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日本人的两重性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8-03-24 21:30:03 阅读人次:2505 回复数:8)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1946年写出了分析日本人国民性的名著《菊花与刀》,借用日本皇室家徽“菊”与武士文化的象征物“刀”,来形容日本人性格中存在的相生相克、相伴相随、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重性,流传甚广。

  
在日本国内,明治维新以来,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历代思想家和知识人不断地描述、分析、总结日本人的国民性,不乏自我批判的反省精神。比如福泽提出了“有形文明”与“无形精神”论,分析了日本人的内外表里之别,批判了日本人属于家内型而不是户外型,更揭示了日本人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之概略》(1875)揭开近代“日本人论”之序幕,在以后的明治、大正、昭和年代里,出现过一系列关注日本人国民性的重要著作,比如三宅雪岭的《真善美日本人》和《伪恶丑日本人》(1891)、志贺重昂的《日本风景论》(1894)、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1907)、野田毅夫的《日本国民性研究》(1914)、和十哲郎的《风土》(1929)等,在战后更出现了梅倬忠夫的《文明的生态史观》(1967)和高桥敷的《丑陋的日本人》(1970),都是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名著。这些国民性的研究和分析理论,除了各擅胜场以外,最重要的共通点就是指出日本人的两面性,这可能也是本尼迪克特为日本人建立“菊”与“刀”文化模式论的前车借鉴。

  
从风土的生态论角度来看,日本列岛属于季风型气候,日本人既是受容的,又是忍从的;日本人在夏季经历大雨,在冬季迎接大雪,既是热带的,又是寒带的;台风盛行,使日本人既习惯季节性规律,又接受突发性事件——据说,以上三大两重性的复合,培养了日本人在历史和生活中的两重性格。

  
在自然风土论以外,对日本人集两重性于一身的民族特点做出最精细、最完整表述的,当推野田毅夫的《日本国民性研究》。野田此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因为认识到“战争的结局归根结底是国民性的竞争”,所以写作此书为训练培养日本的国民性做出贡献。

  
野田一举列出了日本国民性的十大所长,包括:忠诚、洁白、勇武、名誉心、现实性、快活淡泊、敏锐、优美、同化、殷勤。这些优点,在各种日本人论和国民性研究中曾被陆续提到,亦非高论。不过,野田认为日本国民性的主要弱点也包含在十大长处的反面。他的精细论述印证着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与生俱来,挥之不去,非能一朝清除,自觉纠偏。

  
野田指出,一,与“忠诚”相伴随的短处,是狂热的忠君爱国之情,进而成为排外思想;二,与“洁白”相伴随的短处,是丧失容忍他人不洁的雅量,变得心胸偏狭,某些过剩的洁癖甚至会发展到不容忍大都市建设下水道;三,与“勇武”相伴随的短处,是虚张声势,武断主义,好斗好战,无趣味无爱憎,比如运动竞技在英美只是性格训练的手段,在日本却以争强好胜为最终目的;四,与“名誉心”相伴随的短处,是容易生成功名心,养成爱好面子的习惯,日本人特别不能容忍被他人取笑所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听到谩骂和斥责而付之流水的度量;五,与“现实性”相伴随的短处,是浅薄的实用主义、卑近的现金主义、现时主义、今日主义,看问题做事容易“近视”;六,与“快活淡泊”相伴随的短处,是享乐倾向,不珍惜励行时间,缺乏经济思想,缺乏商业道德等;七、与“敏锐”相伴随的短处,是轻率、囫囵吞枣,缺乏忍耐持久性,容易出现一时性的性急和短气;八、与“优美”相伴随的短处,是日本人的趣味表现出气宇不大,规模狭小的倾向;九、与“同化”相伴随的,是崇拜模仿,雷同附和;十、与“殷勤”相伴随的短处,是繁文缛礼,形成四角四面的礼节,出现抑制感情、不擅表达的倾向,容易被怀疑表面与真情相违,甚至被指责为心口不一。

