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大
中
小
上海闲话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10-19 00:31:50 阅读人次:5448 回复数:90)
上海是一个正在生动起来的城市,突出表现为城市外观上迅速装点出来的明星气派。不过,大把金钱填埋下去可以造就出壮丽的景观,却未必能有效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文化自信。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刻意显示文化上的优越感,上海还得不时祭出怀旧的大旗。
朱大可曾调侃上海是水性杨花的城市,上海的秘密就在于它没有记忆。然而,当怀旧之风悄然兴起,并在文化界的蓄意煽动和调配下,与时尚情调构成同谋,合二为一地妆扮着城市新面貌的时候,我想上海的问题已不再表现为失忆,而是唯恐记忆不够深刻。
怀旧算不上恶俗,却是一种容易传染的时髦病。就连标举着时尚生活发源地、从里到外闪亮簇新的“新天地”都必须靠石库门、老家具、旗袍店,还有旧上海的老歌、老挂历、老照片来为自己的文化品味壮胆,正象征着上海的自恋情结仍在膨胀而不是收敛,上海离开新都市文化的宏大目标还很远。怀旧之风空气一样飘荡在城市上空,就像为青涩的生活咖啡加了点奶,给人以文化四溢的印象。但个中滋味是真是假,并非每一个品尝者都愿意如实表达,更何况还有成千上万正为生活奔波的城市旅人尚无暇坐稳到咖啡桌前。
今天,在上海吃文化饭的人无不感谢30年代的黄金十年,因为有驰名远东的十里洋场足够让他(她)们挖掘、炫耀并且附丽。当年的上海有过什么?有过茅盾的大手笔《子夜》里描述的民族资本家从崛起到边缘化的完整过程;有过新感觉派小说里摹绘的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声光电色,自然也包括早期穆时英笔下生动无赖的流氓无产者;有过左翼作家阵营热衷颂扬的工潮和学运;有过鸳鸯蝴蝶派调教出来的平庸却又鲜活的市民趣味;当然还少不了孤岛时期的张爱玲,她的笔下有单身女人住在都市公寓里,享受着无聊的小资生活,咀嚼着无望的爱恨情仇。这一切,构成了当年上海万花筒式的整体风貌。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上海被内外战乱、政治运动和闭锁心态压缩成一个平面,一个缺少流动、没有落差的可怕的平面。曾经有过的多元文化气息被彻底冷藏,以至于如今重新打开上海的时候,后人只会对其优雅、体面的外包装充满兴趣,彷佛浪漫、迷人和摩登就是上海与生俱来的气质,而有意回避了更多的庸俗、无奈和血泪。一种深度的历史错觉正在弥漫,城市里那些因风起势,乐意为错觉推波助澜的文化人难辞其责。令人感到心意难平的是,这个阔绰起来的城市可以为30万台商的入居而欢欣鼓舞、四处张扬,却无比吝啬地不会对多达300万的流动民工投以更多的关注。在怀旧的镜面里,我们发现了趋炎附势的一脉相承。与此相对应,大多数文化从业者在自己的精神谱系中已经自觉剔除了悲天悯人的气质,而甘愿退缩到某种私人化享乐化的氛围里,从事着美其名曰的时尚写作。
如今,在有意无意为上海留影造像的作者群落中,阴盛阳衰已成为一道突出的风景。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时代传奇。80年代先锋文学当道时掷地有声的主力作家和批评家,有的淡出有的离开。磅礴、锐利、深刻或极致已经远去,为琐碎、细腻、感伤和唠叨留出了空间。试问,女性因素的上升和扩张,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一个需要雄浑精神气魄和深刻文化力度的现代大都市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文坛大姐大王安忆正接着张爱玲的意绪和笔触持之以恒地往后写。这位被陈村称誉为“ 最后的小说家”的才女算是表现上海人最大气的作家,但她喋喋不休的繁复描述有时也像旧式里弄石库门里挤进了太多的人家,让人不胜其烦。陈丹燕大肆渲染着上海的风花雪月、金枝玉叶,还有红颜遗事,俨然就是上海传统的代言人。翻箱倒柜历数家珍的做法,使她在郑逸梅故去之后,完成着一种女性化的新掌故写作,尽管故事还算娓娓动听。卫慧在城市的怀抱里毫无禁忌地游进游出,是新人类,更是一条无比油滑的鱼。她的写作,全部资本就是挥霍青春,而这一切并非永远理所当然。还有安妮宝贝,无论是为网络写作的爱情故事还是转移到报刊上的时尚评论,多是抽离时空背景下的自言自语,永远讲述着关于生活和感情的不可靠寓言。
