人的规模。

  
国军在三次长沙战役中再次绽放了一个亮点,挫败了日军寻歼国军主力的战役企图,最后使得日军无功而返,双方回复战役前的姿态。这几次战役的总指挥薛岳后来也忍不住吹了一个大海螺,称之为“天炉战法”,嘿嘿,用军事术语说就是保持两翼战线的完整,正面做机动防御,逐步消耗日军的进攻动能,最后的战场态势就是日军被国军三面包围。

  
日军在三次长沙战役没有占到便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日军战役目的不明确,数万人攻城略地还要寻歼国军主力,胃口太大了;二是国军的战术对头,机动防御,不做正面战场的硬顶,使得日军的火力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是,一旦日军下定决心,国军依然不能正面抵抗。44年日军为了打通东北至南洋的大陆交通线,轻松击溃中原的汤恩伯部,一鼓作气,很快轻取长沙,直下衡阳。当然,坚城之下,在方先觉的第十军面前栽了一个大跟头:衡阳血战四十八个昼夜方才破城。此前,余万程57师的死守常德16天,也让日军大栽其面。

  
尽管抗战中后期,国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日军的差距仍然相当地巨大。日军发动的以围歼第5战区主力的枣阳宜昌战役中,数万日军打得数十万国军团团转,最后急了眼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亲上火线,指挥手下不多的亲卫部队,以攻对攻,和日军打运动战,为了协调调动周边的国军,拼命地四下电讯联络,最后被日军侦知其下落,合力围攻之下,张将军英勇殉国。老蒋得讯,痛哭流涕,后来还亲自去为张将军抬棺。当年中日在华北的过渡时期,张自忠因为做过一段时间的北平市长,被国人痛骂为卖国贼,皆曰彼可杀之的时候,是老蒋一力保护,后来又命其带兵打仗,谁说老蒋不识人?!

  
另外,国军的精锐师团曾经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在昆仑关与日军血战一场,歼敌一个旅团,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除了后期的湎北反击战之外,这大概是国军在抗战期间唯一一次的攻坚战。虽说最后的结果是国军攻克了昆仑关,达到其战役企图,但是以优势的兵力,良好的战场态势,不亚于日军的装备(国军于此战首次出动了战车) ,敌我双方的损失实在是不成比例。

  
国军对日军作战完完全全地占上风的,大概只有44年在缅甸北部对日军的反击战。此时参战的国军远征军,基本上是按照美军轻装师团编组训练的,其武器装备水平远在日军之上,攻坚和机动能力很强,再加上盟军掌握了完全的制空权,因此,国军第一次以很小的伤亡,打得日军丢盔卸甲,狼狈不堪。即使在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优势的湎北之战中,仍然出现了为攻克日军千余人据守的松山堡垒,数万国军围攻月余,伤亡近万,方才得手的意外情况。

  
无论国军还是共军,在对日作战中表现不佳,原因虽然很多,不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日军的顽强。如果说,没有盟军的帮助,中国早就亡于日人之手了,大概没有人会反驳这一点吧。如果说,日军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最强悍的军队,大概也没有人反对吧。

  
自明治维新起,至太平洋中途岛海战止,日军鲜有败战记录,其英勇顽强的斗志,视死如归的精神,丰富的作战经验,普遍的嗜血性,冷酷的纪律性,都是二战中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所不具备的,不夸张的讲,当时世界上具备与日本一决高下能力的国家只有三个:德国、苏联和美国。就连老牌帝国英国,十几万人在马来半岛,也被骑着自行车的几万日军轻轻松松打得缴械投降了。

  
即使在战争后期,美军占尽了全部的优势,为了对付在几个海岛上困兽犹斗的日军,伤亡也达到了十数万人之多。要知道,那可是把日军按在地洞里面,用飞机、舰炮、地面炮火、火焰喷射器,坦克、推土机不分昼夜地猛烈捶打的结果啊。

  
所以说,抗战前期国军打不过日军很正常,抗战中后期装备与日军相当,还是打不过日军也很正常,在装备强于日军的抗战最后几仗中,伤亡大于日军还是很正常,因为还有一个士气和训练的问题。用一个现代词汇说是,觉悟不够,不知道为谁而战。四十年代的中国,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淡漠得很。常德会战期间,时年弱冠的阿唐老爸曾经给火线上的国军送过饭,后来对阿唐说,一个团的国军几天打下来,就剩下一个连了。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他只知道日本人来打中国,所以要打他们,其它的一概不知。

  
为什么日军的回忆录中总是对冲锋在前的国军中下级军官充满敬意,因为印象太深刻了,比比皆是。为什么军官要冲锋在前,难道他们不明白这是违反作战原则的:军官如果首先战死,进攻就失去了组织者?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不如此,士兵是不会自觉冲锋在前的。因此,任何对于国军在抗战中表现拙劣的谩骂都是对于为国死难者的极大不恭。

  
回首往事,国军以其极大的牺牲和勇气,无疑应该荣登抗战胜利荣誉之席的首座,共军以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无疑应该得到最大一枚的抗战胜利奖章。

  
今天,说句公道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作为,可圈可点,负起了他们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不是蒋公,中国大概在38年就投降了日本,战后铁定是战败国中的一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是想都不用想的了。但是同时,老蒋也为其抗战后期的短视付出了代价:为了保存实力而出工不出力的做法,使得他的军队缺乏在火线上与手中刚刚装备的美式军械磨合的机会,使得后起的军事将领缺乏进行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如孙立人和廖耀湘等,并且,大部分精锐部队龟缩在西南边陲,在抗战结束之后的与中共的对峙之中,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姿态。因此,如果说老蒋最后丢失了大陆,除了有其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之外,军队在抗战后期的不思进取和萎靡不振,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以成败论英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 产党,显然是抗日战争的最大赢家,本来是被人满世界追打的穷叫花子,突然之间与庄家平起平坐,有资格议论“今天下英雄,惟老蒋与老毛耳”了!即使时光倒转,中共也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后悔,大概还是会按原来走过的路子再来一遍。但是,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角度看回去,中共确实是自私了一些。甭管日军打的是国统区还是解放区,他们可都是中国人民,你多藏一些私,百姓就要多遭一分的罪。

  
呵呵,有时候看国共两党的征战史,很像当年的刘邦与项羽,刘邦胜在不以一时长短为计较,宁可背负小人的名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借形势而得天下;项羽败在拘泥于眼前的定势,讲究贵族的诚信原则,四平八稳,堂堂正正,最后亥下一战而倾覆。

  
老蒋,孔孟的书读得稍微多了些,对上帝的礼拜做的稍微勤了些,还是不够坏啊。呵呵!

