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影视品质
字体∶
大
中
小
《花样年华》缅怀了什么?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4-16 18:57:39 阅读人次:1854 回复数:0)
如果我们对《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还保持深刻记忆,那么,在王家卫电影生涯中拍摄得最艰苦的《花样年华》,可以看作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世纪之末,在遥远的东方催生的一个绝响。
《花样年华》是对法国新浪潮电影迟到了四十年的一次逼真的摹写。我指的不是影片中弥漫着东方式忧郁和矜持的怀旧故事本身,而是故事的叙述方式和电影的镜头语言。一向热衷于前卫探索的王家卫以他绝高的悟性读通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意象原型、叙述节奏乃至整体语法,并在《花样年花》里用纯熟的镜头移动和场景切换,对嵌进电影史记忆幕墙的“法国新浪潮”作了一次真情缅怀,以此向他心仪已久的大师们表示敬意。《花样年华》作为代表着香港品质的电影而摘取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显示出拥有先锋电影传统的法国人为这篇由香港导演提交的精致完美到无懈可击的电影论文打了满分。
要读解这次成功的缅怀,与这个满分相关连的历史背景应该是这样的。1959年在戛纳电影节上,几部法国新锐导演的作品引人注目,人们被这些作品表现出的超级个人化风格倾向所震惊,谓之“法国新浪潮电影”。从1959年到1961年短短三年里,共有67名新进导演推出了100多部影片,构成了足以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相抗衡的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大检阅。新浪潮的经典作品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广岛之恋》、雷乃和罗伯-格里叶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在战后,“法国新浪潮电影”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了第二次电影创新浪潮。在横向联系上,“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讲求切入视角、叙述语调和结构技巧的“法国新小说”关系密切,许多电影改编自新小说的经典名篇,不少导演本人就是“新小说”运动的健将,如罗伯-格里叶等。在大部分新浪潮电影中,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非理性的意识切割取代了逻辑的情节结构,主观的随意性瓦解了传统技巧的规范,生活流和意识流成为影片的叙述中心。与法国新浪潮电影实践相伴而生的符号学电影理论,成为电影史上继“蒙太奇”和“长镜头”理论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
尽管“法国新浪潮”在好莱坞占主导的商业电影市场上逐渐式微,但基于以上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铺垫,已经没有必要对王家卫及其《花样年华》再做特殊的描述或分析了。所有的故事和背景已经历历在目。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香港当代电影出了一个吴宇森,也出了一个王家卫。吴宇森是好莱坞电影技术主义传统和大众化娱乐倾向忠实的追慕者。吴宇森的电影,场面豪华,节奏明快,气象万千,善于塑造外在的空间幻觉,所以类型片大师吴宇森带着他一手造就的周润发走进了好莱坞。与之相对的王家卫则是欧洲电影传统的朝圣者。如果嫌这种界定太过夸张,王家卫的呕心沥血之作《花样年华》就是明证。王家卫的电影场面简洁,气氛悠扬,最善于处理内在的心理时间。一部《花样年华》成为香港“作家电影”的顶峰之作,标志着这个香港导演对电影创作个人化风格的追求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最高境界。王家卫与吴宇森并存,意味着20世纪世界电影两大主流风格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已深入骨髓,并且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花样年华》基本的故事大纲追随了近年来香港风靡一时的旧怀片大潮。虽然王家卫借用60年代法国先锋电影语言来描述同样发生在60年代的香港人情故事,并刻意让法国风情的电影音乐来提示影片的风格追求,但由张曼玉出演的苏丽珍和梁朝伟出演的周慕云却是彻底东方化的形象,充满惆怅的面容和清涩的眼神让人想起一柱幽香和一盏孤灯。早在30年代,同样具有深厚法国文化背景的戴望舒写下了让人吟咏至今的名篇《雨巷》。重新体味戴望舒的艺术感觉和他笔下走在寂寞雨巷里的“丁香一样的她”,有助于我们理解王家卫为什么喜欢用“花样年华”来归结这段感情,为什么借用吴侬软语的上海话来营造琐碎的市井气氛,为什么总把镜头对准幽深小巷和昏黄路灯下密密的雨丝,又为什么让影片最终成为一场浓缩东方女性美丽体型,烘托东方女性高雅气质的中国旗袍时装秀。
2000。11。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影视品质
好莱坞的选择
歪批《赤壁》
人类为自己点亮神灯
主妇为什么会绝望
帝国之梦
感受韩流
回想第四代
海魂·战神·传奇史
《英雄》:一个不成功的寓言
《花样年华》缅怀了什么?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