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体∶大 中 小 | 值得深思的问题
| 单喜军 (发表日期:2006-07-12 20:27:21 阅读人次:4440 回复数:56)
|
有关将孩子送回国内还是带在日本,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在日华人来说,这也许是个没有答案的难题,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谁也说不出一个万全之策却是事实。而关于中国教育和日本教育,明眼人却能一眼就能看出利弊,日本的教育虽有其高明之处,但比之根深蒂固的中国基础教育,其“底空”现象也是不争的现实。日本人承认不承认是小事,在日华人家长引起足够重视才是当务之急。
笔者曾做过调查,日本小学校的基本授课时间只有中国同类学校的三分之二,日本教科书的难度平均底于中国一学年,日本国立学校的课外作业量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很难想象,在在校时间,授课内容,学习压力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日本的小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知识,打好牢固基础。
诚然,能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方面,日本的小学校要强于中国小学,日本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中国的小学生,但是足够间接知识的获得和贮备,也是个人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不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和别人经验的人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能对人类文明做出多大贡献。这一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个不注意吸取借鉴别人教训经验的人必是个固执狭隘的人,一个不注意学习间接知识的民族也必是个偏执肤浅的民族。祖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谚语,前者强调的是间接知识,后者强调的是直接经验,二者作为知识和能力的相对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日本的基础教育,恰恰是忽略了这个根本。但同时,日本的考试制度又脱节于学校教育,日本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其实也是跟中国一样,非常重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学分三六九等,各个大学的门槛其实都是以知识为高度的,没听说哪个大学以学生的棒球水平作为录取的标准(当然体校另当别论)。
正是因为日本的国立学校已经不适应其考试制度,所以,才有了私塾这一在日本高度人气的产物。就这一问题,笔者曾经与一日本教育界人士有过一番争论。他说私塾是日本人重视教育的一种表现,要不然孩子们也不会那么趋之若骛,我说私塾在日本的人气大旺恰好说明日本现有的国立学校教育不尽人意,如果国立学校令人满意,家长也不会再花大钱送孩子去私塾啊!那位先生很不以为然,说私塾是国立学校的有效补充,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国立学校本来就很完善,那还用补充什么!他还问我中国有无私塾,我说有,但是大多数孩子不必上私塾,校内教育足够,先生面露诧异之色,说那样孩子们岂不是太累?我说日本的孩子上私塾不累?他说那完全是自愿,上与不上都是个人的选择,他似乎在向我展示日本的尊重人权,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私塾那高昂的学费不要说穷人,就是对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也是望而却步的,只有富家子弟才能迈进那高高的门槛,然而,中国的义务教育却是面向所有学龄儿童的,最后,先生面带不悦之色,不知是觉得我乳子不可教呢还是不愿别人说自己国家的不好,我心里也如鲠在喉。也许,除了我思想上的“偏见”外,文化的差异也是我们各持己见的一个原因。
其实,想想,也实在不必跟异域人费口舌,这里,不过是我辈人生历程中的一处驿站而已,孩子也是一样的过客。我们永远融不进其中,日本也绝对不会揽我们入怀。矛盾无边,回头是岸,也许少管别人闲事,做好自己打算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背井离乡,不管是求生还是求学,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没有义务替我们担待什么,我们也绝对没有理由将自己的“前途”抑或“钱途”建立在孩子的牺牲之上,作为父母,更多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做出理智的选择,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毕竟,孩子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
(原载日本<<东方时报>>) |
回复[31]: 阮翔 (2006-07-13 00:14:49) | | 我不了解?