  

  回复[34]: 哈哈!最精彩的是下面这句话! 新局长 (2009-05-01 11:59)  
  就是中共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大清楚自己手下的实力和分布状况。呵呵!

  
夜袭“阳明堡”战役是陈锡联打的。

  

  回复[35]: 哈哈!其实板凳尊敬的张灵甫,中共也尊敬啊! 新局长 (2009-05-01 12:16)  
   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庆典中,张灵甫的夫人作为国民党将领的遗属也出席了。

  
有关张灵甫的参考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3c590100a4ik.html

  
“这些关中将士无论性格性情具备什么样儿的地域性特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主体精神。”作家陈忠实曾这样评论抗战中的关中将士。

  
关中将士中的抗日救国的民族英雄中,我们不能不提的一位黄埔精英,就是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被视为“常胜将军”的张灵甫。

  
打开单元房的小门,一张酷似张灵甫将军模样但苍老了许多的笑脸迎着我们,记者一眼认出,他就是张居礼先生、张灵甫将军的长子。张居礼身后站着他的夫人和一双儿女,客厅茶几上摆满了水果,显然一幅迎接贵客的场景。

  
记者顿感诧异,起初被拒绝访问,但因强调是大公报记者方获应允而晚了时日的采访,却受到张先生一家人的极其重视。张居礼解释说,因为父亲及其74师(抗战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的顾虑,有关父亲的采访他几乎都拒绝了,唯独大公报是经过全家人慎重考虑后决定接受的。

  
男儿自当手挽狂澜谈到父亲,张居礼刻着皱纹的脸上顿时写满了遗憾:“我出生在1936年,与父亲相处的日子仅有45天,八年抗战他三过家门而未归。对父亲的抗战事迹的了解大多是他的老战友、老部下、母亲、小妈(张居礼称张将军小夫人为小妈)的讲述和断断续续儿时听到的记忆片断串起来的。”张居礼边说边拿出一叠已经准备好的关于父亲的资料:一份张居礼手书的《张灵甫将军事略摘抄》;一份题为《崇拜伟大的抗战英雄张灵甫将军》,落款老部下胡立文记实的文章;一份黄埔军校将帅录复印件;一张用红笔勾画着国民革命军74军军歌的纸;和一张将军遗墨复印件。

  
《张灵甫将军事略摘抄》中端端正正的楷书这样记述着:

  
“将军1903年生于陕西长安东大村,名钟麟,字灵甫。奇俊英迈、高准巨额、目熠熠有光、体雄伟,与人肺腑然不苟同。1923年毕业于长安中学,归里执教,旋考入北京大学,后投笔从戎,初入西北军驻豫军官训练团,复考入黄埔军校四期。端品勤学,成绩斐然,师友敬佩。胸怀大志,尝曰:‘男儿当手挽狂澜,砥柱中流。’慕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拿破仑之为人。民国十五年军校毕业,派任第二十一师见习军官。……”

  
张居礼对父亲八年抗战中,竭智尽忠,出生入死,浴血日寇,忠实地履行中国军人天职辉煌事迹的讲述,是从母亲看到的唯一一封父亲写给伯父张秀甫的绝笔家信开始的。

  
家书曰:“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难卜。家人当认我已死,绝勿似我尚生。予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余妻守嫁,听其自然。”

  
张居礼解释说:“将军在抗战伊始就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了。1937年8月,日寇征战我淞沪,51师开赴上海,将军调任74军51师305团任团长,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罗店之役与日军久留米师团鏖战经月。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将军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寇丢盔卸甲,抱头鼠窜。他率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这次上海保卫战中,父亲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当时有名的《申报》和《大公报》都曾报道过51师的英勇作战。

  
1937年12月,在上方镇一带,淞沪战场下来还未及休整,将军就率305团投入保卫南京战。对于战场上的生与死,将军对部下的诠释是铁血军人式的训示:‘作战须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将军这样要求部下,自己更是以身示范。给伯父的家信就是此前寄出去的。”

  
张居礼崇敬地称父亲为“将军。”

  
他回忆说:“我清楚地记得1991年6月8日,将军的老部下刘光宇从台湾专程来西安看望我们全家时告诉我,在中山陵外阻击战前,将军亲率他所在的全团官兵,遥拜国父陵寝誓与首都共存亡,全场为之感泣,士气高涨。在冲杀中,将军左臂中弹血流如注,仍指挥战士边打边撤,部下劝他随伤兵过江到后方就医,他勃然大怒:‘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以死践誓言!’负伤的将军裹伤续战,在他的感召下,官兵无不感奋力拚。305团终于在夜战中夺回了阵地,把日军堵在南京南郊的大门外。无奈日军火力猛,国军士兵死伤枕籍满战壕。官兵突围途中被打散的305团仅剩几十人,多数士兵壮烈殉国,城池陷落,无数军民遭杀戮,将军热泪盈眶心如刀绞,发誓要报仇雪国耻。”

  
浴血德安居功至伟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踏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勇,愈杀愈勇。抗战必定胜利!杀!建国必定成功!杀!”张居礼拿着红笔勾画着国民革命军74军军歌的纸,心情复杂地说:“这首军歌是著名作家田汉在德安大捷后因采访将军并被74军英勇事迹深深感动后,挥笔作词,由著名作曲家任光谱曲。”

  
张居礼特别强调道:“歌中的每一战都有骁勇善战的将军指挥冲杀在第一线的身影,而张古山之战使将军居功至伟,名震天下。”

  
记者在史料中得知,抗战中唯一一次全歼日本一个师团的战役就是“德安大捷”又称“万家岭大捷”,而张古山之战又如何使张将军在此捷中居功至伟呢?张居礼的回忆将我们带回到1938年江西德安的硝烟战场上。

  
1938年,日寇重兵犯江西。张将军奉命,对驻守江西德安万家岭张古山的日寇进行反击。德安战役打响了,日军步步为营,阵地固若金汤,双方拉锯数回合,国军始终攻克不下,战局僵持,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人认为张古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军拍案而起,道:“各位都看过《三国演义》,魏国大将邓艾为攻取成都,出蜀将之不意,带精兵暗渡阴平,飞越摩天岭,一举攻克了江油、涪城和成都。我们也可仿此战例,大军从正面进攻的同时,再挑选一批精兵强将,从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进行偷袭,以收两面夹攻之效。”于是,他亲率一支突击队效法邓艾轻装出发,攀木挂树,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老林恶水,配合正面部队进攻,白刃格斗飞夺张古山。日寇不甘失败,第二天清晨天刚亮,二十余架日军轰炸机就钻出厚厚的云层,飞临张古山上空,飞机的呼啸混和着炸弹划过空气发出的凄厉啸音,震耳欲聋,顷刻间,张古山上炸翻了天,从远处望去,张古山笼罩在浓烟火海之中,简直是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由于中国军队几乎没有防空能力,日机异常猖獗,肆无忌惮地作低空俯冲,对准山头轰炸扫射,而不必顾虑被对方防空火炮击落的危险,阵地上的人连飞机身上涂的猩红的膏药旗也肉眼可见。在敌机剧烈的空袭下,第305团伤亡极其惨重。

