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大
中
小
台北故宫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8-11-29 17:18:10 阅读人次:2188 回复数:5)
定址台北外双溪、位于阳明山前的台北故宫博物馆,自1965年落成以来,历经五期扩建,终于在2007年2月以最新面貌呈世。最近,我有机会参访台北故宫,亲眼看到那些震古烁今的中国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虽不敢自诩为朝圣,但至少也是心怀敬畏之意的,自感非常有幸。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48万件中国文物流落海外,主要集中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代表的西方收藏机构,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6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有66万件,堪称洋洋大观。经历了五期扩建,台北故宫已建成了理想的展示和参观环境,常设展文物就多达6000馀件。台北故宫的展品,三步一珍品,五步一经典,历史代表性和艺术含金量极高。这些文物带给观众、尤其中国人的,不仅仅是精神震撼,更有一种美得令人心碎、让人流泪的力量。
为我们做导引的讲解员,是一位50岁开外的台湾女性。她早年毕业于台大中文系,在台北故宫担任讲解义工已过十年——即使是义工,也要经受培训、考试,必须取得合格证。像她这样的专任义工,在台北故宫有400位,保证了各种参访群体的讲解需要。
台北故宫藏品中名声最显赫的三件,用通俗语言形容,可概括为“酸菜白肉锅”。所谓“酸菜”,系指原来北京紫禁城永和宫内陈设的玉器“翠玉白菜”。据称,这颗翠玉白菜,实为千古难得的巧雕,汇聚了玉材的天然美和精湛的雕工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件天然翡翠,白色部分做菜梗,绿色部分做菜叶,筋叶自然翻卷,生动奇妙,巧夺天工。菜叶上雕有两只昆虫,一只是纺织娘,一只是蝗虫,都以旺盛的繁殖力预示著主人多子多孙。翠玉白菜可能是来自清末瑾妃娘家的嫁妆,一方面象徵新娘为人清清白白、纯洁无瑕,另一方面也祈愿皇妃能多子多孙,为皇家繁衍后代。
所谓“白肉”,是指与翠玉白菜齐名的巧雕,名称“肉形石”,也称“东坡肉”。在台北故宫,这块闻名天下的肉形石实际上是一种质地不透明的玉髓,纹理丰富,栩栩如生。据说,雕石工匠首先在玉石表面打点,营造出细密的毛孔,染上红褐色,使之呈现出浸过酱汁的肉皮一样的效果。玉石的粗细纹理折射出五花肉的感觉,同“肉皮”一齐组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鲜嫩多汁的“东坡肉”。讲解员说,“巧雕”是中国玉雕技艺的最高峰,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制成玉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最后的“锅”,是指台北故宫青铜器藏品中的重器毛公鼎。鼎在古代是煮肉的锅子,恰与“酸菜”、“白肉”构成绝配。在商周时代,鼎成为象徵权力与身份的最重要的礼器。毛公鼎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出土不过百年,但它是西周晚期典型的青铜器。毛公鼎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腹内铸有一篇长达500字的铭文,显示了钟鼎铭文的高度成就。毛公鼎的三只脚模仿了大象腿,显得稳定而且有力——这被解读为西周时期的黄河流域或许有大象存在的证明,同时也成为后代庙宇中香炉或家具造型的来源。
“酸菜白肉锅”,是台北故宫常设展中的镇馆之宝,而台北故宫的特色展也是精品迭出,不可多得。在我们参访的时候,台北故宫正在举办“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特展”和“天下无双、古今鲜对——晋唐书法石碛”等专题特展,观者如潮。
“晋唐书法石碛展”中陈列著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平安如何奉橘帖》、《远宦帖》、《大道帖》、《定武兰亭真本》、《集字圣教序》,以及唐褚遂良摹王羲之长风帖、黄绢本兰亭等各种真迹,还有唐怀素自画自赞的《自叙帖》、为后世垂范的《小草千字文》,唐颜真卿和泪书写的《祭侄文稿》和欢快四溢的《刘中使帖》等,都是数年才出展一次,常人难得一见的顶级真品。晋唐书法充分表达了书法艺术笔走龙蛇、自由表达情绪的无尚境地。
书圣王羲之在行书和草书上达到“尽善尽美”境界,其《快雪时晴帖》尤其值得一提。我看该帖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尤如今人一段问候友人的短信,却引万世追慕,圣皇折腰。清代乾隆皇帝屡屡展卷观赏,爱不释手,一生为此帖题诗66首,且常常忍不住拍案击节,写下“神”、“妙”、“神乎技矣”等快心快口式的赞誉。《快雪时晴帖》虽传为唐人摹本,但结构大方、笔势流利,以书圣之洒脱不羁的性情和闲逸平常的心态,写出了对朋友自然温和的关心,达到了中国书法不刻意求表现而心手合一、浑然天成的最高美学境界。
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书法之自在坦荡的《快雪时晴帖》,于康熙时入藏清宫,后为乾隆最爱,移至三希堂,与另两件名作----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共同组成“三希”之宝。《快雪时晴帖》被迁徙至台湾,而《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大陆,“三希”由此天涯永隔。据透露,两岸已有意让三件书法珍品同时展出。“三希”若能重新聚首,其文化象徵意义不言而喻。
2008.11.27
回复[1]: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hituhou (2008-11-30 00:23:59)
三国两晋书法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
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入内府。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回复[2]:
王献之:《中秋帖》
hituhou (2008-11-30 00:32:14)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此帖为王献之的《中秋帖》,纵27厘米、横11.9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释文为“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字体为行书,3行,22字。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王献之(344一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
当年《中秋帖》是由末代皇帝溥仪带出皇宫,与王询的《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被国家收回,遂藏于故宫博物院。
回复[3]:
王珣:《伯远帖》
hituhou (2008-11-30 00:42:00)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干”、“隆”二玺。
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
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
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诸玺。
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転)
回复[4]:
台北の夜
南海浪
(2008-12-01 23:27:23)
小生去年去台北工干, 晚上跟摆摊卖书小贩聊天. 而小贩通晓孔孟!
这是台北的夜景之一.
回复[5]:
万景路
(2008-12-02 21:48:15)
拜读杨老师大作后,就更想品尝台北故宫的“酸菜白肉锅”了。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