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九哥 >> 提琴论文集
字体∶
中国提琴制作界的精英(图)

九哥 (发表日期:2008-09-02 09:06:58 阅读人次:5457 回复数:19)

   

  
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国梦》里,我提到:“中国制造的小提琴和琴弓,应该占当今全世界生产总量的50%以上(以后只会更多)。世界上的一些知名的廉价品牌、比如日本的雅马哈、铃木、德国的Gewa、还有英国法国美国比利时莫桑比克毛里求斯的许多品牌都是中国制造。而我们中国,却至今没能出现打着我们中国人名字堂堂正正的品牌。”当文章上网后,有读者跟帖提出:“Scott Cao不是做得很不错嘛? 这十多年他在美国打开了名气。”

  
那跟帖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思考后,我决定写这篇《中国提琴制作界的精英》。但是,在写之前,我必须声明,我对中国小提琴制作业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理由是自1983年从上海毕业后我就出国了。20多年来在国外,一直在西洋人和东洋人的圈子里生活(连国籍都换成挪威的了),与中国大陆的生意来往少而又少,所以,我的这篇文章仅仅写几个行业内我认识和尊重的人,完全是盲人摸象的个人之说。希望同行们能有所补充纠正,并跟我联系。

  
我最早知道的中国提琴制作界的精英,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的谭院长。他在上音创建了小提琴制作专业,于1979年头一次招收新生。我是他的头一批考生之一。招考我的是当时的管弦系丁主任。虽然我入学后在学校里实际学的是小提琴演奏而非制作,我还是把它当成我去欧洲后从演奏改制作经营的理由之一。谭院长培养的头一批四个学生,据我所知后来都成为杰出的小提琴制作家,毕业后都在国外生活(至少有两位在美国)。只有华同学(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之一,所以,从此应该称他为华院长)留德学成后回国。华同学虽然做了院长,但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小提琴的研究与制作。他培养了不少好学生,其中我认识的蔡先生的工艺,在中国应该是一流的。蔡先生和妻子一起开了个私人小作坊,是我知道的真正实实在在辛辛苦苦一刀一锉用自己的双手做琴的人。他做的琴,我认为拿给世界上任何人看,都是不必脸红的。总之,华先生是上海小提琴制作业的龙头人物。

  
谈到中国的小提琴制作业,不谈中央音乐学院的郑先生好像就不行。认识郑先生是在80年代末,好像郑先生刚从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学院毕业,得金奖回国。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小提琴制作专业。得知我是研究小提琴音响学的,郑先生曾邀请我去跟他的学生们座谈一次。我当时真的有些发愁,发愁怎样才能把枯燥无味的声学讲得像故事一样动听。到了学院,看到他的学生们在工作。其中有一位学生正在用锉子锉音柱。(在欧洲,做音柱一般都是用刀而非锉),我便临时把座谈的内容从空洞难懂的音响学换成小提琴的装配,因为我知道,那对学生们来说会实惠得多。解释一句我为什么用“实惠”这个词,因为小提琴的价值在工艺;而小提琴销售在装配。具体说就是一把再好的小提琴,只要装配不好,就很难卖掉。而一把再次的小提琴,只要装配好,就很容易卖掉。因为,广大顾客是不太懂也不太在乎工艺的,对于他们来说,琴抓在手里舒服,好拉好听,是最重要的。而实际情况是,能做好琴的人不少,懂装配的还真不多。应该说,郑先生教会了不仅仅是自己班上的几个学生,他带动并影响了北京乃至全中国的小提琴制作业,使中国小提琴制作业里相当部分从过去的德国捷克大生产方式转向意大利手工小作坊风格。

  
讲到北京的小提琴制作界,戴老先生也是位应该提一笔的人物。他在80年代因德国局部的一个小提琴比赛得金奖而扬名。我见到戴老的时候也是在80年代末,他当时还很健康,除了耳朵有些闭以外。他给我看了几把他的签名琴(当时卖4000人民币到6000人民币),老实说,那些琴的做工还真不差,有的只要稍微加工改造,和意大利新琴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在我再三要求拜见他老人家亲手制作的大作后,他才拿出来一把未完成品。我一看,哎,怎么说呢?老人家现在已经过世,还是不多说的好,加之,戴老先生也再三强调那不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不过,不管怎么说,甚至都不管他送去得奖的提琴是如何制作的,能用他的名字,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在国际比赛上(大赛小赛也不管它了)得奖,那是很令人激动、很鼓舞人心、给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小提琴制作业信心的。仅仅为此,也是值得讴歌的。