  
上午十点,空袭方停,急于夺回阵地的日军106师团向张古山发起了冲锋。将军一身尘土跑上第305团防御阵地亲自督战。狗急跳墙的日军顶着山上洒下的弹雨,不顾一切地弯着腰向山上猛冲,直逼第305团的阵地。当部分日军最终冲上山顶,第305团残余的官兵在张将军的带领下,上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杀,刺刀拚弯了,枪管裂了,日军被打下山。黄昏时分,敌人再度对张古山发动强大攻势,炮火密集地倾泻到张古山上。经过大半天的激战,305团已经伤亡大半,精疲力竭了,为避免更大的损失,以利稍后再战,将军不得不将残部撤下张古山。

  
入夜,张将军再次组织起四百余名精兵进行顽强反击,夺回了阵地。此后两军在张古山上展开了拉锯,白天日军凭借空中优势攻下阵地,晚上再指挥部队以夜战夺回,阵地在激战中几经易手,双方都打得头破血流,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张古山上直杀得尸山血海。两军交战勇者胜,张将军在第74军人送外号“猛张飞”,张飞真的玩起命来,对任何对手都是一场灾难,张古山成了日军的噩梦。在他的顽强作战之下,日军最终再次被赶下张古山,任凭敌军再怎样狂轰滥炸,身中7块弹片的将军,始终将阵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牢牢堵死了日军106师团的生路。在整个万家岭会战中,日军整个一个师团被完全打垮了。

  
据战后路过此地的139师师长唐永良回忆描述:“人骨、马骨……沿山麓、沿道路、沿溪流,无处无日兵骸骨,若说五步一尸、十步一马,并不过分,统计日兵骸骨至少在六千具以上,马骨至少在千具以上。”

  
跛腿将军舍身忘死从回忆中走出的张居礼从资料中拿出那份题为《崇拜伟大的抗战英雄张灵甫将军》的记实文章,说:“这是从1938年就跟随将军的老部下胡立文撰写的回忆,回忆录中说,他在德安大捷后看到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五处处长、著名作家田汉到江西前线采访张将军,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将军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从此名震天下。”

  
将军的威名使人敬仰,将军的雄姿使人生畏,而战场之外,更能看出将军的本色。据胡立文回忆:“1938年11月,我们所在的74军调长沙休整,正值著名的长沙大火后,市区一片紊乱,百姓无家可归。将军心痛之余,立即带领官兵帮助百姓在瓦砾灰烬中重建家园,深受长沙百姓爱戴。将军在打仗、军训时的确是威严令官兵敬畏,平时则是一位崇尚文化、慈爱有加的父母官。我跟随将军时虽然已17岁,但个子矮小像个孩子,将军用手摸摸我的头,亲切地鼓励我好好做事,也从未见过他训斥过部下。将军闲时喜横毫挥墨,被于右任先生赞为奇才。”

  
1939年3月,将军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一次战斗中,右腿中炮弹负重伤,匆匆包扎伤口后他再度投入战斗。不久之后的上高会战中,他腿部再度被炸断。手术后不久,将军在报上看到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便提前归队,从此他留下了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被亲切地称作“跛腿将军”。

  
将军所在的74军是一支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被誉为抗日铁军。将军也因战功一再擢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他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也被视为“常胜将军”。

  
采访结束了,张居礼长长地舒了口气,宽慰地说:“两年前,小妈王玉龄和弟弟从美国回来,我们全家在上海浦东天逸静园为将军举行了灵葬安放仪式。因为海外、台湾的老军人们思念着大陆故土,魂兮归来是他们的愿望。”

  
孟良崮战役告捷,设在山下的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部指挥所频频接到战斗前沿打来的电话:“张灵甫自杀了,张灵甫自杀了!”指挥所里人员奔走相告。

  
“是自杀吗?”待战斗前沿报捷电话又一次打来时,陶勇操着浓重的安徽霍丘口音大声询问。

  
“报告司令员,是俘虏兵讲的。”

  
电话那头未能作出肯定的答复。

  
“怎么搞的?”陶勇生气地将电话一撂。

  
司令员发火了,大家谁也不敢吭声,但心里却在嘀咕着:“仗打赢了,敌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也死了,首长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警卫员,备马!”陶司令员将手中的半截烟揿灭,粗声粗气命令着:“去 600高地,寻找张灵甫尸体!”

  
“是,集合!”警卫班长一个立正行了个军礼。瞬间,警卫班20多人齐刷刷地站成一队。

  
“马夫老吴,医生‘小白脸’(盛政权皮肤较白故有此昵称),随队出发,再在当地找个熟悉地形的向导!”陶司令员又下了一道命令。

  
从山下的第四纵队司令部指挥所至孟良崮600高地,距离约8公里。山路崎岖曲折,举步维艰,有的地段几乎要匍匐前进。行至半山腰,因马受惊,陶司令员从马背上摔下来,只好弃马步行上山。

  
在向导的指点下,队伍抄小道赶到600高地。光秃秃的孟良崮山顶躺满了横七竖八的敌军尸体。大家迅速行动搜寻张灵甫尸体。约一刻钟后,一警卫人员在一个炸毁的发报机旁发现一具身穿将官制服且面部朝上的尸体,当他取下其胸章时,禁不住大叫起来:“找到了,找到了!”他随即将写着“中将张灵甫”的胸章交给了陶司令员。

  
“小白脸,为张灵甫验尸!”陶司令员语调铿锵激昂,声震山谷。

  
盛政权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验尸。他首先检查头部,发现除左面颊擦去一块皮外,其他无伤痕。他解开张灵甫胸前纽扣,发现其前胸有两个枪眼,子弹是直穿心脏从后背飞出的,躯体倒在血泊里。他反复检查枪伤,判断两枪眼均是200米以外远距离射击而致。枪眼口径较小,符合我军战士使用的美制“加拿大”冲锋枪口径。一般来说,国民党高级将领自杀,都惯于用手枪打太阳穴,而张灵甫头部无枪伤;退一步说,就是张灵甫当胸开枪,也难以连发两枪形成两个枪眼,况且衣服上没有火药燃焦的痕迹,故排除了自杀。验尸结论为:张灵甫系被我军击毙身亡。

  
盛政权将验尸结果报告给陶司令员,并详细说明其理由。陶司令员满意地点点头:“我说他不会自杀的,他想突围逃命,才落得这个可悲的下场!”

