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天南地北
字体∶
大
中
小
还乡记
小林 (发表日期:2019-02-11 18:21:55 阅读人次:3184 回复数:11)
还乡记 上篇
三十七年回故乡
2018年7月9日,我乘坐从东京到北京的CA182航班到北京,不出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偶遇在日华人国际著名戴诗人,不亦悦乎,他是去广州,我从北京又飞到呼和浩特,一同在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转机。在北京候机时下起大雨,使已持续多日的闷热天气变得凉快。呼和浩特是离北京最近的自治区首府,空中飞行时间仅四十分钟。呼和浩特白塔机场规模不大,走出候机楼,马上就可以搭上直达市内民航班车。机场距市中心15公里左右,行车约20分钟。
晚上10时半左右抵达呼和浩特,时过三十七年我回到故乡。老同学文耀、学仁和文耀的女儿开车来机场接我。由于暴雨导致新华广场附近堵车,耽误了30分钟。在市政府附近的饭馆吃了火锅,来到我下榻的饭店是金泉酒店。是在老同学文耀住的金泉小区把角上。虽然眼下7月适逢草原旅游旺季,但在我入住期间,客房入住率并不高。老同学用他的身份证登记的,按中国人待遇。标准间干净整齐,带电视电话和淋浴,由于没有时间在市里逛,但我住在5层,从玻璃窗户可以看到呼和浩特市原来西菜园乡的一部分,而且下面就是个交叉路口,正在施工。趁日出和日落时的好光线拍了几张,隔着玻璃拍清晰地差点,还可以看到呼和浩特的美丽。想起37年前离开呼市,文耀送我时的情景来。
起床和老同学文耀一起吃过王宝和的油条豆浆,今天的安排很多,准备去呼市食品公司家属宿舍,我的故居。文耀、学仁陪我逛了呼和浩特第七中学,这是我的母校。现在的呼和浩特第七中学,有了高中部,全是4,5层的教学楼,操场还是在过去的地方,已经变成塔当跑道了。想起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母校也就是4,5排平房。
说起母校还有一段伤感的故事,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七中在城乡交接部,一半同学是旧市城区的,一少半是农村的,农村的同学年龄普遍比我们大,最大的大出四五岁。班里的干部全是农村的同学。他们欺负我们即不是旧市城区的,也不是农村的,而是内蒙古食品公司家属宿舍的几个同学。这几个学生里就我是男孩子,自然就成了农村同学欺负的对象。
而我那时尚未发育,与他们粗壮的,喉结上下翻滚的农村同学相比,我又高又细,就像只瘦骨伶仃的柴鸡,又像一根豆芽菜,所以同学都管我叫“大软”。
还有我是班里极少数坚持说普通话的学生,同学们绝大部分是本地人。说着一口山西北部传来的呼市土话,非常地侉。
但是新城的自治区机关,大学里,有北京来的干部,老师,还有东部的蒙古族干部也都有文化,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只有出身土默特左旗的乌兰夫一家,说呼市土话。
我从心里抵制呼市话,方言也影响我青年时期的谈恋爱。说什么也不和本地人或者说呼市方言的姑娘搞对象。
在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父亲”。现在记不清我是怎么写父亲的了,反正那时还不知道父亲的特殊性。但是引起语文老师的好奇,在课堂上问了我几句。
于是就成了被同学欺负的开始,日本鬼子的父亲,往往是别人侮辱我的理由。我知道这种自卑感曾经是多么的沉重,可是有谁知道我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呢。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父亲的原因,是的,农村同学侮辱我的同时也侮辱我的母亲。要知道,这是我心中多少年来……一直讳莫如深的话……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在学校门口外受到几个农村同学的辱骂,把我吓了一跳。我在转眼之间变成了起哄笑骂的对象,他们说着难听的话,用农村里有关男女赤裸裸的特有语言羞辱着我的母亲,用树枝抽打我的书包。我涨红了脸,想要和他们厮打,可是又明白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只好咬着牙扭头跑开。
我想不通农村同学为什么这样对待我。那时我对我将要生活的这个世界懂得还太少。只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不公平。原先在小学时,我性格开朗,颇得一些同学青睐,如今我变得离群索居,寡言少语,没想到日子一长,又招来了“思想不进步”、“意志消沉” 等农村干部同学的种种非难。
现在我明白了。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这些挫折会带给我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成长为一个人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
出了第七中学走几步,看见西河的河床铺上了水泥,流淌着一股细流。河床很宽,是给发洪水时准备的吧!原来河床南岸路边都盖起了楼房,北岸原来是一片树林和沙丘,现在成了繁华街道。走过大桥,没有找到我的故居一呼市食品公司家属宿舍。却看到了冷库。在我的记忆中;白色冰冷,高高耸立的巨大冷库是食品公司的标记,冷库储存全市市民食用的猪,牛,羊肉。原来四五层楼高的冷库而现在只剩下了二层。北面是我工作过几年的化工厂。到了日本后,我对环保知识有了了解,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呼和浩特市要把化工厂要建设在食品公司旁边,还是把食品公司建设在化工厂旁边,难道不怕污染了食品吗?
