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大
中
小
鉴真上人日本行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6-03 21:26:22 阅读人次:1725 回复数:0)
温家宝总理访日,在日本国会演讲,先谈阿倍仲麻吕使唐,后讲鉴真和尚东渡──这些都是中日交流史上非常令人向往的人物,也是让后人备感得意的话题。
公元七世纪下半叶,日本遣唐使大批留学中国,形成风潮,但象鉴真这样的中华本土人物愿意舍身东渡,却是为数极少的异例。鉴真东渡,六次而成,他的历史遗绩不仅在渡日后大肆传播中华文化于东瀛,更有渡日过程中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世引申解读为面对中日交流的满腔热忱,在当时可能源于信仰的力量,是鉴真为赴日传扬佛教而建立的个人信念。
鉴真东渡,受到日本遣唐高僧邀请成为个人锲机;而日本大规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赴中国学习,则以白村江之战的溃败为历史背景。日本是世界公认的敬畏强者、善於学习的民族。这种民族特性古今一以贯之,远如中世学唐,近如当代崇美,莫不如此。公元六六三年发生于朝鲜的白村江之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结果唐军以少胜多,击溃日本举国三万大军而告终。
七世纪中期,朝鲜半岛有百济、高丽、新罗三雄鼎立。唐高宗永徽六年,百济与高丽联兵侵犯新罗,新罗王遣使唐朝乞援。唐高宗派猛将苏定方率军增援,悉平百济。苏搬师后,由部将领兵不足万人留守。百济一直与日本走得较近,百济王子丰璋在日本为人质,请求日本出兵相助。
当时的日本,由皇太子中大兄摄政,母后为齐明天皇。中大兄在近臣藤原镰足辅佐下,奏请齐明天皇御驾亲征,起用日本第一勇将阿倍比罗夫,举国大动员,耗时两三年,发兵32000人渡过对马海峡,登陆朝鲜半岛。其时,唐高宗派孙仁师率7000人驰援,汇合刘仁愿、刘仁轨等唐朝驻军,合计约两万人。中日两军展开首次决战,中国史称白江口之战,日本则称为白村江之战。
据《通鉴纪事本末》记载:“龙朔三年九月戊午,熊津道竹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等,破百济余众及倭兵于白江,拔其周留城……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日本书纪》记述当年战况:“日本水师舍身突入唐阵,唐军从容左右迎击,纵火焚日船……须臾,官军败溃,赴水溺死者甚众,舻舟不得回旋。”日本准备了三年之久的倾国大军完了,恰似日本军队在二战末期的玉石俱焚。唯一的区别是,当年唐兵没有乘胜追击,把进击日本纳入视野,而美军则全线登陆本土,占领了日本。
白村江战败后,中大兄与心腹藤原镰足自感日本落后,不足为唐朝对手,遂起心发愿,有组织地派出大批遣唐使和留学生赴中国学习,掀起了持续两百余年的遣唐使热潮。一开始,日本使者渡过对马海峡,由驻扎在朝鲜的唐朝军队接应后从陆路护送至长安。但唐军撤退后,新罗统一朝鲜,不再为日本提供此等便利了。此后,日本的遣唐使船队只有横渡大海,才能在苏州、扬州等港口登陆。海路使唐,被视为畏途,是一场生死难卜的冒险之旅,反之亦然,这就是鉴真六次东渡的背景。
鉴真是扬州人,俗胜淳于,看来并非汉人,或是五胡之后。鉴真14岁出家,21岁受戒取得僧籍,专修戒律。他精通三学三乘,亲自抄写过佛经3300余卷,还设计建造了众多的寺院、佛像,并举办讲佛大会,救助贫病大众,年40已名满天下,被尊为高僧宗首。日本听说中土有这样一位高僧,特别派遣兴福寺两位和尚荣睿、普照赴唐邀请。两位僧人在733年赴中,先在中国学习苦修十年之久,觉得可以对上话了,才去见鉴真,相邀赴日弘法。鉴真时年55岁,他说:曾听说南岳的思禅师转世投到倭国为王子,兴隆佛法普渡众生;最近又得贵国长屋王送来袈裟千顶,题有诗曰:山川虽异城,风月仍同天,以此寄佛子,来共结善像。老僧愿意去结这份善缘。由此可见,鉴真东渡,认同了山川异城、风月同天的情怀,实为传佛道、结善缘而去。此外,当年的扬州是唐朝最重要港口,四域来使,五方杂处,得风气之先,出海远航更让人憧憬无限,这也是促使鉴真发愿东渡的环境因素。
