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视点一周
字体∶
投资中国 魅力无法挡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9-11 18:12:00 阅读人次:1750 回复数:2)

  

  
小泉首相在8月15日终战纪念日,强行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完成了小泉式剧场政治的“有终之美”。事实上,经过内外舆论和社会各界长时间的分析、议论、探讨、评估,小泉参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部分已被提前消化,其恶劣影响正被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相比之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8.15之前公布2006年上半期日本对中投资继续上扬,倒真正显出中日合作交流的实绩是巨大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

  
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被描述成“政冷经热”。在冷热对比的现实中,政经能否分离,是否需要分离,已成为焦点话题。对於中日政经关系,确实有两种不同的阐释:一方面,政经不可分离,意味着如果政治关系顺畅,中日经济交流合作应该远远超出现有规模,前景更为广阔;另一方面,政经又需要分离,意味着不能让冷漠的政治气氛影响到经济合作成果。现实中,中日经济合作完全具备了自身发展的逻辑,在双赢效应的驱动下,两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稳步向前。

  
统计显示,日本对中投资增长,经历了2004年的相对滞缓后,在2005年达到65亿美元,增长19.8%;2006年上半年,日本对中投资到位金额继续增长,达创记录的3846亿日元,同比再增11.3%。尽管2005年4月中国各地爆发反日游行使日企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心存隐忧,尽管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恶化了中日政治气氛,但日本对中投资并没有止步不前,因为中国拥有投资者热衷的市场和收益,因为投资中国的魅力实在无法挡。

  
政策的指导作用对投资方向和贸易规模可能产生影响,但在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构筑的全球化时代,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过去数年,随着中日政治关系冷却,日本政府曾对企业提出了分散投资的建议,希望企业把投资注意力从中国一点扩散到印度、越南和东南亚国家。但从截止目前的事实来看,分散投资的政策和策略丝毫没有影响到日企投资中国的热情。

  
维系这种热情的重要原因,源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环境、文化背景、基础设备、人力资源,还有思维模式、理解方式等等。比如,日本的海外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备和公共硬件,当印度的高科技软件开发优势抵消不了基础建设的落后,日本企业自然会青睐投资环境大幅领先的中国;其二,日本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相近,更拥有东方人关于勤劳、关于财富的共通性理解,容易建立沟通渠道,打造管理平台;其三,日益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同时拥有了“世界工场”与“世界市场”的双重特性,这是所有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热土──当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合二为一,中国的投资魅力领跑世界。

  
相比于过去以短期获利为主的投资行为,日本企业最新一轮投资中国热潮充满了战略眼光,展现出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以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投资,为中国带来的不是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横向移植,是整条产业链的齐头并进。中国发展到今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日企投资中国,既获得实利,又投资明天,何乐而不为?

  
中日关系的现状是,政治对立基于原则之争,经济合作带来利益双赢。不让原则之争损害利益双赢,不让政治冲突绑架经济交流,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只是一个无奈的过程,而非目标。中国日益提升的投资魅力,虽不断推动中日经济合作逆水行舟,但不能永远唱独脚戏,更期盼有和睦顺畅的政治关系来为中日合作顺水推舟。

  
2006。8。24

  




 回复[1]:  郭家 (2006-09-12 10:57:13)  
 
  我倒觉得“政冷经热”没什么不好。首先是如何理解目前的“政冷”。如果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坚持原则,该争的争,该让的让,在摩擦中求平衡,远比那种高唱“一衣带水,中日友好”的虚幻“政热”为好。20多年前的宝钢工程,就是“政热”的产物,为了友好牺牲本国利益的典型。反倒是现在这样的“政冷”,使得民间的经济交流更加符合经济规律,更加稳定。

 回复[2]: 投资也要小心 刘大卫 (2006-12-26 10:45:42)  
 
  台湾苹果日报沈正彦、万敏婉综合报导/随中国各地产业转型和本地人才崛起,越来越多台商和台干因经营不善或资遣而失业,其中不少人不愿回台而流落异乡形成特殊的「台流」群体。据海基会和台商权益团体估计,「台流」以东莞、上海、厦门、福州最严重,总数超过4万人。 台流问题多严重?「台湾投资中国受害