我们乘上出租,驶向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来到了塞上老街,是从通顺街口走到大召前。大召前的那口玉泉井地位特殊。那是一口八眼井,井台用青石条砌成,井口用整石穿凿,两侧立着青石旗杆,旧时井台上有一小庙。据说,“先有玉泉井,后有归化城”,那这口井至少有 400余年的历史了。玉泉井以水质甘冽、水量充沛闻名塞外。土默川牧人慕名来此驻牧,山西商贾游历到这里,在此立商号、开茶馆,历时几百年,以玉泉井为中心,形成一座市井繁荣、庙宇林立的商贸中心。玉泉井滋养了塞外古城人,为这里的经济文化带来繁盛,人们视玉泉井为神泉。
大召在明朝賜名为弘慈寺,蒙古语称弘慈寺为“伊克召”,也就是今天的大召。大召鎮寺之宝-銀佛,是当年阿勒坦汗特地从尼泊尔請來工匠用三千金的純銀铸造而成。大召建好,三娘子为求慎重,從青海邀请了达赖三世來为大召的銀佛开光,并在此讲道。而今达赖三世讲经坐过的床,至今仍保留在大召里面。
原来大召前四周有不少摆摊做小买卖的,冬天迎着西北风卖花生,瓜子,柿饼之类的干果,夏天顶着烈日卖酸杏,脆枣,沙果,秋天的西瓜,香瓜论大堆的卖。还有把头钻进去看西洋镜的,大召西夹道是和平电影院。
从通顺街到大召前是一条街,在我的印象里,当时算是热闹的地方。街路北向阳,开有饭馆(忘了什么名了),蔬菜店,百货文具店,通顺街小学,路南背阴则是车马店,山货庄,铁匠铺,寿材店。还有一家有名的中药铺叫“王一贴”,玻璃窗里摆的是老虎皮、虎骨酒、老鹰、穿山甲等标本。街上几乎都是马车来往,常有马粪掉在地上。
从通顺街到大召前是一条街,是我每天上班从食品公司家属宿舍到内蒙古大学要路过的一条街。而现在却叫成“塞上老街”,成了一个仿古文化建筑和民族文化的街区,一条专宰外地人的步行街,一个冷冷清清,谁开店谁赔钱的风景区。
在中国,不管去哪个城市,都感觉像在同一个城市。几乎所有的城市不外乎由这几个部分构成;一个低矮陈旧的老城区,一个高楼林立的新城区,一个仿古文化的街区,还有一个永远在施工,到处都是工地,老在重复建设的街区。
我们在席力图召附近的老字号“德顺源”吃饭,是呼和浩特市有名的老字号,可是我的印象中是大西街的“德兴源”最有名,听说“德兴源”烧麦馆子的拌馅师傅凌晨 3点钟起床,拌馅至凌晨 6点,将拌好的馅交给来接班的面案擀皮师傅。这项绝活传儿子儿媳不传女儿。烧麦馆子的肉馅是用草原的羊肉切成小肉丁,馅拌得要松软,油水适中,一咬一口香。当年父亲早上起来,到德兴源要上二两烧麦,喝上半天茶。有些人吃烧麦是次要的,主要是来这里喝茶。烧麦馆茶水免费,砖茶筒就放在茶炉旁,可以大把地往茶壶里抓,这里水质好,茶炉里的水时刻是滚开的。老茶客说在家喝茶没有这么好的水喝不出味道。于是,呼市过去的老年人早晨见面常问:“你老喝了没?”就是指到烧麦馆子喝茶没有。过去呼市人早晨没有到烧麦馆子喝茶,显得没有生活质量和品味,没有面子。而父亲却是以吃为主。人无论走到哪里,不论地位多高、多么富有,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就有哪里的乡音,养成的习惯形成的口味永远难以改变。
烧麦是大众食品,既好吃又便宜,经营烧麦的馆子利润不大,因此,环境铺面不太讲究。当年大西街的“德兴源”也就二十几张桌子,几间雅座。茶客们坐的都是长条骨排凳子,大茶炉冒着热气,大堂内云蒸雾绕,人声嘈杂。茶客中三教九流,官吏商贾,日本鬼子,什么人都有。呵呵!
