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个人集合 >> 东京博士 >> 嘎山湖篇
|
|
|
| 字体∶大 中 小 | 上海人四侃上海人
| 东京博士 (发表日期:2006-06-01 18:33:31 阅读人次:3073 回复数:14)
| 上海人究竟对什么执著?
上海的历史相当短暂,在短暂的历史中,上海始终是糅合着中国各地的原始资本积累型的创业,同时海外现代文明又以各种方式涌入上海,有了一定的资本的上海人,追求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赶潮流赶时髦,赶新颖是上海人永远的课题。上海人对土地比任何中国其他地方的人都淡薄,因为本来就不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海人可以说都是背井离乡来此谋生闯荡的勇者,然而现实是勇者并非都适合生存于这块土地,上海是容纳智者的上海,是凝聚着智者不断提升物质文明的同时,追求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的上海,因此上海具有究竟不衰的魅力,即使在文革时期文化饱经创伤的年代,上海的弄堂角落里还漂浮着咖啡的香气,同时城隍庙里也弥漫着绿茶文化的氛围。上海市民追求的是城市优雅,elegant式的life style.在最艰难的文革后期,上海的住房环境达到了历史最惨的顶峰,适龄青年中有句名言,那就是结婚时宁愿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可见文化落差即使在上海,市区与郊区至大可想而知。
上海人并不是个个有钱,或许他们说话很体面,穿着很光鲜。不否认上海人有爱虚荣,讲面子的部分,但是这也是上海文化中的一部分,人只有满足了物质
生活才能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心理空余。这在食物费用在总收入中的所占比重的恩格尔系数的评价生活质量时已经说明过了。上海人可以忍受贫穷,但是无法忍受没有信息,没有文化的环境。所谓文化不是一般中国人说的有文化没文化的文化,那仅仅停留是在否识字的低级阶段。文化包括艺术,建筑,音乐,影视流行,乃至信息流通。失去了这些,上海人无法生存。因此的确有相当多的上海人并不在意统治者是谁,只要生活中有较高的文化质量.
上海人的根究竟在哪里?
综上所述,上海人的根在于文化,而不是土地。上海人为了吸收新文化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万国先进的技术,上海人为了更新文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飘洋过海,但是你无法与福建,广东的出国者等同地看上海人的出国,更不能与北京人的公费留学相提并论。
上海人就像我虽然外表孱弱,但是我们是自己实打实地拼出来的一个世界。一切有益的文化,哪怕是日本的都可以,也应该吸收,这与我们驳斥日本对侵略中国的抵赖和批判日本人性中反人类的部分并不矛盾。日本与上海在地理上比较近,文化上众所周知,2,30年代就深受日本近代思想影响,上海的虹口区至今还有很多日本式的建筑。鲁迅和郭沫若都是上海与日本之间文化联系的有名人物,近代中国在汉语文化上深受日本反哺,类似[革命][金融],[经济],[干部],[共产党]等等词汇都是日语的外来语。这种汉字词汇的反哺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的改良思想,中国辛亥革命以后出版的政治思想方面的西方著作有80%以上是日语版传达过来的,而不英语等著作的直接翻译。因此大量的日语外来语由此流入中国。上海正是这样的文化流动的渠道。日本人如果崇拜的是强者的话,那么上海人崇拜的是智者(聪明),如果纯粹的强者,即使是日本人或美国人,上海人同样鄙视他们为[乡下人]。因此不要以为腰缠万贯在上海的马路上可以大摇大摆了,没有文化内涵的富翁,在上海人眼里充其量不过是个[乡下人],看看那么多在上海的台湾商人经济实力不菲的很多,上海人均称其为[台巴子],[巴]者[乡巴佬]的意思也。
有人说上海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各地的移民,很杂,所谓杂是指来源广泛,有杂乱无章,也有类似散沙一盘的铁粉撒在报纸上,但是如果你在报纸下移动磁石看看,立刻就是有序的队列,整齐划一的指向性,我认为上海就是很杂的铁粉,在新的秩序下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样的上海文化才是每个时代不断进化中,融合为上海人的根的意识。因此上海人的根并非土地,文化才是上海人的根。
