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大
中
小
帽子下的文人像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7-03-25 17:55:49 阅读人次:1795 回复数:0)
日本是一个怀旧的民族,大到民俗传统,小到名人器物,都得到妥善保存。为此,我所理解的当今日本的国家面貌和社会存在,应该是积累的产物,而不是膨胀的结果──就象东京鳞次栉比、前贴后拥的住宅楼房一样,城市的空间体积不大,但密度精度极高,才显出超乎寻常的份量。
过去,中国人比较看重人琴俱焚,或是追慕广陵散式的名士风度,但日本人习惯人去楼空后的睹物思人,总是把历史氛围和个人风彩寄托在一个简单的器物,一件朴素的用品上,所以才有了各种纪念馆在列岛遍地开花的热闹景象。
在遍布各地的文人纪念馆中,陈列着许多作家、诗人生前爱用的笔墨纸砚、衣帽鞋具等生活用品,留存着过往时代的气息,也展示着逝去主人的品味。日本人为此起了一个文雅的名称,叫做“文人的逸品”,非常好听。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并对逸品之一的帽子备感兴趣。一直以来,帽子不仅有挡风御寒之用,还颇具身份品位的的象征意味。近代以来,日本人向欧美学习,注重仪表从头做起,帽子当然是首当其要了。帽子下的文人像是怎么样的呢?试举几例。
生年不满35岁的正冈子规因患脊椎病,一生超过1/5的时间躺在东京根岸的住家病床上度过,但他却是近代日本俳句史上的巨人。出生于爱媛县松山市的正冈子规17岁时第一次上东京,梦想着当政治家。1890年,子规23岁时入读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现东京大学),第二年又转读国文科,他的人生理想也由政治家经哲学家而转为文学家了。松山市的子规纪念博物馆保存着一顶当年帝国大学时代的学帽:黑色布面镶嵌着皮革外沿,学生帽的形状昂扬挺拔,黄铜色的“大学”徽章镶嵌在正面帽檐上,尤显义气风发。在这顶学生帽下,可以想象当年正冈子规充满朝气的凛然的面容,可以想像他以西洋“写生”精神革新新俳句和短歌时,跳动着一颗多么年轻的心。
东京世田谷文学馆收藏着一顶美国制的茶色中折礼帽,主人是战前一领时代风骚的新感觉派圣手横光利一。横光利一的小说,通过崭新的拟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比喻,以述诸读者感官的方法来唤起通感式的印象,给人以新奇和震憾。新感觉派小说在语言上与日本的传统国语展开血战,以纯文学和纯小说的作品挑战了30年代盛行的普罗文学,横光利一则被称为 “与新奇语汇、诗的感觉和旋律共生之人”。横光利一走过前卫的、新锐的一生,对30年兴起于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也影响至深。
横光利一在小说创作上求新求奇求变,在生活中对自我形像也不随意,更不妥协。后人推想横光利一每次戴上这顶茶色礼帽准备出门时,对镜自照,一定是非常自满的。这顶帽子承载了横光利一纵横文坛的顶盛时光。
佐佐木信纲是日本和歌史权威,也是著名歌者。信纲从小有过乘船遭遇风暴而溺水的恐怖记忆,此后无论长途短程,一生不再坐船,但唯一的例外是1903年10月至1904年新春期间的中国之旅。一个国文学者对中国的憧憬,终於战胜了一个落水者对大海的恐惧。佐佐木信纲在31岁时实现了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海外旅行。有趣的是,信纲的户籍登录名为“佐々木”,由於中国汉字中没有“々”字,所以访华时的名片改写为“佐佐木”,此后,他一贯以“佐佐木”行世,户籍登录也改掉了。可见,中国之旅对歌人佐佐木信纲来说,是充满深意的新出发点。
在三重县铃鹿市的佐佐木信纲纪念馆中,信纲访问中国时使用的风帽特别引人注目。在纵贯冬季的大陆之旅中,信纲一直戴着这款御寒的风帽,帽檐下还有一幅圆形的遮光眼镜,陪伴他走过大陆的雨雪和风沙。这顶风帽的样子,与今天到处可见的滑雪衫的风帽并无二置,可它穿越百年时光见证了中日之缘。
潇洒的战后新一代文人山口瞳死于1995年。他是一个对个人形像和生活品位非常讲究的人,举凡喝酒、赌马、饮食、看棒球比赛、日常工作、人际交流等,都有自成一家言的说法。比如他说过,“赌博大输是笨蛋所为,小输则是绅士之举”;“行为有规范是尽人皆知的事,但有时候应该遵守,有时候需要破戒,这里面有妙谛所在”──可见山口瞳真是一个懂得玩味生活的人。
山口瞳对随身携带的帽子,非常喜爱。他每次去百货店,都会在帽子柜台前彳亍良久,自己更拥有多顶帽子分用不同场合,俨然一个收藏家。山口瞳常用一顶意大利制的墨色礼帽,手感很好,柔软而有型,这顶帽子透露出山口瞳其实还是一个认真的人。在作家逝去10年以后,人们依然可以透过这顶帽子,想象出他生前带着礼帽,悠然自得放松散步的样子。
帽子带在头上,与面孔融为一体,蕴含着体温,容易让人回想起帽子下的脸,联想到带帽人的音容笑貌,这是我在“文人的逸品”中比较中意帽子的理由。其它物品,如笔,如砚,如茶杯,如桌椅等,都不太直接,更兼冰冷,在睹物思人方面,差了一截。
2006。12。28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