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废话连篇
字体∶
大
中
小
旧文:从样板戏说到翻案风
陈某 (发表日期:2007-02-12 22:16:30 阅读人次:1821 回复数:5)
今年盛夏,一出“红灯记”原班人马老戏老唱,居然在北京赢得满堂喝彩。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样板戏的生命力所在,大概更多的因素是人们的怀旧心理在作崇。一幌二三十年过去了,我扳扳手指居然说不全八个样板戏了。网上一查,发现已经有文章在考据到底是哪八出戏了,看来不是我一个人记性有问题,遗忘是人类的通病。(给读者一个测试题:你能说全八个样板戏的名称吗?)
三十年前电视机还属于奢侈品,在比较普及的广播喇叭里,每天播放的就是那八个样板戏。想想我们小时候就象现在的小孩唱儿歌背广告词那样,几乎是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奇怪的是我现在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的唱词是座山雕的“联络图我为你朝思暮想”而实在想不起杨子荣的豪言壮语了。记得在文革末年,还有一出叫做“磐石湾”的现代京戏,由那时的文化部长亲自润色,全部对白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我曾经把剧本恭恭正正地抄录在一个笔记本上作为摹本。所以,像我们这些喝狼奶长大的一代人,听到样板戏会自然会格外感到一阵亲切。前些天偶然进入一个叫做“岁月流痕”的网站,里面收录了样板戏的全部文本,看着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这些老相识,感叹万千恍若隔世。看来我最早结识的日本人大概就是鸠山了。
虽然说样板戏之所以能够以现代人不可思议的视听率辐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极权人物使然。但是,如果你不抱有偏见的话,应该承认至今没有一出现代戏曲能够超越样板戏在古典艺术现代化上的突破。这也可以认作样板戏复出之欢迎的另一个理由。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甚至于中国当代文化史上,样板戏可圈可点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当然,这样说的话,就可能会涉及一个比较敏感的历史人物。此人狐假虎威作恶多端,但在开发样板戏这个品牌上确实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的。如今翻案也成为一种时尚,如果哪天毛家子孙跑出来要点版权费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于是想到了翻案。对于陈某这种喜欢凑热闹的人来说,看翻案戏是很精彩的。
老人家当年说过一句话,叫做“翻案不得人心”,是针对邓小平说的,邓小平居然在老人家的眼皮底下反文革,就有点不识时务自找苦吃了。那次运动的名称叫“反击右倾翻案风”,我正在上初中,年幼无知也就跟着起哄扔过几块石头。其实老人家也知道翻案文章历来有戏可唱,譬如郭沫若写了一出蔡文姬的戏,老人家就很高兴地表扬郭老为曹操翻案了。反正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吧,翻来覆去的古为今用,谁掌权谁说了就管用。后来邓小平蓄势而发一铲子把文革兜底翻了,还把皇后娘娘打入死牢,竟然是那样的深得人心。看来翻案也得人心。只是我至今搞不明白这应该称之为翻案还是反翻案或者是反反翻案。
文革结束后样板戏一度成为了禁戏,消声匿迹历史舞台二十余年。现在能够开禁实在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借怀旧思古时尚之光。当然不同意见还是一直存在的,譬如,我崇敬的巴老先生就对样板戏耿耿于怀深恶痛绝的,他说一听到样板戏就头痛。但我始终怀疑老先生的本意是否听到某些“关键词”头就痛,他不能直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偏好曲笔,皇帝是万万不敢骂的。陈某没有知识不是分子,也就壮着胆子胡说八道乱话三千了,再说一句实话现在很想重温样板戏,不知道哪里可以弄到样板戏的盗版VCD。
其实,用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所谓翻案,就是端着放大镜瞄准有利于自己的一侧使劲地叫唤而已,当然能不能翻过来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可能取决于辩证法称之为外因的东西。联想起最近为林某翻案的文章也不少,只是好像都没有翻到点子上。林是否反毛,看看五七一纪要就明白了,凭林的智商他应该记住老刘不战而败的前车之鉴……无轨电车开得太远了,那已经下一篇随笔的话题了。
2001年11月1日《中文导报》【三千院】
回复[1]:
小林
(2007-02-12 22:23:01)
6个样板戏
回复[2]:
到底是哪八个
陈某
(2007-02-12 22:31:40)
维基百科
样板戏指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及《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以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
回复[3]:
小林
(2007-02-12 22:33:50)
反击右倾翻案风
回复[4]:
小林
(2007-02-12 22:37:00)
郭沫若写了一出蔡文姬的戏,老人家就很高兴地表扬郭老为曹操翻案了。
罗瑞卿将军长子罗箭先生曾对我说过一个故事。他妹妹罗点点在1960年,去中南海怀仁堂看一部新编历史剧《蔡文姬》。是郭老写为曹操翻案的戏,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散戏之后,大家正在退场,一位将军对他旁边的人半开玩笑地大声说:“曹操如果像郭老写得这样好,我就介绍他入党。”当时非常权威的革命理论家康生也在场,罗点点看到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都笑了。毫无疑问,当时那位将军和他周围的人都是“自己人”。罗点点不记得郭沫若先生当时是否在场,但这种玩笑包含的轻佻和不以为然,以及周围人对这种玩笑心领神会的回应,却留在罗点点的印象里……
回复[5]:
吴卫建
(2007-02-12 23:22:25)
当年又说是九个样板戏,即加一个钢琴伴唱《红灯记》。那时不是有说,“九亿人民九个戏”。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废话连篇
旧文新贴。战争与和平
知己知彼
旧文:赶时髦的谢晋
今天,你戴了几只表
恶搞万岁
还有2篇旧文
旧文:关注温元凯
6月4日贴旧文3篇
也说奴才
旧文:中国政治气候之预测
旧文:从样板戏说到翻案风
旧文:南巡十年祭
旧文:怕死
旧文:台湾梦
谁来拯救作家
王MM之死
旧文新贴:关于建立网上“文革博物馆”的建议
旧文新贴:假作真时
旧文新贴:知识分子
闲聊常识
英雄所见
稳定中国之研究
甜蜜的谎言
绑架论
游戏的另一种玩法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