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平户倭寇
字体∶
大
中
小
平户倭寇(四)
龍昇 (发表日期:2009-07-05 20:54:15 阅读人次:2613 回复数:22)
史书云: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带领巨舰百余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是为“壬子之变”,拉开了“嘉靖大倭寇”的序弧?
我们就打开史书看看吧:
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年:倭贼攻围舟山所,王直抓七倭贼献给了官府;徐海首次渡海,称市于沥港,阳则称商阴则为寇;五月二十八日,福清贼郑文俊等率倭夷二千攻陷黄岩,焚毁县治,居七日而出,六月二十日贼以破黄岩得利,攻郭巨所……
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年:四月,朝廷任命山东巡抚提督军务,着琼崖参将俞大猷统和中都指挥检事汤克宽,率王家舟师数千围攻沥港,王直不敌,只得像几年前在双屿那样突围逃回了日本,俞大猷派人到徽州府歙县抓起他的老母,欲逼他归来就范。五月,萧显贼党三大王、六大王等倭船三百余艘入寇上海,焚掠县治;五月,二大王经海宁侵入赭山;盘踞在南沙(崇明岛)的萧显八月里出海,九月、十月、十一月连续入寇……
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徐海陈东第二次率船队回到浙江海面,占领拓林,建立新的贸易基地,此时吴德宣徐惟学也来到拓林,他们联合着萧显围攻昆山城四十五日。这一年海寇杀遍了苏州各县、海盐、嘉兴、海宁、金山、南汇、南翔、乍浦、嘉善、湖州……
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年:正月,徐海从拓林出发,犯海宁县,攻打平湖,破崇德,杀闽将淘一贯、温州守备周奎、清州指挥孙勇等。四月,率数千人先攻落嘉兴、次及杭州,此后与官兵有胜有负,于八月入海扬帆而去……
海商、海贼、海寇、倭寇,统统被称做了倭寇,抢掠商品物资不说,动辄杀官军千人,动辄杀平民千众。几年间,浙江江苏烽火连天,更及福建安徽,一时间八方告急,甚至威胁到了大明南直隶省应天府南京。
《喻世明言》中的《杨八老越国奇逢》中有诗曰:
倭阵不喧哗,纷纷正带斜。螺声飞蛱蝶,鱼贯走长蛇。
扇散全无影,刀来一片花。更兼真伪混,驾祸扰中华。
诗中的蛱蝶和长蛇说的是倭寇行军作战时常用的两种阵法,一曰蝴蝶阵,一曰长蛇阵。倭寇登陆后,都以一列纵队行军,每小队三十人左右,各队以海螺号声相呼应。一遇官兵先分散潜伏,待指挥官用扇子发出号令,伏兵从四面八方舞刀而出,犹如彩蝶飞舞;有时对阵也是排成一字长蛇,置最强者于队首和队尾,你打他头,他尾巴甩过来攻击你,你打他尾巴,他掉头来咬你,你打他软弱的腰,他头尾合拢将你圈进了中央,是为长蛇阵。
史书称倭寇有真倭、伪倭、假倭、装倭、倭贼、倭奴、勾倭、残寇、荒夷……更有混水摸鱼者,比如有一支三百余人的纯日本人倭寇的小队伍,借着“嘉靖大倭寇”趁火打劫,从南京到福建,杀烧抢掠一年,竟不损一兵一卒全须全尾地满载而归日本。
官军也不是没打过胜仗,像张经提督军务时,着总兵俞大猷、参将卢镗、参将汤克宽、在王江泾合战中斩突犯嘉兴倭贼首级一千九百余之类的战例有过多次,再后还打出个民族英雄戚继光来。但是由于皇帝昏庸,奸臣严嵩当政,几年当中提督军务的右副都御史、右检都御史竟被六次更换,走马灯似地上任、撤职,最后都走了他们的前辈--捣毁双屿倭寇老巢的功臣朱纨的老路--入狱、问罪、问斩。那是因为提督军务之上还有一位严嵩的亲信--督察军务的侍郎(仅次于尚书的政府副长官)赵文华,他们都被他嫉妒陷害。所以倭寇一直未能肃清。
我们后世人再仔细地看看史书,会发现一个问题:被称为“嘉靖大倭寇”的总帅、罪魁恶首王直,只在初年“蔽海而来”做了件抓卢七等海寇献给官府的事,次年六月以后就见不到他的影子了,对老百姓抢来枪去、把官军搞得焦头烂额的主要是跟王直没关系的徐海等海寇。王直那几年在哪里?他在日本平户和五岛当“徽王”呢!
