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对酒当哥
字体∶
那里是我生命的根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11-06-14 09:48:28 阅读人次:2773 回复数:23)

  那里是我生命的根

  
吾 丁

  


  
1981年,我考进高中。那时我们的学校,分为东西两个大院,中间隔着一条小街,还有一条地道相连。西院的教室都是青砖瓦房,有个青砖铺地的大院子,开全校大会,做课间操,都在那里。我们21班的教室跟22班并列,就在院子北侧。我们班门前有一棵古老的苦楝子树,叶子很细小,所以树干总是显得光秃秃的,时节到来,树上还会结一些小颗粒状的东西,用我们班张书芳的话说:树上长了好些个小绿圆圈儿。

  


  
西门出去就是大马路,沿着马路往南走是城里的方向,往北走是出城的方向。我们家在城北,走路大概20分钟就到家。西门马路对过就是县政府机构,用一溜并不很高的青砖墙跟外界隔开,那里是县什么什么单位。我很小的时候,记得那墙上写了一行大字"抗议李敏镇压群众!",字迹有些斑驳,但是印象很深。李敏好像是当时的县长或县委书记,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镇压群众,惹得群众们起来反抗。我们河北人历来有不畏强暴的造反传统,所谓燕赵之士慷慨悲歌。但是到了最近,燕赵之士好像也快变成了窝囊废,"我爸是李刚",光天化日,权力机构蛮不讲理横行霸道,升斗小民百般无奈忍气吞声的活报剧,竟然上演在燕赵之地,实乃奇耻大辱。

  


  
西门口是杨老师的传达室。杨老师原是数学老师,后来因为身体的缘故离开了教学岗位。他的传达室门前摆满了花盆,各种各样的花,争奇斗艳,颇有气势。我本来对花草不感兴趣,多亏了杨老师那里的花坛,才略微知道了几种花的名字,比如文竹或燕子掌。

  


  
大门外的马路,也是赶集的主要场地,赶上大集,整个一条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种时候我们学校的大门一定是关上的,否则赶集的人们恐怕要赶到我们学校里来。有一次大集,趁着大课间我们出去看热闹,就在我们的大铁门外,有个江湖好汉正在摆地摊卖野药,怪腔怪调的吆喝声至今犹在耳畔:我这个药真是灵!很多人吃了,很多人好......

  


  
这句话在我们北方人听起来很奇怪,我们不这么说话。后来我走南闯北,也接触过很多学中文的老外,他们才这样说中国话。当时我们听了大笑不已,于是撺掇他再说一遍,他重复一遍,我们再大笑一次,如是再三。问他从哪儿来,他说是福建来的。从那以后,我就得到一个印象:福建人说中国话跟我们不一样,跟外国人一样。朱金涛记住了这句话,而且总是略带夸张,每次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30年过去,不知金涛还记得否?

  


  
东院主要是学生食堂,教工食堂,篮球场和宿舍,也有一些教室。我没在那边上过课,加上我走读,不跟大家一起吃饭,所以对于东院,除了上体育课以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篮球场的围墙外,原来是一个巨大的水塘,篮球有时候抛出墙外,我们就要翻墙出去拣球。那片大水塘的某个角落,好像是丁老师当年种菜的地方?丁老师和我爸爸是本地著名的两个右派,我爸爸是在陆军66军196师任文化教员时被光荣地打成右派,经过团泊洼光荣地劳动改造以后,被光荣地发配到本乡,光荣地流放在公社中学摘帽继续改造;而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丁老师,则光荣地在县城里种菜。那真是一个人神共愤的光荣的时代。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有一天,我爸爸牵着我的手,走过没有鲜花盛开的村庄,来到没有希望的田野上,那里有丁老师的菜园子。聪明绝顶的丁老师把菜园里料理得卓然不群。黄瓜和西红柿生机盎然,井井有条,比新华社的通稿还干净整齐,一点儿杂草都没有,和谐如天堂。他摘了黄瓜和西红柿给我吃。那是我一辈子里吃过的味道最好的纯天然蔬菜。

  