  
者协会」理事长高为邦向《苹果》说,台商群聚的东莞地区保守估计达3万人以上,这些人常聚在东莞厚街地区,形成着名的「台流一条街」。上海估计有逾万名台流。

  
陆委会副主委刘德勋前天在海基会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从去年中秋以来连续数次的台商协会座谈会上,许多台商会长都反覆提出近来愈见严重的台流问题,盼政府助台流回台与辅导就业,甚至希望政府能以实际的经济援助,来处理目前的台流问题。但海基会表示,许多台流碍于面子不愿出面求助,目前透过该会管道

  
回台的每年不到20人。

  
在江苏已十多年的老台干孙森向《苹果》表示,长江三角洲近来产业转形后,许多早期来此投资低级产业的台商一一倒闭,原本的大老板没脸回台,宁可蛰伏等待东山再起。

  
孙森算比较幸运,因一家陆资的公司看重他管理长才,让他继续在大陆打拼。孙森说,被资遣的台干都待在大陆「吃老本」等待机会,久了不但找不到工作,更不甘心回台。

  
在北京投资餐馆的女台商许淑惠现也是个「女台流」,她5年前在北京投资台币近800万元租地开餐馆,因生意不错被屋主强占。许淑惠说:「不甘心就这么罢手!」从2003年起向官方及法院提讼,但3年来生活陷入困顿,还向台办借钱、领大陆政府救济金度日。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视点一周
    学者朱炎解读中日高铁技术之辩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毒奶粉摧毁中国食品安全信心 
    也为了忘却的纪念 
    地方参政权唤醒华人政治意识 
    明天会更好并非理所当然 
    十七大解谜容易解惑难 
    关注十七大的台海议程 
    叩响通胀时代的机遇之门 
    从羽田直飞虹桥的标本意义 
    香港回归十年 重解一国两制 
    山西黑奴事件暴露制度灾难 
    世界华商大会百日总动员 
    中国股市听不见狼来了 
    倾听外国劳动者主体心声 
    日本的问题首推人的问题 
    孔子学院背后的文化战略 
    战后赔偿并非一无所获 
    谨防媒体沦落自由陷阱 
    温家宝融冰展示热情与韧劲 
    中日关系背后的东西南北 
    温家宝访日成安倍救命绳 
    习近平如何念好上海这本经 
    物权法为私权盖上金钟罩 
    历史钝感力带来现实杀伤力 
    中国威胁背后的逻辑陷阱 
    人生起跑从考学开始 
    拉近日朝距离 中国不做谁做 
    华人共创春节文化新景观 
    公民海外安全保障何所依 
    用行动消弥新殖民主义喧嚣 
    中国苦心积累大国本钱 
    摆脱中日互为假想敌之害 
    没有开放就没有成长 
    华人需要顶天立地的自信 
    改善中日关系事在人为 
    从北高选举提前看08变局 
    残孤新生从赢回尊严开始 
    网络时代的生存与毁灭 
    亚太经合会的认证效应 
    为旅日华人史添加浓墨重彩 
    第一夫人不是好当的 
    中国实现大国外交试金石 
    让和谐从概念落实到行动 
    中日人和从政治决断开始 
    陈良宇落马是谁的危机 
    试看安倍如何超越父辈前贤 
    新闻自由不是他人给予的 
    9.11五周年后的文明世界 
    中国面临对日关系再挑战 
    华人企业无心失足与有意下水 
    投资中国 魅力无法挡 
    胜之不武的丑陋日本人 
    从乌来事件看留学生人权现状 
    重视天皇遗言的示范作用 
    解除零利率的欢喜和忧愁 
    华人与日本共迎挑战新十年 
    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在生涯学习中重拾自我 
    上海合作组织羽翼渐丰之后 
    村上基金的罪与罚 
    展开外国人政策新视野 
    窃国型腐败者走向政治末日 
    让和解与融合成为历史关键词 
    文革浩劫永为民族反面教材 
    日美军事统合的现实威胁 
    中美首脑互访的终极意义 
    让旅日生活充满笑声 
    人生二百年 水击三千里 
    重视中日关系的感情投资 
    人妻杀夫的中国式解读 
    鼎沸民生下的落寞民权 
    两岸变数出现从量到质的危险 
    防范悲剧需要自觉与付出 
    拿什么拯救你 华人同胞 
    重视培养孩子的成长意识 
    倾听民间舆论和国际共识 
    中日媒体的自存之道 
    迎接600期的新挑战 
    中日贸易让人忧喜参半 
    打破僵持 中日关系悬念何在 
    期盼中日关系实现二次正常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