中通岛、若松岛、奈留岛、久贺岛岛、福江岛,像一列串浮在水面的海星,形状参差不齐,排列整然有序。中国江浙被倭寇搅得烽火连天时,这五岛却风平浪静。一五五五年入冬,一艘大明官船徐徐驶进福江岛的福江港,船上走下中国朝廷派来的使臣:正使蒋洲,副使陈可愿。他们名为传达敕谕禁止倭寇,实为招降王直而来。
原来浙江新任巡抚胡宗宪和几届提督军务的大员不同,是个听督查军务的侍郎赵文华的话、受赵文华信任的人,到是他敢对赵文华进言说:“人人均言王直以威信称雄于海上,其实他并无甚大罪状。我们何不诱降其而利用之,或许能尽招其党羽,或许能分化瓦解其他海寇。”那本是宁波府生员蒋洲和陈可愿提的计策,以前不是没人献过此计,只是无法让赵文华听得进耳去。今有亲信提出,将来功成可纳自己手中,赵文华同意了,于是胡宗宪派出蒋洲和陈可愿为正副使节去日本。
福江内港水寨整然,岸上唐人町中豪邸排排栋栋。王直的义子王敖和十八代藩主宇久纯定先在一栋豪邸接待了他们,次日将王直从几十里外的平户迎过来,与他们谈判。王直在众将拥围中接见蒋洲和陈可愿,两位来使以三寸不烂之舌,讲明了他们的来意,王直大笑道:“我本是一海商,并非海寇。我辈昔坐通番严禁,以穷自绝,实非本心,是官兵剿我不得已而拒之。我打败明朝官兵后,也只是再次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我被官军打败,也只是撤回日本安分守己,并无再犯。我本非为乱,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
蒋洲从怀中一函递与王直:“这次朝廷同意允许通商互市,并给你相当权力官职,希望你能携部归顺,并感召其他海寇弃武行商。这是浙江巡抚给你的亲书,应允当在其中。新任巡抚胡军门乃绩溪人,跟你同乡。他已将你老母娇妻放出牢狱,丰衣食,洁第宅,优待奉养。为看一眼老老母,你不回国去吗?”
王直听到母亲妻子出狱,先就心中感动。看罢书信扫了一眼众部将问:“朝廷果真同意通商互市,诸位何意?”
部将谢和说:“大王未可冒昧以往也。”
毛海峰说:“大王可先观望待机,让兄弟先前往看看朝廷诚意。”
“果真允许通商互市,我愿往南澳做生意去。”王直多年的老搭档叶宗满也跃跃欲试。
“不。行市南澳,有利无名。还是跟海峰去见官,才有利又有名。”王直和众部将商量后回蒋洲话:“倭国缺丝棉等货,必须开市,海患乃平。成功之后,他无所望,惟愿进贡互市而已。我先派义子王敖和部将毛海峰、叶宗满、王汝贤随陈大人回国向胡军门表示归意。你蒋大人不是要对日本传达敕谕禁止倭寇吗,我先陪你去各地藩主大名处游说,随后同归。”
蒋洲大喜,遂令副使陈可愿越冬后携叶宗满等人回国,自随王直游说诸侯。
话说越年早春二月,毛海峰、王敖等部将带领部分兵船随陈可愿回归大陆,帮朝廷消灭了舟山和列表群岛的倭寇,因此受到胡宗宪欢迎款待。那胡宗宪正由浙江巡抚升任了提督军务的右检都御使,可谓是双喜临门。却不料三月里浙江海面黑压压扑来倭寇贼船数百艘,竟是桅樯如林,一望无际,又将朝野震荡。有时人石函玉作长句云:
四月五月南风急 萨摩王子挂风入
千艘艨艟驾海来 行台失律河嗟及
原来是前年闹倭寇时,已脱离王直集团的徐惟学在潮州冲的南澳之战中,被官军追杀死于海上,逃回日本的徐海重整人马又杀将回来为其叔父报仇雪恨。这次,徐海共聚集辛五郎等大偶、萨摩、日向、和泉、种子岛倭寇五、六万人,船千余艘入寇。途中遇暴风骤雨,淹没或返回本土大半,仍有两万余众在乍浦登陆,旋即汇合了先已入寇的陈东集团、叶麻集团,强攻松江、嘉兴、瓜州、上海、慈溪诸州县,烧杀抢掠。
胡宗宪先是会巡抚阮鹗迎击一番,三战三胜,即而转败,遂退回杭州想出个个击破的离间之计。他先是请王敖写了劝降书,遣指挥夏正送给徐海。徐海见书不由得惊呼:“老船主亦降乎?”他虽是和王直闹掰了,但王直在海上的地位和威望不能不承认,王敖之信可代表王直之意。徐海心意颇动,回曰:“我们和陈、叶乃兵分三路,降与不降由不得我一人。”
夏正笑说:“陈东那里你不必担心,我们已有先约,军门所虑的只有将军了。”
“啊!”徐海大惊,暗叹:“好小子!你们都……唯将我蒙在鼓中。”
于此同时陈东帐中有人来报徐海营中有胡宗宪使者在,令陈东对徐海大疑。胡宗宪遂贿赂徐海和其妾,许以世爵,请他捉拿叶麻立功赎罪。徐海果然将叶麻绑到献上,胡宗宪却偷偷将叶麻松绑,让他写信请陈东去打徐海。那封信被有意识地很偶然地落在了徐海手中,自然引起他火冒三千丈,分兵去火拼陈东。徐海捉拿到陈东献给了胡宗宪,胡宗宪又将陈东松了绑,说是都督府的目的只是围剿消灭徐海,而不是陈、叶,令其给部下下令打徐海……
五月到七月的两个月中,胡宗宪将挑拨离间计使用发挥的淋漓尽致,非笔墨可书可述。倭寇每每火拼之时,官军都旁敲恻击地消灭他们一部分有生力量,七月二十日总攻击开始了。仅数日,生擒辛五郎,杀徐海,斩倭寇千四百余、焚死千二百余……九月八日,军门斩陈东、叶麻、辛五郎等于嘉兴北较场,连同徐海首级献京师。是为一场《嘉靖大倭寇》的尾声。
回复[1]:
旅人
(2009-07-05 23:36:19)
龙升一丝不苟地认真写来,难得的好文。辛苦了。
回复[2]:
给爷爷补充点
新局长 (2009-07-06 10:39:55)
在少年的时候,徐海曾经是杭州寺庙的和尚,每天撞钟念经,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叔叔跑来,告诉他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还有个非常可靠的朋友作合伙人,只要你参加,管保前途远大,衣食无忧。