在古代,中国人讲一诺千金,日本人讲有言实行。既然答应渡日,就一定要到达目的地,这可能是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的信念基础。但基於当时的设备条件和制度环境,鉴真在唐代要聚众东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苦难开始了。
首航,鉴真想与朝鲜僧人共同组团结伴而行。当时,租一条船肯出海冒险不容易,而船大人少又不能起航。据说等到出发前,朝鲜僧人放刁勒索,官厅又出面干涉,鉴真只得作罢。
有鉴于外国人不好合作,鉴真在第二次买了军船,联合各行各业能工巧匠和佛教信徒 185人,还带上一批名望渐起的佛门高徒一同起航。不料刚出长江口即遇大风,船未出海已覆舟。鉴真本人几乎淹死,大批经典、佛像、药材、食品等俱失。
鉴真第三次出海,行至舟山海域因触礁而告失败,黯然而归。
此后,鉴真又策划由陆路南下福州,再乘船北上。但当时唐朝对出入境已有限制,鉴真在前往温扛7b途中,被一纸莫须有之罪告上衙门,官厅禁止他行动,同行的日本和尚荣睿还因此入狱,鉴真四渡失败。
四年后的唐玄宗天宝七年,鉴真61岁。鉴真一行实行偷渡,出海之后望见海市蜃楼。船主搞错方向,又遇到台风,14天后被吹到海南岛最南端。鉴真一行困苦不堪,得意第子祥彦和日本僧人荣睿都病死了。鉴真本人回到扬州,也在两年后双目失明。五次东渡失败,同行的日本僧人普照泄气,落户到阿育王寺去修行了。
天宝十二年,杨国忠当道,法令松弛。九死一生的鉴真搭上了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的归国副船,第六次出航赴日。船队在大海上遇到狂风,藤原清河的船一直被吹到越南,而鉴真搭乘的副船却侥幸吹到日本。鉴真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六次东渡,始得成功。此次同行有 24人,携带了各种经典、三千粒舍利子、精美佛像,还有王曦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真迹,于今都成日本国宝。
鉴真的渊博学识,尤其是坚韧毅力,极大地冲击了日本朝野。当时的日本,是佛教黄金时期,也是女性天皇时代。日本的圣武上皇、光明皇后、孝谦天皇高度礼遇来自中土的鉴真上人,尊他为传灯大法师,并在东大寺大佛殿筑坛受戒,满朝文武500余人也相继受戒,对鉴真顶礼膜拜,蔚为轰动。鉴真自66岁起居日十年,他熟诵经疏,纠正了日本佛教经典中的错字;他深通医道,把药方汇集成书,成为《鉴上人秘方》;他指导日本修建寺院,导入唐朝先进的营造技术,建成唐招提寺,后以77岁高寿在寺中圆寂。
日本之有汉文化,实由鉴真奠基。鉴真一出手,就把日本的汉文化带到很高的起点,使日本文化有一个质的跃升。鉴真的伟绩受到中日两国人民景仰,成为中日关系的永恒纽带。不过,在鉴真矢志不渝追求实现传道布教的个人信仰时,他未必已有超越国界放眼千年的深谋和远见。
井上靖在著名历史小说《天平之甍》中,描写了鉴真东渡的艰辛和苦难,记录了个人的信念和坚持可能发挥的历史作用,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以传布佛教为主,或许他并没有促进两个国家友好的明确意念和崇高精神,因为原本没有“敌对”之意,所以也无所谓“友好”之说。在鉴真的年代,他看倭国人与本朝人是一样的,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是有求知欲的人,是有信仰的人。鉴真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有益于他人,完成了自己。至于影响和后果,都付与后人评说。
2007。4。19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