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李小婵 >> 评论
字体∶
走出华丽家族的她

李小婵 (发表日期:2009-12-18 20:43:22 阅读人次:3375 回复数:19)

  上海文化出版社她时代丛书2005年出版了杜海玲的《女人的东京》,可直到去年我才拿到手。一口气读完第一遍。最近重读了我最难於忘却的《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和《香江旧事〉,不瞒大家说,居然和第一次阅读时一样,眼泪不停的流,流个不停。

  
那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样爱不得又恨不得的华丽家族的浓浓血脉与凄凄骨肉情,在杜海玲那没有一丝显耀的淡淡如水,清清如晨曦的笔调下, 反而使我热血沸腾,巴不得立刻抓住作者叙个究竟!

  
前篇《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虽然是以令人颤栗的文革为背景,但作者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真少女的清澈明眸,以等身大的视线点画出一幅不含政治色彩的乡村小学校 孩子们的平凡,清贫却不失孩童愉悦的不退色的童话(画)。

  
割猪草的乡村小学童,与追随他们身影,渴望像他们那样除了做功课外还可以做“正事”的城市小姑娘的纯真动人的友爱,正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真实写照。与众多的伤痕文学更出一格。使读者阅后不会只沉湎在悠悠忧伤中,而是正视过去面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我觉得这是杜海玲对人性的绝对肯定的一贯笔锋的源泉。杜海玲的世界,没有埋怨,没有仇恨,也没有过剩的忧伤,是一种天然的对人间爱的赞歌。甚至孩子们脏乎乎的穷困,在杜海玲笔下成为回荡人心的水墨图画。这是杜海玲文笔最吸引人的地方,以德报怨,以人为善,且不造作,逼人也跟她走进无怨的世界。

  
最后一篇《湘江旧事》——短短篇幅,把一个华丽家族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动荡与爱憎情变,动人的展现出。如果说前篇《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是反映中国十年红色暴风雨里的清纯美丽的童话,那么后一篇可以说是半个世纪动乱的中国投影在杜海玲华丽家族的天翻地覆的变迁与错过。她小小心灵不得不承受一时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血脉误会与近亲相离。她那无邪的少女心灵与天生的高贵,使她毅然抛弃被保证的辉煌腾达的前途。(当然她现在也很亮丽辉煌)。 因为当时香港属资本主义社会,又置东方,以她外祖父霸名全港著名导演的名牌及她本人先天的美貌及后天的才气,无疑在香港当个明星或叫红作家是不在话下的。但她竟选择离去,斩钉截铁的走出华丽的家族。只身一人来到举目无亲的东京,真正的名门出身,其实对名不屑一顾甚至憎恶,选择丧失优越的自我,其实必定伴随获得真正的自我。所以让我们能遇到这么令人感动的珠玉篇章。

  
如果可以比的话,杜海玲的华丽家族比张戒的《WILD SWANS》(也译野天鹅,也译鸿)更贴近我们这一代,更过酷的浪漫,更故事,所以我期待杜海玲在三个不同价值观的东方三明珠上海、香港、东京度过她的幼童,少女青春之中写出更多动人的故事,用她的文学创作证实丧失的必能得到更真挚,证实走出华丽家族的她,更有迷人的前景。

  
画外音

  
我把这本书寄给了在美国的姐姐,她看后写了如下感想:

  
看了杜海玲女士的随笔,似乎觉得不太陌生,仔细品味,我们的母亲也算半个东京女人,正像杜海玲女士在书中描写的那样:“平凡、平淡、平静,再加上美丽和温柔。”

  




 回复[1]:  小小鸟儿 (2009-12-18 22:39:43)  
 
  我竟然不知道杜海玲有一本《女人的东京》!

  
看来我要补课了!

  
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去翻看她以前的文集,竟然突然使我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追求。。。

  
谢谢

 回复[2]: 我在一次派对第一次见到她 李小婵 (2009-12-19 00:38:21)  
 
  我在一次派对第一次见到她,正是文如其人,完全也是一个东京的女人。

  

 回复[3]:  海玲粉丝 (2009-12-19 01:54:38)  
 
  作为杜海玲的大粉丝,我在今年初夏的一次复旦好友聚会上与她相识。不久又得到了由她签名赠送的《女人的东京》一书。读书读人,觉得海玲不仅是文如其人,更是人盖其文。

  
关于《女人的东京》,国内曾有过以下的书评:

  
[书评]《女人的东京》文字背后心的相逢

  
http://211.151.89.185/chisa/article/20050517/20050517004591_1.xml

  

 回复[4]: 国内人的看法,比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人,还要明晰。 李小婵 (2009-12-19 11:46:00)  
 
  海玲粉丝,谢谢你提供这个国内对《女人的东京》的评论文章。

  
国内人的看法,比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人,还要明晰。

  
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很精辟:“有一阵,很流行留学生文学,都是在海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在海外的事。其中能够撼动人心的作品,其成功之处一定不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海外背景,而是在那个环境里因处境的艰难陌生而凸显出来的人性的复杂、残酷与血淋淋的真实。文学的本质才是内核,至于故事发生的海外背景,不过是背景而已,甚至只是虚浮的包装罢了。”

  
海外背景风景在国内已经不稀奇了,国内人欢迎的是像杜海玲那样,在海外生活一段以后,形成一种独特的看问题的视点。不像有的人,来了国外几十年,还是国内的那一套。

  

 回复[5]: 李社长,请你回答 tellme (2009-12-19 12:54:15)  
 
  ①是海外言论自由?