徐海考虑了很久,终于接受了叔叔的邀请,离开了寺庙,去干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应该说,这个邀请并非全是忽悠,这份工作确实让他衣食无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前途远大。
但问题在于,他的叔叔名叫徐乾学,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王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私。
徐海就这么下了水,开始跟着王老板跑船,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来越多,相关业务(驾船、抢劫)也越来越娴熟,如无意外,他将很有可能成为王直手下的走私头目,其结局无非两种:要么攒点钱,回家买房子娶老婆,要么一直干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可是命运之手却将他推向了第三条路,一条更为奇异的道路。
徐乾学原本是王直的合伙人,双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这位兄台不满意了,两人虽然一同下海,但王直的能力超过他,生意大过他,利润也高过他,思前想后,徐乾学决定分出去单干。
单干,要有资本,徐老板的钱不够,便四处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一笔借款,债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钱,徐老板就开始干起了走私兼海盗,但事实证明,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都是有风险的,走私和海盗也不例外。
徐乾学运气不太好,他的船队经常遇上风暴和明军,好几次血本无归,买走私货要钱,手下的抢劫犯们也要领工资,加上倭寇催款,徐乾学焦头烂额。
欠银行的钱,还不了最多不过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钱,还不起就没那么简单了,那可是拿命换来的,绝不容许变成坏账,可是徐乾学的家产已经卖光了,也没有什么可抵押的,于是无奈之下,他干了一件十分缺德的事——低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来,侄子也算是他的财产,就这样,徐海成为了倭寇的财产人质。
此时的徐海倒还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多吃几顿日本料理,不久后叔叔就会把他赎回来,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徐乾学实在没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后不但没翻本,反而赔得更多,最后还因债务纠纷丢了性命。当这一消息传到徐海耳朵里时,面对着血本无归、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没有慌张,镇定地用一句话挽救了自己:“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们一起干。”
反正钱也没了,为了不致人财两空,徐海就此成为了倭寇的一员,当然,在那些日本人看来,他们不过是多了个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徐海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从本质上看,王直是一个一流的商人,二流的海盗,通俗点说,他最擅长的是经济,之后才是军事。而徐海却恰恰相反,在成为一个成功商人之前,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徐海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算是自学成才,但他有着惊人的天赋,极具组织才能,而且十分精于海上作战,和那些死脑筋的日本人比,他实在是个过于突出的人,所以没多久他就加入了倭寇抢劫公司,成为了正式成员,获得了自由,之后还曾一度跻身管理层,当上了高级领导。
徐海发达了,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与倭寇的良好关系,在众多的海盗中脱颖而出,拥有了固定的势力范围和强大的部属。
但必须说明的是,此时的徐海依然是倭寇手下的棋子,他没有王直那样的实力,只能靠日本人吃饭。
他的致富方式十分类似于旧中国的买办,每次带领倭寇进犯之前,他都会与对方签订合同,列明带多少人,去抢哪里,事后分红份额等等,条款十分清晰,倭患如此猖獗,这位汉奸可谓是始作俑者之一。
但作为汉奸,和抗日电影里那些摇头晃脑的同行相比,徐海是很特别的——他是一个十分强悍的汉奸。