我每天做的事情是日本顶极企业作不了,才拜托我们去做的。而且很多都是你所说的生产第一线,或者在两三年后的生常第一线。
我做的东西是日本最高水准的东西,整个日本谁都做不了,全世界也只有几家可能实现的东西,而且都是有顶极科学家参与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不方便直接说名字,至于什么是日本顶极企业,请往全日本在世界上最赚钱而且最有科研实力的企业里面想。
我想你才是真的不了解。
研发和科研是两个多么不同的事情。
|
回复[32]: 东京博士 (2006-07-13 00:18:32) | | 回26楼蓝方——
有一点看出来了。
东博说的是国内因为行政干预,科研战线上,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科技不能更多地应用到民间。而缺少生产第一线的配合,研究也不能更快更好地进行。
是不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
不全是,制度只是我说的一部分,我还谈到了国民意识,这是一个民族固有的东西,说劣根性可能不少人会跳起来,用爱国热血来自卫,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不是热血可以掩盖的,无论好坏,中国人只有看清了自身的弱点,而不是一味地完全把责任推到某个时期的制度才会真正开始进步。我这么认为的,否则根本不是热爱自己民族(我已经不爱“国家”这个词了,因为中文这个词太脏)。 |
回复[33]: 东京博士 (2006-07-13 00:22:25) | | 呵呵,最后再回一个阮博,我不否认你每天做的事情是日本顶极企业作不了,但是也就是这一步,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不仅做这一步,还包括其他阶段的东西,我说你不了解不是凭空说的,而是引用了你的一句发言,针对你的那句发言说的,抱歉,睡觉了。 |
回复[34]: 阮翔 (2006-07-13 00:24:19) | | "你骂我是汉奸不用母语思考我也认帐。对于先进的东西被骂汉奸我也依然接受消化,为我所用。"
我干嘛要骂你是汉奸。这事儿和汉奸不汉奸有什么关系?
反过来说,是不是因为我说中国的好话,所以你觉得话题变成了价值观的对立。
按照所谓“意识”的说法,您老这是意识先行的对话方式。
请扣紧题目,就事论事。这和您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毫无关系。 |
回复[35]: 东京博士 (2006-07-13 00:37:49) | | 讨论这个问题不在于说哪国或者那个人的好话坏话吹捧话,重要的是说实话,至少应该说自己认为的实话。
我在中国唯一很百姓地感觉到的先进之处就是花5元钱能从地摊上买到一部盗版的电影DVD,花10元能在音乐书店买到正版的DVD(据说是正版),而且制作和包装都十分精良,但是同样的DVD在日本起码要花3900日元。
当然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例子,其他的高科技的民族产业的东西或许我没来得及享受,或许我没那个国内的地位享受。
|
回复[36]: 东京博士 (2006-07-13 00:34:18) | | 我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力很差的,中国的卫星上天差不多有我这代人的年龄的年头了,但是我能实际感受到卫星上天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却是来日本以后收看卫星电视,开着日本车去外地有GPS不用担心迷路。
网上FF们骂日本造不出自己的飞机,可是据我所知,至波音767-300为止,日本参与的开发制造达到了40%以上,包括行驶在我们中国的航线上,我们有波音767或者7n7的40%性能的国产客机吗? |
回复[37]: 给蓝方女士 唐辛子 (2006-07-13 00:34:41) | | 陈某先生是我的老师,在几年前,我刚刚做母亲的时候,他教会我如何做网站。
下面是我的网站地址,欢迎来玩,“我家有女”栏目装有女儿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成长日记,“爱之旅程”里有网站的成长过程:
http://www.mii8888.com
另外,业余时间还办了一个BLOG网,以年轻妈妈为对象,绝大部分都是亲子日记,若有兴趣,欢迎来参加:
http://www.mii8888.net
顺便给陈某大哥:我这段留言是不是有广告之嫌了?55~~原谅,原谅~东洋镜明镜高悬。
还有:傍晚开始我的F盘突然嘎嘎作响,我保存在里面的所有照片,包括前天做出来的半个首页,全出不来了,
痛哭中~~~~~~~~~~~~~~~~~~~~~~~~~~~~~~~~~55555555555555~~~~~~~~~~~
我所有的心血啊~~~~不知道能不能修好?不知道如何修? |
回复[38]: 特别给亲爱的单样喜军 唐辛子 (2006-07-13 00:38:18) | | 我们在你的文章后面多有打搅,真对不起,请原谅,请多多包涵。
单样所说的问题,也是一直让我思索的问题。
|
回复[39]: 东京博士 (2006-07-13 01:09:11) | | 楼主打扰宝地了,从教育开了一次中日科技辩论的无轨电车,抱歉,打住。 |
回复[40]: 东博,我们继续抬杠下去 阮翔 (2006-07-13 08:14:46) | | "重要的是说实话,至少应该说自己认为的实话。"
很对,但是实话不代表真理。更何况只是“自己认为的实话“。
”我在中国唯一很百姓地感觉到的先进之处就是花5元钱能从地摊上买到一部盗版的电影DVD,“
如果这个真的是你唯一感到的东西,对不起,你对祖国了解太少太少。
”花10元能在音乐书店买到正版的DVD(据说是正版),而且制作和包装都十分精良,但是同样的DVD在日本起码要花3900日元。“
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实话,带着明显的价值判断。
第一,很多音像制品的正版在中国确实只有10到30人民币。一个DVD的成本和其中包含的内容的成本很多时候确实只有10到30人民币。事实上,在中国正版DVD的价格从10到150不等。确实在音响制品店中也卖盗版,但是20,30一盘的正版同样存在。难道便宜的正版不好么?
