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
字体∶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终篇)

龍昇 (发表日期:2008-07-30 07:47:34 阅读人次:3361 回复数:22)

  

  


  


  


  


  


  


  


  


  


  
(原稿漏编344页,请继续看345页)

  


  


  


  


  


  


  


  


  


  


  


  


  


  


  


  


  


  


  


  


  


  


  


  
——选自长篇小说《日籍华人》前五章

  
——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回复[1]:  旅人 (2008-07-30 18:43:24)  
 
  辛苦了

 回复[2]:  王者非王 (2008-07-30 08:56:56)  
 
  唉,已经结束了?要引得大家去买《日籍华人》来看?

 回复[3]: 很想听听,来日本的奋斗经历呢 红粉佳人 (2008-07-30 09:07:27)  
 
  

 回复[4]: 那饭店后来盖成了没有? 陈某 (2008-07-30 09:32:40)  
 
  

 回复[5]: 那个饭店于1989、3落成营业, 龍昇 (2008-07-30 10:33:12)  
 
  名称首都宾馆,今更名为首都大酒店。

  
但不是依文中契约所建了。当年的契约被中央毙了,因为饭店建起左可将华国锋(哈哈,还记得华主席否?)家、右将公安部看得一览无余,国家机密不可露的。李瑞环当时也没那么大权力,只好做罢。华主席下台,饭店事再谈,谈的对象和投资者已不是文中之人了。

 回复[6]: 英明领袖华主席 陈某 (2008-07-30 10:41:51)  
 
  

 回复[7]: 天涯有个长帖子 陈某 (2008-07-30 10:52:35)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0803.shtml

  
[评论随笔]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长篇连载)

  


  
是什么塑造了大多数人的心灵?是什么融入了大多数人的记忆?是什么构成了大多数人的文化生命轨迹?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是厚重浩繁的经典,而是电影电视,是流行歌曲,是通俗读物,是文娱活动——是被叫做“大众文化”的那一类文化形态。

  
回望来路,新时期的大众文化已有30年的历史了。30年间,一浪浪的大众文化热潮随流光而去,如梦如烟。重拾它们,淡淡的感伤中,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很远、经历得很多,也淡忘了很多了。

  
三十年间,先是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让冰河缓缓解冻,大众文化生长起来,我们有了比较多彩的影视、歌曲、喇叭裤、太阳镜和舞会;然后一位叫邓丽君的台湾女歌手带着她的天籁之音悄然来袭,各种大众文化热潮自此一发不可收;柔靡轻款的歌声未息,香港的声画让佛家少林寺开创了数十年的视听武打之风;一种叫“朦胧诗”的文学体裁席卷全国,一代青年都是文学青年,诗人之梦是最灿烂的梦;让人如痴如醉的《霍元甲》,万人空巷的《上海滩》;金庸的“成年人童话”在有华人的地方数十年不衰,琼瑶的小说竟成“爱情指南”;有了一个“新民俗”,是春节晚会;多了一个精神家园,叫《读者文摘》;与歌唱艺术南辕北辙的崔健让国人知道了摇滚,由雅而俗的第五代导演编织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光荣与悲怆;多少农村少年在《平凡的世界》里寄托了梦想,积聚了力量;而王朔,让人知道崇高可以挖苦,高尚可能可笑;席慕容的清浅诗行滋润了多少人的心灵,《渴望》形成了多么强金的冲击波;由北向南辐射的“汪国真热”竟以笑柄煞尾,余秋雨也由万众仰首的文化大师变成了对世故文人的“千年一叹”;还有“全民选秀”和“百家讲坛”造成的电视传播业奇观……

  
我想唤醒两代人的记忆,让这些曾经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梦想的文化热潮在自己的笔下复活。希望我这20万字左右的文稿,能搅动时光和心灵的河流。

  
流光如梦,但不如烟;烟终将散,而往梦依稀,会伴我们一路走去……

  


  
解冻的冰河

  
——1980年前后的影视文化状况

  
1978年以后的这些年,叫“新时期”。算起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进入“新时期”已经整整30年了。回看刚刚摆脱“文革”梦魇、进入新时期的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我们感觉好比一条冰封已久的河流,在终于来临的春阳的照耀下,开始在“咔咔”的冰裂声中逐渐解冻。