胡宗宪曾领教过徐海的厉害,有一次,倭寇大规模进犯浙江一带,胡宗宪派游击将军宗礼率军主动出击,恰好遇到徐海的船队,双方在三里桥大战。
一开始,宗礼根本没把徐海的杂牌水军放在眼里,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双方交战后徐海军一触即溃,宗礼大喜过望,发动军队继续作战,再次击败徐海。
两次连续的胜利让宗礼相信,徐海不过是个浪得虚名的小角色,于是他又发动了第三次攻击,而徐海的水军似乎已经失去了反抗能力,第三次大败。
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明军防备松懈之时,徐海悄悄集结了他的精锐水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反攻,为了让宗礼相信自己的柔弱,他退却了三次,至此一举收回成本,明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宗礼本人战死。这就是胡宗宪面对的两个强敌,强悍的王直、狡诈的徐海,要平息倭寇,必须除掉这两个人。
可在仔细考量双方实力之后,胡宗宪终于悲哀地发现,他根本毫无胜算。
王直自不必说,这位土皇帝富可敌国,兵强马壮,比日本诸侯还厉害,徐海虽然稍微差一点,但他极其狡猾,且精于水战,凭借明朝的海军,要彻底消灭他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前想后,胡宗宪对时局感到绝望了,然而此时,徐渭却从容地告诉他,其实要解决这两个人,并不困难。
这一次,胡宗宪没有相信他的师爷,因为这句话实在太不靠谱。且不说这两个人手下有上万名武装海盗,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占据着一种特殊的资源——钱。
根据某些历史学者统计,王直的商业贸易额曾一度超过浙江全省的财政收入,海盗竟然比政府还有钱,到底谁是政府?
面对如此可怕的金融武装集团,胡宗宪找不到任何自信的理由,在他看来,想战胜这两个对手,无异于痴人说梦。
“用武力是很难战胜他们的。”徐渭点点头,他同意胡宗宪的看法,“但要战胜他们,并不一定要动用武力。”
不用武力?这帮人不远千里来抢劫,莫非你请他们喝杯茶,给个红包他们就肯走人不成?
“是的。”徐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缜密的计谋
徐渭告诉胡宗宪,其实一直以来,他并不了解王直,因为这位仁兄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个生意人。做生意的人,只求财,不求气,王直所想要的,并非大明江山,只不过是自由通商的权利。
“但是海禁是历代祖制,我也无能为力。”胡宗宪只能无奈地叹气。
徐渭的脸上露出了狡诘的笑容:“我并没有说要给他这个权利。”
胡宗宪终于明白了徐渭的意图,开放海禁是不可能的,但谈判是可能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谈判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他们并不需要做出任何承诺。
“首先,我们必须与王直取得联系,招他上岸商谈。”
“但王直呆在海外,且素与我们为敌,他怎么肯来呢?”胡宗宪对此并不乐观。
“你忘了吗?”徐渭又一次露出了笑容,“他的母亲和妻子在你的手上。”
自从王直下海之后,朝廷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他的母亲和老婆都被关进了监狱,已经吃了好几年牢饭,胡宗宪随即签发了特赦令,把他们放了出来,不但好吃好住,还分给她们一套房子。
胡宗宪的想法很简单,善待王直的家眷,以显示自己的谈判诚意,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释放管饭分房是十分容易的,但在做完这些之后,胡宗宪才意识到一个重要的疏漏——怎么让王直知道呢?
要知道,王老板虽然还是中国国籍,却已移居海外,找倭寇带话又不太靠谱,胡宗宪傻了眼,苦思冥想后他决定冒一次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胡宗宪派出了他的使者蒋州、陈可愿,他们的使命简单明了:去日本,找到王直,告诉他所有的一切。
这基本上应该算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海上交通安全且不说,即使到达日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地方,想找到一个人,谈何容易。
但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意料,两人在日本九州成功登陆,见到了当地的大名(诸侯),很明显,大明帝国东南总督的名号还是有相当威慑力的,日本土财主给了胡宗宪很大的面子,热情招待了两位使者。
不管事情办成与否,白吃一顿总是好的,然而就在两人狼吞虎咽之际,却听到了这样一个询问:是否有兴趣见见本地一个叫毛海峰的人。
那位无心插柳的日本领主刚说完这句话,就惊奇地发现,两个原本一心一意努力吃饭的人立刻丢掉了筷子,连声大叫道:现在带我们去!
