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陈谷子烂芝麻还有新米
字体∶
大
中
小
赵鑫珊先生走了
陈某 (发表日期:2023-01-19 07:45:16 阅读人次:140849 回复数:5)
赵鑫珊先生走了一年多了,我是昨天才知道的。
2020年,我在 隔离日记之十二 里写了一段闲话:
“八十年代上海滩的文人,骏骏我就佩服三个人。小说家陈村剧作家沙叶新哲学家赵鑫珊。有幸结识沙叶新和陈村,与赵先生失之交臂。跟沙老师的交往有文记载,他的作品和人品对我影响极大,这次回上海有机会的话,想去他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陈村平易近人我们亲切地叫他村长,村长的生日跟我同一天,更是一种缘分。大概两年前,赵太去世时,龙哥告诉我,著作等身的赵先生卧病在床意识不清,令人扼腕。虽然没有拜过码头,自认这是我的师承。”
时间穿越回1988年,《解放日报》搞了一次“文士杯 书评征文”,指定读物就是《哲学与人类文化》。骏骏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短文寄去,文章发表在1988年6月18日《解放日报》,当年的剪报还在。
原文如下:
----------------------------------------------------
你不是孤独的牧羊人
── 读赵鑫珊《哲学与人类文化》
记得去年《解放日报》对你的作品进行讨论时,你对“孤独感”发表过精辟的议论。其实,在《哲学与人类文化》中同样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关于“创造性的孤独”等。我想,个性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处于我们的时代和国度。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生存于这个世界,这样才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世界也才会更加缤纷多彩。可现实生活往往磨去了大多数人的棱角。于是,思想者孤独,甚至痛苦。
你谈到写作动机时说是为了“抗击人生根本孤独、压抑和寂寞感的入侵”。你在哲学的天地“放牧”,天是那样的宽,地是那样的广。你以诗人和哲学家的目光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或熟视无睹的天地。一只荧火虫,几声马蹄,甚至於枯燥无味的办公室,都可以引起一缕情思,几多兴叹。试想,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生活的深沉思考,能达到这种境地吗?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你写下这些文字的。
同时,也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不尽人意处反过来使得每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感到迷茫和困惑。因此,忧愁和孤独对于思想者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的失望,可悲的是对生活的绝望。你说是么?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我们都不是孤军作战。我们都会找到同盟军的。你的书有那么多读者便是有力的证明。
一个人惟有对我们生存之空间怀有深深的爱,才会对生活中的弊端大声疾呼。其目的也无非是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也许我是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你牵肠挂肚的许多问题有深深的同感。赵先生,你不再是孤独的“牧羊人”。我们都不是。只管走自己的路吧。
这里允许我摘录一位朋友发自内心的诗句来相勉:“是一抹白云就恣情地飘逸尽情地升华管他天长地久,是一株小草就自由地生拼命地长管他山贫水瘦。”面对未来的呼唤,我们都没有别的选择。
----------------------------------------------------