上海蔗民文化的根基来源于弄堂
上海的文化来自最底层的蔗民,蔗民文化来自最广大的上海人的生活环境的弄堂,王安忆的《长恨歌》可谓是一枝现代颇为朴素的上海蔗民文化的不起眼的出墙的红杏。上海人的来源确面很广,这与上海的风土形成历史(别因为短说那不是历史)有关。其实上海人中带着浓厚的家乡文化的人相当多,比如我老子喜欢听苏州评弹,邻居是广东人,当然整天把收音机里的粤剧开的很像,虽然是老邻居了还是
一句也听不懂那浓重鼻音的广东调。还有个邻居是江阴人,来上海几十年了还一直模仿她把[手]说成[修]。上海人不把北京人当乡下人纯粹是因为普通话在上海的学校等公共机关是标准语而已,记得小学时有个北京来的转校生一时不会说上海话,大家真的把他当乡下人。可他是地地道道北京城里的。估计是[翘舌音]等于[乡下话]的潜意识。
初次去北京那还是刚工作不久的1987年,当时上海也不是十分豪华发达,不过除了故宫,颐和园让上海人比较感受中国味,一般的百姓风景真的要比上海土得多。但是正如上海的文化根基来源于弄堂一样,北京的文化根基是否也可以说是来自胡同,四合院呢?
|
回复[1]: 说两句 阮翔 (2006-06-01 20:15:55) | | 没什么必要总是试图证明“上海人”与众不同,我觉得那好像没什么意义。
从来不觉得上海人作为一个整体比其他地方人优秀,当然他也不比地方人差劲。任何时候,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所谓与众不同,但是一个人就算站在喜马拉雅山上,也并不能让自己身高高出10cm来,那么你证明自己来自高原的意义何在呢?
按照你的“上海人”定义,我看你通篇都在说浙江和江苏人。呵呵。这是个有趣的逻辑陷阱。
地域性,共性在学术上或许有它的意义,对老百姓来说,这种讨论多少有点脱裤子放屁。难道我们见面不是互通姓名,而是拿出胸牌说:天王盖地虎,阿拉上海人。白塔震河腰,俺是西安的。
你提到鄙视。这很有点意思。你可以用嘴鄙视别人,也可以用笔,还可以在心里鄙视。没钱你可以鄙视别人,有钱你也可以鄙视别人。反正你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你鄙视谁。估计别人也不care。鄙视不需要资格。鄙视只需要一点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有自尊的人不会去鄙视别人,因为鄙视一个人,并不能让自己高贵起来。
世界不是由你或者你的族群来届定的,你或者你的族群看得起一个人或者
看不起一个人,我想那根本不是重要的事情,那只对你自己有意义。
有人骂上海人,并不会使上海人就此卑劣下去。同样,你一定要证明上海人如何如何的鹤立鸡群,一样很徒劳。
在生活中,个体远远比整体重要和有趣的多。
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脚下的海拔一起加算起来才能有足够的自信的话,作为个体,我个人觉得就渺小了。
|
回复[2]: 精彩精彩! 唐辛子 (2006-06-01 20:32:27) | | 博士, 那个~~阮翔说得实在有点好,我不嚷嚷两句“精彩精彩”,实在很过意不去。
不过,我在上海做了八年“外地人”,至今为止,在我所去过的城市里,最爱的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在我的心目中,是历练人情世故之后,善解人意的少妇。 |
回复[3]: 阮翔说得的确精彩 陈某 (2006-06-01 21:03:01) | | |
回复[4]: 插话 水双 (2006-06-01 21:16:14) | | 东京博士开吹上海,很怀念。博士曰:“上海人的根并非土地,文化才是上海人的根。”似乎该吟味一下。小生的结论与博士相反,“上海人的根在于土地,正因为这块风水宝地,才产生了独一无二的上海文化,正像世界上只有一个北京一样。”妥否? |
回复[5]: 陈梅林 (2006-06-02 00:09:06) | | 我觉得在上海生活过的阮博士和小唐妹妹对上海的评价比较接近事实。
上海的“精英”其实是各地主要是江浙的精英。比如宁波人无锡人。 |
回复[6]: 谢谢阮博士异曲同工的一句话—— 东京博士 (2006-06-02 00:34:41) | | [按照你的“上海人”定义,我看你通篇都在说浙江和江苏人。],这个在我首侃上海人那篇开始就立论过了,呵呵。 |
回复[7]: 郭向宣 (2006-06-04 21:55:23) | | 东京博士对上海分析得很透!!!!