  
“报告司令员,发现一本军官证和一张照片!”验尸后一警卫人员从张灵甫内衣口袋搜出两份遗物。

  
陶司令员接过一看,军官证外部血迹斑斑,但夹在里面的张灵甫照片完好无损,他幽默地说:“军官证上交,这照片嘛,‘小白脸’验尸有功,就留作‘纪念’吧!”

  
数日后,延安的《解放日报》报道了张灵甫被我军击毙的消息。

  
全国解放后,上海、北京等地党史军史研究部门及辞书出版单位都曾来信,向盛政权了解他为张灵甫验尸的有关情况,盛政权如实反映了为张灵甫验尸的真实情况,揭露了国民党标榜的张灵甫“自杀”之说。

  
哈哈!这就是历史真相!

  回复[36]: 哈哈!今天可是哈哈多了。腮帮子痛! 新局长 (2009-05-01 12:42)  
  中国人永远的耻辱、被全世界军校作为反面教材

  
——南京保卫战(1937.12)

  
南京之战,中国军队以15万之众抗击日本不足五万的疲惫之军。中国军事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战前未作周密部署,守军分别扼守正面很宽纵深浅短的外围和复廓阵地,缺乏机动兵力。战斗中,消极防守,被动应付,致使本可作为首都屏障、钳制敌人前进的金坛、句容、溧水等地轻易陷入敌手。负责策应作战的部队轻失芜湖,使中国军队陆上退路断绝,最后决定突围时中国第五大肉头将军唐生智不仅率先逃跑,还事先烧毁了除他极少数高层军官所用船只外的所有渡船。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残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日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八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遂成为中国人永远的耻辱。往事不堪回首,不堪回首。

  
侵华日军进攻南京的兵力部署

  
目前,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文章和著作中,都有南京保卫战的内容,但关于进攻南京的日军兵力部署,有许多不同的叙述。如有的说:“日本二三十万大军围攻南京”。究竟是20万还是30万,不很明确。有的说:”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八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上海派遗军(以朝香宫鸠彦为司令官,辖藤田进的第三师团、吉住良辅的第九师团、山室宗武的第十一师团、荻洲立兵的第十三师团、中岛今朝吾的第十六师团和伊东政喜的第一〇一师团)和第十军(以柳川平助为司令官,辖谷寿夫的第六师团、牛岛贞雄的第十六师团、末松茂治的第一一四师团和第五师团国崎支队),协同海军,攻占南京。松井石根接到命令后,除以第一〇一师团留驻上海外,集中全部兵力,分三路直扑南京:右路以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六师团,沿京(宁)沪铁路向西进犯,攻夺乌龙山要塞,并渡江北上,切断津浦线和江北大运河,堵截南京守军北撤之路;中路以第三、第九师团,循京(宁)杭公路攻击南京,左路以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和国崎支队,沿广德、宜城一线西进,直取芜湖,切断南京守军沿江西去的退路。”

  
但实际上《大陆命令第八号》极为简单,原文是:“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理活。而根据其实际进军的情况来看,上述“右路”“第十一师团”,实际上只有这个师团的天谷支队(步兵第十旅团长天谷直次郎少将,以第十二联队为基干),协同第十三师团主力。在镇江渡过长江,迂回中国军。而该师团主力则开赴台湾(淞沪战役时,日统帅部曾从台湾守备队抽调兵力,组织重藤支队,增援上海)。

  
第十三师团一部分在江阴渡过长江,主力则在镇江渡过长江,堵截南京守军北撤之路。但这个师团派出了山田支队(第一〇三旅团长山田梅二少将,以第六十五联队为基干),沿长江南岸进攻,直到南京近郊的幕府山。

  
所述“中路”“第三师团”,实际上只派出了“先遣队”参加对南京的进攻,占领了南京的通济门和武定门。而该师团主力则在苏州方面。所述的“左路”“第六、第十八、第一一四师团和国崎支队”,并非全部“直取芜湖,切断南京守军沿江西去的退路”,而只有第五师团国崎支队(第九旅团长国崎登少将,以第四十一联队为基干),在采石以北的慈湖镇渡过长江,从乌江进攻并占领了浦口;第十八师团侵占了芜湖。其余均为正面进攻南京的部队。

  
还有第一〇一师团,虽然在占领上海后担任上海附近的警备,以后转向杭州进攻,但其大岛部队(可能是一个大队),却与十六师团等一起,从苏州、江阴、常州向南京追杀,在其为炫耀武功所拍摄的众多照片中,有在南京城外俘虏中国军1.5万人和在仙鹤门屠杀4000俘虏的两张照片,成为其参与南京暴行的铁证(见《支那事变纪念写真帖—伊东部队》,军御用达三益社,昭和十四年)。

  
还有海军第十一战队,从镇江向乌龙山炮台和南京下关江面进攻,在中山码头登陆。

  
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部队有:第十六师团(从汤山、麒麟门到中山门、下关)、第九师团(孝陵卫以南到光华门)、第一一四师团(袜陵关、方山、雨花台、中华门)、第六师团(牛首山、板桥、雨花台、中华门、江东门、三汊河)及海军第十一战队(从乌龙山至下关江面)。加上上面说的第十三师团的山田支队,第三师团的“先遣队”,第一〇一师团的大岛部队。而从南京外围迂回的则有上面说的第十一师团的天谷支队,第十三师团主力、第五师团国崎支队和第十八师团。

  
但这些部队均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减员在四万-六万人以上{包括生病住院治疗},并在会战后大部回国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若按这一标准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日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两万多人,共约七万多人。在攻进南京前已伤亡两万多人。

  
哈哈!

