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杨文凯 >> 艺文类聚
字体∶
浪漫路上日本病

杨文凯 (发表日期:2006-10-02 21:23:07 阅读人次:2132 回复数:0)

  

  
徐志摩在1918年10月11日,与胡适之、朱经农一起到上海民厚里121号访问留日学生郭沫若等,看到了创造社同仁的生活窘境。梁实秋在1921年也曾到上海标准的上等贫民窟民厚里寻访创造社诸君,而情形仍与志摩所见庶几相近,毫无改观。当时,“创造社的几位作者都在,坚留午餐,一日妇曳花布和服,捧上一巨盆菜,内容是辣椒炒黄豆芽,真正是食之无兼味。当天晚上以宴我为名,到四马路会宾楼狂吃豪饮,宾主尽醉,照例由泰东书局老板赵南公付帐”。对比之下,梁实秋感慨道 :“困苦生活培养出来的一股‘狂叛’精神,是很可惋惜的;但是席丰履厚的生活,所育煦出来的那种对‘梦想的神圣境界’之追求,又何曾是健全的态度?二者都是极端的,所以我说成了强烈的对比。”其实,这两种极端的“狂叛”和“梦想”精神就是浪漫主义。

  
在五四新文学滥觞时期,以郭沫若、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为主的创造社,与以徐志摩等英美留学生为主的新月社,都是浪漫情愫的身体力行者,但两者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却相差甚远。在欧美浪漫主义思潮东进的过程中,日本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中介,因为早期激进的新文学作者大都留学日本,对20世纪初的日本文学思潮有切身感受。

  
鲁迅早年在日本完成了著名的《摩罗诗力说》,为新文学初期的浪漫反叛精神吹响了启明号角;而创造社由高昂坠入艰晦的浪漫气质,一半来自穷困留学生活的压抑,一半来自日本浪漫思潮的熏染。

  
日本在世纪交替之际,北村透谷、岛崎藤村等人以《文学界》杂志为核心,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出现了岛崎藤村著名的浪漫诗歌和德富芦花的浪漫小说《不如归》。即使后来演化出自然主义文学,依然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情调。1910年以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派文学”和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为代表的“白桦派文学”,为日本文坛同时引进了世纪末的颓废主义、唯美倾向,和充满人道主义气息的新理想主义。这些思潮流风所及,都为中国早期新文学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印记。

  
日本文学传统,始终示人以哀婉、低沉、清静、阴柔的女性美。日本作家在儒家思想之外,以神道观念为根本精神。在日本文学中,艺术与现实是相互隔离的,日本作家每每在社会上或生活中遭遇挫折,便逃逸到艺术世界中去咀嚼莫以明状的痛苦。斋藤清认为,日本文学有五种风格:素淳、感伤、幽玄、静寂、慰安。日本文学善于把感伤的心情与景物描写和季节追踪相结合,不刻意追求昂扬的高调。从《源氏物语》开始,日本文学就追求女性的哀婉、凄迷,带有突出的感悟、伤怀气质,成为“苦闷的象征”。在世界文学中,象日本作家那样善于咀嚼忧伤,并由苦闷而导致自杀的案例之多是绝无仅有的。日本文学的病态特质,使得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和唯美一面得到了张扬。经过日本文学的中介,欧美浪漫主义中来自宗教情感的庄严和崇高被过滤,剩下了东方化的浪漫情愫深深浸染着五四新文学的早期作品,比如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在形式上接近日本的“身边小说”和“自我小说”,印象式的小诗运动则来源于俳句的影响。

  
五四新文学浪漫情调的产生,首先来自于作家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诸如经济、事业、爱情等各方面的挤压。郭沫若在《女神》中显示出狂傲的叛逆者形像,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展现了苦闷的压抑。此后随着时代激情退潮,郭沫若收起了“女神”时代的英雄主义气质,走向了《星空》和《瓶》的忧郁华美,创作于这一时期的小说如《哈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都无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低沉、哀惋的情调。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更是生性孤傲、感情脆弱,具有突出的纤弱和超常的敏感,显示出过渡时代青年的标准品性。早期新文学作品中,纯粹发自主体感受的不顾一切的呻吟、悲泣、呼号乃至绝叫,使忧郁、感伤的悲苦之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英国作家福斯特后来曾在《浪漫主义》一文中认为:“从文体上看,浪漫主义叙事文学,趋向于集中在两个领域,自白的和历史的。”初期新文学作品几乎都带有明显的自白成分和自传色彩,即使是鲁迅也要经常回到他的经历和记忆中去汲取创作的灵感。在郭沫若、郁达夫,尤其是后期创造社新人的小说中,主人公“我”几乎可与作者形像重合。郁达夫的历史名篇《采石矶》,塑造著名诗人黄仲则,其实就是自己的写照。

  
在文体上,诸如日记、信札、情书、传记、游记、随笔、小诗等,充斥文坛,出现井喷,不无展览地宣示着倾诉性的浪漫文体一时间占据文坛主流,成为社会时尚。在新文学发展渐上轨道的四十年代,张爱玲曾指责这种流风异俗为“新文艺腔”,可以看成是成熟作家对浪漫路上日本病的一种反思。

  


  
2006。8。10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艺文类聚
    东京中央秋拍会成交近25亿创纪录  
    台北故宫 
    光与回忆的变奏曲 
    看得见白马的风景 
    对子杂抄 
    小说可以这样读 
    黑泽明的文学趣味 
    走过浪漫的一代人 
    邓丽君的日本缘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浪漫路上日本病 
    滥竽充数时代的写作 
    谁的失败 
    《读书》点滴谈 
    老歌的力量 
    小说家的说话方式 
    我看王蒙的人生哲学 
    福斯特先生如是说 
    白先勇的爱与怜 
    逝者如斯:萨特和存在主义的今昔 
    出走又一次成全了余秋雨 
    中国漫画的伤逝 
    上海闲话 
    清算网络文学 
    日本文化笼罩下的周作人 
    今天 我又想起了先生 
    一代遗编名自重 
    东山魁夷与林风眠 
    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飘一代”鼻祖三毛十年祭 
    借腹怀胎 
    从李泽厚到余秋雨 
    告别大师的日子 
    话题突围 
    以笔为旗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