其时赵鑫珊先生是当红畅销书作家,我读过他早年发表的所有文章。骏骏的文字非常幼稚肤浅,但是刚刚重读一遍,呵呵还是有点自满。三十五年过去了,初心未改。其实这还不算是骏骏最早印成铅字的文章,更早几年发在复旦校刊和青年报的剪报还在。骏骏当年第一个私人网页,就叫“孤独的牧羊人”。
还是说说1988年。过一阵报纸发表评选结果了,骏骏得了一个小小的鼓励奖。遗憾的是,我1988年9月去了日本京都三个月,等我回到上海,看到一张颁奖会的通知,已经错过了。后来收到报社查编辑寄来的奖状,昨天朋友问我奖金有没有实在记不起来了,奖品好像是一支圆珠笔。
时间滴滴答答走到了1995年前后,我跟沙叶新先生聊天时说起赵鑫珊先生,沙从书架上取出赵的大部头著作说,这是最近他送我的书,可是我看不懂,哈哈。那块砖头好像是《莫扎特之魂》。那时还常读到赵鑫珊周玉明的合作的文章,一个是哲学家畅销书作者一个是报告文学大家文汇报首席记者,我从文字里读到两人的珠联璧合和眉来眼去,问沙先生幕后八卦,沙先生很认真地跟我说,他们两个人会走到一起的,现在各自在办离婚手续。
有一次我跟沙先生说,我想见见赵先生,有机会的话请引荐一下。沙先生一口答应,他会把我家里的电话号码转告给赵先生。那时候联络手段非常有限,好多人家里还没电话呢。过了几天,下班回家老娘告诉我,白天接到一个电话找我,说是社科院的,讲的是普通话。我估计就是赵先生了。可那时忙于生计,也没再主动设法联系,不久我就离开上海了。这就是我前文所说的失之交臂。
1997年东渡日本后,每次回国总要去福州路书店,赵鑫珊的著作买过几种,也读到过他们夫妇秀恩爱的文字。再后来就没有了他们的消息,直到2018年,在朋友圈看到朋友A贴了周玉明的讣告,朋友B感叹赵先生的不幸。我追问朋友B,才知道赵先生成为植物人了。朋友S君告诉我,他跟赵家后辈有联系,我都不敢提起探访两字。骏骏脑子里留着的形象,是当年那个热血滚烫激情四射的赵先生。
昨天,2023年的新春,我跟S君闲聊时,想起问了一句,赵鑫珊先生近况如何?S君告诉我,赵先生2021年就已经走了。他说他发过 公众号文章 ,只怪我漏看了。去年,赵家后人要处理掉赵先生故居,请S君去看看有什么书籍或物件要保留。S君传给我照片,你看这是赵先生的书房,门框上贴满小纸条,随时记录下思维的火花。
S君说,看到一屋子书,想起当年来这里做客的情景,再看到两位老师的照片,忍不住大哭。赵鑫珊周玉明夫妇的手稿和书信,全部捐给了上海市图书馆。得到赵家后辈许可,S君挑了一些赵先生的书籍和藏书作为纪念。
网络搜了半天,没有找到他们夫妇去世的片言只语,甚至连一张高清的照片也难以寻觅。百度相关条目的生卒年月居然都是半开放区间,我一时恍惚是不是身在梦中听到的都是传说?赵先生著书四十六本,周玉明著书十本,曾经给一代人提供过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写作者,就这样悄然退场暗淡落幕?
后来总算找到一篇 公众号文章,社科院的一位后生写的,他讲了一些赵先生的生平,弥补了网络信息的缺失。那位作者说,“印象最深的是在他(指赵先生)的同事间流传的他的一句话:社科院真是个好单位,基本不用上班,写了字还能拿钱挣稿费。” 如此直白还能有谁。
昨晚,跟S君聊了很久,他回忆昔日跟赵先生的交往说:“他就是脾氣太壞,容易得罪人。哈哈哈,說罵娘就罵娘。六十多了的時候還是暴脾氣。那時候正好是我剛認識他們的時候,意氣風發精神矍鑠,還和我吹牛他的性能力強。還是在飯桌上,當著周老師的面,哈哈哈哈,老爺子真是真實得我嚇了一跳……” 性情中人跃然纸上,不枉为我偶像。
S君不日将来日本,他说,会带几本从赵先生故居拿来的书送给我。好期待那一天,阳光穿过窗户懒散地洒在书桌上,我关掉手机,泡一壶清茶,读几页带有赵先生余温的著作,和天堂里的赵先生隔空神聊。
2023/1/18 三千院随笔
图文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jzYfdgZ17NCmRXFkfyruyA
回复[1]:
刚知道
老唤
(2023-01-20 11:34:21)
出国前在上海社科院时有过往来,后来就从我脑海中消失了,不知道他后来写了那么多书……
回复[2]:
八十年代很红的
科长 (2023-01-20 14:29:22)
到了本世纪就没人知道了
想想李泽厚,也不过这样
一个人红一阵容易,红一辈子,难
回复[3]:
科长 (2023-01-20 14:47:47)
参考文章
应奇 | 一个古典的人——坝上闻赵鑫珊先生远行
https://mp.weixin.qq.com/s/6ZcC9vhS37d_myqxR3T6OQ
连续四天没有下水,又连续两天下水的第二天,在这秋的天快要暗下来之际,我结束五步岭环游上岸。见手机上社科院校友群里有人发布了一条消息:赵鑫珊研究员去世了。