已经十分清楚了,具有市场价值的怀旧风潮是怎样兴起的。在那些阴柔缠绵、细密敏感的笔调里,隐藏着对十里洋场的缅怀和迷恋,对生活细节的幻想和渲染。相形之下,这一切都让普通大众无地自容,也挑拨着新兴中产阶级的追慕之心。于是,一个在十年内匆匆崛起的大都市不幸发现自己已被浸泡在怀旧的显影液里,在它的文化面具上逐渐呈现出过去的软性影像,而少有朗健的现时场景,更谈不上清晰的未来蓝图。
在巧用怀旧感觉为城市贴上文化标签之余,真实的上海还达不到想像中那样完美。很多人由远而近地注视着,发现上海仍处于学习和模仿的现在进行时态。有关国际大都市的自我满足, 更多的只是来自30年代的印象存留和概念叠加,因为没有理由相信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能在十年内建成,即便上海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冷静考察就会发现,直到80年代末兴建内环线高架路及90年代初开发浦东,上海才真正启动了现代都市建设的正规程序。在此之前,上海东砸一槌西敲一杠,没有现代城市规划的整体概念;在此之后,除洋人留下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馆、南京路和淮海路上个别的历史经典,以及西区少许有特色的欧陆住宅外,上海几乎是被摧毁重建的,整一个“敢叫日月换新天”。
今天,站在外滩隔江眺望浦东,可以发现这座新都市的建设理念和建筑轮廓中,明显晃动着纽约曼哈顿、香港维多利亚海港、日本东京湾和横滨港的影子,当然也少不了新加坡。遥想东京的山手线环线铁路雏型始建于明治18年(1885),而上海内环线建成于1990年代初,同样是现代城市交通基干线路,相差了几近一个世纪。如果懂得这种比较背后的历史内涵和现实落差,可能大多数上海人再也没有勇气嘲笑纽约、东京已建成三、四十年的现代建筑日显陈旧,也没有胆量鄙夷30年代的香港甚至东京远在上海之下了。但是,绵延不绝的怀旧声浪依旧为上海编织着超越现实的光荣,而新生的礼赞已全然忘却今天上海大部分现代设施的平均建筑年龄还只是个位数。
新城市化运动正在这个地球上广受推崇。在由大型商业购物广场、中央商务区、纵横交错的交通网、整齐划一的小区住宅构成的后现代城市浪潮中,上海肯定是一个迟到者,但迄今取得了骄人成绩,证明在全球化的课堂上,上海算是一名求知上进的好学生。不过,这些成绩不足以培养出超人的优越感。尤其在文化层面上,上海尚缺乏对周围世界的感染力和辐射度,即使紧抓已成为时尚重要组成部分的怀旧这根稻草,也无济于事。在城市外壳以克隆的方式快速建成之后,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城市文化建设势必到来。面对着人的问题无可避免会上升,余秋雨写于10年前的名文《上海人》值得重温。在建构新城市群落的文化心理结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准则的时代命题前,无节制地吹弹怀旧老调,不是黔驴技穷,就是敷衍了事。
2002。1。24
Page:
3
|
2
|
1
|
回复[61]:
陈梅林
(2006-10-23 14:55:58)
杨文凯的文章空前绝后地轰动,惊动了莫先生、李大师,还有镜子宿将东博阮博水博雪博姚博等等,还有新秀郭家等,惊天动地,然后斑竹副斑竹也出面调停,然后蛋糕、饼盒乃至臭豆腐连文字带图片齐齐上阵。呵呵,好一番尘战!
可惜,昨日电脑被人霸占,俺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是无法上阵厮杀,错过良机!
今天只能望坛兴叹。
沉痛悼念。
回复[62]:
东京博士
(2006-10-23 15:00:07)
回唐辛子:我也不太在摊贩上吃东西的,油炸的应该不至于吃坏肚子,毕竟高温啊。呵呵。荣华鸡我当然知道,哪有老上海不知道这个的,不过我更喜欢吃那里的《毛豆子咸菜》,穷人啊,口味喜欢穷味。
回复[63]:
东京博士
(2006-10-23 15:05:02)
唐辛子:上海的这个东东爱吃吧?
回复[64]:
第二张是“北京臭豆腐”?
龍昇
(2006-10-23 15:20:58)
它可能是它省市臭豆腐,看那颜色会不会是湖南、绍兴或……臭豆腐?所以冠名为“在北京看到的臭豆腐”为妥。北京臭豆腐一般指的是臭味腐乳,尤以王致和牌有名。它难以用牙签小棍挑起,不能油炸,不能单独当小吃点心。是下粥下酒下饭下菜下小吃用的。
回复[65]:
唐辛子 (2006-10-23 15:32:38)
东博说的是生煎吧,如果我老老实实地说:不是那么爱吃,东博老师您会不会不高兴啊?