  
②还是国内言论自由?

  
===============

  
想想算了,不和李社长争论了,实在没意思!所以上面的问题你就无视吧

  
在这里顺便说几句。

  
在一个言论不自由的地方,居然能“看法比言论自由的地方的人还明晰”?

  
这只能骗鬼!仅仅因为起草了《零八宪章》就被抓进监狱的人就在那里!

  
实际上《零八宪章》的内容,远比中国1945年新华日报的社论要温和得多!

  
另外,社长的书评说,

  
“虽然是以令人颤栗的文革为背景,但作者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真少女的清澈明眸,以等身大的视线点画出一幅不含政治色彩的乡村小学校 孩子们的平凡,清贫却不失孩童愉悦的不退色的童话(画)。”

  


  
文革时期的乡村学校,不可能没有“令人颤栗”的故事,绝不是美妙的童话世界

  
写不写,那是文学

  
有没有,则是历史

  
偏重写文或是偏重写史,不是判断一个作家观点/看法是否明晰的标准。

  

 回复[6]: 回答tellme 李小婵 (2009-12-19 12:55:06)  
 
  自由当然是海外自由,但有自由不等于就有好的结果。

  
关键是人与自己的过去比有没有进步。国内的人虽说没有海外自由,可是和自己的过去比,言论自由了许多,视点宽阔了许多,包容量广大了许多,比以前大有进步。

  
海外有些人,身在自由中却滥用自由,开口闭口自由地骂人,这些人来了海外没学到外国好东西,却把国内最肮脏的东西,自由地表现出来,这样人来了海外反而退步了,还不如不出国。

  
比如说,有人也没有看过我的日文小说,居然张口就说:“ 李小婵这样的水平也出书,简直就是强奸书。

  
这种一句话的骂街书评很自由吧,国内肯定是不行。但你觉得有水平吗?

  
如果那位写一句话骂街书评的人,没有出国留在国内,今天或者能成为一个什么历史专家,出国之后,该人反而因为自由,堕落成只能写一句话骂人的书评。

  
可见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坏事不是好事。

  

 回复[7]: 再答tellme 李小婵 (2009-12-19 13:07:15)  
 
  实际上《零八宪章》的内容,远比中国1945年新华日报的社论要温和得多!

  
这点你说的对。不过你知道吗,1945年新华日报的社论为什么不温和?那是因为国民党比共产党残暴得多,相比之下,共产党倒是温和一些。

  
你说有人仅仅因为起草了《零八宪章》就被抓进监狱,要是在国民党时代,写反政府评论的人,不是监狱,而是枪毙,这才是真正“令人颤栗”的故事

  
比如前几天隔壁有人谈到毛泽东夫人杨开慧被枪毙,这就是国民党的残暴。杨开慧犯了什么罪?就是因为是毛泽东夫人,诛连九族被枪毙。我还没听说共产党枪毙政治犯家属的。

  

 回复[8]: 你在颠倒是非吧? tellme (2009-12-19 14:16:43)  
 
  ==============================

  
要是在国民党时代,写反政府评论的人,不是监狱,而是枪毙,这才是真正“令人颤栗”的故事

  
==============================

  
尽管我也不认为国民党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吃拿党),但是我认为看问题要相对地看。

  
至少,在1938~1947年,新华日报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

  
你给大家说说,你听说谁被枪毙了?

  
在连冷战都停止了的当今世界,你的“温和的共产党”允许哪个野党公开发行报纸了?

  


  
60多年因为“国民党比共产党残暴得多”,所以发表强硬的民主诉求言论不必担心身家性命。

  
现在,“相比之下共产党倒是温和一些”,所以即使是温和的民主诉求也必须坐牢。

  
你的意思是这样吗?

  

 回复[9]: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风声 (2009-12-19 19:26:03)  
 
  看了你的字 你原来是那么一个心灵纯洁的容易流泪的。

  
只想在这里留下这么一句话:“人以物聚,鸟以群分”,看来你和杜小姐是同一类型的人,所以还会如此惺惺相惜,彼此喜欢,彼此爱慕,彼此靠近。

 回复[18]:  管理员X (2009-12-20 22:43:56)  
 
  删除10-17楼与主题无关的互相辱骂的回帖。

 回复[19]: 谢谢管理员X 风声 (2009-12-21 08:03:34)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评论
    靠中国养活的日本服装业 
    仁者无敌:科学的思想和宗教的信仰 
    不同政见者在《东洋镜》上的遭遇 
    “为虎作伥”背后的虚伪 
    打虎与打鬼 
    天命论?英雄论?人民论? 
    谁该为文革负责? 
    走出华丽家族的她 
    恩地与行天 
    穷人歪理和火中取栗 
    日本出版界的明和暗----兼答金锁呐大师 
    芦笛说林思云,可笑又可悲 
    小论IQ和EQ 
    海外华人中的失意症侯群 
    从原大臣的不归之路谈起 
    天赋人权和“国”赋人权 
    也谈国籍 
    也论“让”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