还有大召前“庆春源”也很有名。呼和浩特卖烧麦的馆子很多,有的饭馆早晨卖烧麦,中午、下午做炒菜,这样混搭的烧麦馆子烧麦肉馅大多为炒菜剩下的下脚料。这二家专营烧麦不做炒菜,因此,这里的烧麦肉质最好,最有名。
经老友文耀的张罗,十三位小学同学聚在一起;同学们大约有50多年没见了,模样还有,就是老了。不老的是春华,当年她就是这模样,惠文也见丰腴,当年她是班花,学霸。大概是许多同学们暗恋的女神吧!二姐也风韵犹存,一下子就认出来了。男同学有文耀、学仁、凤春、耀武、仲林、王森、马荣、小虎、元世、我。同学们让我点菜,我点了当年爱吃的过油肉、滑溜里脊。同学们点了凉菜土豆泥,是用这边特有的沙葱拌的,味道有点象海苔,羊杂碎、炸糕(黄米面的)等菜,主食是烧卖,因为过去我每次吃烧麦的时候都像是要把舌头吞下去的样子,到现在被儿子斥责。服务员端上羊肉烧卖,大家一再给我荚烧麦,我吃的撑肠拄腹,意犹未尽。
同学聚会,乃人生一大乐事也。五十多年不见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回顾当年的同窗岁月,畅谈今日的退休生活,实在是愉快得很!
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弹指一挥间,转眼已是第五十多年了,想到在三官庙小学的这段时光,想到在教室里冬天点炉子,去三官庙街、小西街的同学家玩儿,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的情景,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场景、一处处变化、一缕缕憧憬,都那么清晰地浮现眼前、萦绕心头,让我久久无法平静。也是最为宝贵、最值得珍藏的时光岁月。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怀旧思绪与日俱增,当年的同学聚在一起相互聊聊,叙叙友情,是时下的一大流行。
大家围坐一桌,举杯畅饮,是我带去的日本清酒,我介绍自己离开呼市的经历,同学聚会是人生一大乐事,既是乐事,就应该乐得其所。乐,有多种形式,吃喝是一乐;高雅的谈吐,也是一乐;学仁为我来呼市特地写了三幅书法;“举杯望明月,天涯共此时” 、“華堂载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唐代诗人劉禹錫的大作。
他现在是内蒙古书法协会会员,拿着学仁的大幅书法“举杯望明月,天涯共此时”和全体同学留影,同学聚会融入这个有意义的活动,“谈笑有鸿儒,往來全白丁”,呵呵,更是一乐。
人世间因为是这样的,岁月的流逝,故特别觉得少年时代的秋天斜阳流水与树上蝉声有一种远意,那蝉声与流水就像道路漫漫,行人只管匆匆而去,长亭短亭,渐去渐远渐无音信。
想那些撩人心扉的往事。曾何几时,我告别了令我心旌神揺的青少年时代。現在回去了,用心灵去体会吧!