  

  回复[37]: 非常值得讨论! 新局长 (2009-05-01 13:00)  
  抗日战争究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打的?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问题,也是抗日战争历史至今无法显出真相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据历史的事实是,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全体的中国人民,都有参加这场中日的战争,但是以战场的表现而言,国民党是当时领导政府的政党,当然是负起领导全局战争的主要历史责任,而共产党则是以游击战方式与日军作战。

  
中日战争是那个党打的?并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事实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党派与全体的军民,都参加了这场历史中日历史的决战。与其归功是哪个政党的功劳,不如回归历史真相的记录,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从真相记录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改朝换代历史的结论,可能是由成王败寇的逻辑所支配,但是千万中国人民的血泪历史记录真相,却不能因这样的逻辑,而予以扭曲与抹杀。中国人绝对不能认为许多国民党的领袖们,有着留日背景与日本关系,就认为国民党媚日或是惧日,事实上,多数国民党领袖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中国民族主义成为支配他们的主要力量。只要看蒋介石最后会采取「联苏容共」的抗日政策,就可以知道,为了准备抗日,蒋介石甚至放弃了自己所一向坚持的政治信念与原则,而寻求苏联的援助与允许共产党参加抗日。更别提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民政府承担了多少的责任与压力,而终于将中国从次殖民地的卑微地位,提升到联合国的四强。

  
摘自《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这就是历史真相!不哈哈啦!

  回复[38]:  王者非王 (2009-05-01 13:21)  
  新局长总是能拿出这么多的事实真相来让大家看。你成了一个真相库啦。羡慕。我喜欢看真相,历史的真相。

  
真相局局长?

  回复[39]: 哈哈!老王过奖!我不过是喜欢历史! 新局长 (2009-05-02 11:45)  
  ——南京保卫战

  
六十岁一个甲子,日本若是聪明人早该向中国讨教解决仇债的方法,老天偏偏给了他们死不认账这样的嘴脸。

  
壮烈牺牲的英雄固然令后辈崇敬,即使那十数万在南京保卫战的突围中被日军俘获的战俘何曾不想在抗击外侮的战场上建功立业?是战略高层的错误方略和战场的城防司令唐生智这个肉头司令出卖了他们崇高的愿望和“与南京共存亡”浴血奋战的精神。尤其是战场唐生智的率先逃跑,断绝后路的烧毁出他们乘坐的船只外所有的渡船;高级长官扔掉部队递次逃亡,基层官兵遂成为待杀羊群。这种混乱使他们欲战不能,欲走不通,最后被日寇以各种各样残忍地方式所杀害。在祭酒悼念将军、烈士们的同时,也为死难的三十多万同胞献上一束花来安慰他们的冤魂吧---

  
揭开“坚守南京”之谜

  
曾6赴台湾搜集史料的杨天石对当地的抗战史料存放非常熟悉。据他介绍,目前保存在台湾且比较重要的史料包括: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档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全会和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录,还有台湾“国史馆”保存的蒋介石个人档案,共有30万卷,按照“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整理好分成几十个专题。此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的摘录(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录分5种,全部对外开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战的史料。

  
台湾珍藏的抗战史料可以为我们揭开许多抗战中的不解之谜。杨天石在研究中就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一般都能想到的原因是,南京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孙中山的陵墓也在南京,如果守不住蒋介石没法向国人交待,但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更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据杨天石介绍,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为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 

  
台湾缺少研究抗战的人

  
保存在台北的当时国民政府和苏联的电报往来、蒋介石给唐生智的命令等文件为揭开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佐证。然而,作为抗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史料集合,对这些档案的研究在台湾却受到冷落。荣维木说,由于台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台湾研究抗日战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转向台湾史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与大陆的交流,为台湾日益萎缩的抗战研究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再生土壤。据荣维木介绍,现在每年都有学者互访,学术交流会议也比较多,关于“战时外交”“汪伪政权”两岸都举行过专门研讨会。

  
老蒋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的饱和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狗熊干涉,靠狗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欺辱我中华几百年的苏俄魔鬼身上,也不想想,斯大林是何等魔鬼?没有特别巨大的利益,苏俄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让苏联红军流血牺牲?历史再一次提醒后人:在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异想天开的拯救者。《国际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唱出了这世界生存的真理和被压迫民族的心声--------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南京保卫战:

  
1. 派谁守南京?

  
一说:蒋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明确反对的有白崇禧,刘斐) 。所以唐为司令。另一说:蒋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蒋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 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另另一说(弟兄们,不是我罗嗦,都是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差别较大,不得不列出。在此再次提醒,回忆录万万不可全信) :

  
12月8日蒋拜陵时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蒋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此时才跳了出来。(邱为达,74军51师306团团长,回忆) 关于唐的目的是否是沽名钓誉,大家大可不必追究。别管他目的如何,打好仗就成(参考邓公的猫论) 。但首都保卫战实在是凶险,如他守不好,一世骂名就跑不了了。

  
2. 计划守多久?

  
11月29日,蒋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7日蒋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云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仔细分析一下蒋唐的讲话就会发现,高层根本没有具体的计划。谁能保证云南的援军2个月就一定会到?蒋何时会下撤退命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名义上南京是死守,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防守计划,只能说守到蒋下令撤退为止。这让部下如何去准备?

  
3. 准备工作怎么样?

  
我们已经知道,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有的军军长师长在城内,部队却在城外,只能隔着城墙用无线电指挥) , 如果真能贯彻,到也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一门心思的死守。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其一,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工事准备:

  
先是准备坚守外围工事(在复廓工事外),花了很大力气去修,多日后又说兵力不足,改守复廓。复廓有部分水泥构建工事。且一直在加强。12日夜守军已散,居然仍有民工在赶工期浇铸水泥构件。

  
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

  
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4. 到底能守多少天?

  
大家都知道衡阳,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国军的进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对较好,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是,双方搅在一处,日军的炮火优势便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5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日军不损失几万人恐怕拿不下南京。 www.6park.com

  
5. 谁下令撤退的?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老唐不愧是老生姜!怎么会上这套,蒋只好亲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蒋的命令,又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了。这里唯一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7天蒋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我的推测:唐向蒋谎报了军情,谎称城防已经崩溃,要求撤退,蒋认为既然崩溃了,那就撤吧,至少还可以撤回些人来。唐又害怕事后真相被发现,罪责难逃,於是又让军师长们签字盖章,呵呵,集体讨论的结果,蒋不会把大家都杀了吧?

  
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左翼(他的防区) 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我们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国军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6.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12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没有!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12月12日南京城并没有被攻破,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

  
12月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最好拿张南京地图) :

  
中华门方向:城外的雨花台陷落,但中华门没有失守。守军是88师,87师一部。12下午88师孙元良(也有人回忆是10日下午)想往下关撤退,被36师制止,命其返回阵地。12日上午唐的长官部幕僚开会讨论撤退方案,孙可能得到了消息,所以开始撤了。如果唐根本没有撤退的意思,孙敢带部队擅自离开阵地?唐可是定了连坐法的!

  
12日下午,中华门外还有国军阵地,4时孙元良还在中华门城楼上!

