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视点一周
字体∶
重视中日关系的感情投资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8-19 23:13:16 阅读人次:1620 回复数:0)

  

  
最近,中日关系处于变动调整期,也面临转折时刻。首先,中国对日政策以扩大民间交流为主旨,强调“以民促官”的现实作用;其次,日本驻华大使即将更替,由宫本雄二接替前辈阿南惟茂出任第12代日本驻华大使;其三,日本国内面向后小泉时代的接班之争已经风生水起,日本政坛走向对今后的中日关系影响至深。

  
宫本雄二是日本外务省“中国语组”的现役代表人物,从事日中外交30余年。宫本在赴任前接受专访,回忆起当年与周恩来总理接触的一个细节,发人深省。宫本在1974年随大平正芳外相访中,受到周总理接见。当时,年轻的宫本是最年轻的随行人员,排在队伍末尾,但周总理照样专注地注视着宫本的眼睛,并与他紧紧握手。宫本对周总理的诚实态度和绅士风度印象深刻,非常感动。当年的随员如今成为日本驻华大使,只要他一生难忘那诚恳的注视和平等的握手,无疑会为中日友好关系尽心尽力。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今天的中日关系所缺少的,恰是当年周恩来式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投资。

  
当今的世界和国际关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但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究竟是更加理性还是更加感性,莫衷一是。从现象上来看,全球化时代的个人乃至社群,面对各种诱惑而充满着攫取利益的欲望,思想单薄、情绪易动而充满着感性的躁动,唯独缺少理性的思考力和辨别力。在中日关系中,中国民间反日浪潮一点就燃,日本保守人物惯以对抗中国的剧场式做秀来张扬政治姿态,虽然性质不同,表现各异,但在本质上都构成着感性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

  
面向感性时代,中日关系的着力点何在,值得深思。古往今来,人与人交流、国家与国家相处之道无非有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博之以力。现在比较流行的外交话语是:实力博弈,利益双赢,却偏偏忽视了最原始最基础的相处之道──感情投资。其实,面向感性时代的交流,动之以情或许比晓之以理之类更有效。中日关系目前深陷困境,重要原因就在于双方都凭借自身不断增长的实力而有恃无恐,自信过头。中日既希望互相诱之以利,靠扩大共同利益来维系关系平衡,又各自得理不让人,或固守原则,或死抱信仰,针尖对上麦芒。比如中国习惯凭受害者的身份来占据历史和道德制高点,居高而临下;日本则片面理解国际条约和政治声明的僵硬法理,以为战争问题只涉及“理”和“利”,与“情”无涉,可以一笔勾销──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中的错失,频频引起摩擦,最大的陷阱就是忽视感情交流,缺乏互信机制。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最成功的年代往往是感情投资结出的果实。中国在70年代对日本示以大国的宽仁,在80年代热情招待3000日本青年访华,都是针对日本国民的感情投资大手笔,成果不菲。然而到了以市场利益相诱的90年代中后期,再发展到靠实力展开外交博弈的21 世纪,中日关系反而走向低潮。日本方面,尽管历年来提供了大批政府开发援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助益不小,希望能以“利”换得“情”和“理”,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并不成功。中国人要求的无非就是一个感情平衡,但日本领导人每每无端伤害中国人的国民感情,这使日本苦心经营的“诱之以利”的外交策略面临破产。

  
俗话说,心悦诚服。“心悦”是感情问题,“诚服”是理性认识。“心悦”才能 “诚服”,这是千古至理。否则,即使理智上可以辨是非明利弊,但感情上转不过弯来,也难成事。宫本雄二的外交回忆提醒今人,周恩来式的谦逊和蔼,以平等之心照顾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位个人,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常为他人考虑,放开长远的外交视野,靠感情投资去打动人一时,感染人一生,这依然是中日两国领导人值得学习的样板。

  
当前,中日关系最令人忧虑的就是国民亲近感渐行渐远,这是彻底的感情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两国提出加深青少年交流,目标在于培养互信的感情,因此“动之以情”当为第一要务。

  
2006。4。6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视点一周
    学者朱炎解读中日高铁技术之辩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毒奶粉摧毁中国食品安全信心 
    也为了忘却的纪念 
    地方参政权唤醒华人政治意识 
    明天会更好并非理所当然 
    十七大解谜容易解惑难 
    关注十七大的台海议程 
    叩响通胀时代的机遇之门 
    从羽田直飞虹桥的标本意义 
    香港回归十年 重解一国两制 
    山西黑奴事件暴露制度灾难 
    世界华商大会百日总动员 
    中国股市听不见狼来了 
    倾听外国劳动者主体心声 
    日本的问题首推人的问题 
    孔子学院背后的文化战略 
    战后赔偿并非一无所获 
    谨防媒体沦落自由陷阱 
    温家宝融冰展示热情与韧劲 
    中日关系背后的东西南北 
    温家宝访日成安倍救命绳 
    习近平如何念好上海这本经 
    物权法为私权盖上金钟罩 
    历史钝感力带来现实杀伤力 
    中国威胁背后的逻辑陷阱 
    人生起跑从考学开始 
    拉近日朝距离 中国不做谁做 
    华人共创春节文化新景观 
    公民海外安全保障何所依 
    用行动消弥新殖民主义喧嚣 
    中国苦心积累大国本钱 
    摆脱中日互为假想敌之害 
    没有开放就没有成长 
    华人需要顶天立地的自信 
    改善中日关系事在人为 
    从北高选举提前看08变局 
    残孤新生从赢回尊严开始 
    网络时代的生存与毁灭 
    亚太经合会的认证效应 
    为旅日华人史添加浓墨重彩 
    第一夫人不是好当的 
    中国实现大国外交试金石 
    让和谐从概念落实到行动 
    中日人和从政治决断开始 
    陈良宇落马是谁的危机 
    试看安倍如何超越父辈前贤 
    新闻自由不是他人给予的 
    9.11五周年后的文明世界 
    中国面临对日关系再挑战 
    华人企业无心失足与有意下水 
    投资中国 魅力无法挡 
    胜之不武的丑陋日本人 
    从乌来事件看留学生人权现状 
    重视天皇遗言的示范作用 
    解除零利率的欢喜和忧愁 
    华人与日本共迎挑战新十年 
    在冷静与热情之间 
    在生涯学习中重拾自我 
    上海合作组织羽翼渐丰之后 
    村上基金的罪与罚 
    展开外国人政策新视野 
    窃国型腐败者走向政治末日 
    让和解与融合成为历史关键词 
    文革浩劫永为民族反面教材 
    日美军事统合的现实威胁 
    中美首脑互访的终极意义 
    让旅日生活充满笑声 
    人生二百年 水击三千里 
    重视中日关系的感情投资 
    人妻杀夫的中国式解读 
    鼎沸民生下的落寞民权 
    两岸变数出现从量到质的危险 
    防范悲剧需要自觉与付出 
    拿什么拯救你 华人同胞 
    重视培养孩子的成长意识 
    倾听民间舆论和国际共识 
    中日媒体的自存之道 
    迎接600期的新挑战 
    中日贸易让人忧喜参半 
    打破僵持 中日关系悬念何在 
    期盼中日关系实现二次正常化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