如今我已飘零半生,对青少年时的事亦只有思没有恋,童年与呼市虽好,但如好吃的东西,已经吃过了即不可再讨添。
我今在异国他乡,与童年和故乡似乎隔日往事。好马不吃回头草,倒不是负气。汉朝人的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我不但对于故乡是游子,对于岁月亦是游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連天。晩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还乡记 中篇
呼和浩特市的历史
提到这座城市建城的历史,必然会提到阿勒坦汗这位大漠雄主。他建造了城寺合一的美岱召之后,決定建立第二座城寺,于是在大召庙的外側建城。明神宗隆庆六年时,阿勒坦汗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大都始建城,城建好后,明朝賜名为“归化”,意在归化远人的意思。賜名似乎成为天朝对四夷的一种恩賜,也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的排定;清朝雍正至乾隆时期,在“归化”東北方建城作为軍事堡垒,称为“绥远”,意在绥靖远方,于是派绥远大将军驻军于绥远府,以统领八旗軍成为軍事重鎮,号称“漠南第一府”。另外归化城(旧城),以商业活动为主,归化和绥远城也逐渐发展成双联市,合并成归绥。
清代以前,内蒙古地区从未形成一个单独的地方行政区域。1636年,漠南蒙古诸部臣属清朝,并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以现在中国和蒙古国边界一带为界,划分了内蒙古和外蒙古。“内蒙古”这个地区称谓沿用至今。清朝结束后,袁世凯当政时对内蒙古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设了热河、察哈尔、绥远三个特别区;国民政府时期又将三个特别区改为行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三省的设置对当时稳定边疆、巩固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是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出发,却使内蒙古被分割统治于新设行省之下。
早在1946年,乌兰夫就开诚布公地向中共中央提出,蒙古族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在中国革命胜利后,能够恢复历史上的内蒙古版图,实现东西蒙地区的统一。同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自治政府的指示》回复:“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同时中共中央也提出,“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不仅如此,毛泽东此时还在考虑通过民族自治实现内外蒙统一并回归中国版图的设想,不过这个设想其后在试探性地提出后,遭到斯大林和米高扬的坚决拒绝。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乌兰夫向中央领导呈送了关于内蒙古基本情况的报告,周恩来批示印发与会代表,中央领导随即进行了讨论。毛泽东当时就提出:“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他在会下征求乌兰夫意见时,还谈道:“……把阿拉善和额济纳也划归你们,因为那里也是数百年来蒙古族人民休养生息的地方……”关于自治区领导机关的驻地,决定先由乌兰浩特迁到张家口,待绥远解放后移至归绥。
随着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也在稳步发展。东北全境解放后,中共中央把整个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辽北和辽西等省,并于 1949 年5月正式将属辽北省管辖的哲里木盟和属热河省管辖的昭乌达盟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1949 年12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在12月下旬将领导机关驻地迁至张家口。
1950年4月,周恩来电邀乌兰夫到京商讨内蒙古自治区的划界问题。据回忆,当乌兰夫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时,只见地毯上铺着一张偌大的中国地图,总理单腿跪着,左手举着放大镜,右手握一支红蓝铅笔,正在内蒙古地域上勾画着。周恩来指着他用红铅笔标注的张家口以西的柴沟堡问乌兰夫:“这里以东划归河北省,以西划归内蒙古如何?”乌兰夫点头表示赞同。当周恩来用红笔粗粗地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勾画出来后,站起来对乌兰夫说:“这样把西部的绥远省和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划归内蒙古,就会形成完整的内蒙古自治区了。”乌兰夫详细地看了一遍地图上用红笔画出的内蒙古边界,不禁赞叹道:“总理,您对内蒙古的历史版图很熟悉啊!”秘书在旁告诉他:“总理这些天,日夜研究了清朝时期、国民党时期、甚至日伪时期的内蒙古版图。”突然,盯着地图的周恩来兴奋地说:“你来看看,乌兰夫同志,内蒙古的版图像不像一匹在草原上腾飞的骏马?”乌兰夫再仔细一看,大笑道:“像,太像了,这真是一个重大发现!”