  
通过我爸爸和丁老师,我才知道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右派。你不服气的话,我告诉你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建议政府再来一次反右运动,如果你有幸光荣地当选,我一定追认你是个聪明人,让你也光荣一番。还有一点,我已经彻底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右派被改造的结果是变得更右,连他的儿子都变成极右分子;而在反右时对右派拳脚相加的那些文盲们,发展下去只会从人渣变成乌鸦。

  


  
我的小学阶段简直是一笔糊涂帐,初中前半部分也记忆模糊。我上学不算晚,但是进大学时,我年龄偏大,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初中,反反复复,大概总共读了有4-5年之久。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管不了,学业乃一塌糊涂。我曾经上过"文艺班",这个班好像跟别的班级有些不同,所谓都是些有文艺才能的孩子们----当然包括我----组成的一个特殊班级。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在魏老师,韩老师的教导下开始学习,这是印象比较深刻的学习阶段。我们班的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才能,或学乐器,或学其他。很惭愧,我已经不记得我是学什么的了。这事儿我改天要去问问魏老师。我们班的教室对面,是县文工团的宿舍兼排练厅,偶尔听到那屋里传出的京东大鼓"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布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过来了人两个,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当年那个唱大鼓的小伙子,面目清秀,总是穿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裳,气质儒雅,如今已不知身在何方。

  


  
现在我要说到我生命里最重要的老师们。从上面提到的文艺班开始,我就深深地记住了魏老师和韩老师,还有吕国声老师。或许在那之前我也认识他们,但是师生关系,应该是从文艺班开始的。魏老师身材不高,戴着金丝眼镜,说话细声慢气,总是微笑着,从来不发脾气。他是全世界写板书写得最漂亮的老师,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板书,简直是艺术品。我不知道一个人如何能把汉字写得如此的漂亮。他写的字不但每一个字体漂亮,而且整篇的布局也非常好,整篇来看也是毫无瑕疵。

  


  
韩老师则身材高大,沉稳庄重,说话慢条斯理,条理清晰。韩老师的板书,有板有眼,一丝不苟,自成一派。他是地理课老师,他备课时总是先把一些重点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上课时拿着小黑板,再加上地球仪啊直尺啊什么的教具,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他上课时总是抱着一大堆东西。他教我们看地图:"地图上蓝色的是海洋,褐色的是陆地,颜色浅的地方表示海拔低,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你们看,颜色最深的是青藏高原......"讲到印度的时候,他还教我们用谐音背圆周率"山颠一寺一壶酒......"

  


  
后来文艺班不知怎么停办了,教育制度开始改革,初中恢复三年制。当时成立了一所"子弟中学",在那里有两个初三年级班,配备了很强的师资,当年那是考高中的必经之路。当时我爸爸已经从下边调到县中学,开始严厉地督促我的学习。子弟中学,顾名思义是干部子弟的学校,是吃商品粮的孩子们的特殊学堂,我能够跻身其中,还是靠了爸爸在学校系统里的一点微薄的影响力,才混进去。我们甲班的班主任是语文课董老师,隔壁乙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课张玉龙老师。快到考高中的时候,我爸爸跟其他的几位老师一商量,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都能考进最好的高中----县中学,必须给孩子们开个小灶。于是他们几个老师就在私底下搞了一个补习班(我们叫它"小班"),相当于小小的"进学私塾",在周末补习。教室是现成的,老师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基本学员就是我们这些老师的孩子,充其量算"教师子弟",当然跟党的"干部子弟"们不能相提并论。不过,风声传出去,干部子弟的爸爸妈妈们又开始反过来求这些老师们,让他们的子弟也来补习。所以后来我们的小班里,也进来了很多干部子弟。这是我们当年求学阶段的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一进高中,我们21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课刘观宁老师,教课一流。课堂上很严肃,但是私下里很喜欢开玩笑,笑声爽朗。我们的青砖教室,前后两排窗户,夏天窗户全部打开通风,因为窗户是朝里边开的,老师进课堂我们起立,窗下边的学生脑袋撞在窗上,轰然有声。刘老师当即关切地问道:窗户没事儿吧?乃哄堂大笑。从此以后,这种方式成了我们经典的调侃手法。

  


