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某
>> 日常流水
字体∶
大
中
小
读《牛津笔记》忆复旦往事
陈某 (发表日期:2021-02-09 17:20:11 阅读人次:5782 回复数:0)
老朋友新出了一本书《牛津笔记》。收到签名本后马上通读了一遍,嗯写得蛮有意思的,本来想写几句读后感捧捧场,一看有好多大佬「倾情推荐」,那就算了,锦上添花是骏骏最不愿意干的事。事过半年风平浪静了,回到日本我再次打开《牛津笔记》,翻看书里回首八十年代大学生活的片段,情不自禁想起我跟力奋兄在复旦求学时相识相知的往事。
图片。1984,两个小伙子在复旦校园
算起来已是四十年前的陈年往事了。计算机科学系本科生的我不务正业地给大学校刊写了一篇千字短文,说的是我班余同学的故事:余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一本《英语成语大全》。校刊编辑大概生怕我抢了记者的饭碗,介绍我认识了新闻系的张同学,请我们两人合作深入采访借题发挥。结果校刊上发表了2000字的专访,每人得稿费2元。哈哈,我用这笔外快买了一本《辞海/文学分册》保存至今。
图片。当年的校刊和青年报
后来我把这篇稿子改了一下寄给《青年报》,朱编辑对此题材颇感兴趣,建议改成4000字的纪实报告。我又找到张同学,一起合作吧。这个活很难,说到底余同学的所作所为就是「勤奋」两字,哪有什么故事。一只鸡腿要熬成一锅汤,要加多少水啊。我写了一稿张写了一稿,彼此都不满意。但是从张的草稿里,我体味到新闻系学生的职业嗅觉和文字根底,顺便提一笔,他的硬笔字很有特色的。
《青年报》最后发了1000字,估计编辑也觉得还是干货比较良心。这时候张同学毕业实习去了《世界经济导报》,每期报纸都给我寄来。喜欢他的特色文字,就顺手剪报保存。去年回上海,还翻出一叠刊有他的文章的剪报。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一直保持通信联系,看着他主编《复旦风》杂志,即便用了笔名,他的文字特征基本上能辨认出来。那年代没有手机家里也没有电话,1988年他去英国留学,就失去了联系。
图片。张力奋主编的《复旦风》
1995年,我回到原单位办事,恰巧接到他的电话。他短期回国探亲还有拍片任务。于是我赶到他家见了一面,高谈阔论云淡风轻,他走了,又失去了联系。2001年,偶然在网上看到他的署名报道,我给他就职的BBC发了一封邮件找张先生,很快又联系上了。记得当时他用英文跟我交流,片纸只字三言两语,我曾经在一篇短文中感叹「没有久别重逢的激动,更没有推心置腹的交流,或许由于时差我们的思维辐射区域已经没有相交部分了」。其实我更多担心他的中文写作水平会不会从此退化。
图片。骏骏保存的剪报
我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2004年,他在伦敦创办「FT中文网」,2010年,杀了一个回马枪,以「FT中文网」总编辑的身份回到大陆(FT是百年老店英国《金融时报》的简称)。我非常欣赏他自成一格的人物专访「与FT共进午餐」系列,最为推崇的是彭定康和陈小鲁那两篇。东洋镜网站盗版过几篇,同学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正如网友四海跟帖说的:「怎样专访名人,是门大学问。西方记者写出这样的专访,不奇怪;以中文写作者,大部分专访都像凤凰的鲁豫女士一样,先把自己贬成一根粉丝,事先功课没做好就匆忙上阵,字里行间还要透露一股媚气,所以上面的文章可贵——不仅作者不卑不亢,而且写出了彭的神韵。」平视采访对象,说来简单写起来难度极高,张的「与FT共进午餐」专栏做了极为成功的文字探索。
图片。网络上流传的「与FT共进午餐」专栏
到了微博微信时代联系就方便了,可是我在东京他在北京,无缘再会。2015年,张主动辞去「FT中文网」总编辑,带着伦敦运回的3吨图书,回到复旦当教授。2017年,上海的申报馆旧址,我们终于又握手了。人生几十年一晃而过,点点滴滴都是回忆。张同学少了头发,多了学问,依然少年心。老朋友间的聊天很随意,谈各自的人生,家庭,海外经历,甚至复旦教授的待遇,众筹申报馆咖啡馆的回报。他十几年来苦心经营的「FT中文网」没有被封算是一个奇迹,我很想确认是否与有关方面有过沟通。申报馆一别又是数年,君子相交淡如朋友圈,相互记得偶尔点个赞算了打了招呼。他在朋友圈里的零星点评,显现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操守,理想主义的旗帜依然在心头飘扬,我们都是八十年代复旦人。
图片。2017年,申报馆
2020疫情大发,张滞留美国期间把2017年在英国访学三个月的经历,用日记体写了一本书,现实与历史穿插,中华和西方融合,这就是我面前的《牛津笔记》。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学色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值,但是新闻记者的敏感、碎片的拼接、回忆的点缀、文笔的流畅……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话语朴实没有故作华丽而喧宾夺主。有些细节相当有趣,仅举一例。他说,在英国参加过战地记者训练,采访时必须规避风险自我保护,所以养成了一个小习惯,到了咖啡馆或饭店,总要找一个靠墙或角落的位置那样安全。哈哈好像电视剧里地下党接头也是这样的。不多剧透了,对英国那点事儿感兴趣的,可以去买一本看看的。此书毕竟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所思所想,在当今的出版环境里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思想深度和国际视野的随笔。
2021/2/6 三千院
图文见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vSSkKs5atxpQlsOAR_v9sA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日常流水
2024年秋游八日流水账
微信十年:从共享油条到独食咸鸡
2024上海之自由与不自由
2024台湾之行流水账
有关于后事
朋友圈絮语之繁花
立此存照:1月1日都说了些什么
2023上海之变与不变
聊聊福岛水的来龙去脉
日本老公去世以后
我在脸书交了桃花运?