事后,周恩来把内蒙古划界的情况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做了汇报,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
直到一九五四年, 绥远省建制撤销,原辖区全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取自蒙古语“青色城市”的意思,不再是历史上”归化”、“绥远”合体的政治语言。
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呼和浩特城市街道所有标牌、标识必须使用汉、蒙两种文字。在中国内蒙通行的传统蒙文是竖写右行的一种拼音文字,来源于畏兀儿字母,看起来像一把把过去的钥匙。但是实际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不要说汉人,就是碰上的一些蒙古族人,也都不认识这些文字。呼和浩特的简介中称自己“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满、回等36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但是数据中显示,“全市现有总人口2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4万人,少数民族28.2万人,其中蒙古族20.76万人。”根据这个数字,即便把呼和浩特所辖一旗四县的的蒙古族人计算进来,那么蒙古族人怎么也不可能能超过的汉族人口,不知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从何而来?呵呵!
呼和浩特在通往市区的道路中悬挂、张贴着不少“青城人民欢迎您”的迎宾标语。所谓青城,应该是呼和浩特老城(归化城)建于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有关。从呼和浩特一直绵延起伏至包头的大青山南部正是古敕勒川所在。中国历代在北方地区活动的多数游牧民族向来“逐水草而居,”遥想当年,想必这里曾到处都是水草丰盛、牲畜繁茂的牧场。走马观花看到呼和浩特的城市面貌的初步印象;街道建筑中不时可以看到橙黄和草绿相间的色调组合,以及一些蒙古民族传统的纹饰,给这座高原古城增添了不少异族情调。大兴土木之风在目前整个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概莫能外,现代风格的楼宇和中心广场上的花坛、喷泉,触目雷同,这使得当代中国的城市风貌倍显单调乏味。像中山路、新华大街这些几乎每座中国城市你都能碰上的街道名称,虽远在塞外,也一样不能免俗地会碰到。好在同时有不少以内蒙各盟旗名称命名的街道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稍可提醒一下这里的访客,这是中国的一个民族自治区首府。
从普通百姓看来,呼和浩特近几年的发展是迅速的,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旧城基本拆光重建。在呼市的东南方向,新开拓出一个新的赛罕区,自治区,呼市的党政军部门全在赛罕区。而我居住的食品公司宿舍在西面,还是属于城市的边缘。
蒙古民族在世界各地往往以占领者的身份出现,而呼和浩特却是蒙古人自己最早创建的城市之一,只不过今天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似乎早已离这座城市的生活而远去。透过车窗外,你可以看到的技法拙劣的骏马雕像,洁白的颜色因久未清洗而显得斑驳灰暗,你也可以看到乳都的雕塑,花岗岩的质地加上现代主义的风格,恣意展示着工业文明的胜利。不时还可以看到蒙膳、草原游、蒙古歌舞等广告,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娱乐性元素,一种人为修饰过的观赏标本,而真正的蒙古文化和传统只能静静的藏在博物馆和历史典籍之中。这里你看不到这个城市的创建者—阿勒坦汗的一点痕迹。固然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发展,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发展,而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历史文化所赋予人的一种精神。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死的城市。
还乡记 下篇
呼和浩特的今昔
7月17日从新疆回到呼和浩特。下午一个人从饭店出去找到呼市食品公司家属宿舍,食品小区,看到几个食品公司的老人。问询了几个老熟人的消息,不得所知,很是感伤。
7月18日,和老同学三人一起去了内蒙古大学。是我工作的大学,内蒙古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有北大的许多著名教授和优秀学子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当时就有著名学者于达夫,听说是郭沫若的小舅子,于立群的弟弟,还有著名的作家温小钰教授。
内蒙古大学于1957年高起点创办,号称要把内蒙古大学办成第二个北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入选国家“211工程”, 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合建高校。