  
北京的小提琴制作界的管先生是一定要提的。提他并不是因为我们是老朋友,且一起合作做过几把琴,而是他对提琴制作的高度热诚和刻苦钻研,以及他每把琴都一丝不苟亲手完成(至少我认识他的时候是那样)的做法,还有他精美高超的工艺,最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在琴内不借洋鬼子的名字吓人,而堂堂正正贴上自己的大名,并开价4000美金(90年代初)和“卖不出去不要紧,但决不向鬼子低头”的气概。在以卖便宜为标签的中国人里,管先生是一个例外。是他向国际市场展示了中国高级手工琴的实力。老实说,和管先生合作的琴,我只卖掉一把,卖价是160万日元,相当一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是八、九万。其他几把,我舍不得卖,打算一直珍藏下去。琴的工艺,能做到管先生的境界,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都好多年没有跟他联系了,如果近年来他的琴在声音上有所突破的话,就更完美了。

  
在北京,我还知道我过去的老师盛中华的弟弟开了很大的工厂。记得好多年前我受盛中华老师之托去拜见盛母的时候,见到盛家长子盛中国先生。盛中国先生得知我在挪威开琴店,向我介绍了他弟弟的工厂。由于我对工厂式大生产没有研究也没有兴趣,故没有进一步拜访盛氏提琴厂。不过,最近有日本小提琴专业杂志报道,盛氏提琴厂干得不错,占领了相当部分的国际市场。我在恭喜盛氏提琴厂的同时,遗憾他们在提琴内贴的不是“盛”家的名字,而是个很意大利味道的,好像是Antony般的名字。

  
同样风格的名字Eastman厂家好像做得也颇热闹。同样可惜不是张三李四王五江六的中国名字。

  
还有一位朋友,香港廖先生,用的商标应该是 Viomaster。他是我认识的最不怕虎最中国气的同行之一。称他为“同行”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其实,廖先生过去是做IT的。他太太拉琴,也只能算“喜欢”的范畴。90年代初,廖先生到国内找人合作开厂做琴。口号是要在几年内改变世界对中国琴的印象。他的做法是,琴里面一定要贴Made in China标签,不贴不卖。(后来不贴也可以卖,但要加价,再后来我就不知道了)他在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杂志Strad编辑的“小提琴制作者字典”的封面上登广告。如果没有搞错的话,他是头一个,也是把中国小提琴广告做得最大的一个。国际市场,从相当程度上是从他那里,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小提琴制作的实力与市场的。半路出家的廖先生,凭着他对小提琴的热爱与真诚、以及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还有他太太和儿子(听说儿子现在是很好的大提琴家)的配合,成为中国小提琴制作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成为我心目中敬佩的人物和学习的榜样。

  
最后来讲讲Cao先生。头一次跟Cao先生见面,是早在80年代末。我广州做琴的朋友顾师傅, 关师傅,和沈师傅从广州红棉厂独立出来,自己借了一栋很破的民房建厂。我作为他们最早的顾客,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提供了相当的信息(琴的图纸,欧洲人对琴的喜爱与要求,油漆的风格等)。其中顾师傅是我最佩服的小提琴制作家之一。我尤其喜欢他琴的声音,奶甜奶甜的。而沈师傅是一个很痛快的人。做事时喜欢光着膀子。他的手工也很好,只是声音稍微有点憋有点涩。关师傅是做弓子的,做的弓子演奏性能不错。有一次三人一起给我介绍了Cao先生。我们一起吃了顿便饭(好像是我请的)。后来顾师傅国际比赛得奖,被人挖到美国从事修复高级提琴的工作去了。90年代中我再去广州的时候,他们作为“广州Cremona”厂已经扬名世界,在广州郊区盖了四层楼的大厂房。接待我的是沈师傅。那天很热,他却没有光膀子,而穿着套西装,只是脚底还是一双拖鞋。他请我吃饭,有鱼。我托他再帮我做四把高级手工琴,他说自己实在没有时间做了,但答应找厂里最好的工人帮我做。他告诉我,因为关师傅基本上在美国,厂里由他来管。就是那次我得知Cao先生已经成为股东之一,厂里的琴以Scott Cao的名字打入国际市场。那是我和沈师傅“最后的晚餐|”,因为就在与我见面不久,沈师傅突然发病去世。而我托的那四把琴,做好到我手里的时候,和Scott Cao的普及琴一模一样。那样的琴,我连木头费都卖不回来。最近,我甚至看到把很像他们厂做的儿童琴,做八分之一卖的琴,八分之一的琴头却装着四分之一的琴身。的确,广州Cremona厂在国际上夺取了一部分过去是属于德国人的普及琴市场,Scott Cao小提琴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中国制造的)美国产品。然而,随着顾师傅的出股沈师傅的去世,我希望广州Cremona厂,以及Scott Cao牌小提琴能继续保持和提高他们的质量,最终成为中国人产品的骄傲。