  
另:叶肇的66军一个旅12日已经受命入城增援中华门。

  
光华门方向:11日日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 (261陈旅长语) 。12日日军光华门的日军“异常沉静” 。陈旅长只听见雨花台枪炮声比较密集,紫金山有稀疏枪声。

  
日军曾于10日“摸到了” 光华门,但突入日军被全歼(当时的命令:恢复不了阵地拿头来见!谢承瑞团长亲自上阵消灭了门洞内的日军,还俘虏了一个。可怜的谢团长竟然在后期的混乱撤退中被踩死在挹江门前) 。11日日军只进攻城外的261,260旅的阵地。没有攻城,更不用提12日了。12日光华门连城墙上被日军轰塌的缺口都堵上了,害的陈旅长抱怨:11日最大的问题是伤员不能通过缺口后送了(日军的进攻不是最大的问题) 。

  
光华门城外的工兵学校的阵地,有说10日丢了,有说没丢。我的感觉是可能地域比较大,日军占了部分,国军也控制部分。另:陈旅长说中山门外还有12门普福斯山炮,因为怕日军炮火压制而拒绝向他们提供炮火支援。不知真假?中山门方向:日军猛攻城外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四方城,卫岗阵地(日军连城门还没摸到!) ,日军炮击了中山门城墙。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

  
水西门方向:水西门在中华门的北面,受到的压力叫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日军曾攻破中华门,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在王耀武12日夜命令303团撤退前,阵地都在手中,撤退会议就是在城墙上开的)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我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日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 。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 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呢。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12日从103师残部在副师长戴之奇的带领下从镇江退入南京。被安排防守中山门太平门一线。(万团长说是11日,但又说第二天中午唐已至浦口,我认为万记错了一天)。13日中午618团还在中华门战斗。

  
如果排除这些写回忆录的人串通好集体撒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12日除中华门外,南京城防没有大危险。通讯,组织都没有太大的失误。

  
7. 谁组织撤退?

  
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

  
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

  
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 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

  
宋希濂部撤退是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

  
8.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

  
当时的命令是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36师掩护卫戍长官部从下关过江突围。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於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於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军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部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 ,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但不知已经误杀了多少人。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误了” 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另:据说邱清泉很牛,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当时和各营团还有正常的通讯!) 。数个人的回忆录中都有评述。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可以找些南京大屠杀的书看。

  
仔细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军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日本鬼子应该千刀万剐,但国军的高级将领对此惨剧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呵呵!

  回复[40]: 哈哈!老王过奖!我不过是喜欢历史! 新局长 (2009-05-02 11:46)  
  ——南京保卫战

  
六十岁一个甲子,日本若是聪明人早该向中国讨教解决仇债的方法,老天偏偏给了他们死不认账这样的嘴脸。

  
壮烈牺牲的英雄固然令后辈崇敬,即使那十数万在南京保卫战的突围中被日军俘获的战俘何曾不想在抗击外侮的战场上建功立业?是战略高层的错误方略和战场的城防司令唐生智这个肉头司令出卖了他们崇高的愿望和“与南京共存亡”浴血奋战的精神。尤其是战场唐生智的率先逃跑,断绝后路的烧毁出他们乘坐的船只外所有的渡船;高级长官扔掉部队递次逃亡,基层官兵遂成为待杀羊群。这种混乱使他们欲战不能,欲走不通,最后被日寇以各种各样残忍地方式所杀害。在祭酒悼念将军、烈士们的同时,也为死难的三十多万同胞献上一束花来安慰他们的冤魂吧---

  
揭开“坚守南京”之谜

  
曾6赴台湾搜集史料的杨天石对当地的抗战史料存放非常熟悉。据他介绍,目前保存在台湾且比较重要的史料包括: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档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全会和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录,还有台湾“国史馆”保存的蒋介石个人档案,共有30万卷,按照“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整理好分成几十个专题。此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的摘录(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录分5种,全部对外开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战的史料。

  
台湾珍藏的抗战史料可以为我们揭开许多抗战中的不解之谜。杨天石在研究中就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一般都能想到的原因是,南京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孙中山的陵墓也在南京,如果守不住蒋介石没法向国人交待,但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更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据杨天石介绍,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为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 

  
台湾缺少研究抗战的人

  
保存在台北的当时国民政府和苏联的电报往来、蒋介石给唐生智的命令等文件为揭开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佐证。然而,作为抗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史料集合,对这些档案的研究在台湾却受到冷落。荣维木说,由于台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台湾研究抗日战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转向台湾史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与大陆的交流,为台湾日益萎缩的抗战研究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再生土壤。据荣维木介绍,现在每年都有学者互访,学术交流会议也比较多,关于“战时外交”“汪伪政权”两岸都举行过专门研讨会。

  
老蒋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的饱和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狗熊干涉,靠狗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欺辱我中华几百年的苏俄魔鬼身上,也不想想,斯大林是何等魔鬼?没有特别巨大的利益,苏俄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让苏联红军流血牺牲?历史再一次提醒后人:在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异想天开的拯救者。《国际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唱出了这世界生存的真理和被压迫民族的心声--------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南京保卫战:

  
1. 派谁守南京?

  
一说:蒋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明确反对的有白崇禧,刘斐) 。所以唐为司令。另一说:蒋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蒋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 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另另一说(弟兄们,不是我罗嗦,都是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差别较大,不得不列出。在此再次提醒,回忆录万万不可全信) :

  
12月8日蒋拜陵时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蒋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此时才跳了出来。(邱为达,74军51师306团团长,回忆) 关于唐的目的是否是沽名钓誉,大家大可不必追究。别管他目的如何,打好仗就成(参考邓公的猫论) 。但首都保卫战实在是凶险,如他守不好,一世骂名就跑不了了。

  
2. 计划守多久?

  
11月29日,蒋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7日蒋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云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仔细分析一下蒋唐的讲话就会发现,高层根本没有具体的计划。谁能保证云南的援军2个月就一定会到?蒋何时会下撤退命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名义上南京是死守,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防守计划,只能说守到蒋下令撤退为止。这让部下如何去准备?

  
3. 准备工作怎么样?

  
我们已经知道,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有的军军长师长在城内,部队却在城外,只能隔着城墙用无线电指挥) , 如果真能贯彻,到也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一门心思的死守。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其一,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工事准备:

  
先是准备坚守外围工事(在复廓工事外),花了很大力气去修,多日后又说兵力不足,改守复廓。复廓有部分水泥构建工事。且一直在加强。12日夜守军已散,居然仍有民工在赶工期浇铸水泥构件。

  
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

  
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4. 到底能守多少天?