内大以蒙古学和生物学著称于世,培育了中国首例、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是旭日干教授研究出来的。
内大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
我教过的学生里面有两位名人;一位是蒙古语专业的周秉建同学,是周恩来侄女,被蒙古族朋友介绍,和著名舞蹈演员拉苏荣(妻子离婚?)结婚。后来曾任财政部监察主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一位是中文系的孟苏铁同学,是我带领的校篮球队替补主力,他后来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
说说内蒙古的文化事业。提到文化事业一定离不开教育,内蒙古的教育是相对落后的。据说,在郭老夫人于立群去世后,于达夫教授就调回北京,1982年著名的作家温小钰夫妇也调到汪浙成老师的家乡杭州。内蒙古在教育资源各方面都不如发达地区的资源好,因为内蒙古是边疆,难以留住外地人才,后来也竟然留不住本地人才,我的朋友兼同事(日语老师)就调到深圳大学。旭日干校长不放他走,结果他交了2万人民币才走成。教育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人才培养和人才积累更是难上加难。
在内大找到体育馆,来到我原来任职的体育教学部,当年和我一起工作的老师一位也没在岗位了,还有几位已经去世。在体育教学部办公室墙上看到岳飞的后代,内大老师岳志东教授的书法。岳志东先生和学仁连襟是朋友。在内大东门口我原来的宿舍-单身楼前约齐在呼市的两位大学同学,当年我住在单身楼三楼阴面的房子,汪浙成温小钰夫妇住在一楼,我经常去她家打搅。
我们去了有名的,具有蒙古风味餐馆“巴彦德勒海” 去吃午饭,就在市内唯一的立交桥再往东的新华大街东路北。店里本地人特多,都满座,可见对饭菜质量的认可程度。
内蒙古的一句俗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意思就是说,吃莜面耐走三十里路不会饿,吃黃糕走四十里不饿,而吃荞面走二十里路精力就垮了。看似简单的莜面,做工却多样,作成各式各样不同造型;分为两头尖的搓魚、長得像面条的莜面绳子、压扁了再捲起來成为圆筒状的莜面烤佬佬、园筒里捲上马铃薯丝和胡萝卜丝的攸面飩飩。这些面食大多数直接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沾着浓郁的羊肉湯吃,是典型的塞北风味。
老同学文耀、学仁两家人齐聚在这里,再加上三位大学同学。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因为好些年没见,大学好友穆忠禄也从包头来到了呼和浩特,和我相会,友情珍贵!
我们将聚会当成促进友情、提高生活质量的推动力。当年的同窗好友,如今都已经退休,有的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看孙子。发挥余热,承担着力所能及的任务。但生活得如何出色、如何更有质量,则是共同的话题。听听同学在退休后的经验,在为其高兴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看看同学们在退休生活中的乐趣,在颇感敬佩的同时,也让自己进一步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宝贵。这些无形的精神力量,较之其他场合得来的鼓舞、激励,更加真切,更有力量,是一份很难得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仅就同学聚会而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传统中有意义的做法,还是应有所继承,有所传扬。要看到,同学聚会是社会活动、交往的方式之一,搞得好,能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
老同学文耀、学仁两家人他们的老伴,两位姑娘和她们的女婿。去“巴音德勒海”吃饭就是他们的推荐和做东。他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要二胎。他们没生二胎,是不是令人无法忍受学校里的的腐败,经济上不是主要的理由吧!
据说要去重点学校上学要掏钱,孩子上课换个座位要给老师红包,孩子每年开学要给老师红包,学校里攀比风严重。这些都是小事,更重要的是,老师上课时间不教课,而是自己开补习班,学校里学不到东西,补习班生意红火,不去上补习班孩子就没法在学校呆。所以有钱养小孩,但是受不起那折腾,干脆不生了!
晚饭是老同学李凤春大哥请客,位于锡林郭勒路的“女神”餐馆,有大哥大嫂和李凤春两口子,李凤春媳妇曲亚丽是七中毕业的,和我聊起七中旧事,闲谈甚欢。
晚上回到饭店9时后,化工厂的三位老同事来看我,本来要一起吃晚饭的,可是我的时间已经安排出去了,没办法只好在我的房间聊了起来。有在内蒙古高级检察院副院长职务退下来的怀武,也有移民到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建国,还有一直坚持在工厂退休的许崇,相隔四十余年,相见差点认不出来,不由得唏嘘不已。问起他们的生活情况,许崇说普通老百姓,虽然大多数人,钱挣得不多,但是有养老金,基本生活满足,可选余地比较多,生活紧巴而不困难。通过许崇和建国的介绍,微信联系上许多工厂时的朋友和师傅,幸哉!