久矣乎未听到赵鑫珊这个名字了!推想现在应该也没有什么人会知道他。但赵先生在八十年代却是个大名人。主要因为他当时在《读书》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这些美文后来结集成《科学•哲学•艺术断想》由三联刊行。用“风靡一时”来形容这个小册子的影响可谓恰如其分。我的大学同学中就有不少位是赵迷,我在这里就不报他们的名字了。我自己那时也很喜欢读赵先生的散篇文字,但奇怪的是,等那个集子不但出版,而且重印时,我的热情似乎就没有那么高了。
赵先生曾是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人员,但是当我到哲学所念研究生时,他已经不为研究生上课了,但据说他是为我上一届的学长上过课的。我的一位师兄曾告诉我赵先生上课的一些特点,主要与上课的地点有关:不是在灯光昏暗的咖啡馆,就是在阳光灿烂的草地上。我的导师范明生先生似乎印证了相关说法。其实,只要读过赵先生的文字,对此就不应有任何意外。
因为某些原因,赵先生后来离开了哲学所。所以我与他并没有接触的机缘,只在院部大楼或餐厅远远地看见他一两回,他的样子很艺术家,也有些威严,我也并未上前攀谈,也许也因为我那时也“自命”走在专业哲学的道路上了。印象最深的是在他的同事间流传的他的一句话:社科院真是个好单位,基本不用上班,写了字还能拿钱挣稿费。我忘记是谁,也许是俞宣孟老师告诉我这句话。传话人的神色似乎表明颇为欣赏这句话——我尝想,这种赞许中也许还有个意思:说这话的人可真实诚,换了个人,要么是享受不到这好处,例如写不出什么字,也挣不到什么稿费;或者是挣到了,甚至比赵先生挣得多,但这种好事儿,按多数国人的秉性,最多自己偷着乐,偷着数钱,为什么要公开说出来呢?
仅从这一点看,赵先生就是个颇为可爱的人。赵先生早年出身于北大西语系,后来经历颇为坎坷曲折,艰难困苦,磨难不少,但仍保持性情如斯,实在难能可贵,也可证明,赵先生是一个内在力量的人。
从赵先生的文字可推知,除了其秉性如此,其内在力量主要来自古典文化的熏陶,我这里主要是指德意志古典文化。回到八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来衡量,赵先生可谓古典文化的启蒙者。他还著有《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莱茵河的涛声》,宣扬传播德意志古典文化可谓不遗余力。
更为重要的,在我看来,赵鑫珊先生不但是一位古典文化的启蒙者,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古典的人——这里所谓古典的有一个意思可以用中文里更为传神的“有汉子气”来表达,这一点只要把他与后来那些名气大到爆的与他有些表面类似性的人物稍作比较就可瞬间见出。
古典的人往往是痛苦的人和有痛苦的人,他们有痛苦的过往,有痛苦的心情,而且也会带着痛苦的心情回忆自己痛苦的过往,但他们并不“咂摸”痛苦,更不拿这种“咂摸”示人,更不用说消费和卖钱了。欧文•斯通用“痛苦与狂喜”命名他的米神传,虽然我从未与赵鑫珊先生接一语,但我感到他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一个“古典的人”,当然同时也是一个“过时的人”。
2021.9.28晚十一时,舟山校区图书馆
朋友的号
https://mp.weixin.qq.com/s/Xw3R4MyPuIuvOKxoL-PkNg
Legacy|220723
原创 虛空不二 虚空不二 2022-07-23 12:37
二十多年前,有幸認識了周玉明、趙鑫珊兩位老師。雖然交往不多,但對他們這對文人伉儷印象深刻,尤其是他們的真誠坦率和學識素養,我很喜歡。
幾年前,兩位老師因病先後離世,甚為惋惜懷念。
他們的一處故居近日正好要整理,於是應家屬之邀去選幾本書留作紀念。
趙老師生前的書房,好些年沒人住加上又在整理中,所以有點淩亂。門框上貼的都是他的筆記或備忘,他生前就有隨時記錄的習慣,有時候吃飯吃著吃著就拿出紙筆來記上一筆。
照片上的時候,就是我認識兩位老師的年代。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今天挑中的《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扉頁上還有作者的簽名。
最後選了這十多本書帶回來。
還看到兩位先生很多的手稿、筆記、書信,都會由上海圖書館收藏整理。日後或許還可數字化,讓更多人看到。
這一代的文人故去後,手稿可能也會漸漸消失,以後恐怕都不會再有手稿這個概念了。
站在兩位老師的故居裡,再次感受到歲月蹉跎,世事無常。有朝一日,又是誰會來整理我留下的書籍筆記呢?