因为这是一个他们极其熟悉的名字,毛海峰,是王直的养子。
蒋州和陈可愿终于找到了要找的人,在毛海峰的引荐下,传奇人物王直第一次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王直的开场白是并不友善的,除了胡宗宪挡他发财,和他作对外,全家人被明军杀光也是他大发雷霆的主因。
所以当蒋州告诉他,他的家眷不但没死,政府还分了房子,衣食无忧,并且拿出了他家人的亲笔信时,王直的态度彻底转变了。
他十分高兴,还连声为自己辩解,说他并不想干这行,早就有归顺之意,并且愿意帮助胡宗宪平定倭乱。
蒋州和陈可愿万没想到,事情竟然进展得如此顺利,大喜过望,而王直也确实很够意思,不但管吃管住,还带着他们游览日本全国,各地诸侯听说王直出访,纷纷列队热烈欢迎(财神爷来了),比将军大人还威风,看得两位使者目瞪口呆。
排场也耍了,世面也见了,蒋州和陈可愿开始提醒王直,应尽快回国与胡宗宪商谈具体事宜,王直满口答应,并预定了出发日期
出航的日子到了,然而就在船只即将起锚出发的时候,王直却作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突然强拉着蒋州,跳上了岸,目送着船只的离去,笑着对惊恐的使者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还不能去,你也不能走。”
王直不是三岁小孩,几十年江湖也绝不是白混的,他从不相信任何人的空口许诺,包括胡宗宪在内。就这样,毛海峰带着陈可愿,来到了胡宗宪的管辖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正是谈判。虽然有了重大进展,但没有看到王直本人,胡宗宪依然很失望,而当他看到那封王直给他的亲笔信时,这种情绪到达了顶点。
这是一封很能体现王直特点的文书,在开头部分,他十分恭敬地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朝廷招抚,痛改前非,为国效力,之后突然话题一转,开始吹嘘自己,大意是本人在日本混了很多年,现在很牛,一般的诸侯都可以搞定,但由于日本诸侯太多,敌情复杂,本着帮助国家彻底清除倭寇的精神,我暂不能回国,目前正与朝廷特使蒋州巡视各诸侯,处理外交事务,等到告一段落,我会立刻回国报到。
当然,光讲废话是没用的,最后他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条件——开放海禁。
胡宗宪勃然大怒,他知道自己被王直涮了,说来说去,这个老滑头一点也没有松口,而他开出的条件是胡宗宪绝对无法答应的。
所以折腾来折腾去,事情依然毫无进展。
在犹豫的关口,徐渭再次出现,用他的智慧拯救了胡宗宪,他告诉自己的东家:现在的王直过于强大,绝不可能作出妥协,但这个对手也并非毫无破绽,只要找到合适突破口,就能战胜这个强敌。
事实上,这个突破口就在眼前——毛海峰。
选自《明朝那些事》第四卷
回复[3]:
新局长辛苦了。
自带板凳 (2009-07-06 10:54:49)
中国人民感谢你的盛情招待。
并祝你前程远大一帆风顺。
回复[4]:
哈哈!
新局长 (2009-07-06 11:11:49)
新局长每天撞钟念经,过着无欲无望,非常快乐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中国人民跑来,告诉他有一份很有前途的事业,不但自己吃饱喝足,还能帮助许多饕餮的朋友,只要你衡水老白干,管保前途远大,一帆风顺。
于是新局长就上了王直的海盗之船。
回复[5]:
小木樨花
(2009-07-06 11:15:29)
龙爷好钻研,写起来有板有眼。
明朝时候江南经济在全国来讲算不算比较发达的?对江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袭击,应该是当时非常重大的事件吧。
江南留有戚继光抗倭的一些遗迹(存疑),不知戚继光与王直有无交锋。
回复[6]:
谢旅人,回小花:
龍昇
(2009-07-06 12:00:40)
——明朝时候江南经济在全国来讲算不算比较发达的?
算。
——对江南地区如此大规模的袭击,应该是当时非常重大的事件吧。
是的。
——江南留有戚继光抗倭的一些遗迹(存疑),不知戚继光与王直有无交锋。
不必存疑。
当年抗倭名将有卢镗(江浙)、俞大猷(广东)、戚继光(山东)等,王直老对手是前两位。1555年,戚继光自山东调浙江,三将汇合剿倭寇。最后设了圈套要打王直,不过,王直自己来受招安来了,所以戚继光与其未直接交锋。但戚继光继续抗击倭寇余党时间长,他又发明了对付倭寇“蝴蝶阵”“长蛇阵”的“鸳鸯阵”,所以民间对他歌颂记忆犹深。
回复[7]:
新老局长辛苦!
龍昇
(2009-07-06 12:06:50)
谢新局长选自《明朝那些事》的补充。
回复[8]:
小木樨花
(2009-07-06 12:30:08)
明朝时候苏州丝织作坊似乎已有一定规模,加上瓷器茶叶,这王直出身徽商,想必知道其中商机。可惜生不逢时,无法大展宏图,落草为寇不得善终,真是造化弄人。
存疑处多些龙爷点拨
下次回去我也实地考考古。龙爷从历史里搜出惊涛骇浪刀光剑影,而我大概只能捣鼓出一点风花雪月
,争取过个十多年也整出一个故事
回复[9]:
老局长不如新局长辛苦!
