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雪非雪 >> 视听阅览
字体∶
介绍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雪非雪 (发表日期:2006-11-09 11:34:47 阅读人次:2710 回复数:19)

  

  
去年看过的书和电影中,有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印象颇深。书是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东方出版社 1998-01-03),电影是《希特勒的最后12天》。或许是巧合,这两项的背景都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在此借助以下资料做一下简单介绍。

  
1.《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资料1:

  
季羡林简介: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资料2.

  
《留德十年》--《楔子》(季羡林)

  
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对于这些梦有没有留恋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

  
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把这些轻梦或者噩梦从回忆中移到纸上来。我从来没有感到,有这样的需要。我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伏在枕上,让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断断续续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旁观者,顾而乐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

  
只是到了最近一两年,比我年轻的一些朋友,多次向我建议写一点自传之类的东西。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因此,他们的意见是,我应当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不要过于"自私自利",只留在自己脑海中,供自己品味玩赏。这应该说是我这一辈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我考虑他们的意见,觉得是正确的。就我个人来说,我生于辛亥革命那一年的夏秋之交,距离10月10日,只有一个月多一点。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当过大清皇帝的臣民,大概也算是一个"遗少"吧。我在极小的时候,就听到"朝廷"这个词儿,意思是大清皇帝。在我的幻想中,"朝廷"是一个非人非神非龙非蛇,然而又是人是神是龙是蛇的东西。最后一个"朝廷"一退位,立刻来了袁世凯,紧跟着是军阀混战。赤县神州,群魔乱舞。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对此毫无所知。对于五四运动,所知也不多,只对文言改白话觉得新鲜而已。在小学和初中时期,跟着大孩子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和英货,情绪如疯如狂。高中时期,国民党统治开始,是另一种群魔乱舞,是国民党内部的群魔。大学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蠢蠢欲动。"九一八事变"以后,我曾随清华同学卧轨绝食,赴南京请愿。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蒋介石。留学时期,"七七事变"发生,半壁河山,沦于外寇铁蹄之下。我的家乡更是早为外寇占领,让我无法回国。"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我漂泊异乡,无从听到杜鹃鸣声,我听到的是天空中轰炸机的鸣声,伴随着肚中的饥肠辘辘声。有时候听到广播中希特勒疯狗似的狂吠声。如此度过了八年。"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抵亿金的家书一封也没能收到。大战终于结束。我在瑞士待了将近半年,费了千辛万苦,经法国、越南回到祖国。在狂欢之余,灾星未退,又在通货疯狂膨胀中度过了三年,终于迎来了解放。在更大的狂欢之余,知道道路并不是总有玫瑰花铺地,有时难免也有狂风恶浪。就这样,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直活到了今天,垂垂老矣。

  
如此丰富复杂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对己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这是否也能写成文学作品,我在这里存而不论。古今中外颇有大文学家把自传写成文学创作的。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是其中之一。他的Dichtung und Wahrheit(《诗与真》)可以为证。我个人认为,大文学家可以,我则不可。我这里只有Wahrheit,而无Dichtung。

  
但是,如此复杂的工作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我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没有太多的余闲,我只能分段解决。我把我七十多年的生命分成八个阶段:

  
一、故乡时期

  
二、在济南上中学时期

  
三、清华大学、中学教员时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杂忆

  
八、1978年以后

  
在1988年,我断断续续写成了四和七两部草稿。现在先把四"留德十年"整理出来,让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世界吧! 扯雪芹作一绝:

  
毫无荒唐言

  
半把辛酸泪

  
作者并不痴

  
人解其中味

  
以上算是楔子。

  
(详细内容,请参考: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1/24/882@369677.htm 雪非雪注)

  
资料3.

  
我看《留德十年》及其段落摘录

  
这本书是用了一个周末周日一气读完的。感想可用作者上文《楔子》中的20字概括。文字朴素沉着。当时的德国,同轰炸并驾齐驱的是饥饿。

  
摘录书中片断如下:


  
在饥饿地狱中——季羡林留德生活片断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其实法西斯的本质就是侵略,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在最初,德国人桌子上还摆着奶油,肚子里填满了火腿,根本不了解这句口号的真正意义。于是,全国翕然响应,仿佛他们真不想要奶油了。大概从1937年开始,逐渐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后接着是肉类,最后是面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腰带就一紧再紧了。这一句口号得到了完满的实现。

  
我虽生也不辰,在国内时还没有真正挨过饿。小时侯家里穷,一年至多只能吃两三次白面,但是吃糠咽菜,肚子还是能勉强填饱的。现在到了德国,才真受了“洋罪”。这种“洋罪”是慢慢地感觉到的。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悠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黄油失踪以后,取代它的是人造油。这玩意儿放在汤里面,还能呈现出几个油珠儿。但一用来煎东西,则在锅里滋滋几声,一缕轻烟,油就烟消云散了。在饭馆里吃饭时,要经过几次思想斗争,从战略观点和全局观点反复考虑之后,才请餐馆服务员(Herr Ober)“煎”掉一两肉票。倘在汤碗里能发现几滴油珠,则必大声唤起同桌者的注意,大家都乐不可支了。

