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大
中
小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12-02-16 18:36:30 阅读人次:1240 回复数:0)
在最近揭晓的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 评选中,3.11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惊人画面在各个部门都成为大赢家之一。我看着那些获奖的新闻摄影,有愤怒的海啸、地震后的港口、海啸之殇、核难民、日本灾民等等,每一幅照片都似曾相识,却又让人不忍回顾。我知道,在这些获奖照片背后,是惊心动魄的场景、是威猛自然的肆虐、是生离死别的故事、是天人永隔的寂寞。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热闹了,精彩的故事、震撼的事件,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天便烟消云散了。但3.11大地震海啸,还有核泄漏危机却给人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至少对于我是来说如此:时间过得越长,记忆就越深刻。3.11不是人类自我折腾的结果,但天灾却展现出毁灭性的场景。转眼已快一年了,日本政治还在漩涡里难以自拔、能源政策还在何去何从中徘徊,而我总觉得这是日本人过度自责的结果。震后一年,思念正在成为一种病,事实上向前看比什么都重要。当然,家园可以重建,樱花前线还会如期而至,但被海啸卷走的万株松林不再摇曳,还有那些逝去的生命难以唤回。
在这个永无安宁的世界上,3.11大震灾从任何角度来看,都算得上惊天动地的世纪性灾难。然而,当人类以“革命”的名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地展开争斗掠夺,发展出一场场人道灾难,毫不吝啬地暴露着人性的丑陋时,东日本大震灾却在突如其来的毁灭中保留下了人性的光辉、寄存着生命的美丽,让人永难忘怀。
记得大震灾发生后两月,我在远离灾区的静冈县的一家医院里碰到一位住院的妇人,她给我看一本紧急出版的有关地震灾区的报道画册。尽管画面上是面目全非的一片废墟,但那是家乡的场景,她一直留在身边,看了又看,即使入院也不放手。妇人告诉我,老家在宫城县仙台市,她这一家住在静冈三岛,哥哥一家住在千叶松户,每年都会相约结伴回仙台看望父母,但地震之后父母音讯皆无。这本报道画册是东北地区的河北新报社在地震后几周内抢印出来的,让她得以了解家乡父老究竟遭遇了什么。这次偶遇让我了解到,3.11重灾绝不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是通过千丝万缕的骨肉亲情扩散到全国,重创了日本人的心灵;另外,我也记住了《河北新报》这份地方报纸的名字。
最近,我看到东京电视台预告将播放一部电视报道剧,以纪念震灾一周年,名为《永不放弃明天:废墟中的新闻社—河北新报的最长一日》。据介绍,由渡部笃郎等著名演员出演的这部片子,把河北新报社在震灾当天发生的故事戏剧化,展现了以武田报道部长为首的媒体人和记者们坚守岗位,在不眠不休的状态里、在危险的现场采访中、在亲人受害的悲痛里、在家人默默的支持下,忠实报道灾难现场的努力。主演渡部表示:“因为是与地域紧密相连的新闻社,才会有真实传递所见所思的强烈使命感。武田部长和同仁们以出版报纸为使命,我则以演好角色为使命,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出演这部作品的。”
《河北新报》的震灾报道和出版成果,曾经牵动着东北出身的普通国民的心,让她们了解到故乡发生的天崩地裂,让她们了解亲人的生死和下落。我深信,面对天地巨变,任何豪言壮语或经天伟业都会显得渺小,《河北新报》忠实履行了新闻社的职责和使命,才是最勇敢的选择,因为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这样的美德,在地震海啸灾难中并不少见。25岁的年轻女播音员远藤未希在广播中坚持播送海啸避难警报,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仙台南署将近退休的58岁警部渡边武彦坚守岗位指挥交通,引导无数行驶中的车辆脱离险境,自己最终被海啸卷走;受灾地区的地方官员不顾家属和亲人下落不明,始终坚守救灾第一线;还有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不顾辐射危险,坚守现场,轮班抢险,等等——这些都是最普通的个人在面临灾难的紧急应变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事迹是,水产公司专务佐藤充不顾安危,优先引导20名中国研修生逃生而自己不幸丧生。佐藤充的事迹,被中国媒体誉为“地震海啸中一面人性的旗帜”。
人在日本,亲历个把地震、海啸、台风的考验,算不上什么大惊奇。长期经受自然灾害考验的日本人面对地震威胁,不再有夸张表情和过激反应,临阵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准备堪称一流。但3.11不一样,日本遭遇了国难。大地震、大海啸、核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地狱般的废墟景象和日渐紧张的心理压迫,刺激着感官,震撼着精神,扭曲着心灵,向日本也向世界投下了一颗“精神原子弹”。
3.11引起的“情感大爆炸”在灾难发生一年后依然在发酵、在裂变。巨大的情感裂变,催生出震惊、惶恐、愤怒、失望、无奈的社会心理,也唤醒着良知、悲悯、同情、善性、博爱的精神反应。我的看法是,如果说大震灾犹如一个聚核反应堆,时间就是唯一的传感器。在大震灾之后爆发的个体行为、群体情绪、社会反应,究竟是止步于临时性的应急情感,还是上升为可持续的道德力量和普世之爱,甚至转化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新凝聚、奋发、振兴的力量,将在历史的长河里得到检验。
如果我们不把问题想象得过于复杂,那么坚守人性的美德就可以化解灾难的侵袭。因为,有了每个人的坚守,社会就不会崩溃;有了无数朴素而细小的美德,就能汇聚出民族文化的长江大河。收藏好灾难记忆,留存为历史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3.11大震灾发生将近周年,已经注定成为日本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不是基于灾难的发生,而是从人性焕发美德、全民树立信心、国家投入复兴开始。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