  
新时期以前,被极左思潮和政策笼罩的中国大陆,红潮滚滚之下,大众文化领域一片单调、灰暗、阴郁——甚至根本就没有“大众文化”,有的只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教,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产生自国家意志和体制运作。那些年,女性衬衫领口有花纹都会被指为“资产阶级趣味” ,靠在南墙根的老头闲聊几句“刘备招亲”之类都会是“为封建统治者张目”,随时会招来横祸。长达十年的文革中,大众所能参与的文娱活动,所能达到自己本能需要的精神满足的对象,基本就是由国家认可和强力推广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

  
所谓“八个样板戏”,就是《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这些剧目由最高层的“无产阶级文化旗手”江青亲自组织创作,演职员里汇集了全国一流的文艺家,比如袁世海、汪曾祺、闻捷;但他们只能按“指示”创作,沦为极左文艺路线的工具。

  
样板戏以宣扬阶级斗争、颂扬革命暴力、抑制人性情感、培养政治忠诚为旨归,剧目创作出由江青审看、改定后,做为不得有丝毫“走样”的“样板”令各地剧团搬演,同时几乎禁绝一切传统优秀剧目。搬演中,如果 “钦定”的“样板”中某角色在某时间里抬了左手,那任何地方、任何剧团的演出中在这时该角色就不得抬右手;而且,连角色服装上的一块补丁的大小都不许和“样板”有丝毫误差!

  
看戏,在电视、舞会、旅游等文化活动形式远未普及的时代,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板戏”这种荒谬的“艺术”几乎是那时公众唯一可看的戏,反反复复,看来看去,戏瘾再大的人也都兴味全无、不胜其烦。“戏不戏,红灯记;唱不唱,沙家浜”,这句我的家乡那时私下流传的顺口溜,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烦闷情绪。

  


  
“一个作家”是指浩然。这位原名梁金广的作家是那个谎言时代的应声虫与大红人,写有完全符合“路线”和“政策”、深受“上面”肯定的小说《艳阳天》、《西沙儿女》等。他是文革中唯一被允许在书店销售作品的作家。傅雷、赵树理、巴金等作家在“文革”风暴中家破人亡之际,他却可以坐着军方的专机去西沙群岛“体验生活”。

  
对于文学读物极端贫乏的一代读者来说,浩然那些没有思想、演绎政治理念、参与构建谎言而又显示出一定文学才华的小说不啻是焦渴时的甘泉,被大批读者无法选择地吸纳。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读者除了他的这些“作品”便几乎没有别的文学食粮,一代人的文学生活与浩然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饮鸩止渴”对读者头脑和心灵的扭曲,和强大的文化专制对人的戕害一起,使精神置换能力差的人终身不能摆脱——他们永远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正常审美力和判断力。

  
舞台剧和文学书籍之外,在大城市,极少数家庭拥有传说中的电视机,比如今天著名的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她家就有一台苏联产的黑白电子管电视机。程乃珊曾这样回忆1960年代初看电视的情景:“当时家庭电视尚不普及,因此有了电视也不敢声张,怕被称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家一位亲友,甚至把电视机放在壁橱里,看电视看到一半,一旦有不熟悉的人敲门,壁橱门一关就保险了。现在的年轻人听到,一定有如感到天方夜谭一样古怪吧?”

  
我并不觉得多么古怪,在那“大革文化命”的时代,有关文件和报刊上基本不提电视这一文化样式,足见当时电视业根本不成规模、气候,没有社会影响,进一步说明的是电视机乃罕见之物;而1960年代居然就有电视机,如此豪奢,正是“工农群众”要“打倒”的对象。

  
人不是动物,当人被强权像牲口一样圈养、驯化之时,人的天性中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依然会固执生长。文革中那极端单调的文化状况,让人从一些匪夷所思的活动中去获取精神满足,比如看别人被批斗时戴高帽、“坐喷气式”、剃“阴阳头”,比如听被“专政”者被迫自己喊侮辱自己的口号,比如读充满腾腾杀气和人身攻击的大字报,比如煞有其事的“早请示,晚汇报”……对正常时代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暴虐、荒谬场景的“观赏”或参与,竟也把失去基本文化生活的人们的精神生活填充起来。古今中外罕见的向领袖表忠心的“忠字舞”,也成为当时一些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病逝;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此前邓小平在高层的领导核心地位已形成,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新时期大众文化发展的溪水,在文革造成的荒芜与污浊中,开始汇集、奔流。