第二,日本一盘正版要3000到5000日元,请问,合理么?你算过么?在我们姑且认为他的
人工和版权费用是合理的前提下,这个价格也只在日本合理。其实,在日本同样可以买到1000多日元的音像制品。如果你看到了,不知道是不是也会加一句”据说是正版“。
我想这不是实话不实话的问题,而是believe or not believe。看到某种现象,首先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加给他一个价值判断。
“当然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例子,其他的高科技的民族产业的东西或许我没来得及享受,或许我没那个国内的地位享受。”
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不了解民族产业,又何必给他判断和结论呢?
“中国的卫星上天差不多有我这代人的年龄的年头了,但是我能实际感受到卫星上天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却是来日本以后收看卫星电视,开着日本车去外地有GPS不用担心迷路。”
上帝阿就保佑。
中国科技水平是很差,但是难道你在国内连天气预报也不听一次么?
“网上FF们骂日本造不出自己的飞机,可是据我所知,至波音767-300为止,日本参与的开发制造达到了40%以上,包括行驶在我们中国的航线上,我们有波音767或者7n7的40%性能的国产客机吗?”
40%这个数字是哪里统计出来的?能给个reference么?
关于日本和波音的合作,我很清楚。甚至三菱和川琦现在在为波音具体做那个方面的工作我都一清二楚。其实这也不是很难了解的事情,很多甚至是有点技术细节的部分在美国的学术杂志上都有登载。
问题出现了。
日本制作业尽管参与了飞机制造,但是他们是否真的能作飞机呢?答案是NO。而且,之所以三菱等企业和波音关系紧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希望有一天能够自己做飞机。不要说飞机,NASA里面的日本技术更多得数不胜数,美国上天的航天飞机里面很多部件只有日本能做。这当然很了不起。但是你能做部件和你能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是两回事情。
而事情又出现了另外一面,就是作不出来飞机是不是就是科技上的差距?答案也是NO。
飞机是系统工程和整个国家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还是绝对化的市场垄断产品。在空客和波音垄断成这个样子的情况下,独立制作飞机品牌,是否赚钱是一个问题。赚不了钱,仅仅证明自己能做飞机意义并不大。这和欧洲总是找中国发射卫星是一个道理。
你的很多结论本身我都是同意的。另外,FQ的无知和可笑也是当然的,但是反驳他们用同样偏激和缺乏理性思考的句子却是不合适的。
个人意见。 |
回复[41]: 回复[37]楼修硬盘 陈某 (2006-07-13 09:17:59) | | 修硬盘是很贵的。
去年我坏了一个,花了30万日元,数据全部修复。当然是公司出钱的。 |
回复[43]: 陈梅林 (2006-07-13 11:05:52) | | 我比较同意阮博和唐妹妹的观点。
出国以后,对一些自认为比未出国的有优越感的人不能苟同。大家都在同一块土地上长大,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别。
出国的人确实比国内的人长见识,眼界开阔,但这不能成为出国的人就一定优秀的理由。出国后很优秀的人本来就优秀。比如阮博东博,你们在国内就是人尖子,本来就很优秀滴。
再说,日本人也是到了工作岗位后才大长才干,大幅度提高的。在工作中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无论是谁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这个理。就像女人生了孩子后,她的保育水平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而不断提高和更新。 |