政治上内蒙古地区稳定非常好,很安全,不像新疆。可是也有内蒙东部人反映内蒙古党政高官大部分出在乌兰夫家乡的土默特左旗,如内蒙古高级检察院四位院长、副院长就有三位是土默特左旗出身。
不过内蒙古地区政治稳定还得力于乌兰夫的务实能力,因为乌兰夫维护国家统一,防止领土分裂,稳定边疆立下汗马功劳的。所以才会福泽后代布赫、布小林等子孙。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共同出兵中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在国共两党势力尚未到达之际,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地带。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部分蒙古族革命者、青年知识分子以及一些曾在伪满兴安省任职的官吏也在苏蒙军的支持下,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蒙古民族自治运动,相继成立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文革期间有名的内人党)、“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等三个组织与机构。中共意识到,适当地解决内蒙民族问题,对于能够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以及和苏蒙军取得直接联系非常必要。但是,这些组织与机构的某些要求与做法已经超出民族自治的范围,比如,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当地苏蒙联军的支持下,不但成立了“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而且制定了“内蒙古独立宣言”和“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俨然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顺应内蒙古民众的呼声,又不致埋下民族分裂的隐患,成为当务之急。为解决复杂的局势,10月上旬,中共中央委派乌兰夫(汉名云泽) 等赶赴苏尼特右旗。在他的斡旋下,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各派宣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实现自由联邦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后来将乌兰夫这次行动称作“单刀赴会”。
文革时期,乌兰夫受到迫害,被冠以反党叛国的罪名,周恩来却为之伸张正义说:“在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内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乌兰夫同志能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只带几个人去同那个搞分裂活动的‘政府’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这是很不容易、很了不起的事。”
再说说经济。内蒙古主要以畜牧业,乳畜业,包头市的重工业,呼包鄂的第三产业。畜牧业和乳畜业作为内蒙古优势产业,已经发展的很不错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排的很靠前,在大街上看到蒙牛伊利的大厦,只有惊叹。这也是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但毕竟是第一产业,在这个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也有其局限性。说说重工业,包头真是很强,稀土军工制造,机械制造,包钢,都是数的上来的产业。但也仅仅是包头而已,现在的鄂尔多斯市,由于煤炭不景气,在艰难转型,自从煤炭价格猛跌,这个依赖煤炭的城市,经济一片死寂。这几年在发展煤气,旅游业,依托黄河和沙漠,搞得很不错。总之,内蒙古的重工业还是依靠原料出口赚钱,没有完善的深加工产业链,还是有一些欠缺的,不过这几年也在转型,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我相信工业布局一定会好转。再来看看第三产业服务业,据说;在2015年,内蒙古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为9:51:40,内蒙古依旧是重工业居上,第三产业有待发展。
我认为第三产业发展最好的是呼和浩特市,居全内蒙古第一,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身就占有一定优势。说一个例子,就是呼和浩特与包头都修建地铁,包头市不论在城区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要优于呼和浩特市,但是呼和浩特修了地铁,包头却由于自治区政府没有投资而被迫停工,我认为是侧面反应了呼第三产业要比包头发展的好,地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商业经济发展规模越大,越容易促进地铁的发展,也能反映出呼和浩特市第三产业有不错的发展。当然这只能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问题。总体上内蒙经济的问题可能跟所有内地地区差不多,技术和产业相对单一,整体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弱,而且内蒙古太大,区域间的差距还是有的,西部由于京包和包兰主干线开通得早,所以经济要比内蒙古东部强些,东部不过离北京才400公里左右。
在我离开呼市三十七年后的今天,三线城市呼和浩特市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虽然我感受不到市政府有发展大城市的远大志向,但是在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市域经济方面有不错的建树。虽然和日本比起来,还是有很多差距,但是总体上,翻天覆地,一切欣欣向荣。街道整洁干净了很多,很多公园绿地,老百姓锻炼休闲可选择余地多,特别是广场舞,印象深刻。私家车大幅增加,国产车价低质优,深刻体会国产技术发展。
一个省市的缺点和居住人民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呼和浩特市政府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摆活”,呼市方言,意思就是爱炫富,搞工程,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弄好些大花盆里养松树放大街上,结果全死了。呵呵!
