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影视品质
字体∶
海魂·战神·传奇史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4-16 19:02:12 阅读人次:1517 回复数:0)

  

  
好莱坞巨片《Master and Commander: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席卷欧美之后,继续进军亚洲,将先后在中国和日本公开上映。该片由著名电影人彼得·威尔编剧、导演,并出任制片人,由奥斯卡影帝罗索·克洛领衔主演。由于片中没有设置主要女性角色,这部完美再现帆船时代经典海洋战争史的巨片,被视为真正的男人的电影。2003年的影坛盛行历史动作大片,比如中国为张艺谋的《英雄》、何平的《天地英雄》频频叫好,日本则流行北野武的《座头市》、爱德华·兹维克的《最后的武士》。好莱坞的海战巨片能否在亚洲市场掀起一场“海啸”,非常值得关注。

  
殁于2000年的英国作家帕特里克·奥布莱恩从1970年开始撰写卷帙浩繁的19世纪航海系列小说《Master and Commander》,讲述了英国海军的战神杰克·奥布雷船长和博物学家史蒂芬·马丘林医生在海上冒险的传奇经历。奥布莱恩的航海系列一共写了20卷,销售800万册,主人公奥布雷船长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作家本人更被英国文学界誉为“ 自荷马以来最出色的海洋探险文学作家”。有了这样好的文学底子,影像化创作面临的只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会有空洞无物之虞。

  
电影主要根据系列小说第十部改编而成,如果直译,片名应该是《主人与指挥官:在世界的另一端》。中国人为影片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片名:《怒海争锋:极地征伐》,在想像力和气势上略胜一筹;日本人老老实实地沿用原名,虽然片假名读起来显得冗长拗口,却也无可挑剔。

  
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806年拿破仑执政时期的英法海上争霸战。影片讲述英国船长奥布雷率“ 惊奇号”战舰奉命出海狙击或击沉法国超级战舰“ 地狱号”,尽管遭遇“ 地狱号 ”偷袭和海上风暴直击而受到重创,但“ 惊奇号”没有败逃,反而在奥布雷率领下主动追击,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一直追到南太平洋,最后出奇致胜,击沉敌舰。从历史事实着眼,电影和小说的战争摹本都是1805年的英法“ 特拉法加大海战”。传奇性的英国海军司令纳尔逊曾率舰队击溃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不但阻止了拿破仑进攻英国本土计划,也奠定了英国的百年海上霸权。

  
西方世界向来有所谓蓝色文明的传统,这种传统从文学延续到电影,充满著传奇、冒险和浪漫色彩。从西方文明的初心和本源出发,《怒海争锋》虽然表现了海上争霸战,但在骨子里却重点描述人和船航行在浩淼无际的海洋上,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无所依傍而又相依为命的孤绝世界。海雾中隐藏着杀机,风暴里裹胁着死亡。船队在大海上探险求存,不仅要迎接自然挑战和敌人攻击,更需要不断战胜自我。西方的航海文学传统寄寓着可贵的好奇心和争胜心,也寄寓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的波澜壮阔和人类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在奥布莱恩之前,美国文学中出现过梅尔维尔的《白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都是航海文学的经典杰作。

  
《怒海争锋》一片在英美上映,口碑奇佳,票房劲升,被评价为惊心动魄的海战史诗;但在法国公映后,却被舆论指责为暗藏反法玄机,折射出伊拉克战争之后美法疏远的现实。中国在引进大片之前的舆论准备中,顺其自然地接纳了这种泛政治化的意识形态解读,却在相当程度上冲淡了航海史诗自身拥有的深广内涵,比如漂流世界、四海为家的豪气,捍卫荣誉和自尊的勇气,对力量的迷醉,对权威的崇拜,当然还有爱国心等传统的核心价值。