回复[44]: 陈梅林 (2006-07-13 11:16:14) | | 我女儿刚到日本时,差点被认为是来了个天才孩子——因为一句话不懂,数学全会做。数学的优势一直保持到高中,考进全县最好的高中,让周围的日本人好嫉妒。其实我女儿是个中等偏上的孩子,而且不努力,以前在上海也进不了全班前3名。
中国的教育方式固然有致命弱点,但肯定有很多长处。我始终这么认为。 |
回复[45]: 单喜军 (2006-07-13 11:16:39) | | 呵呵,看到我抛一砖头引来如此多的美玉,高兴高兴.....有关教育的话题,有关中日教育差距的话题,有关咱家孩子教育的话题,欢迎家有子女的朋友都来说两句啊。洗耳恭听。 |
回复[46]: 松树和百杨树 liyao (2006-07-13 11:35:48) | | 如果把成材的孩子(注意,必须是成材的孩子,而不是全部!)比喻成树的话。在日本可以成为松树,结实耐用。而在中国则可以成为白杨树,高大挺拔···。你说,松树好还是白杨树好!都好,那就看你想让他(她)成为什么样的···。 |
回复[47]: 单喜军 (2006-07-13 12:18:04) | | 呵呵,这个问题嘛,是个问题....我既想让他结实耐用,又想让他高大挺拔,鱼与熊掌哇... |
回复[48]: 也说两句 老三 (2006-07-14 00:38:55) | | 中国的教育好还是日本的教育好,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在日本企业的作用就知道了。靠脑子吃饭的人,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一下子就在日本的企业里混得有模有样,基本上没有可能。国内的教育是存在许多问题,可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现在才能让锅里有米、碟里有鱼、杯里有酒、有屋有车。所以,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再出来,实在不是坏事。 |
回复[49]: 单喜军 (2006-07-14 08:36:58) | | 三姐说的很对呀,这也是你成功的经验,我正在向你学习,让孩子在国内享受扎实的基础教育,然后再出来接受发达国家的“尖端教育”。打算是挺好的呀,不过还得孩子自己争气。 |
回复[50]: 关于プロジェクトx,听过一次节目制作人的报告,给大家说一下。 我 (2006-07-15 00:58:39) | | 那年头,周二晚上九点这一档,各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看家节目,只是对象要么是大嫂、再不就是小妞,就缺能拖住从公司下班的大老爷儿们的节目。
NHK觉得,一周里就数周二这天大老爷儿们在去酒馆泡的可能性最低,不能让他们回家后毫无目的地将频道拨来拨去,干等着22:00的News Station开演。虽然斗不过News Station,但21:00这个空档不能轻易放过。
这就是プロジェクトx诞生的背景。
这时,有人提出要去发掘那些似曾相识但早就被遗忘了的“故事”、那些主妇和小妞们所不感兴趣的“故事”,于是就慢慢地形成了プロジェクトx构想的雏形了。
从哪里找素材?节目制作班子采用了“扫荡战术”:去国会图书馆,把战后的报纸找来,挨份挨版地看新闻。大的、重头的都放过去,专找不起眼的中小News看,琢磨“故事”的分量,挑出候补,列成单子,再筛再选,在web上查关键词、追网页,找电话,寻当事人和知情人,挖掘背景和细节.....。
一集节目从起步到出台,前后要花三、四个月。他们二十几个人的班子,分成两个人一组,各自从查新闻干到出节目,一揽到底。就这么轮轴转,平均每组一年要出四集节目。现在回头看看,这样的节目制作本身就够一个プロジェクトx了。
节目的编排据说也走过一段弯路。开始的几集,他们请演艺界的名人出场助威,但是名人嘴舌伶俐,结果喧宾夺主,反而冲淡了节目想表现的艰辛“故事”。
通过摸索,很快就形成了后来固定下来的格式。由影视素材和旁白来展开情节,再穿插一些节目主持人的解说。旁白比较特殊,句式极其短炼,直白,让人觉得局面逼人。最后必有当事人出面来压场。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的当事人的形象间接地表现出“故事”里艰难的困境和人们质朴的努力。这是一种以拙取巧的修辞手法。