  
最困难的问题是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在公共场合出虚恭,俗话就是放屁,在德国被认为是极不礼貌,有失体统的。然而肚子里带着这样的面包去看电影,则在影院里实在难以保持体统。我就曾在看电影时亲耳听到虚恭之声,此伏彼起,东西应和。我不敢耻笑别人。我自己也正在同肚子里过量的气体作殊死斗争,为了保持体面,想把它镇压下去,而终于还是以失败告终。

  
但是也不缺少令人兴奋的事:我打破了记录,是自己吃饭的记录。有一天,我同一位德国女士骑自行车下乡,去帮助农民摘苹果。在当时,城里人谁要是同农民有一些联系,别人会垂涎三尺的,其重要意义决不亚于今天的走后门。这一位女士同一户农民挂上钩,我们就应邀下乡了。苹果树都不高,只要有一个短梯子,就能照顾全树了。德国苹果品种极多,是本国的主要果品。我们摘了半天,工作结束时,农民送了我一篮子苹果,其中包括几个最优品种的;另外还有五六斤土豆。我大喜过望,跨上自行车,有如列子御风而行,一路青山绿水看不尽,轻车已过数重山,到了家,把土豆全部煮上,蘸着积存下的白糖,一鼓作气,全吞进肚子,但仍然还没有饱意。

  
“挨饿”这个词儿,人们说起来,比较轻松。但这些人都是没有真正挨过饿的。我是真正经过饥饿炼狱的人,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我非常佩服东西方的宗教家们,他们对人情世事真是了解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在他们的地狱里,饥饿是被列为最折磨人的项目之一。中国也是有地狱的,但却是舶来品,其来源是印度。谈到印度的地狱学,那真是博大精深,蔑以加矣。“死鬼”在梵文中叫Preta,意思是“逝去的人”。到了中国译经和尚的笔下,就译成了“饿鬼 ”,可见“饥饿”在他们心目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汉译佛典中,关于地狱的描绘,比比皆是。《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的描绘可能是有些代表性的。这里面说,共有八大地狱:第一大地狱名想,其中有十六小地狱:第一小地狱名曰黑沙,二名沸屎,三名五百钉,四名饥,五名渴,六名一铜釜,七名多铜釜,八名石磨,九名脓血,十名量火,十一名灰河,十二名铁丸,十三名釿斧,十四名豺狼,十五名剑树,十六名寒冰。地狱的内容,一看名称就能知道。饥饿在里面占了一个地位。这个饥饿地狱里是什么情况呢?《长阿含经》说:

  
(饿鬼)到饥饿地狱。狱卒来问:“汝等来此,欲何所求?”报言:“我饿! ”狱率即捉扑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铁钩钩口使开,以热铁丸着其口中,焦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

  
这当然是印度宗教家的幻想。西方宗教家也有地狱幻想。在但丁的《神曲》里面也有地狱。第六篇,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一个怪物,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长牙;但丁的引导人俯下身子,在地上抓了一把泥土,对准怪物的嘴,投了过去。怪物像狗一样狺狺狂吠,无非是想得到食物。现在嘴里有了东西,就默默无声了。西方的地狱内容实在太单簿,比起东方地狱来,大有小巫见大巫之势了。

  
为什么东西方宗教家都幻想地狱,而在地狱中又必须忍受饥饿的折磨呢?他们大概都认为饥饿最难忍受,恶人在地狱中必须尝一尝饥饿的滋味。这个问题我且置而不论。不管怎样,我当时实在是正处在饥饿地狱中,如果有人向我嘴里投掷热铁丸或者泥土,为了抑制住难忍的饥饿,我一定会毫不迟疑地不顾一切地把它们吞了下去,至于肚子烧焦不烧焦,就管不了那样多了。

  
我当时正在读俄文原文的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在第二部第一场里,我读到了奥西普躺在主人的床上独白的一段话:

  
现在旅馆老板说啦,前帐没有付清就不开饭;可我们要是付不出钱呢?(叹口气)唉,我的天,哪怕有点菜汤喝喝也好呀。我现在恨不得要把整个世界都吞下肚子里去。

  
这写得何等好呀!果戈理一定挨过饿,不然的话,他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要把整个世界都吞下去的话来。

  
长期挨饿的结果是,人们都逐步瘦下来。现在有人害怕肥胖,提倡什么减肥,往往费上极大的力量,却不见效果。于是有人说:“我就是喝白水,身体还是照样胖起来的。”这话现在也许是对的,但在当时却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男房东在战争激烈时因心脏病死去。他原本是一个大胖子,到死的时候,体重已减轻了二三十公斤,成了一个瘦子了。我自己原来不胖,没有减肥的物质基础。但是饥饿在我身上也留下了伤痕:我失掉了饱的感觉,大概有八年之久。后来到了瑞士,才慢慢恢复过来。此是后话,这里不提了。(中华读书网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0628/200006280081.Html

  
2.