自带板凳 (2009-07-06 12:51:55)
新局长正在创业,累得要死,烦得要疯。
就这样,还硬撑着给您老人家提供“史料”,精神可嘉。
不过您可得看清楚了,他提供的东西很多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比如吧,他把“胡宗南”写成“胡宗宪”,
把“许海峰”写成“毛海峰”,。。。。我国第一个奥运冠军都搞错了。
您要批判地看他的史料。
回复[10]:
哈哈!板凳您老人家还吃胡宗南的醋啊!
新局长 (2009-07-06 14:24:30)
其实爷爷应该记住一件事,有的时候,板凳局长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您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作为王直的全权代表和贴身亲信,毛海峰也是一个极其狡猾的人,但是和老狐狸胡宗宪相比,他还有不小的差距。
出乎他的意料,胡总督对他这个倭寇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轻蔑,反而礼遇有加,每天好酒好肉招待,毛海峰是个比较实在的人,吃人家的嘴软,感觉不好意思,便向胡宗宪表示希望能帮点忙。可是胡宗宪却总是笑而不答,啥也不让他干。
这事要放在板凳这类人的身上,估计还求之不得,偏偏毛海峰脸皮厚度不够,坚持表示一定要干活,扫大街也行。
于是胡宗宪终于勉强地答应了,他十分为难地表示,在舟山一带盘踞着一伙倭寇,十分凶悍,而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他们。
还没等胡宗宪把话说完,毛海峰就跳了起来,跑回船上召集手下抄起家伙去了舟山。
结果是毫无悬念的,王直出来干海盗的时候,舟山的那帮小兄弟还在穿开裆裤,听说王老板的队伍到了,还没等毛海峰动手,倭寇们已经逃窜一空。
胡宗宪亲自迎接了这位得胜归来的英雄,并主动为他请功,算得上是兴高采烈。
他确实应该高兴,当然这与舟山的那帮小毛贼并无干系,真正的原因在于,自毛海峰发动进攻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重大的转变已然发生:从此以后,在所有倭寇的眼中,王直将不再是他们的朋友。前任倭寇,现任抗倭英雄毛海峰看着开怀大笑的胡宗宪,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然,其实他并不知道对方在笑些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唯一感觉是,胡总督是个很够意思的人。事实上,胡宗宪确实很讲义气,他把战利品全部交给了毛海峰,还额外给了很多赏赐,并且表示,自己绝不会亏待和政府合作的人。
毛海峰十分感激,胡宗宪的慷慨与大方超出了他的预料,但他依然保持着警惕,因为还有一件事情,是他始终放心不下的。
不久后,毛海峰找到了胡宗宪,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已经呆了很长时间,是时候回去找王直汇报谈判情况了。
毛海峰十分清楚,作为王直的养子和亲信,他有着很高的人质价值,如果胡宗宪玩花样,他将到牢房里继续自己衣食无忧的宾客生活。
然而胡总督的反应却着实出人意料,他看着不安的毛海峰,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话:我亲自为你送行。此外,他还十分礼貌地送给毛海峰许多土特产,并托他向王直带去自己的良好敬意,期盼他早日到访。毛海峰终于被彻底打动了,他怀着对胡宗宪的无限好感回到了领地,并把他所看到的一切告诉了自己的养父,虽然事情仍然毫无进展,但正如徐渭所预料的那样,强大的海盗头目王直终于露出了破绽,一个致命的缺口已经打开。
选自《明朝那些事》第四卷
回复[11]:
新局长知道徐渭的故事吗?
龍昇
(2009-07-06 15:31:32)
回复[12]:
那你怎么不说我吃许海峰的醋呢!
自带板凳 (2009-07-06 17:00:11)
回复[13]:
新局长说局长吃醋是有根据滴!
龍昇
(2009-07-06 17:13:51)
可参看《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二 )公主与胡宗南相亲,(四)局长追求公主。
回复[14]:
您本来就不吃许海峰的醋啊!
新局长 (2009-07-06 17:14:39)
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枪枪都是十环,你佩服还来不及呢!
胡宗南实在不喜欢二小姐,自称高攀不上。
而您老人家主动追二小姐的,但二小姐对您不屑一顾啊!
还用四川话说:“喊他龟儿子,爬远点!”
回复[15]:
难怪我被蒙在鼓里。
自带板凳 (2009-07-06 18:02:37)
说了半天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回复[16]:
爷爷您写的太快了!