每個人都終將逝去,我們又會為下一代人和這個社會乃至人類世界留下點什麼呢?
回复[4]:
科长 (2023-01-20 19:16:59)
纪念|悼周玉明(宗福先)
宗福先 上海作家 2018-05-04 20:01
编者按
周玉明(1947~2018),江苏建湖人,上海《文汇报》记者、编辑。著有报告文学集《著名女艺术家》《最耐读的是人》,随笔集《莫扎特之魂》《人脑·人欲·都市》《无助》,散文集《天上人间梦里》《比天空更广阔》《地球在哭泣》《狼和羊的故事》《秋之歌》《夜莺的咏叹》《我有家吗》等。2018年4月30日晚,周玉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71岁。
5月4日上午,周玉明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周玉明生前好友、作家宗福先致悼词。现将这篇情真意切的悼词刊登如下,寄托我们的哀思。
周玉明: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向你告别。你我都是达观之人,知道人生总有见最后一面这个绕不过去的程序。只是未曾料到,它来得那么早!你我都属猪,七十出头,只应是我们晚年的开端啊。何况躺在这里的居然是你——一个似乎身体里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你!
你我的第一次见面,仿佛就在昨夜,但那已经是整整四十年前了。在工人文化宫小剧场后台,你看完了《于无声处》,一阵风似地冲了进来,我听见你在问苏乐慈:谁是作者。苏乐慈朝我一指,于是就出现了我永世不会忘记的一幕:你迈着充满弹性的步伐,就跟踩在弹簧上一样,一跳,一跳,跳到了我的面前。后来我才知道,你一生都是这样走路的,步伐中充满了激情、勇敢、快乐和自信。
你双眼红肿着,却跟苏联电影里的夏伯阳一样有力地挥着手,说:我要叫天下人都知道,你们演了一出说真话的好戏!
从那一天开始,你便成为了我们剧组的一员。由于你的那篇通讯报道及时在《文汇报》刊出,才被胡乔木同志看到,他才在十月下旬来上海调研时点名要看这个戏,并在回北京后策划了调这个戏十一月份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进京公演,以推动四五事件平反。于是,《于无声处》在那个关键时刻,光荣地旁证了祖国历史性的大转折。
其实,《于无声处》只是你记者生涯中较早的一个故事。在后来的岁月中,你又先先后后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范大雷、周小燕、吴冠中、朱明瑛、徐丽仙、舒巧、张中南等等等等数十个越来越精彩的故事,而在这些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故事中始终贯穿如一的,则是你的激情、良知、坦诚与坚守。
记得十年前,我们在沙家浜聚会,议论以什么来庆贺我们的三十年?你说:我们要永远做理想主义的守望者。现在,《于无声处》四十年了,你却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有做一件事来纪念你,那就是,继续做一个理想主义的守望者。
周玉明,安息吧。
回复[5]:
回复【回复2】
老唤
(2023-01-20 21:41:16)
太长了,见“正版”吧。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陈谷子烂芝麻还有新米
复旦往事之九
赵鑫珊先生走了
晚年沙叶新的力作
我的故居今何在
沙叶新的后事
林老师
老张先生(草稿)
怀念老叶
晒晒大学毕业纪念册
猜一猜谁来吃晚餐
家有大师作客
拒绝遗忘
我的偶像沙叶新
关于《假如我是真的》
旧文:关于沙叶新
记忆中的八十年代文学
大舅
小舅
陆战棋的故事
海到天边云是岸
旧文:菜农速写
旧文:读木心之前
旧文:“退休”以后
旧文:“半额”生活
旧文:无名店铺
“传教士”西山
高手之谜
伤心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