说了半天,可我百无一用是书生,为家乡做不了任何贡献也。
永远忘不了的是一直陪我的老同学文耀和学仁。通过这次回到呼和浩特以及去新疆旅游,我和老同学们一样,充满的是幸福和喜悦,路上所有的辛苦与疲惫荡然无存,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那么值得。然而,每一次回味这些幸福、感受这些喜悦、体会这些快乐,那些一直埋藏在心底对老同学的感恩之心、感念之情、感谢之意便会涌上心头、浸润我的双眼。
所以现在回想在呼和浩特和新疆的日子,让我再次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热土难离、什么是亲情难舍,更激发出我心底里对老同学的无限眷恋。
回复[1]:
小林的图片
骏骏 (2019-02-11 18:42:5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复[2]:
小林
(2019-02-11 19:42:57)
照片1 母校七中
照片2 七中的操场
照片3,4,5 塞上老街
照片6 大召的玉泉井
照片7.8 大召
照片9.10 和同学们吃饭的饭馆“德顺源”
照片11 内蒙的烧麦,我也能做了。
照片12 同学送我的书法
照片13 呼市的钢铁大街 远处是发电厂
照片14.15 我曾经故居的地方,如今变成新的小区
照片16.17 在巴彦德勒海餐馆,和大学同学
照片18 和老友文耀一家
照片19 内大教授岳父后代 岳志东的书法
照片20 和同学一起畅谈欢饮
回复[3]:
久违小林!
龍昇
(2019-02-11 20:05:03)
50多年后,还能聚到十三位小学同学,真是不易。
仅看《小林还乡记》,觉得还不过瘾,能否加篇《新疆行》
。
回复[4]:
给龙爷问安!
小林
(2019-02-11 20:22:31)
听龙爷的,过几天贴《新疆游记》。
回复[5]:
二进宫 (2019-02-12 02:07:48)
叔
三十七年不回家您也真够劲儿Y
回复[6]:
二进宫 (2019-02-12 02:18:18)
同桌的你呢?
回复[7]:
呵呵!
小林
(2019-02-12 09:03:33)
这不是退休了吗!要不是哪能说一走十来天的。没见着同桌的她,都忘了姓名了。
回复[8]:
采夫
(2019-02-12 12:12:28)
少小离家老大回,小林造化山河新。
儿朋对面喜相逢,笑谈人间甘苦来。
盼小林哥笔下生花,佳作连篇。
回复[9]:
谢谢🙏采夫
小林
(2019-02-12 22:05:49)
回复[10]:
二进宫 (2019-02-13 12:18:25)
叔文有彩感应多
抚今追昔泪婆娑
衣锦还乡须趁早
不教花甲叹蹉跎
回复[11]:
谢谢二进宫!
小林
(2019-02-14 22:24:58)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天南地北
一眼望三国的防川
长春的伪满皇宫与二人转
神秘的长白山天池
四川旅游漫笔 五
四川旅游漫笔 四
四川旅游漫笔 三
新疆游记 上篇
还乡记
四川旅游漫笔 二
四川旅游漫笔
秋风秋雨愁煞人
游览恭王府
风情万种上海滩
沈园游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五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四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三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二
我也是草原的儿子啊
台北 一颗南中国的明珠 二
台北 一颗南中国的明珠 一
去采夫的家乡
越南印象三
越南印象二
越南印象
凭吊金陵古城
桐柏山区 三
桐柏山区 二
桐柏山区
游越南散记
一国灭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
《满江红》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