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也是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育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处于教育初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发现,在这方面,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家庭教育方面:
中国的家长大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中国孩子在学前往往已经接受过父母的文化知识辅导,上学后也一直处于父母的督促下,对学业学习大都很重视,这也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但中国孩子在能力培养特别是生活能力的训练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空间,孩子基本没有从事家务劳动的机会,更缺少社会实践方面的体验,家长的越俎代庖带来了孩子生活能力方面的普遍低下和独立意识的欠缺。
此种状况的产生或许跟社会因素有关。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气,很长时期以来,高考一直是选择人才的主要渠道,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带来了孩子在家庭中特殊的地位,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大都存在娇生惯养现象,不舍得孩子吃苦出力成为家长疼爱孩子的表现之一,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优越条件也为溺爱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如此,“高分低能”便几乎成为中国孩子的通病。
日本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更理智些,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受挫折磨练一直是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教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才是家庭送给子女最好的财富,而在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日本家长似乎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但是,在孩子尚却少足够思考力和自制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未免会带来不尽人意的后果。
学校教育方面:
中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可谓根深蒂固,中国的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能力培养方面尚有不足。日本的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小学阶段主要是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从入学起,他们便有手工、劳动、家庭、生活都必修课,远足、校外旅游也是经常性的活动,在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性都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日本的小学教育应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比之中国小学生的7小时授课时间,日本小学生的5小时的授课时间本就短,其中还要有大量的室内外活动;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家庭作业量,而日本小学生几乎没有课外作业,这种“轻松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日本教育的“底空”现象。据报载,日本著名学府东京大学在新生入校后要先组织基础文化课补习,因为学生能完成高科技实验,写的论文却错字连篇已经成为令教授深感头疼的问题。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此种现象的产生令人深思,小学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夯实不够,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这已经引起了日本文部省的注意。
知识和能力应该是雄鹰的双翼,二者同等重要又缺一不可,如何协调好两者关系,搭配好各自力量,找到一个彼此取长补短的黄金分割点,将是中日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原载<<东方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