这个节目,在各个方面都有独创的部分,主题歌的流行也经久不衰。日本PTA全国协会每年都向学生家长提出问卷,让大家给电视节目排名次。在家长最想让孩子看的节目中,プロジェクトx连续四年名列第一。
这个节目的生命其实就是在于“故事”。当题材逐渐枯竭后,制作人员开始对“故事”进行“加工”,这就引发了社会问题,最后导致节目收摊。
这里有这个节目的全套目录。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7%E3%83%AD%E3%82%B8%E3%82%A7%E3%82%AF%E3%83%88X%E5%85%A8%E6%94%BE%E9%80%81%E4%BD%9C%E5%93%81%E3%83%AA%E3%82%B9%E3%83%88 |
回复[51]: 谢谢提供的资料 陈某 (2006-07-15 06:43:47) | | 我平时几乎不看电视,这个节目倒是看过一些的。甚至还想去买dvd。 |
回复[52]: 这个节目的问题 水双 (2006-07-15 08:21:07) | | 这个节目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画面相当枯燥。电视是要用动画来表现的,光靠几张老照片来拖时间,说教,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
回复[53]: 东京博士 (2006-07-15 09:38:07) | | 50楼说的很不错,的确如此。真实可信,似曾相识的自己的那段火热的年代的共鸣,这种节目与中国的文革时代的一些回忆题材的文学作品类似,以前的伤逝文学,牧马人到现在的毛泽东红烧肉菜馆等等都是这种效应,无需华丽的现代噪杂来哗众取宠,那样反而影响效果。 |
回复[54]: 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是 陈某 (2006-07-15 09:44:58) | | 讲丰田汽车创业的那集。
这就是日本精神。 |
回复[55]: 先做个记号 校长 (2006-07-15 13:41:07) | | 没时间看,有时间再来扔砖头. |
回复[56]: RE:也说两句 老三 (2006-07-14 00:38:55) 我 (2006-07-15 22:39:00) | |
> 中国的教育好还是日本的教育好,只要看看我们自己在日
> 本企业的作用就知道了。靠脑子吃饭的人,如果没有坚实
> 的基础,一下子就在日本的企业里混得有模有样,基本上
> 没有可能。国内的教育是存在许多问题,可是在基础教育
> 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现在才
> 能让锅里有米、碟里有鱼、杯里有酒、有屋有车。所以,
> 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再出来,实在不是坏事。
怎么连“锅里有米、碟里有鱼、杯里有酒、有屋有车”也和中国的教育有因果关系了呢。
你列出的一大堆“○里有△”,在日本这样的社会里是守法公民的本分,好像并不需要特殊的教育背景的呀。在这里生活达到“○里有△”的中国人确实不在少数,但是很多人出国时的学历水准也很低。
“在日本的企业里混得有模有样”,怎们也就无可非议地成了中国教育的成果了呢?这件事难道就不能作其他的解释吗?
比如:
1)尽管中国的教育质量一团糟,但中国人素质好、天分高,都能一下子就混得有模有样。
2)中国的教育水准是世界一流的,但在日本社会根本就得不到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凭着自己民族气概,硬是都混得有模有样。
3)尽管中国的教育的成果不怎么样,但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兼容性大,不管什么人都能混得有模有样。
……。诸如此类的解释,可以列出几十条几百条。
我不是说这些解释都能成立,也不是完全不同意你的结论。我只是觉得你的推导只不过是各种解释中的一个而已,并没有什么必然性。 |
东瀛路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