  
大家都知道衡阳,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国军的进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对较好,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是,双方搅在一处,日军的炮火优势便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5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日军不损失几万人恐怕拿不下南京。 www.6park.com

  
5. 谁下令撤退的?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老唐不愧是老生姜!怎么会上这套,蒋只好亲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蒋的命令,又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了。这里唯一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7天蒋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我的推测:唐向蒋谎报了军情,谎称城防已经崩溃,要求撤退,蒋认为既然崩溃了,那就撤吧,至少还可以撤回些人来。唐又害怕事后真相被发现,罪责难逃,於是又让军师长们签字盖章,呵呵,集体讨论的结果,蒋不会把大家都杀了吧?

  
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左翼(他的防区) 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我们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国军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6.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12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没有!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12月12日南京城并没有被攻破,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

  
12月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最好拿张南京地图) :

  
中华门方向:城外的雨花台陷落,但中华门没有失守。守军是88师,87师一部。12下午88师孙元良(也有人回忆是10日下午)想往下关撤退,被36师制止,命其返回阵地。12日上午唐的长官部幕僚开会讨论撤退方案,孙可能得到了消息,所以开始撤了。如果唐根本没有撤退的意思,孙敢带部队擅自离开阵地?唐可是定了连坐法的!

  
12日下午,中华门外还有国军阵地,4时孙元良还在中华门城楼上!

  
另:叶肇的66军一个旅12日已经受命入城增援中华门。

  
光华门方向:11日日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 (261陈旅长语) 。12日日军光华门的日军“异常沉静” 。陈旅长只听见雨花台枪炮声比较密集,紫金山有稀疏枪声。

  
日军曾于10日“摸到了” 光华门,但突入日军被全歼(当时的命令:恢复不了阵地拿头来见!谢承瑞团长亲自上阵消灭了门洞内的日军,还俘虏了一个。可怜的谢团长竟然在后期的混乱撤退中被踩死在挹江门前) 。11日日军只进攻城外的261,260旅的阵地。没有攻城,更不用提12日了。12日光华门连城墙上被日军轰塌的缺口都堵上了,害的陈旅长抱怨:11日最大的问题是伤员不能通过缺口后送了(日军的进攻不是最大的问题) 。

  
光华门城外的工兵学校的阵地,有说10日丢了,有说没丢。我的感觉是可能地域比较大,日军占了部分,国军也控制部分。另:陈旅长说中山门外还有12门普福斯山炮,因为怕日军炮火压制而拒绝向他们提供炮火支援。不知真假?中山门方向:日军猛攻城外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四方城,卫岗阵地(日军连城门还没摸到!) ,日军炮击了中山门城墙。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

  
水西门方向:水西门在中华门的北面,受到的压力叫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日军曾攻破中华门,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在王耀武12日夜命令303团撤退前,阵地都在手中,撤退会议就是在城墙上开的)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我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日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 。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 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呢。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12日从103师残部在副师长戴之奇的带领下从镇江退入南京。被安排防守中山门太平门一线。(万团长说是11日,但又说第二天中午唐已至浦口,我认为万记错了一天)。13日中午618团还在中华门战斗。

  
如果排除这些写回忆录的人串通好集体撒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12日除中华门外,南京城防没有大危险。通讯,组织都没有太大的失误。

  
7. 谁组织撤退?

  
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

  
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

  
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 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

  
宋希濂部撤退是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

  
8.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

  
当时的命令是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36师掩护卫戍长官部从下关过江突围。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於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於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军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部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 ,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但不知已经误杀了多少人。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误了” 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另:据说邱清泉很牛,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当时和各营团还有正常的通讯!) 。数个人的回忆录中都有评述。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可以找些南京大屠杀的书看。

  
仔细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军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日本鬼子应该千刀万剐,但国军的高级将领对此惨剧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呵呵!

  回复[41]: 哈哈!老王过奖!我不过是喜欢历史! 新局长 (2009-05-02 11:46)  
  ——南京保卫战

  
六十岁一个甲子,日本若是聪明人早该向中国讨教解决仇债的方法,老天偏偏给了他们死不认账这样的嘴脸。

  
壮烈牺牲的英雄固然令后辈崇敬,即使那十数万在南京保卫战的突围中被日军俘获的战俘何曾不想在抗击外侮的战场上建功立业?是战略高层的错误方略和战场的城防司令唐生智这个肉头司令出卖了他们崇高的愿望和“与南京共存亡”浴血奋战的精神。尤其是战场唐生智的率先逃跑,断绝后路的烧毁出他们乘坐的船只外所有的渡船;高级长官扔掉部队递次逃亡,基层官兵遂成为待杀羊群。这种混乱使他们欲战不能,欲走不通,最后被日寇以各种各样残忍地方式所杀害。在祭酒悼念将军、烈士们的同时,也为死难的三十多万同胞献上一束花来安慰他们的冤魂吧---

  
揭开“坚守南京”之谜

  
曾6赴台湾搜集史料的杨天石对当地的抗战史料存放非常熟悉。据他介绍,目前保存在台湾且比较重要的史料包括:国民党党史馆保存的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档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全会和常务委员会的速记录,还有台湾“国史馆”保存的蒋介石个人档案,共有30万卷,按照“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 ”……整理好分成几十个专题。此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的摘录(原件寄存在胡佛研究所),摘录分5种,全部对外开放,其中1937年到1943年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抗战的史料。

  
台湾珍藏的抗战史料可以为我们揭开许多抗战中的不解之谜。杨天石在研究中就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1937年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蒋介石为什么明明知道南京守不住,还一度主张坚守南京?一般都能想到的原因是,南京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孙中山的陵墓也在南京,如果守不住蒋介石没法向国人交待,但杨天石在台湾史料中发现了一个更隐秘的原因,就是蒋介石寄望于在南京坚守几个月就能等到苏联出兵。 

  
据杨天石介绍,当时在国际列强中,苏联是唯一表示愿积极支持中国的国家。1937年11月,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元帅告诉在莫斯科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为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蒋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蒋所说的“内外形势必一大变”的“外”,包含苏联出兵在内。 

  
台湾缺少研究抗战的人

  
保存在台北的当时国民政府和苏联的电报往来、蒋介石给唐生智的命令等文件为揭开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佐证。然而,作为抗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史料集合,对这些档案的研究在台湾却受到冷落。荣维木说,由于台当局的去中国化政策,台湾研究抗日战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转向台湾史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与大陆的交流,为台湾日益萎缩的抗战研究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再生土壤。据荣维木介绍,现在每年都有学者互访,学术交流会议也比较多,关于“战时外交”“汪伪政权”两岸都举行过专门研讨会。

  
老蒋一生倚仗洋人吃饭,与淞沪会战一样不是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法,而是用一种自杀亡国式的堂堂之阵来迎合日军的饱和轰炸。为的就是等来国联洋大人们隔靴挠痒痒的对日谴责。这次南京保卫战又把靠狗熊干涉,靠狗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欺辱我中华几百年的苏俄魔鬼身上,也不想想,斯大林是何等魔鬼?没有特别巨大的利益,苏俄会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让苏联红军流血牺牲?历史再一次提醒后人:在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异想天开的拯救者。《国际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唱出了这世界生存的真理和被压迫民族的心声--------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南京保卫战:

  
1. 派谁守南京?