  
影片《希特勒的最后12天》(另有译名《毁灭》日译名『 ヒトラー 最期の12日間 』)

  


  
资料1:

  
影片介绍

  
导 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主 演:布鲁诺.冈茨 Bruno Ganz 朱利娅.鲍尔 Julia Bauer 克里斯顿.伯克 Christian Berkel 迈克尔.布兰德纳 Michael Brandner 费边.巴什 Fabian Busch 贾斯特斯.冯.多纳伊 Justus von Dohnanyi 海诺.费尔希 Heino Ferch Mathias Gnädinger

  
上 映:2004年09月08日 ( 德国 )更多地区

  
地 区:德国 ( 拍摄地 )

  
对 白:德语 俄语

  
时 长:150 分钟

  
类 型:剧情 战争

  
分 级:德国:12 挪威:15 荷兰:16

  
资料2:

  
内容简介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资料3:

  
影片介绍摘录——希特勒变邻家大叔 (来源:http://www.singtaonet.com/society/soci_sp/t20051116_50537.html

  
星岛环球网 )

  
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2004年8月23日首映的一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再是那个咆哮的煽动者,而被塑造成了轻声细语的“做梦人”。

  
这部名为《毁灭》(Downfall)(见图)的影片改变了德国电影界以往只让希特勒当背景人物的惯例,希特勒首次在二战后的德国电影中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前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

  
执导此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贝恩德.艾兴格( Bernd Eichinger ),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在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中扮演天使的布鲁诺.冈茨(Bruno Ganz)。

  
电影中的希特勒操着温和、有旋律的奥地利口音,与他在集会上声嘶力竭的叫喊声迥然不同。艾兴格解释说,他们是在一份录音资料中找到了生活中的希特勒的声音。剧本素材来源于希特勒秘书和接线员的日记和回忆。整部影片的拍摄耗资900万英镑,创下德国电影界的新纪录。

  
对于这种改变,部分德国的影评家们给予了肯定,他们认为,去除希特勒的神话色彩,有助于德国人在新时代重新衡量历史。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反对,一家娱乐杂志提出疑问:“难道可以将怪物描述成人类吗?”艾兴格则表示,他希望《毁灭》能够为德国人提供“精神解放”,治愈战争留下的创伤。(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资料4:

  
我看《希特勒的最后12天》

  
我看这部电影最不能忘的场面,是戈培尔夫人将自己熟睡中的5个孩子亲自毒死的细节。夫人到孩子卧室去,戈培尔等在门外。她把从希特勒那里得来的毒药放入每个孩子牙齿间一粒,并用双手温柔地轻轻地托住孩子的额头和下颚,将药粒挤破。这一瞬间便可以确认生命的猝死,然后把被子拉盖到孩子头部和脚腕,让孩子的双脚裸在外面。完成这5个孩子的送终之后,夫人推门出来,戈培尔看着她要说什么,她却看都没看他一眼,直接走回自己的房间,坐到桌前拿出扑克牌摆起了算命游戏。她的面孔,冷若冰霜。整个过程没有对话声音没有表情变化。

  
(2006年11月9日 )

  


  


  




 回复[1]:  风 (2006-11-09 13:15:39)  
 
  最恨生在帝王家!

  
多谢介绍。一定要看看。

 回复[2]: 还有一个影片 水双 (2006-11-09 19:03:21)  
 
  还有一个影片,也是说那个时代的事。

  
http://www.shirobaranoinori.com/

 回复[3]: 请教水双桑 雪非雪 (2006-11-10 18:44:18)  
 
  水桑,白バラの祈り——中文片名叫什么?