  
我们教室门前有个小小的台阶,算是召开全校大会时,讲话者的一个小舞台。我也在那里带广播体操。有时有一些小小的文艺表演,也在那里上演。我朗诵过苏东坡的词,跟朱金涛合作表演过双簧。还有一次我们四个男生组成了一个所谓的男声四重唱,把我表哥叫来用吉他伴奏,我们唱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插曲《大地早上好》,一来排练不够,二来都很紧张,吉他伴奏也不高明,一开口就跑了调,越跑越离谱,简直不成体统。郭绍海老师站在台下,看到我们驴唇不对马嘴的狼狈相,哈哈大笑,笑弯了腰。郭老师很有些文艺天分,可惜也已英年早逝。还有一位过早离开我们的是吕守六老师。他当年得了乙型肝炎,只有我爸爸毫不在乎,让吕老师搬到他办公室里一起办公。吕老师身材不高,说话很诙谐,我很喜欢听他说笑话。

  


  
语文课一开始是宋老师,我从来不叫宋老师,而一直叫万平叔的。这是因为他没有调进县中学之前,我就认识他,他是我爸爸的朋友,所以我一直称万平叔,从来没有叫过老师。他的板书也是一流,我们小时候都跟他学过写字。退休后自修书法,颇有心得。现在我日本的家里还挂着他写的一幅隶书挂轴"枫林霜作画,雁阵自成书"。后来语文课是王春江老师,是个老烟枪,牙齿是黄的,上课很有一套。有一次上语文课,不知道为什么讲起历史来,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了一大通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有一次,他突然拿来一首诗,原来是把不同的唐诗的句子摘下来,重新拼成了一首诗,十分工整,令人叫绝。

  


  
高中2年级时,又来了一次教育改革,高中恢复三年制。怎么恢复呢?一共四个毕业班,一半2年毕业,另一半再学一年,变成三年。我选择进了三年班。这样看起来,两次教育体制改革,我们都赶上而且都是受益者。换句话说,我们84级大学生这一拨,是第一批恢复中学六年制的学生。(当然,中国之大不能一刀切,我们大学班级里也有少数高中两年制的同学)。

  


  
高1和高2时,因为要学理化,所以我的总成绩一直在班级的最后徘徊,因为,老天爷,我实在学不会物理和化学那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只是我打定了主意要学文科,所以理化学不会也就罢了。到现在我还对刘国维老师满怀歉疚,那么好的物理老师,我硬是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也实在听不懂)。上物理课我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至于化学课就更糟糕,我连老师都忘了......谁教我们化学课来着?

  


  
要命的是,数学我也一窍不通,而文科也要考数学啊!高三时,班主任换成了数学课的李景良老师,第一次摸底考试,其他科目的成绩自然遥遥领先,但李老师拿着我的数学卷子找到我爸爸,一看,11分。两个人惆怅了一番,临走时李老师留下一句话"这不麻烦了么......"。

  


  
怎么能学好数学!这是我一辈子解不开的一个难题。学不会,硬着头皮也要学!好一个李景良老师,教我用一套类似背诵的方法来学数学,算是摸准了我的命脉。我的最强项就是背诵,他教我将数学题分门别类,记住类别的解法,就迎刃而解了。尽量多背诵一些类别,用背诵代替解析。这样,高考时数学一举拿下87分(满分120分),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里算是踏实了。即便是这样,数学还是大大地拖了总分的后腿,人家数学一般都考到100分以上,甚至110分以上的也大有人在!反过来说,数学如此拖后腿,总分还能保证我昂首阔步进入大学,可以想象我的其他科目多么强大。

  


  
历史课对我来说有些特别的意义,因为我大学进的是历史系。我的历史课老师是王玉群老师,很和蔼,说起话来眉飞色舞,讲课很棒。丁老师其实并没有担任过我的历史课老师,但是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一个特别的存在,或许是因为儿时的记忆吧。丁老师带领我们排练过合唱,今天的孩子们或许想象不到当时的条件,没有现成的合唱总谱,需要自己从录音机里一句一句地听,然后把整首歌刻板油印,然后带领大家排练,这都是丁老师做的。我们唱《长江之歌》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颂一个美好的时代。丁老师在高考冲刺阶段,给大家上大课,在篮球场上。我报志愿的时候,碰到这位上海人,他说,你报复旦大学,在北方呆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去南方看看。这样,我就到上海读书去了。我们河北佬不爱吃辣椒,丁老师淡淡地说:一个人一辈子连辣椒都不吃,那不是太亏了么,这么美味的东西......因为他这句话,后来我也开始吃辣椒了。他和我爸爸都曾在四川生活过,都吃辣椒。我爸爸吃辣椒吃到胃疼。