  
最后讲讲我自己的妄想。

  
一,以上讲的各位精英,都是从事小提琴新琴制作业的。而收集、修复、鉴定、研究、销售欧洲古琴,尤其是古琴弓的专家,中国基本上是没有的。这个位子,是上帝给他的宠儿我成丹留着的,是九哥在海外飘荡近30年回去报效祖国和发财的契机。

  
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国内同行的合作,创建一个100%的中国品牌,就叫《上海琴乐》牌,琴、琴弓、琴盒、琴弦。希望向以上我提到的各位学习,凭着自己对提琴的热爱、真诚、苦干、学识、还有机灵,在几年内让(我,一个挪威人,一个正宗的假洋鬼子制作的)纯正的中国品牌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接受与爱用。我知道我是后来者。但后来者往往站在更高的视点上。要不,也不会有“后来者居上”的说词了。

  
成丹

  
写于“丹尼欧洲提琴”名古屋本店

  


  
PS:“上海琴乐”公司暂设在上海虹口区,地铁三号线赤峰路站附近

  
丹尼欧洲提琴

  
http://www.daniviolins.com

  
Daniel Violins Japan

  
http://www.danielviolins.com

  
日本九歌网

  
http://www.danielviolins.com/jg

  




 回复[1]: 店名太俗了 科长 (2008-09-02 10:38:02)  
 
  

 回复[2]:  王者非王 (2008-09-02 11:13:19)  
 
  我觉得不错。堂堂正正的中国品牌。可惜不懂,否则的话也买一把支持支持。

 回复[3]: 老王又糊涂了 白粉 (2008-09-02 12:21:00)  
 
  你买九哥哥的琴,银子是落到挪威人九哥的口袋里去的。

  
跟民族工业无关,跟堂堂正正无关。

  
那只是一个挪威人在上海开的,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作坊而已。

 回复[4]: 九哥怎么越来越没品了? 看好戏喽 (2008-09-02 13:13:44)  
 
  那广告拍的,土得掉渣儿。。。

  

 回复[5]:  小上海 (2008-09-02 14:09:46)  
 
  什么叫钱赚到外国人手中去了,我发觉这句话怎么那么好笑呢?

  
您认为我们中国人的钱该给谁赚呢?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赚了钱之后,有多少是拿出来贡献社会的呢?

  
九哥是有私利,但至少是基于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欲望之内

  
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中国商品的形象,变相的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难道这也值得批评吗,太奇怪了,恕我理解不了您的思想~

  
-

  
-

  
PS:我个人相信九哥不回国发展这项事业,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后半生奢华的生活质量.

 回复[6]:  唐辛子 (2008-09-02 14:21:39)  
 
   谁帮九哥制作的广告图?小女孩那个倩影真好看,要是将九哥去掉,整体就更完美了。

 回复[7]:  王者非王 (2008-09-02 14:45:58)  
 
  看了3楼白粉(说实在的,白粉这个名字起的真不怎么样,很别扭)的发言,有点犯糊涂了。算了吧,由别人去说。不是说难得糊涂吗!糊涂就糊涂一回吧,没关系。不过,没料到小上海帮我把我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提高中国商品的形象,变相的回报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难道这也值得批评吗”,“我个人相信九哥不回国发展这项事业,也丝毫不会影响到他后半生奢华的生活质量.”嗨,说的多好。

 回复[8]: 怎么也看不出来老九的右手放哪儿了。 深层次 (2008-09-02 14:53:13)  
 
  

 回复[9]: 9哥是个出色的商人。 自带板凳 (2008-09-02 15:22:50)  
 
  开句玩笑话,9哥很可能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商学院培养出来的最杰出的商人。哈哈哈!