其实也不是不喜欢吃,是我几乎就没吃过。煎炸的东西,我吃得比较少一点。不过,我特别记得上海的罗蛳,味道真好,第一次真是提心吊胆怕闹肚子,后来发觉没事,胆子就大了起来,那时候单位附近,有几家上海人还是江浙人开的小店,收拾得很干净,价格公道,很价廉物美的。下了班总和同事邀了一起去。
回复[66]:
东京博士
(2006-10-23 15:37:41)
回唐辛子:[生煎馒头]与你概念中的[煎炸的东西]似乎有微妙的区别,前者最多是淋浴+桑拿,后者是泡浴
回复[67]:
taya
(2006-10-23 15:43:10)
刚发现DB真是S+M同体
回复[68]:
陈梅林
(2006-10-23 15:47:46)
东博你这个害人精,老是拿生煎来馋人!
回复[69]: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08:04)
80年代出生的就是勇猛。公共场所啥话都敢说。
回复[70]: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17:09)
把陈桑往死里害:上海美食,知道上海滩上杭帮菜现在哪家最有名吗?只来2道,第2道估计让唐辛子双脚跳。
千层酥肉
双色剁椒鱼
回复[71]:
吴卫建
(2006-10-23 16:34:40)
是肇家浜路上的张生记吧,张生记不仅菜色好,店堂装潢也富丽堂皇。
回复[72]:
回DB
taya
(2006-10-23 16:35:14)
那是因为不用背上虚假伪装的包袱
回复[73]:
唐辛子 (2006-10-23 16:35:22)
挖!没力气双脚跳了,晕过去了!这道菜太刺激了!
回复[74]: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37:27)
回taya:你总算知道了网络打字也需要嗅嗅有没有“油墨”香的了。
回复[75]: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41:42)
回吴桑:是长寿路上的杭帮菜馆《知味馆》吃的。照片是今年4月回国时我拍摄的,呵呵。福建中路345号也有《知味馆》。
回复[76]: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46:56)
这是上海静安寺《鹭鹭酒家》的我吃过觉得不错的2道菜。
水煮仔牛肉
水晶河虾仁
回复[77]: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49:48)
再来2张上海邵万升南货店,大家别怕哦,喜欢第2张的人,可以设定成电脑桌面,哈哈。
回复[78]:
回DB
taya
(2006-10-23 16:50:46)
多凡文人,多少有那么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却又在高谈过后,躲在一边静待消息,欣赏自己创造的文字风暴带来的嚣叫,然后又以一种不屑的口吻开始新一论说教和口舌之争。有没有油墨香是一回事,愿意不愿意自我APEAL又是一回事。即使等不到回音,也算过了番展示之“吟”
回复[79]:
唐辛子 (2006-10-23 16:53:52)
啊!这张可爱的脸!
HOHO~~CC~~就象见到XXXX一样令人亲切,CCC~~
回复[80]:
东京博士
(2006-10-23 16:56:23)
奇怪的是前几天在俺家附近的超市的肉制品柜台也见到了类似的这张脸,也是真空包装的,产地是冲绳,这么说来,冲绳的猪肉料理与中国南方菜还挺像的,在名古屋车站前的一家硫球料理店吃过一顿,当时就是那个感觉。
回复[81]:
陈梅林
(2006-10-23 16:57:43)
虾仁是我孝顺母亲必点菜.
回复[82]:
东京博士
(2006-10-23 17:01:18)
看来这镜子上只有谈吃喝不会打架。民以食为天,挖哈哈哈哈
回复[83]:
陈梅林
(2006-10-23 17:01:45)
东桑到处流窜.
回复[84]:
东京博士
(2006-10-23 17:02:52)
一个猪头扭转乾坤,把楼主的文章从昨日的唾沫中解放出了,唤起了海外赤子赤女们对祖国的无比思念呢。。。。
回复[85]:
唐辛子 (2006-10-23 17:07:30)
我本来想说“一个东博扭转乾坤”的,但看了东博老师84楼的话,无论如何不能说出口拉!
回复[86]:
东京博士
(2006-10-23 17:09:30)
还好,我不属chu,你这么说属chu的看着会不高兴的,哈哈。
回复[87]:
唐辛子 (2006-10-23 17:19:43)
东博:你什么时候还出差来名古屋车站前?我上班的地方就在名古屋车站,如果不怕危险,再来的时候可以联系一下(为了以防万一,东博可以考虑阿拉伯女子类装束,类似您贴镜子里的第一张照片那样子的)
如果提早通知,我联系了九哥一起,来保护您的人生安全。
回复[88]:
回东博
吴卫建
(2006-10-23 17:24:55)
哦,是静安寺《鹭鹭酒家》,我这次去的是虹桥的《鹭鹭酒家》,现将卡片附上,各位有兴趣有机会时可去一尝。
回复[89]:
开了一个下午的会
陈某
(2006-10-23 17:26:26)
正好楼主杨文凯来电,我叫他快来看看自己文章的回复。呵呵,没想到这里已经满是臭豆腐和猪头了。
回复[90]:
东京博士
(2006-10-23 17:35:14)
回唐辛子:我在名古屋“用がない”,但是新干线不得不先坐到你门口,然后借辆レンタカー扬长而去,嘿嘿。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