  
……………………………………………………

  


  

 回复[8]: 贴三张PP谢大家: 龍昇 (2008-07-30 10:55:02)  
 
  (1)1979年,在北京,力争为四化做贡献时。

  


  
(2)1980年。毛细毛细,太座你好!我已平安抵日,放心吧,我不会找二奶的,过上一年半载就去接你和孩子。

  


  
(3)我在这楼下开始在日工作,不是奋斗,是干活吃饭。晚来者可看看背景的摩天楼,80年就那些。

  

 回复[9]:  蛇 (2008-07-30 10:58:04)  
 
  > 新时期大众文化发展的溪水···开始汇集、奔流···

  
可惜,关于现代历史研究的闸门还没有打开,也许一打开,就是洪水猛兽了~~~

 回复[10]:  吴卫建 (2008-07-30 12:15:48)  
 
  (3)那背景的摩天楼是新宿西口一带吧,记得俺80年代来日初也爱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影,像乡下人一般滴。

 回复[11]: 龙老师是从新宿开始的日本里程的阿 红粉佳人 (2008-07-30 13:34:49)  
 
  为四化做贡献时的龙老,很可爱哦

  

 回复[12]:  蛇 (2008-07-30 13:41:23)  
 
  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啊,俺从成田机场一出来就按事先得到的指示,一头扎进了位于六本木的一个研究所,和指导老师见过面后,就被同研究室的鬼子拉出去吃饭。第一次晚餐和第一晚过夜都在六本木,那个麦当劳和宾馆,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TMD,日子过的真快啊~~~

 回复[13]: 楼上的第一餐第一夜都是很好的地方阿 红粉佳人 (2008-07-30 13:58:27)  
 
  

  
俺第一次到日本,是出差大阪。

  
以为见到了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了呢,回去告诉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辈子的老爹

  
差点把老爹气晕过去。

 回复[14]:  吴卫建 (2008-07-30 14:33:55)  
 
  英明领袖华主席旁的小孩是毛四代吧。

 回复[15]:  酒保 (2008-07-30 21:32:35)  
 
  第二张有意思,边上一穿黑和服的日本仕女人形,却说:二奶的不要,大奶的快来。

  
龙太当时看了...

 回复[16]:  志村犬 (2008-07-30 22:57:35)  
 
  那后来龙爷的太太过了多久才去的日本呢?

 回复[17]:  邓星 (2008-07-31 17:20:55)  
 
  以后争取弄一本有龙爷签名的书。。

 回复[18]: 志村犬: 龍昇 (2008-07-31 19:00:00)  
 
  对不起,回晚了:

  
一年半载是中国人大约的计数语,实际是正好一年半载我回国探了回亲,接妻女来日是我来日后的两年半载。

 回复[19]:  志村犬 (2008-07-31 22:02:54)  
 
  龙爷,那还算好,你们夫妻从那时起可以不再分离了

 回复[20]: 这几天在看龙爷的《日籍华人》 科长 (2009-05-18 10:46:59)  
 
  我准备把这个书扫描后转为文本文件。但是,转换后的文本还要校对。工作量太大了。

  
龙爷是不是能问问出版社有没有电子文本?出版社97年应该用电脑了。

  

 回复[21]: 我知道它是“电脑排版” 龍昇 (2009-05-18 11:00:02)  
 
  但问不到了吧,责编早已退休,联络不上了。

 回复[22]:  小木樨花 (2009-05-18 12:18:33)  
 
   龙爷淡淡写来,真好看

  
最后去公安局要个说法,真是龙爷版秋菊

  
你们家彩凤有你真好福气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终篇)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5)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4)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3)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2)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1)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0)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9)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8)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7)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6)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5)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4)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3)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2) 
    开放之初来日之前(1)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