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习惯寂寞的开放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6-20 00:07:03 阅读人次:1823 回复数:1)

  

  
阳春三月,又是花季来临的时节。先有梅花点点,桃花簇簇,后有白玉兰大朵绽放,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继起樱花成片,云蒸霞蔚,更成为列岛春光的集大成。春雨霏霏,草色渐绿;天气乍暖,嫩芽舒展,这些都是让人开心舒怀的景象。世间有人情冷暖,国家有关系离合,惟大自然是无牵无挂的独立系统,不受干扰,自由自在。

  
花季到来,我也是一个热心的看花人。但近年来,我越来越不习惯上野、千鸟渊、新宿御苑之类的“花见”名所,觉得在那些地方从来不是人看花,而是花看人。自然的花儿有各种开放法,樱花就非常典型:或热闹地开、夸张地开、呼朋引伴地开;或寂寞地开、平静地开、孤芳自赏地开──前者招摇在大庭广众,后者隐迹于寻常巷陌。

  
刚来日本时,我也不免惊诧于樱花的绚烂多姿,感伤于花自飘零水自流。四处惘然之际,我跟随赏花人流,跑遍了各大赏花名所,除了看惯那人为打造的盛大花势以外,也见识了日本人狂歌滥饮的真面目。不过,我现在觉得那些年年如是的浩大的人与花的场面,并非赏花的最佳组合。从前有打把式卖艺的总好引伴聚众,高叫“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在我的感觉里,日本人年年赶“花见”,也少不了捧场的嫌疑。大家捧一个花场,随一次大流,对花对人都有一个交待,算是平凡时日又过了一季一年。

  
在经历了“看花是花”和“看花不是花”之后,我愿意回到“看花又是花”的第三种境界。现在,我比较在意街头巷尾随处开放的各种樱花,习惯于欣赏不受人关注的为数更多的寂寞的开放。走在路上,我会为墙边街角探出的一枝樱花感到惊喜,也会为道路尽头浮现出的几树樱花感到快慰。众多“花见”名所的场景,在电视镜头或旅游宣传中屡屡出现、年年如是,再加上各种例行“花祭”带来的热闹和狂欢,总给人一种被导演过的感觉,实没有太多的新鲜和刺激。相比之下,街头巷尾樱花丛丛,却能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因为没有心理准备,不期而遇之下,“惊艳”的快感可以瞬间放大,充满心灵,也充满世界。

  
我家附近有一条岔道,想来不是人人必经之路,日常显得冷清和寂寞。路两旁种有一排樱树,春天到了,也是绯红一片,但少有人来赏花看月。我在夜晚眺望树丛,曾为这些樱花的寂寞开放而感到惋惜。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几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被推到这里,凭风赏花呼吸春天的气息,我才意识到樱树所携带的季节感,樱花所展示的春光春色,无论是热闹还是寂寞,无论是千客万来还是三两素人,都是一样的。花儿开放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的实现,从来不是被人赋与的,或受人策划的,那是天纵英才,天作之美。

  
我记得以前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我们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该感谢沈默的教诲。我现在已习惯把那许多寂寞开放的樱花看作沉默的大多数。对照于那些喧嚣的、鼓噪的、夸张的、铺陈的名所之樱而言,沉默的大多数带给我的欢喜与日俱增。我一直有心反思,在40岁以后出名不如死掉、拍一部三流电影却要造超一流声势的今天,沉默的品格是否与时代格格不入?当然,即使我明白这种格格不入是无法弥补的缺陷,我还是倾向于自由自在的存在,感动于生活中随处即在的寂寞的开放。

  
世事相通,人间同理。人与花的契合,归根结底也是一种身心的状态。唐代诗人王维表达人生态度时说,“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像我这样,对寂寞开放的花儿特别在意且容易动心者,能否归入大多数,让我自己都心生怀疑。不过,只要身心不相离,即可无往而不适,我相信。

  
2006。4。20

  




 回复[1]: 杨先生的意思是 校长 (2006-06-21 00:16:46)  
 
  沉默是金?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