  


  
1984年我离开故乡去上海求学,毕业后又去了广东谋职,1993年更东渡扶桑,屈指算来,到今年为止,离开家乡已经27年。每每念及自己人生成长过程中那么多培育了自己的老师们,心中总是充满一股柔软的情绪,一股呼之欲出的感谢和怀念之情。虽不能列举详尽,但我向所有的老师们表达我深深的感谢。他们是前辈,我们是孩子,这是命中注定;他们是先生,我们是学生,这是缘分所在。他们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辈子不会磨灭,甚至影响到我们吃辣椒。碰到这么多好老师,真是三生有幸。我的这些老师们,都不富有,但是他们教给我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令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虽有挫折不致放弃;他们或许算不上是大学问家,但是他们都是引导我们向上攀登的梯子,他们的肩膀是我们一步步向上的台阶。他们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推动力,没有他们,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回望故乡,不胜依依。

  
那里是我生命的根。

  


  


  
2011.3.8

  
日本/东京

  




 回复[1]: 高中母校60周年校庆。 自带板凳 (2011-06-14 09:52:00)  
 
  为校庆而写。

  
经审查,不够资格入选《校友文集》。

  
惭愧,惭愧。

  
哈哈哈哈

 回复[2]:  旅人 (2011-06-14 11:06:11)  
 
  板凳已经到了写回忆录的年龄?不会吧。

  
不过板凳没有像一些人的虚伪和做作,一旦到了国外,觉得自己就是高等华人,羞于讲到中国,讲到自己的故乡。赞一个

  
你是板凳,为何要占个沙发?

 回复[3]: 连我儿都开始写了。 自带板凳 (2011-06-14 09:58:31)  
 
  我教他写“上个礼拜做了什么”。

  

 回复[4]: 老坐板凳屁股疼 自带板凳 (2011-06-14 10:18:21)  
 
  所以偶尔也坐坐沙发,让屁股休息一下子。

 回复[5]: 21班和22班得给个交代: 龍昇 (2011-06-14 13:12:55)  
 
  在“1981年,我考进高中。”的第一个自然段中,直接写了“我们21班的教室跟22班并列”。

  
我得猜你是直接进入高二的21班,还是入学时的高一有21个班,22个班,或更多?还是当时高中只上两年,班级就那么分法?

  


  
下文还有“一进高中,我们21班的班主任是数学课刘观宁老师”

  
也是得交代的地方。

  


  
下文还有“高中2年级时,又来了一次教育改革,高中恢复三年制。怎么恢复呢?一共四个毕业班,一半2年毕业,另一半再学一年,变成三年。”

  
看来那时是曾有两年高中的,看来还曾有23班,24班?

  

 回复[6]: 哟,您这眼神儿可不赖 自带板凳 (2011-06-14 13:00:57)  
 
  所有的班级都是顺着排的,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从1班2班开始排的。

  
那时候我还没进高中,我爸爸是6班的班主任。

  


  
就那么顺着排,新进校的按着次序排下来,到我们进校时,就排到21班了。

  


  
我们进校时好像有8个班,一半儿2年毕业走了,剩下一半就是我们21-24班,读满三年才考大学,从我们这儿开始,就恢复三年制了。我们是恢复三年制的第一届。

  


  
当然还有23,24班,还有35班呢。

  
我爸爸转了一圈儿又去当35班的班主任了。

  


  
就是这么轮的。

 回复[7]:  趙然 (2011-06-14 11:57:07)  
 
  嗯

  
有根儿好

  

 回复[8]:  东京博士 (2011-06-14 12:26:23)  
 
  你来上海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我这上海人几乎不在上海的时候,人挺怪的,上海以外的人喜欢挤到上海来“轧闹猛”,上海人又喜欢去外面的新天地闯荡,说实话,现在的上海对我来说,挺陌生的,一个过客在看一座变化的城市,3天新鲜感,3天后我就在上海呆不住了要离开。