  
一说:蒋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明确反对的有白崇禧,刘斐) 。所以唐为司令。另一说:蒋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蒋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 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另另一说(弟兄们,不是我罗嗦,都是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差别较大,不得不列出。在此再次提醒,回忆录万万不可全信) :

  
12月8日蒋拜陵时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蒋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此时才跳了出来。(邱为达,74军51师306团团长,回忆) 关于唐的目的是否是沽名钓誉,大家大可不必追究。别管他目的如何,打好仗就成(参考邓公的猫论) 。但首都保卫战实在是凶险,如他守不好,一世骂名就跑不了了。

  
2. 计划守多久?

  
11月29日,蒋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蒋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12月7日蒋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云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蒋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仔细分析一下蒋唐的讲话就会发现,高层根本没有具体的计划。谁能保证云南的援军2个月就一定会到?蒋何时会下撤退命令?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名义上南京是死守,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防守计划,只能说守到蒋下令撤退为止。这让部下如何去准备?

  
3. 准备工作怎么样?

  
我们已经知道,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蒋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 。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有的军军长师长在城内,部队却在城外,只能隔着城墙用无线电指挥) , 如果真能贯彻,到也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一门心思的死守。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其一,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国军士兵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工事准备:

  
先是准备坚守外围工事(在复廓工事外),花了很大力气去修,多日后又说兵力不足,改守复廓。复廓有部分水泥构建工事。且一直在加强。12日夜守军已散,居然仍有民工在赶工期浇铸水泥构件。

  
居民准备:居民逃走很多,但卫戍司令部并没有下令疏散市民。既然准备打巷战,就应该把老弱病残疏散出城,一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二来可以节省城内的资源。不疏散居民带来了巨大恶果。

  
物资储备:较好。没有弹药不济,粮食不够的报道。“储备相当丰富”。

  
4. 到底能守多少天?

  
大家都知道衡阳,常德是如何死守的。国军的进攻不行,但依城死守相对较好,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是,双方搅在一处,日军的炮火优势便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5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 到12月12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日军不损失几万人恐怕拿不下南京。 www.6park.com

  
5. 谁下令撤退的?

  
11日蒋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老唐不愧是老生姜!怎么会上这套,蒋只好亲自下令。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蒋的命令,又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了。这里唯一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7天蒋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我的推测:唐向蒋谎报了军情,谎称城防已经崩溃,要求撤退,蒋认为既然崩溃了,那就撤吧,至少还可以撤回些人来。唐又害怕事后真相被发现,罪责难逃,於是又让军师长们签字盖章,呵呵,集体讨论的结果,蒋不会把大家都杀了吧?

  
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左翼(他的防区) 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我们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国军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6.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12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没有!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12月12日南京城并没有被攻破,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

  
12月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最好拿张南京地图) :

  
中华门方向:城外的雨花台陷落,但中华门没有失守。守军是88师,87师一部。12下午88师孙元良(也有人回忆是10日下午)想往下关撤退,被36师制止,命其返回阵地。12日上午唐的长官部幕僚开会讨论撤退方案,孙可能得到了消息,所以开始撤了。如果唐根本没有撤退的意思,孙敢带部队擅自离开阵地?唐可是定了连坐法的!

  
12日下午,中华门外还有国军阵地,4时孙元良还在中华门城楼上!

  
另:叶肇的66军一个旅12日已经受命入城增援中华门。

  
光华门方向:11日日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 (261陈旅长语) 。12日日军光华门的日军“异常沉静” 。陈旅长只听见雨花台枪炮声比较密集,紫金山有稀疏枪声。

  
日军曾于10日“摸到了” 光华门,但突入日军被全歼(当时的命令:恢复不了阵地拿头来见!谢承瑞团长亲自上阵消灭了门洞内的日军,还俘虏了一个。可怜的谢团长竟然在后期的混乱撤退中被踩死在挹江门前) 。11日日军只进攻城外的261,260旅的阵地。没有攻城,更不用提12日了。12日光华门连城墙上被日军轰塌的缺口都堵上了,害的陈旅长抱怨:11日最大的问题是伤员不能通过缺口后送了(日军的进攻不是最大的问题) 。

  
光华门城外的工兵学校的阵地,有说10日丢了,有说没丢。我的感觉是可能地域比较大,日军占了部分,国军也控制部分。另:陈旅长说中山门外还有12门普福斯山炮,因为怕日军炮火压制而拒绝向他们提供炮火支援。不知真假?中山门方向:日军猛攻城外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四方城,卫岗阵地(日军连城门还没摸到!) ,日军炮击了中山门城墙。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

  
水西门方向:水西门在中华门的北面,受到的压力叫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日军曾攻破中华门,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在王耀武12日夜命令303团撤退前,阵地都在手中,撤退会议就是在城墙上开的)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我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日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 。

  
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 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准备伏击日军的登陆部队呢。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12日从103师残部在副师长戴之奇的带领下从镇江退入南京。被安排防守中山门太平门一线。(万团长说是11日,但又说第二天中午唐已至浦口,我认为万记错了一天)。13日中午618团还在中华门战斗。

  
如果排除这些写回忆录的人串通好集体撒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12日除中华门外,南京城防没有大危险。通讯,组织都没有太大的失误。

  
7. 谁组织撤退?

  
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

  
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

  
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 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日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

  
宋希濂部撤退是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

  
8.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

  
当时的命令是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36师掩护卫戍长官部从下关过江突围。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国军,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於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於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国军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部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 ,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但不知已经误杀了多少人。

  
并不是所有的国军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日军拼杀,“误了” 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日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日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另:据说邱清泉很牛,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当时和各营团还有正常的通讯!) 。数个人的回忆录中都有评述。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可以找些南京大屠杀的书看。

  
仔细分析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可以发现,国军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日军的大屠杀中。日本鬼子应该千刀万剐,但国军的高级将领对此惨剧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呵呵!

Page: 2 | 1 |


 回 帖(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主贴必须)
内 容(10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Copyright ◎ 2006-2009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