网游京都的五处旧居
雪夜闭门印禁书
朋友圈絮语之202301
我的幸运扑克
朋友圈絮语之七
冲绳七日流水账
朋友圈絮语之六
写给老胡
朋友圈絮语之五
朋友圈絮语之四
魔国的梦
落叶何必归根
朋友圈絮语之三
朋友圈絮语之二
东京奥运前后
朋友圈絮语
从"中古车"说到"车中泊"
你恨我爱的2020
读《牛津笔记》忆复旦往事
房屋外装修之工事篇
日常点滴——U盘之谜
房屋外装修之招标篇
魔都笔记
黄河东流
湘江北去
被封杀的隔离日记之终结篇
隔离日记
真的?假的?
想起了一碗荞麦面
#盛世备忘录#之瘟疫篇
胡说贸易战
外汇FX是一种怎样的理财方式
山东的味道
钱从哪里来的
越南柬埔寨八日游
不是八卦,全是真人真事
日式竞争之利弊
病国病事
拉面为什么这样红
养肉记
流落日本的唐僧遗骨
跨年度瞎扯
2017。美东,微信备份
回国散记2017
怡
2017,镜友在一起
【共产主义就在我眼前】之一
一个人步行去山中湖
做功课了。共产主义村
吃货的端午
棒冰广告
舍弃之道
云淡风轻
美国签证记
2016,微信备份
2015:悄悄回上海
2015,微信备份
巴黎的毒瘤----旅游随笔之一
谬论种种
马兰头/讲座/聚餐
大年初一,拿到了意大利签证
过年了,还是讲讲吃的
新年废话
晒晒新年吃的啥
山中湖 石割山 河口湖
乌镇: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赤城山
尾瀬散步
有失有得
从鎌倉到横浜
以勉强会的名义
游人啊,我也去了车山
行田古莲
今天,用手机拍的
澳大利亚,我来了
河津早樱
2014新春闲话
回家了
今天的红叶,鸟居观音
今天的料理会
航空秀
彼岸花,BBQ
周末,去海边度假
科长中招记
週末,千葉海灘,別墅
一日一餐?
四国三日游
芝櫻及其他
今天,风和日丽,BBQ
赏花,登山,温泉
筑波山,登山,賞梅,聚餐,溫泉
去泰国了
2013元旦,日光
2012上海行
2012,我的汉字
东京一日游
上海,2012
今天的红叶
又去日光了
去日光了
今天的料理会
伤胃小记
镰仓的紫阳花
今天,去八王子
去台场,见到一个名人
黑社会别来找我哦
泉会长
老板的司机
新年,又去爬山了
今天去了 高尾山
高津戸峡,草木湖
核阴影
涩谷的八公铜像
伊香保温泉/榛名湖/榛名山
秩父的红叶
日本人的工资
节目预告:白川郷
今天去站岗了
关于预设立场
成田空港半日游
去BBQ了
日本有没有中秋?
我看非诚勿扰
爬山去了
节电之夏
“中国”四日游
地震前后
小姨夫
新年淘旧货
新年散心(图)
告别2010
今日上野的红叶
诺贝尔研究
我看达人秀
北逃
去了2次海滩
两篇和足球无关的旧文
九州回来了,贴几张照片
今天满开的樱花
老年病?
虎年虎事
12/27看黄教聪书道展
乘飞机去看红叶
台湾随感(上)
多维易主了
台北街景(图)
有关选举
我的指导员
通钢不通
地基问题
绿坝是个好东西
似是而非
看看电视剧
旧文两篇
张承志的暧昧
2009上海流水账
喜欢折腾的同学
迪斯尼文化
我的1978
进出口问题
姐夫走了
今天又看红叶去了
我的1984
闲话校友会
奥运喽
炒股杂记
洛丽塔是谁
韩寒这小子
地震了
大柳川渓谷
昨天和今天的樱花
3万块订了一份报纸
奇案奇判
看电影:小津安二郎
我的2020(e版)
PACMAN
今天的红叶
今天的兰大校友会
贴几张北海道的照片
弄堂隔壁的花园
中秋唠叨
农儿走天下
白根山火山(图)
公司的私事
飘不走的歌声
到处能安即是家
我的1989
我的一次交通事故
旧文:在日本补牙
过年了
今天早上拍的:盘点花草
儿子升学前后
梦之上海
菜园聚会(图)
水乡周庄(图)
死板的日本人
自助餐
在日本生病
今天是9月23日
种向日葵记
走近浅间山庄
我的1976
我想杀……
计划与意外
平淡的日子
五月京都行
上海九日流水帐
流浪
春思
眼泪
饭碗
我的老板
偶然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