 回复[9]: 点评几句 开明乡绅 (2011-06-14 12:28:25)  
 
  主席已阅此文,批示如下:

  
好的就不说了,免得板凳鸡毛飞上天。这篇文章的要害是什么?我看呢,是避实就虚,那是个什么岁月?板凳为什么初中读了那么多年?那个文艺班是干什么滴?老狐狸一笔带过。一个情窦初开的娃子,在文艺班开放的气氛中,在当时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中,难道能够如犬哥那样在上海练童子功?这一点,希望板凳老实交待。

  
我看呢,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是一篇反面教材,让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懂得了什么叫做春秋笔法。建议同志们认真学习。

  
对板凳本人,还是要团结批评再团结,虽然是反面教材,但我看呢不是毒草。板凳这个人呢,我了解,他不就是让我给他一顶右派帽子嘛,我偏不给,我给他戴高帽子,他是我的“老朋友”,我是他的总后台。他从进兰大那天起,一直在背后操我,不知道操了多少年,我有这个雅量,我还是保他,再操200年,我们扯平。

  

 回复[10]: 还不都是因为主席您老人家! 自带板凳 (2011-06-14 13:08:09)  
 
  我读初中,基本上每天就是玩,学农,没好好学习,学校整天搬家,我初中的学校搬了多少次,记都记不清了。初2读完了啥也不会啊,每办法,重新回到初一开始读。

  


  
文艺班么,确实有好几个漂亮的女孩子,主席也知道啊!

  
文艺班还好,主要是对门儿的文工团里有好几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啊,有一天我们放学后在他们的房子后边的旮旯里,翻出来一个保险套,里边有东西啊!

  


  

 回复[11]:  单行道 (2011-06-14 15:09:31)  
 
  从小县城的中学能够迈进复旦的校门,板凳很优秀哦。

  
这板凳的木料还是不错滴。

  

 回复[12]: 报告主席! 魏老师 (2011-06-14 15:48:23)  
 
  那双男式皮鞋确实是板凳的!

  


  
======================

  
》》主要是对门儿的文工团里有好几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啊,

  
有一天我们放学后在他们的房子后边的旮旯里······啊!

  

 回复[13]: 不可能 自带板凳 (2011-06-14 16:01:20)  
 
  这么高级的皮鞋,我到现在也没穿过

 回复[14]: 主席已经吩咐 开明乡绅 (2011-06-14 16:23:52)  
 
  请康生、东兴同志成立专案组负责调查。另外,那魏老师可是大名鼎鼎的老魏?不是在皇城根下吗?为什么不来看看主席?

 回复[15]:  邓星 (2011-06-14 16:31:32)  
 
  追根啊?? 这么深刻? 心潮澎湃地。。。

  

 回复[16]: 板凳还是不了解主席的心 开明乡绅 (2011-06-14 16:43:29)  
 
   今天吃完午饭,主席又仔细看了一遍板凳的《那是我生命的根》,问老地主有什么看法。老地主惴惴不安地说:奴才不敢说,说好,怕拂了主席之意;说不好,板凳是正宗兰大的,老地主是开后门进去的工农兵,怕别人说地主是嫉妒、是奸臣。

  
主席哈哈大笑,说你不敢说我来说,但你写下来,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一个时辰后,本地主交上作业,主席也拿出墨宝,上面写道:板凳的生命之根,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却令镜子上的男人个个浮想连翩,可见太黄太暴力,少儿不宜也。

  
打开地主的奏折,在“根”上画了个圈,改为“生命之恋”。

  
主席赏了地主一双崭新的皮鞋。

  

 回复[17]: 主席啊! 魏老师 (2011-06-14 18:48:04)  
 
  你说我现在能还有空去见你吗?

  
我单枪匹马的,在喊人协助啦···

  
你叫康生、东兴同志在下面接接应一下!

  
板凳这次已经无处可逃了···看他还偷吃!

  

 回复[18]: 板凳的毛病就是 四海为家 (2011-06-14 16:54:09)  
 
  喜欢一言以蔽之。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右派?

