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朝花偶拾
字体∶
大
中
小
启蒙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8-09 14:10:26 阅读人次:1480 回复数:1)
东京地铁的车厢内,到处张挂着印象派巨匠雷诺阿画展的广告,让我再次感叹这座世界级都市奢侈的艺术氛围。奢侈的感觉来源于城市里四处泛滥的美术馆经常为人们展示许多人一生难得一见的大师杰作,其品味之高,频度之密,不是以前的我能够预想和期待的。我出生成长在上海,那里拔地而起的巨型摩天楼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掩盖着过去的贫乏,但迄今为止,真正的专业美术馆似乎还不满一只手。回想小的时候,上海屈指可数的美术馆开始零星地引进并推出一些大师或巨匠的经典作品展,尽管少得可怜,却弥足珍贵。我没有错过那些机会,因为有母亲领着我。
雷诺阿是谁?我想即使不从事绘画,不精研西方美术史的人也应该知道他,我将此视为理所当然。这位杰出的法国印象派大师穷尽一生,用他的色彩,用他的画笔,为世人堆叠、描绘着生命的丰腴和青春的活力。众所周知,印象画派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了一场视觉和色彩革命,但印象派大师们在绘画题材上却各有所长。塞尚热衷几何形构图,精于描摹静物;莫奈倾心风景,尤以睡莲驰名;高更沉溺于太平洋孤岛上的原始部落,以刻画神秘粗犷的先民见长;梵高则以对色彩的高度敏感和扭曲夸张来表现生命的张力。与他们不同,雷诺阿对生活优裕的贵族妇女和活力四溢的稚气孩童充满了兴趣。在西方,雷诺阿是继拉菲尔之后最杰出的妇女和儿童画家,其作品给人的联想就是生命美丽如斯。
第一次面对雷诺阿作品的时候,我的脸庞与其笔下的孩童一样圆润,那年我十岁刚出头,母亲牵着我的手挤进了《法国二百年绘画展》拥挤的展厅。为了观摩那场首开风气的经典大展,浙江美院的学生乘车赶到上海,在美术馆门口排队守候一夜。现在想来,凉风袭人,浸肤彻骨,夜真长。
雷诺阿笔下的妇女和儿童,每每让我想起了中国另一位专擅妇女儿童的画家,他就是美须长髯的居士丰子恺。我不清楚是否有人做过类似比较,但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印象深刻无比。我相信尽管手法不同,视角迥异,但这两位中西艺术大家对于生命之爱保持着相似得惊人的关注。在《法国二百年绘画展》之后,母亲又带着小小的我去观摩《丰子恺画展》,那是上海中国画院为纪念谢世于1975年的老院长而举办的纪念展。
丰子恺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学生,早年留学日本。先生出世做和尚,学生在世为居士,不变的是同有一副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漫画的开山之一,他的作品简括明了,于庶民生活场景中洋溢着恬静的禅意。丰子恺几个可爱的孩子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一派天真的童趣真有金不换的诱惑。后来我读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深感如果没有看过他在20年代为同仁刊物《我们》所画的“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这样恬淡的插图,没有看过他为祝贺先生李叔同的逢十整寿而绘制的《护生画集》,抑或是没有看过他笔下稚气的儿童和健康的妇女,都是难以弥补的缺撼。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她或许还记得丰子恺的大名,但未必知道雷诺阿是谁。80年代初,在封闭停滞了30年的上海刚刚开始呼吸吐纳新鲜气息的时候,是母亲领着我这个喜欢涂鸦的儿子一场不漏地去看那些珍贵的画展,母亲的直觉告诉她这是有益的。稍后,母亲还带我看过《刘海粟画展》,那是刘海粟恢复名誉后的第一次倾囊而出,作品横跨60年。在那里,我目击了刘海粟20年代留学法国时的裸体写生习作。尽管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蒙尘让油画显得十分黯淡,但幼小的我站在那高及两米的人像前,感受到的震惊和惶恐可想而知。我至今不认为刘海粟是一位与其已有声望相符的杰出画家,即使他曾游学西洋抑或十上黄山,但我得承认年幼的我有机会直接面对他的作品,那是一种难忘的启蒙。与大师杰作迎面相遇的经验,让我朦胧地看到了攀缘的阶梯,我开始摸索通往殿堂的路径。
后来,我脱开母亲牵引的双手,开始学着自由地进出每一个公开的画展或书展。我找到了后来被翻造成中汇大厦的原上海博物馆,我长时间泡在三楼陈列中国历代绘画的展厅里,在那里大把挥霍我的休息日,从北宋范宽一直看到近代黄宾鸿。我还认识了上海朵云轩,并乐于把挂满店堂四壁的书画视作免费展览。我依然怀念陶冷月笔下独具一格的“ 冷月”图,不知现在是否还有继承人。再后来,我从迟轲的《西方美术史话》入手,继而畅读傅雷的《西方美术二十讲》,似懂非懂地恶啃丹纳的《艺术哲学》,我也捧读潘天寿和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爱不释手。十年前,限于客观条件而放下画笔的时候,我对于自己心仪的画家及其风格已经烂熟于胸。譬如吴湖帆的清丽,张大千的洒脱,谢稚柳的雅藉,陆俨少的流动,还有应野平的苍润。
高中二年级,我如饥似渴。为了读遍可能到手的美术史著作,我从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取下了绿色封面的朱光潜写的《西方美学史》。原以为那是一部西方美术史著作,翻开之后我才发觉这是一次彻底的误读。但命中决定的阴差阳错又使我随即进入了迷狂的阅读状态,没有人能够阻止我每晚陷入形而上的想入非非。记完两本厚厚的读书笔记,经历了半年的精神对话,人也变得美学兮兮,但我感到自己冲上了新境界,跨进了一条不可逆转的河流。
今天,我的手里依然握着笔,尽管不再用来作画,但少年时代的启蒙丝毫没有浪费。当年母亲领着我去观览那些画展,没有多少具体的针对性,但获得的薰陶和感染却真实而有力,及时得惊人,让我终身受益。
25岁以后,我来到日本,生活的压力和精神的疏懒使我对身边唾手可及的许多曾经梦寐以求的精品画展熟视无睹,轻轻放过。重温旧梦,惭愧不已。已退休多年的母亲如有机会来东京,我一定会陪伴她去看看《雷诺阿画展》,我愿意为母亲当一次讲解员,面对着那一幅幅阳光灿烂、活力满溢的脸庞,尽我所知为母亲讲述雷诺阿及其艺术。我想这是对母亲当年为我启蒙的最好回报。
2001。3。1
回复[1]:
陈梅林
(2006-08-09 18:12:11)
读文凯先生的美文,常有诗情画意的感觉,原来如此.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朝花偶拾
母亲今年七十岁
怀念上海话
我的1976
我与武侠迎面相遇的日子
亲孝行
读书年代
山水有相逢
春节杂忆
让思想和感情走出去
毕业十年
我的棋缘
启蒙
朋友存在的理由
迁徙
亮出我们的精神胎记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