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知日散录
字体∶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05-16 09:49:57 阅读人次:1991 回复数:1)

  

  
40岁那年,中村健佐离开了工作16年的本田技术研究所,手握一管萨克斯风,走上了独立的街头演奏之路。自从2002年退职以来,本田技研少了一名成熟的机械工程师,东京各处却多了一位难得的音乐人。每当晚钟响起的时候,在东京都内某个车站广场或路边街头,就会有中村健佐吹奏起悠扬的萨克斯风。清畅婉转的旋律如梦般流进路人的心里,催生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温柔情感,也让美丽和感动索绕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中村健佐27岁开始学习萨克斯风演奏,大器晚成。那时候,肯尼·G的音乐已经回荡在世界各地,日本当然也不例外。中村健佐最终在普通工薪族和独力音乐人之间做出了选择,他的梦想是用平民的方式把优美的旋律直接传递给大众,让美丽的萨克斯风响彻东京的大街小巷,成为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乐。

  
象中村健佐这样的街头演艺者,日本人称之为“大道艺人”。从中村个人音乐活动的经历和路人围观静听的接受程度来看,“大道艺人”与“明星大师”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每当悠扬的萨克斯风在路边响起,步履匆忙的上班族、约会赶集的主归、放学回家的孩子,还有游荡在街头车站的旅人,大都会驻足凝神,享受一下朴素自然、令人心旷神怡的天赖之音。无论在银座、青山,还是在下町地区的各个车站,中村健佐总能受到同样的欢迎。由他自制的两枚CD《With out You》、《Fade into Light》,在路边的直演直销过程中,已售出15000枚以上,显示了社会对大道演艺活动的认可。中村举办过多次室内音乐会,但他可能更喜欢路边演奏形式--没有任何形像包装、场面烘托和气氛渲染,只有演奏者、萨克斯风,还有简单的音箱--就这样近距离地面对观众,面对那些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也需要音乐的人,传递出心灵的共鸣。

  
街头演艺,是展现自我独特存在的形式,也是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机会。在欧美以及日本,这种自我推销的手段非常普通,不仅本国艺人热衷其事,更有外国艺人穿梭来往--街头演艺的自由和活力成为一道社会风景。但在中国,这样的方式往往容易引起误解,这与文化传统和社会预期相关联。十年前,曾有中国歌手兼民乐演奏者留学日本,接受日本制作公司包装,被按排在街头演艺、宣传直销。消息传回国内,同行纷纷议论某某人在日本沦落到街头卖艺,惋惜之余颇有不屑之意。如此形状,已经与日本人对“大道演艺”的理解相去甚远了。

  
凤凰卫视的《唐人街》节目,曾追踪拍摄旅美中国杂技魔术艺人在街头表演的经历,但大多数人拒绝出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能象中村健佐这样理直气壮地从自我表现中找到快乐;另一方面是不愿以“大道艺人”的身份在家乡父老和国人面前露脸。不过,有一位接受访问的华人却自信地说了真话:街头演艺比剧场演出更显水平,因为观众没有观看演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任务。路人能够驻足观赏,完全是源于真心的吸引和感动。大道演艺的最高境界是艺人和路人都乐在其中。眼与眼需要交流,心与心能够感应,这是大道演艺得以成立和风行的社会基础。

  
中村健佐由工程师转型为音乐人,他的选择表明,大道演艺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更可以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中村在个人网页上表明了自己的生活价值观:“我在本田技术研究所工作了16年,参加过许多技术开发,积累了人生的有益经验。在20年代后半与萨克斯风相遇后,我想到人生很短,只有这么一回,也想尝试另一种生存方式,于是有了转型的决心。纵身跃入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后悔,只有努力。”中村在40岁时选择了后半生的崭新开始,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争利,仅仅是为了喜欢音乐,为了实践一种人生的趣味,显得非常纯粹而美好。在中村周围越来越多的听众里,有肩负社会和家庭双重压力的社会人,也有刚刚开始学习人生认识社会的中学生。一位母亲陪着看不见世界的盲人儿子在萨克斯风的音乐里伫立许久,感受良多。也许,在只能用耳朵感受一切的盲人少年的心里,世间的万赖嘈杂早已消退,只有中村的萨克斯风才能为他诠释世界的美丽和温柔。

  
2004。6。24

  


  




 回复[1]: 好一曲萨克斯风 一蓑烟雨 (2006-05-22 02:15:25)  
 
   不为名利,不为谋生,仅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趣味,放弃普通稳健的工薪簇生活,岂止是了不得,简直就是一种超脱。读到最后,我的耳边似乎也涤荡起一曲萨克斯风来。

  
真愿独醉曲中······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知日散录
    百年之“驿”东京站 
    近江商人与三方好合 
    江户遗产 
    安倍经济学也有陷阱 
    日本人的座右铭 
    从东京塔遥望天空树 
    坚守也是一种美德 
    桦太犬的故事 
    全媒体时代的日本政治 
    战后日本首相研究 
    九亿年收高不高? 
    无国籍华人旅日15年奋斗纪实 
    低智商社会 
    一生需要多少钱 
    激斗甲子园 
    草食男子 
    女性刺客 
    卑弥呼是谁  
    圣德太子 
    棋士终焉 
    皇室风云五十年 
    为日本棒球喝采 
    难民大国日本 
    一休的汉诗 
    从日本看减赈灾之要  
    孙中山与日本  
    日本人的两重性 
    老歌新唱的背后 
    日本人的强项 
    正是菖蒲盛开时  
    鉴真上人日本行 
    舜水先生日本行 
    随风而逝的古典 
    万年青年 
    帽子下的文人像 
    说茶 
    论语与算盘之辩 
    习惯寂寞的开放 
    地震不惊魂 
    战后日本慰安小史 
    莲的故事 
    初富士 
    一期一会 
    善解人意 
    路边响起萨克斯风 
    感动花事 
    城市的文学地图 
    三岛之死今昔观 
    花火的季节 
    符号帝国的尴尬 
    感受诺贝尔的气息 
    喧嚣与骚动 
    男人女人相爱在红色年代 
    托起黎明的感动 
    绚烂靠平淡追认 
    见证城市细节 
    与孔子相遇在东京 
    笔走龙蛇 
    诺贝尔奖应该授给谁 
    我们正在失去什麽?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