  


  
这不,人还没离开日本呢,仅仅一个设想,就已经蒙倒了老老少少好几个了!(粗略数数,至少蒙倒了3个了)。而且已经被推上了国家民族的高度啦!(我估计这评价,已经远远超出了9哥自己的预想……)

  


  
坚决赞成九哥回上海赚大钱!

  
(反正都进自己的腰包,还有人给叫好!回报祖国都出来了,多他妈美……)

  
然后么,嘿嘿,不用说,还有许多召之即来的上海及各地来的美丽的姑娘……

  
(按照那几位的说法,这应该叫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充满快感的疲劳,来报答生你养你的土地啊……)

  
羡慕中……

  


  
我闭嘴……

  

 回复[10]: 唐辛子请进 九哥 (2008-09-02 18:15:17)  
 
  艳子啊,给你找了一款价廉物美又适用最适合你的

  
CANON EOS 40D EF-S17-85 IS U レンズキット119,000日圆

  
http://kakaku.com/item/00490111090/

  
九哥前一阵在冲绳买了一套,很好玩的。(不到一个月前的价格是129000日圆)

  
5D或1Ds,配备24-70mm/f2.8 决不是妹妹玩的东东。相信九哥的教导。

  
你如果执意要呈面子买CANON EF24-70mm F2.8L USM 花152,968 日圆

  
还不如买 CANON EF24-105mm F4L IS USM 101,768 日圆

  
最最实惠还是CANON EF24-85mm F3.5-4.5 USM 36,960 日圆

  
http://kakaku.com/camera/camera-lens/ma_14/

  
问问博士吧!

  

 回复[11]:  东京博士 (2008-09-02 19:18:26)  
 
  九哥没有搞懂唐辣椒要玩的是大光圈,你说的这几个镜头都是一般市面上玩腻的。套头我估计她更是不考虑了。

 回复[12]:  唐辛子 (2008-09-02 19:37:27)  
 
  九哥:谢谢推荐,不过还是东博了解我呢。

  
其实,佳能KISS的机身并不差,重要的还是镜头,看下面的这张照片,就是佳能KISS(国内叫350D)机身+EF24-70mm F2.8L USM镜头拍出来的,效果不错吧:

  


  


  
其实我现在使用的一个镜头EF50mm 1:1.4的用来拍室内人像已经很不错,不过在室外就有些麻烦,所以在想是不是狠下心来,多花些银子,要买就买个顶级的好镜头?

 回复[13]:  东京博士 (2008-09-02 19:48:43)  
 
  室外的不推荐24-70mm/f2.8,你已经有50mm/f1.4了,你能准备24-70mm/f2.8的预算的话,室外镜头极力推荐80-200mm/f2.8。

 回复[14]: 东博,如果ISO800以上也不影响数码机的相质,  九哥 (2008-09-02 20:08:42)  
 
  那花那么多钱背那么大一个炮筒,除了景深短以外,还有意义吗?还有啊,唐大妹那种看到年轻小妹妹可爱的样子就想拍照片的心情,九哥最近倍加理解!不过,拍好照片除了好镜头外,更需要的是学习和钻研啊!

 回复[15]:  东京博士 (2008-09-02 20:18:33)  
 
  九哥把ISO800以上的低噪声图像与大光圈的ボケ味搞在一起了。此乃俩完全不同的概念。上面唐辣椒的那张照片其实景深还偏长了些,如果是突出小女孩的眼神表情的话,前景和背景还应该更虚化些。大光圈大炮筒除了景深短,还有压缩空间的效果,看上去空间透明度更高,当然200mm左右的望远镜头在国内威力不大,因为空气能见度就那样,距离远了无论什么镜头都会迷迷糊糊的。

  
是否要大炮筒,关键是你出门时能派啥就拍啥或者啥都不拍,要不就是你很想去拍点啥,前者不需要炮筒,后者需要,而且还需要银子。80-200mm/f2.8是大炮筒中比较小型普及的,不算重量级,现在有了IS(尼康是VR),基本上可以手持摄影,通常无需携带3脚架。

 回复[16]:  唐辛子 (2008-09-02 21:04:25)  
 