  
百年以前的日本学者,已对国民性的两重结构做出了类似“一个铜板有正反两面”的描述,今天看来依然非常精彩,切中肯綮。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个人尚且如此,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更非易改之物,问题是看铜板的哪一面朝上。福泽谕吉曾说过:“社会的进步需要慢工出细活,就象草木慢慢成长那样。”福泽当年选择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唯一手段是“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不是政治,也不是宗教——来改造日本的国民性。

  
在战后,日本出现过经济腾飞,也陷入过发展停滞。所谓“成也教育,败也教育”。战后日本名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介绍说,日本的战后一片废墟,但依然重视教育,人们去农村看到哪一所房子最好,肯定是学校,有的还是60年前明治时期建的小学校舍。日本在战后重振教育,提高国民基本素质,引导经济腾飞,功不可没。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提倡并实施“宽松教育“,客观结果是放松基础教育,导致学力崩溃,贻误了一代人,也殃及了社会和国家的未来。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导致认识的钟摆效应,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当钟摆落在重视教育的积极方面,个人、社会和国家俱受益;当钟摆摇到放松教育的消极方面,难免一损俱损,后患无穷。

  
观照日本人的两重性格,就象看一个装着半杯水的杯子——可以用积极的眼光视之为已经有了半杯水,也可以消极地描述成还剩下半杯水。国民性格具有两重性并不可怕,不过当消极因素压倒积极因素,成为社会主流认识,危害庶几近焉。近20年来,日本国民性中的消极方面有所膨胀,那种惯有的内视、近视、自视的特点更是恶性暴发,导致国内政治紊乱,国际形象下滑。最近的具体表现就是国家的政治运作走进死胡同:政党只想夺权执政,脑中没有国家;媒体只想争取视听率,视野不及内外大局;国民一脸茫然一味抱怨,却不想目前的尴尬政局正是自己一手选举的结果。

  
民主本来是为了广开言路而设计的,政治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目前的日本,民主沦为消耗战的手段,政治本身成为解决不了的问题——民主绑架了民生,政治拖累了经济。日本的政治已不是国民性两重构造中积极因素的激发和引领力量,相反成为消极因素的大成和总汇,颇有讽刺意义。

  
2008。3。27




 回复[1]:  我是部长 (2008-03-25 09:38:01)  
 
  啥时候中国人能自由地写写自己就好了,评论日本的民主云云,隔靴挠痒痒,就像最近大陆人拼命评论台湾选举,像舔一颗隔海的酸葡萄。

 回复[4]: 丑陋的日本人? 向宣 (2008-03-27 15:42:19)  
 
  野田毅夫的《日本国民性研究》和许久前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一比,算是日本人写的“《丑陋的日本人》”吧。但野田写得有些太过“狠重”也过于绝对。也许就这本书来言,我觉得日本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夸张自己的短处,弱处。

  
其中有二条我是无法苛同的,一是他说日本人缺乏忍耐持久性,容易出现一时性的性急和短气,但在我看来,日本是最有忍耐持久性的人种,还有就是“六,与“快活淡泊”相伴随的短处,是享乐倾向,不珍惜励行时间,缺乏经济思想,缺乏商业道德等”?(这一条是不是在说中国社会?)我实在无法赞同,野田是不是太过绝对,极端。

  
当然,其它的分析我还是觉得有道理的,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日本人的优秀和劣质的一面。

  

 回复[5]: 请问楼上 云淡风轻 (2008-03-27 16:35:40)  
 
  认识多少日本人,与多少日本人供过事?

  
有做过多少调查?

  
来肯定自己比野田更了解日本人?

 回复[6]:  我是部长 (2008-03-27 17:11:30)  
 
  楼上忘记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猪猡肯定不知道猪肉有多好吃,起码不会比中国人更知道猪肉的美味之处。

 回复[7]: 部长先生,请不要盲者摸象了! 云淡风轻 (2008-03-27 17:41:03)  
 
  

 回复[8]:  我是部长 (2008-03-27 19:42:44)  
 
  部长是盲人,你是明眼人。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