新局长 (2009-07-07 12:14:26)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而徐渭同志绝对符合张小姐的说法,因为他出名的时候,只有十岁。徐渭,正德十六年(1521)生,浙江绍兴人,平生一大癖好是给自己取名字外号,曾用名数不胜数,如徐文清、青藤道士、田水月、漱老人等等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徐文长。
四百年后,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在瞻仰一幅古人作品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如果我能到青藤门下,给他当条狗,就心满意足了。
青藤者,徐渭也,徐渭者,徐文长也。
在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称,入选的条件很简单: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但事实证明,由于竞争激烈,越简单的标准越难达成,评来评去,连唐伯虎兄这样的人才最终也没能挤进去。所以最终能赢得公认,获此殊荣的,只有三个人:解缙、杨慎、徐渭。
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官,解缙被公认为博学第一,而跟皇帝过不去,聚众闹事的杨慎,因为整天呆在山沟里,无事可干,据说读遍了天下群书,被推为博览第一。
徐渭之所以排在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论博学,他不如解缙,论博览,他不如杨慎,然而他却成为了三人之中,名声最大,传说最多的人物。获此殊荣,此人实在当之无愧。在上小学三年级、汉字尚未认全的年龄,徐渭已经完成了一项壮举,他通读了著名文学家杨雄的名文《解嘲》,但这位牛人并不满足于读懂,他还别出心裁,改写了这篇著名文章(即今天的所谓恶搞),最后还给自己大作起了个比较对仗的名字——《释毁》。
徐渭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少年时期的传奇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我们还不知道唐伯虎兄有八个老婆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徐文长智斗地主、徐文长智惩贪官之类的故事。虽然传说十分动听,但可以肯定,其中大部分都是假的。因为真正的徐渭先生,是没有精力去干这些闲事的,在三十岁之前,他一直忙着干一件事——考试。
徐渭的前二十年还是很顺利的,二十岁时,他考中了秀才,此时他的名声已经不小了,恰好当时的吏部郎中薛蕙到了浙江,听说了他的才能,叫来一聊,顿时惊为天人,连连赞誉他是最杰出的人才。有了这位中央正厅级别干部的吹捧,徐渭的名气更大了,他抖擞精神,准备再接再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直至那最后的目的地——北京。在春风得意的徐渭看来,这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毫无疑问,徐渭确实是个少有的天才,他多才多艺,年纪轻轻就名满全国,然而在个人前途问题上,他却犯了个致命的认识错误。
因为科举考试,只认进士,不认天才。
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
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同样的命运似乎又降临到了徐渭的身上,他名闻天下,才高八斗,去参加小小的乡试,所有的人都认为,中举对他而言,不过是个名次问题。
可是上天偏偏要玩徐渭一把,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没有考中。没关系,擦擦汗,三年后接着考。第二次,徐渭又没有考中,老天爷玩了他第二把。同样的游戏发生在三年后,徐渭第三次落第了。郁闷到极点的徐渭遇到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为什么就是考不中呢?
正是在这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遇见了改变他一生的人——胡宗宪。
在那次追击战失利后,打了败仗的胡宗宪已经不是浙江巡抚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仁兄非但没有降职,反而升任了总督。在这之后不久,胡宗宪听说了关于徐渭的种种传说,经过实际考察,他决定收编这位才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参谋。
胡宗宪天性聪明绝顶,是一个十分自负的人,他虽然逢迎严嵩,但在心底里却根本瞧不起这个人,而此时的他,更是威风八面,上有严嵩撑腰,下有心腹爪牙,除了福建和浙江外,连南直隶、广东各省都要卖他的面子。
这也就罢了,偏偏这位胡总督还是个相当可怕的人,据史料记载,胡宗宪生来相貌非凡,而且有一种逼人的气势,不怒自威,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官威,令人望而生畏。
比如俞大猷,这位同志是出名的硬骨头,敢于坚持原则,不怕丢饭碗,外加还有一身纵横天下的武艺,曾有人戏言,就算他死了,黑白无常都不敢来带他走。
但就是这么一位响当当的大侠,浙江军分区司令员,每次遇到胡宗宪的时候都小心翼翼,连头都不敢抬,有时还会发抖。
相对而言,徐渭的层次实在太低,连个举人都考不中,虽然有名,也只是个有名的穷光蛋而已。现在总督看上了穷光蛋,打算请他当幕僚(师爷)。在绍兴一带,当师爷是常事,但能遇到胡宗宪这样的大主顾,还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是人家主动来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徐渭还是比较直率的,面对总督的使者,他用一口流利的绍兴话快速作出了回答,但他说完之后,使者却一动不动——实在听不懂。
无奈之下,使者请来了翻译,这才了解了徐渭的意思,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面对这位超级牛人,使者也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回去,哆哆嗦嗦地转达了这位穷秀才的原话。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贯狂傲不羁的胡宗宪竟然没有发火,他思索片刻,便对下属说道:我去找他。骄横的胡总督竟然让步了,让步给一个穷秀才,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然而事实证明,胡总督没有做亏本买卖,和这位穷秀才后来作出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让他磕头他都值了。