  
奥布莱恩在20世纪后半期撰写摇撼心神的航海系列,靠的是历史考证和文学想像,而美国作家梅尔维尔完成于1851年的经典作品《白鲸》则来自作家亲历的航海经验。在那部集传奇故事、哲学探讨、科学研究、戏剧和史诗于一体,如同一条大鲸一样雄伟的航海巨著中,梅尔维尔借主人公伊斯梅尔之口对航海时代发出了终极性提问:

  
“ 为什么几乎每一个身心强健的男子总是在某个时刻狂热地渴望出海呢?为什么乘船出海望不见陆地时,你会感到一种神秘的震动呢?为什么古代波斯人把海看得如此神圣呢?为什么希腊人有个独立的海神,而且是主神宙斯的亲兄弟呢?”

  
梅尔维尔写下的答案是:在所有的江河海洋里,我们自己看到了相同的影像,这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生活产生的影像。这就是答案所在。在《白鲸》的开篇部分,主人公伊斯梅尔认定自己“ 出海捕鲸是老天爷好久以前就拟定好的伟大节目单的一部分。”他坚信节目单的这一部分一定是这样写的:

  
美国总统大竞选

  
伊斯梅尔出海捕鲸

  
阿富汗血战

  
因为“伊斯梅尔出海捕鲸”意味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所以150年后的敏感读者肯定从中读出了某种谶语式的历史预言。尽管这在事实上不过是随意性的语言巧合,却又一次为航海文学平添了令人心醉的神秘性和传奇色彩。

  
英国诗人奥登在1950年曾写过《咆哮的海潮》一书,对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做出了比较。奥登以诗人的敏锐重新捕捉到大海的激情和神圣,受到推崇。该书第一章“海洋和沙漠 ”指出,两者的共同点是广阔无限,各有自己的极乐岛和绿洲;不同处在于海洋繁育生命,而沙漠窒息生命,大海的浪漫比沙漠更有威力。第二章是“贝壳和石头”,讲述了“桂冠诗人”华滋华斯梦见自己遇上一位骑士,一半是伊斯梅尔,一半是堂吉诃德。骑士一手拿着贝壳,一手拿著石头。贝壳来自大海,象征着诗和预言;石头来自沙漠,象征着精确的知识。第三部分题为“伊斯梅尔和堂吉诃德”,着重分析了海洋英雄与陆地英雄的不同特征。奥登从西方文学中抽象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原型,尤其侧重剖析了伊斯梅尔和巨鲸摩比·迪克的象征意味。可以说,从荷马时代迄今,大海的意象在西方从来没有堕落过,它是一切生活原素和艺术灵感的来源,包括最新的好莱坞巨片《怒海争锋》。在历史上,西方人探索世界向东走,融入了海洋,中国人探索世界向西走,走进了沙漠。个中的差别,值得考究一番。

  
话题重回《怒海争锋》。《怒海争锋》不仅背靠西方海洋文明的深厚传统,在拍摄制作上也显示出好来坞电影真正的功力:有大场面,有大制作;有令人向往的英雄气质,有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有逼真到所有细节的历史场景还原,有仅仅载有197人、与世隔绝的小小的舰船世界被塑造成血肉丰满、精彩无比的人生和社会大舞台;当然还有伴随着战斗和风暴的少年成长史,以及博物学者在航海大发现时代充满趣味的物种寻宝记……这一切,都是刻意于抽象自然人性、剥离社会背景的中国式历史动作片难以攀附的创作境界。19世纪残酷而血腥的海战场面在21世纪徐徐展开,从北美掀起的蓝色风暴席卷了世界──《怒海争锋》除了征服观众外,也瞄准了奥斯卡奖。

  
2004。1。22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影视品质
    好莱坞的选择 
    歪批《赤壁》 
    人类为自己点亮神灯 
    主妇为什么会绝望 
    帝国之梦 
    感受韩流 
    回想第四代 
    海魂·战神·传奇史 
    《英雄》:一个不成功的寓言 
    《花样年华》缅怀了什么?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