 回复[4]: 可能影片没有翻成中文 水双 (2006-11-10 19:11:34)  
 
  白玫瑰的祈愿

  


  

 回复[5]: 影片的故事是 水双 (2006-11-10 19:17:51)  
 
  影片的故事是: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反对希特勒的独裁,参加了地下组织,发放传单被捕。在短短的一天里就被法院判处了死刑。这是发生在战争结束前夜的德国的真人真事。

 回复[6]: 她的面孔,冷若冰霜。整个过程没有对话声音有表情变化 西风 (2006-12-19 02:20:01)  
 
  啊,这个细节拍得很好~~法西斯也有人性,与普通人不同的是,着了魔似的人性~~

 回复[7]: 季羡林自摘桂冠让多少学人汗颜? 雪非雪 (2007-01-08 17:10:59)  
 
  编者按]: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网民认为,季老的这一举动讽刺了当前学术界的浮夸,表现了一个学术长者的责任心,希望能出现更多的自由自在的“季羡林”。您怎么看,进来谈谈>>>……

  


  
htt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7-01/08/content_5577686.htm

 回复[8]:  祁小春 (2007-01-08 19:34:51)  
 
  哈哈!我恰恰认为老人家功名心太重。希望摘冠是觉得他应该与其他他看不上的一冠、二冠或三冠有所区别,透着他更高。人老了,吃也吃不动喝也喝不了玩也没精力,所以最要紧的就是那张老脸,如果不在乎,出来混什么?您隐居不出谁也不会找您。还是不甘寂寞。圣人云∶戒之在得,能做到的有几人?所以啊别听他胡说!,国人就是不诚实,其实重功名也不是坏事!看昨天电视上快80的老人小说家渡边淳一出来说他就是好色,显得诚实可爱。国人是万万没这诚实的肚量的。

 回复[9]:  超女 (2007-01-08 19:27:14)  
 
  祁老师说的有道理!

  


  
赔罪!

 回复[10]:  祁小春 (2007-01-08 19:13:32)  
 
  祈字错了。

 回复[11]: 渡边淳一没那么老。 陸朗 (2007-01-08 19:33:14)  
 
  渡边淳一才73,没那么老。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8%A1%E8%BE%BA%E6%B7%B3%E4%B8%80

  

 回复[12]:  祁小春 (2007-01-08 19:35:20)  
 
  那就加个“快”字吧。

 回复[13]:  祁小春 (2007-01-08 19:36:32)  
 
   是给我的年初福袋吧?

 回复[14]:  祁小春 (2007-01-08 19:41:26)  
 
  在海外待了17年了。也知道“留学”是怎么回事。所以拿留学在未迈出国门的人面前说事显得不厚道。

 回复[15]:  超女 (2007-01-08 19:43:26)  
 
  其实里面是空的。

  
也就是看着高兴高兴。嘻嘻。

 回复[16]:  雪非雪 (2007-01-09 10:52:29)  
 
  祁叔很生气,这边很恐惧

  
《留学十年》你看了吗?我觉得挺好的。

  


  
“17年了,别提它了!”

  
听说有人要约祁老师去养老乃泷。。。。。。

 回复[17]:  祁小春 (2007-01-09 00:12:51)  
 
  《留学十年》?没见过啊!电视剧?龙乃泷也!哈哈!最近不敢喝含糖高的酒啦!

 回复[18]:  雪非雪 (2007-01-09 00:22:47)  
 
  

  
订正:《留德十年》

  
龙——〉泷

  
不含糖的,水。

 回复[19]: 关于季羡林 雪非雪 (2007-03-03 13:08:47)  
 
  这两年,季羡林先生因病住在三0一医院,我每年都去看他。他非常博学,每次谈起来,对我都有很大的教益。中国像他这样的大师,可谓人中麟凤,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在今年的谈话中,他对我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我说,先生,您讲得对。人能够做到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这就是自我和谐。后来,我们俩谈话的大意,写进了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

  
——《温家宝:同文学艺术家谈心》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28/content_5403392.htm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视听阅览
    星际穿越  
    关于门罗、关于萧红 
    《永远的0》 
    「かぐや姫」 
    「風立ちぬ」 
    当美好成为歌声 
    贺岁片(2011) 
    『99年の愛』 
    『恶人』 
    无耻混蛋 
    二手玫瑰 
    《天堂口》(Blood brothers) 
    《梅兰芳》&《夜上海》 
    走出《潜伏》 
    那几个字要改成这样 
    《玫瑰玫瑰我爱你》 
    时间贫困的日本人 
    女人与镜子 
    纪念迈克尔 
    《1Q84》 
    也说素质 
    东北人说说赵本山 
    《迷失》看完了 
    《立春》 疲惫的青春挽歌 
    《太阳照常升起》 
    一连气看三部电影 
    敌人、男人、情人、人——《色,戒》 
    歌声依旧 人去音绝 
    罪与仇 
    《落叶归根》 负尸还乡 
    日德友好恋曲 《バルトの楽園》 
    电影《月亮河》 
    新书整理 
    跟她对话 
    阳光灿烂的日子 
    典雅的悼文 
    在大阪看“春晚”(2006) 
    《饺子》 
    《东京伤逝》——华人伤逝(上) 
    《东京伤逝》——华人伤逝(下) 
    余华《兄弟》 
    “春晚”小品《说事儿》说出的“事儿” 
    电视剧与乡情 
    介绍一本书和一部电影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