也就此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迷——东京博士一定是一个上海人!!!! |
回复[8]: 标题都说了4侃了,还能称谜的话,那实在是你自己迷路了,呵呵。 东京博士 (2006-06-04 23:00:26) | | |
回复[9]: 志村犬 (2007-01-10 18:32:06) | | 博士说的有道理!我认为算不算上海人最重要的是看他会不会说上海话.
即使是外地人来了上海后能马上学会讲上海话的就会被认为是上海人.
不过我这个想法马上就要过时了,因为现在上海的幼儿园,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都习惯于说普通话了.
|
回复[10]: 也来凑个趣 wiebitte (2007-03-06 17:08:12) | | 我是看志村犬老兄的文章而顺路进来的, 纯PASSER-BY一个.
博士的文章不错,讲句老实话,我也属于新上海人一代,上海闲话讲得不错,基本上相当于志村犬的日文水准.但毕竟是空降兵,比不得博士身为家乡人来分析得高屋建瓴。不过我私下认为上海的新一代与你们那一带,甚至与志村犬的同龄人之间已经有了条明晃晃分界线.虽然称不上ditch,不过思维方面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有晨光吾是真阿看勿懂(摇头做遗老遗少状…)。
对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在特定的机遇下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的信念和努力而影响或推动,但是这种劲头加诸到别人身上,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即使他/她是你最亲近的人。而大至城市,它的文化走向脉络更是你我无从把握。你文中的沪文化,是属于你和你的记忆的,或者说属于你的一代。我也曾与某老克拉攀谈,言语之间的旧日上海滩,更绝非我等所见。而今的上海,文化表象中常混杂扑面而来的浮躁,甚至来不及遮掩急功近利的尘烟。不由得想起网上所言:现在的江湖已经不是你我的江湖。
王安忆的书我也看过,只是掩卷四望,只觉得书内的精神状态与现今的断层。不过我相信,上海从来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它自会找出合适的路。
又提:你文中本意为[庶民]的地方由于仓促打成了蔗民,白玉微瑕而已,请顺手更正。
|
回复[11]: 东京博士 (2007-03-06 17:19:59) | | 恩,谢谢,下次为了防止出错,打日语汉字的しょみん(庶民)。 |
回复[12]: 志村犬 (2007-03-07 02:38:13) | | 哟,说我那?谢谢wiebitte啦,大老远跑来真让人感动.吃块蛋糕吧 |
回复[13]: 阮翔说得的确精彩 xtr (2007-03-22 13:33:12) | | this is shocking, especially from a person supposed to have a Ph.D. In his world, smelling coffee and green tea is elegant式的life style ? eating 榨菜汤 everyday to save money and buy new clothes is elegant式的life style ? spending a year's wages to buy a LV bag is elegant式的life style ? no, it's STUPID.
“初次去北京那还是刚工作不久的1987年,当时上海也不是十分豪华发达,不过除了故宫,颐和园让上海人比较感受中国味,一般的百姓风景真的要比上海土得多。但是正如上海的文化根基来源于弄堂一样,北京的文化根基是否也可以说是来自胡同,四合院呢? “
don't know the definition of 文化 in his dictionary.
a freaking 洋篓 in his bones. |
回复[14]: 小上海 (2008-02-24 23:54:03) | | 上海,是一个既没有文化,又有深厚文化的城市
也就是一般所认为的-海派文化,取海纳百川之意.
东博出国时的上海,和现时的上海,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人员的素质,对生活的态度,等等.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就是吸取各种文化时所具有的那种宽广胸怀和计算成败时的深思熟虑.
只要上海还具有这种特有的城市名片,就不会担心失去在中国广博土地上一直以来所占据的独特位置.
当然我个人是怀着崇敬的心态细细研读东博的文章的,只是想就我的看法补充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还望莫怪~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未来心更不可得 |
嘎山湖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