  
不否认右派包括了很多聪明人,但是也有些人应该是混进右派队伍的。

  
例如,主张给学术汉奸判刑的那个喻某某,据说曾经是右派,还有著名的曲啸先生,据说也曾经是右派,他们的聪明适合于做奴才,打成右派完全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么。

  
这些人应该从板凳的光荣榜上摘下来。

 回复[19]:  趙然 (2011-06-14 16:55:42)  
 
  这个人还是很懂事的

  
这么危险的情况下都知道让别人看着腚帮子不礼貌

  


  
拿手捂着

 回复[20]: 乡绅啊,请代我向主席致意啊。 自带板凳 (2011-06-14 16:59:15)  
 
  问问主席能不能给我弄双高级皮鞋穿穿?

 回复[21]: 挂在窗台上那家伙不是我! 自带板凳 (2011-06-14 17:06:57)  
 
  大家不要瞎传啊!

  
谁贴的这是?真他妈缺德……

  

 回复[22]: 四海兄,我又琢磨了一下子啊 自带板凳 (2011-06-14 17:05:59)  
 
  觉得我说的不够全面,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都是右派”,一部分吧,呵呵。

  


  
你提到的那几个家伙,用老唤的说法叫作没有灵魂。

  
但是从“聪明”这个角度来衡量,你还是不能否认他们很聪明啊,对吧?

  
就是很聪明的奴才而已。奴才与聪明,不矛盾。

 回复[23]: 呵呵,恕我直言 四海为家 (2011-06-14 17:59:57)  
 
  如果再次来个反右运动的话,乌有之乡的骨干分子,还有爱国主义者童增老板也有可能中选啊!

  
什么右派不右派,全是阿共铲除异己的借口。但是如果把乌有之乡那伙人送到夹边沟去,我完全赞成!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对酒当哥
    鬼话之外的闲话 
    鬼话 
    论不再跟中国人讨论自由民主的话题 
    再谈微博,兼论其他 
    深入骨髓 
    关于微博 
    从可怕的中国高铁想开去 
    那里是我生命的根 
    从林阴道到国家语委 
    冲绳短记(1):琉球酒场——笑狮子堂 
    论为什么不能看春晚 
    论中国人之发明 
    吾丁的三系列 
    黄昏时分在横滨车站前打尖 
    论邓丽君(修订版) 
    论尊重男性 
    论“不再论” 
    凌晨4点半的涩谷 
    论金鱼之死活 
    说三道四:归化与永住(修改稿) 
    论大楼之倒掉 
    通知一则 
    论人的价值与中国人民的儿子 
    祖国啊,我的父母之邦! 
    论无神论者之没有臭美的资格 
    论官员说话不要太随便 
    义无反顾的堕落:两首海军歌曲的比较 
    杂谈:二人转/赵本山/春晚及其他 
    我先说! 
    农历09年第一贴:吹一牛 
     名字漫谈 
    乱七八糟话涂鸦(之三) 
    乱七八糟话涂鸦(之二) 
    乱七八糟话涂鸦(之一) 
    我的老师苏东坡 
    闲聊:且把东航表一表 
    再谈“代” 
    是否我已老去 
    地域文化差异:语言的感觉 
    个人简介面面观 
    再谈奥运音乐,兼涉法国 
    母子对话如唱歌 
    郑重且正式提议 
    一段对话 
    想起孔子的教导 
    爱党青年的歌词 
    我真挺喜欢台湾的。 
    色戒:逻辑的失败和无聊的照顾 
    仅仅提个醒 
    喝茶与拉屎及其他 
    民歌札记(3) 苏格兰幻想曲 
    民歌札记(2) 黑眼睛 
    民歌札记(1) 
    我在北京过新年 
    漫侃音乐 
    莫名其妙的佛陀 
    散侃:撑的。 
    散文诗:月饼 
    台北三日记(3) 
    台北三日记(2) 
    台北三日记(1) 
    切莫想当然 
    关于支那 
    我与围棋 
    找骂 
    调皮孩子如何哄? 
    催化地震,亩产万斤及其他 
    可爱的吴佩孚 
    最是上野樱花浓 
    李 长 声 
    远山,那一抹令人心醉的晚霞…… 
    小魏,老魏和大卫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