  东博兄:我还有一个镜头,是TAMRON AF18-250mm 1:3.5-6.3 当时为了广角和望远一体的方便,买了这个镜头,现在有些后悔,因为这个镜头很难对焦。不知道东博对这款镜头评价如何,给你看一张我用这个镜头拍的照片。说明一下:照片只缩小了,唯一加工是下面的LOGO

  


  

 回复[17]:  东京博士 (2008-09-02 21:25:41)  
 
  唐辣椒你的18-250mm/f3.5-6.3是APS-C规格的专用镜头,也就是说因为Image Circle(成像圈)小不能用在35mm全幅相机上的,我在数码单反尚未如此普及流行的时代,就曾经买过一个Tamron 28-300mm/f3.5-6.3镜头,沿用到现在的数码单反(35mm全幅焦距换算是42-450mm),其实我的跟你的这个一样,仅仅是35mm全幅规格的,这两个镜头的唯一好处就是外出方便(一通天),但是由于高倍率变焦镜头的开放光圈都比较小,尤其是随着焦距向望远延伸,f值迅速下降(数字增大),所以通常为了尽可能地使用大光圈增加光量,不难想象一般开放使用比较多,尤其是望远端为了提高快门速度防止抖动更是如此。

  
但是,需要提醒的事,任何一款镜头,其最佳的综合图像质量是开放光圈缩小1-2档处,此时各种光学收差最小,镜片组的解像度达到最大值,一般来说开放光圈的像质要做到极致地步在技术上是很难很难的,过于缩小光圈拍摄也会造成像质下降,因此购买大光圈镜头的真正的意义不仅仅是上面九哥简单地理解为可以获得短景深,而是你如果拥有大光圈镜头时,即使缩小1,2档使用,与别人的开放光圈不大的镜头在开放时拍摄的像质是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否则开放光圈大1档的镜头价格呈级数上升就没有道理了。

  
回到你的18-250mm/f3.5-6.3镜头上来说,也就是跟我的28-300mm/f3.5-6.3一样,很方便地覆盖了很多的焦点域,但是没有一个焦点域是高像质的(上海话说,就是拍出来的像质不够杀),你算算价格,高倍率变焦镜头能达到方便这一点,就该知足了,否则世界上没有人再购买24-70mm/f2.8,或80-200mm/f2.8之类的镜头了,484啊?

 回复[18]:  唐辛子 (2008-09-02 22:10:16)  
 
  东博兄说得有道理啊,我用18-250mm/f3.5-6.3唯一的方便就是紧急时候不用匆忙更换镜头,但拍出来的照全像纪录片。

  
其实真正摄影的人,人家是同时带上二个相机出门,一个用在广角,一个用来望远,就像我下面照片里的这个人。我在我们这儿的国府宫裸祭的时候遇到他,来自荷兰的摄影家,他在网上查到国府宫裸祭的消息,就从荷兰跑来日本了:

  


  

 回复[19]:  东京博士 (2008-09-02 23:19:40)  
 
  唐辣椒,你说的其实就是这里71楼我给九哥的折衷方案——http://www.dongyangjing.com/disp1.cgi?zno=10038&&kno=002&&no=0021&&hfno=0076#HF0076

  
我一般外出是以下两种配置中之一:

  
1。偷懒的时候只带一个28-300mm/f3.5-6.3(这个镜头其实带给我很多方便,也带给我最多的失败)

  
2。不偷懒时就是Tamron 17-50mm/f2.8,另外带一个Nikon VR105mmMacro/f2.8(该镜头用在D2Xs上相机能切换成相当于200mm/f2.8),或者带一个Nikon 70-300mm/f4-5.6的望远。

  
另外有三个f1.8定焦:Sigma 24mm,Nikon 85mm,Nikon MF镜头105mm,这三个目的明确时携带。(以前还用过尼康50mm/f1.2,Tamron 80-200mm/f2.8和Tokina 24-40mm/f2.8,后来都送人了)。

  
说大道理很容易,要拍好照片是永无止境的,而且要有耐心和持之以恒。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提琴论文集
    我百万美金小提琴的故事 
    丹尼《价格并不等于价值》 
    丹尼琴弦首参美国NAMM乐器展  
    《Hill琴弓师的感人故事》(传奇色彩真实故事) 
    《上海琴乐》? 
    中国提琴制作界的精英(图) 
    杂音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