徐渭身负盛名,且多才多艺,十分擅长书法、绘画、诗文,郑板桥老先生看了他的画,便愿意到他门下当条狗,虽是个人意愿不好推广,倒也充分体现了徐渭的绘画水平。
然而对于大众的厚爱,徐渭兄却十分低调,极其谦虚,从他的自我评价中可见一斑:
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照这个说法,让后人敬佩不已的高超画技,竟然是徐渭先生最不用心(相对而言)的专业,实在是耸人听闻。万幸的是,徐渭先生并不孤独,因为据了解,还有一位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人,也有着相同的绘画水平,他就是著名的神笔马良同志。
牛到这个程度,也算是相当可以了,然而牛得上了天的徐渭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相当失败,读了二十多年书,连举人都考不中,基本生活也无法保障。可是胡宗宪依然亲自前去拜访了他,操着一口徽州话,连说带比划,糊弄了半天,终于把人带了回去。
胡宗宪是一个喜欢实干的人,极度讨厌说空话的文人,而他之所以对徐渭如此看重,如获至宝,只是基于自己的一个直觉判断——除了诗词书画外,这个人还有着更为出众的能力。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事实上,徐渭对自己的能力排序是错误的,因为他最突出的能力既不是绘画,也不是书法,更不是诗词,而是兵法。
徐渭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且绝非纸上谈兵,这也是个怪事,胡宗宪懂兵法,那是在边界喝了几年风,看了无数死人,千辛万苦才有所悟。
徐秀才天天坐在家里,也没机会上战场观摩,光凭几本兵书就熟知兵法作战,只能说他太有才了。就这样,穿着一身破衣烂衫的徐渭,大摇大摆地进了总督府,他也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好吃好穿不说,看见什么好就拿什么,除了胡宗宪的老婆,没有他不敢开口要的。
更为滑稽的是,这位仁兄吃饱了饭后,就喜欢四处瞎转悠,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有一次胡宗宪在议事堂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与会者包括俞大猷、卢镗等高级将领,大家正屏气凝神地听胡总督训话,徐渭突然闯了进来。
看见这位师爷门都不敲,疾行而入,胡宗宪还以为有何紧急事务,当即闭上嘴,等着徐先生的指示,总督不说话,自然没人敢出声,于是会场一片寂静,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位天外来客。
徐师爷果然不同凡响,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中,他一言不发,轻松自如地绕场一周,然后扬长而去。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人莫不是个神经病吧?
胡宗宪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人,对下属也缺乏耐心,动辄质问谩骂,谁要敢在他开会的时候来这么一手,打个半死拖出去喂狗也不奇怪。
然而对这位拿他开涮的穷秀才,胡宗宪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压根就没提过这事,放任不管。胡宗宪的谦虚谨慎收到了回报,在度过开始的磨合期后,徐渭开始映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文笔极好,切中要点,上至皇帝,下到县府,胡宗宪的一切来往公文都由他包办,连老牌公文专家严嵩都几次来信,表扬胡宗宪的公文写作。
然而对胡宗宪影响深远的,并不是这些往来文书,而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
成为总督的胡宗宪原本以为,在他的光辉领导下,倭寇之乱可以很快平息,但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后,这场祸乱却越发严重,抢劫犯们越来越勤奋,每年都要来光顾几十次。胡宗宪不肯示弱,分兵出击,全力进剿,结果却是败多胜少,入不敷出。
就在胡宗宪又一次为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来到他的身边,对焦头烂额的总督大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先定大局,谋而后动。
胡宗宪就此找到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回复[17]:
小木樨花
(2009-07-07 14:26:01)
新局长写得真有趣
回复[18]:
哈哈!谢谢小木樨花表扬!
新局长 (2009-07-07 17:58:51)
不是我写的!选自《明朝那些事》第四卷
回复[19]:
小木樨花
(2009-07-07 18:24:15)
上当了……
回复[20]:
待于泥== (2009-07-07 19:55:18)
哈哈,龙桑刚开头,我就想说<<明朝那些事>> 里,更生动,更详细,当年我一直追着看来着.
后来觉的龙桑是龙桑的,当年明月是当年明月,两个都好看,何必说穿? 结果新局长贴过来了.
回复[21]:
待桑:没关系的,
龍昇
(2009-07-07 20:11:44)
他写他的,我写我的。我的是1998年开始写的,那时还不知道有《明朝那些事》,是小林贴了才知道的。我是去平户玩,知道有王直这么个人,产生兴趣,再查了许多史料,写成的文,这个过程就满足了。《明朝那些事》写的好,是我要学习的。
回复[22]:
待于泥== (2009-07-07 21:26:54)
恩,我就怕你知道以后就不写了,现在,龙桑能这么想就好,继续写吧,我也一直追着看着哪.
加油!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平户倭寇
平户倭寇(终篇)
平户倭寇(十三)
平户倭寇(十二)
平户倭寇(十一)
平户倭寇(十)
平户倭寇(九)
平户倭寇(八)
平户倭寇(七)
平户倭寇(六)
平户倭寇(五)
平户倭寇(四)
平户倭寇(三)
平户倭寇(二)
平户倭寇(一)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