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大
中
小
一休的汉诗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8-10-15 19:06:28 阅读人次:2511 回复数:2)
自室町时代以来,尤以江户为甚,对日本的教养阶层来说,中国语不是外国语。武士的儿子们在完全不理解内容和意思的情况下,可以把汉文暗记或背讼得滚瓜烂熟。日后,汉语作为他们这个阶层的特殊语言而被使用。他们写诗,或表现直面死亡的英雄气概,或表达在料亭里凭水临风、与美女同欢共饮的人生快乐,基本上都在汉诗里寄托这些感兴。但是,真正象中国人那样,能用汉字读音来学习汉诗的日本人并不多。日本人写作汉诗或汉文,仅仅停留在借用中国风景、引用中国人物这样的层面——真正了解中国,与中国结合成一体的作品很少。当时的武士,用候文写信,用文言体写随笔,用口语说话,在诗文中表达高扬的思想。中国语因为拥有俗语俚言所没有的表现力,所以成为一种适合的媒体。
最早,中国语被用来记录日本的历史。到奈良和平安时代,汉语已成为大宫人必备的知识,写作汉诗的能力,有时会成为升官晋级的决定性因素。公元751年,日本的宫廷人写作编撰而成汉诗集《怀风藻》。对于当时访日的中国人而言,这成为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文化人自我炫耀、自我夸示的象征。在平安时代,被后世尊为“神”的菅原道真是特别有名的汉诗能手。菅原道真的汉诗,如今看来依然非常有趣,但同时代以及后来日本人写作的汉诗,按今天的水平来衡量,显然缺乏独创性。大多数日本人写汉诗,从诗句的构成到诗意的提炼,往往习惯了从过去的诗中借用,因为完全独创的、不学习或引用过去杰作的汉诗被认为是不完整的作品。由此,对日本人而言,不用本国语言写作时,引用中国巨匠杰作的诗歌语言反而令人感到安心。但是,象空海和道真那样,少部分日本人独立写出堪称优雅的汉文诗,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在镰仓和室町时代,中国学问的主要实践者是佛教的僧侣。他们不仅用汉语表达宗教性内容,也用汉诗汉文表现完全世俗的人性和事理。就象中国的士大夫那样,僧侣们用汉诗赞美了如画的风景、世间的愉悦。一休禅师就是写汉诗的名手,但一休的汉诗不被专家们接受,因为他无视典故而直率地吐露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性情。不过,这些称得上“疯狂”的诗句,却给予现代读者以特别的感动。
美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家唐纳德·金称,日本古代的个人传记很少,而一休禅师却是能够立传的一个人,因为他的一生不仅有许多有趣的生涯事实,而且他的名字还与许多传说和逸话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读一休的诗,完全有与一位活着的人直接对话的感觉,从中可以读出一休的生气和个性,就象面对他的肖像画。
在室町时代,一休是改变时代风尚的一位奇人,也是写作汉诗的一位能手。1394年元旦,一休作为后小松天皇的子胤而诞生。由于此前,一休的母亲已离开宫廷,因此一休没有被正式承认为皇子,但他可以经常去皇宫御所拜访。1433年,后小松天皇临终之际,一休就被招至枕边伴侧。
五岁的时候,母亲就把一休送入寺庙做侍童。11岁时,一休已经学习了维摩经,第二年开始学作汉诗。24岁时,师傅华叟宗云禅师为其授号“一休”。对于“一休”禅名的意味,一休经常吟咏一首诗歌揭示了真意:“来自有漏地,回归无漏地,一休。雨下啊下,风吹啊吹”。两年后,一体在夏夜的琵琶湖畔静坐时顿悟,进入“狂禅”境界。一休的狂禅,是对当时腐败的僧侣阶层的一种激愤;一休自号“狂云”,他的字他的诗,也是对僧侣伪善的一种反抗。1440年,在师父华叟过世13年的忌会中,一休写了两首汉诗,其中痛烈而惊骇的一首曰:
住庵十日意忙忙
脚下红丝线甚长
他日君来如问我
鱼行酒肆又淫坊
最后一句显示,一休吃生鲜鱼肉,喝酒,颂扬女色,无视甚至蔑视佛门寺院的清规戒律。在他的诗集《狂云集》中,一休对灵肉的颂扬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
美人云雨爱河深
楼子老禅楼上吟
我有抱持睫吻兴
意无火聚舍身心
一休73岁时,恋上了盲女森。他一生最令人感动的诗句都是为森写的。比如:
木凋叶落更回春
长落生花旧约新
森也深恩若忘却
无量亿劫畜生身
草木枯萎、落叶散落之后,春天会重新回来。枯木生花,旧约唤新。森啊,如果我忘却了你的深情厚意,来世陷永劫,变兽身。
在这些性情直率、意味明朗的汉诗中,一休用数百年后人们完全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欢喜和悲哀,表现了生命的本真和对世间的反抗。他使汉诗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教养的象征,或是少数人群的阶级暗语,而成为言所欲言的文字工具,成为金玉掷地打动人心的文字杰作。
2008。10。16
回复[1]:
小小鸟儿
(2008-10-15 21:41:27)
原来一休的成年是这样的性格阿,还会写那么地道的汉诗。
日本的佛教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日本的和尚却不忌鱼肉酒色,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好奇!
回复[2]:
新花落雨 (2008-10-16 18:29:50)
妙察。妙賞。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