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台湾的各种新闻媒体中,当谈到两岸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以及谈到两岸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目前的两岸关系时,一些台湾的有识之士常常会引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诗句,并称其为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两岸首次会谈时所说的名句云云。
在我记忆中,此诗句乃出自鲁迅诗词,并且,当年廖承志副委员长在著名的致蒋经国公开信中也曾引述过。为此,我查阅到了1982年7月廖承志的公开信,在信尾廖承志如此写道:“……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聆听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信在当时对台湾朝野影响很大。面对大陆的主动出击,台湾当局则称此乃“共产党的统战伎俩,万不能上中共圈套”,并固守“不谈判,不接触,不往来”的三不政策,不予置论。那时台湾还处于戒严时期, 一般民众是不太能看到这封公开信的,但其内容却在港澳及海外华人之间沸沸扬扬广为流传,后也渐渐传入台湾。最后,台湾方面不得不由在美的宋美龄出面,也发表了一封《致廖承志贤侄》的公开信,以示拒绝“中共的统战阴谋”而告一段落。
至于“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诗句是出自鲁迅的何诗,诗的背景又如何,对此我的印象和记忆已模糊。正巧前些日子,我出差回上海,在上海家里的书橱中,我翻阅了熟悉而又久违的鲁迅全集,果然,查到了鲁迅《题三义塔》一诗,此诗全文为:
奔霆飞镖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重温鲁迅这首诗,得知尽管当时处在中日两国的交恶之际,但还是有如此一段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动人故事。
事情是在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在东三省策划发生了“9.18事变”,侵占了整个东北地区,翌年初,又在上海悍然发动了“1.28战争”。在猛烈的炮火下,闸北一带的许多民房被日军摧毁,在北火车站附近的一条普通弄堂—三义里也在激烈的战火中顷刻间被夷为一片废墟。当时有一只鸽子,在战争爆发时大概飞离了,战火一停,它又飞回原处,但此时主人的家园已只剩下残垣断壁,可能此鸽子还能辨别主人家的原址,它伫立在那疮痍满目的断壁上,望着袅袅的余烟,咕咕地鸣叫着,久久不愿离去,它一定是在寻找和等待它的主人,在战乱兵燹中,它的主人又在何处呢,想必不幸的主人或者不得不背井离乡逃难出走,或者已惨死在累累瓦砾之下。
此刻,有一位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人员,作为“服务团长”来到上海,在三义里的废墟上发现了这只因饥饿已飞不动的鸽子,极为怜之,便将它带回饲养。在西村返回日本时,还将它带回日本,精心喂养,并取名为”三义”。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西村还“期待生下小鸽子,作为日中友好的象征送回上海”。
一般来说,鸽子是禽类中最易饲养的,但遗憾的是,此“三义”鸽来到日本后,整日郁郁不乐,时常若有所思,最终不幸死去。西村认为这只鸽子是怀念祖国,思念故里,想念主人的“义鸠”,为此,西村及周围人在悲伤之余,将此鸽郑重埋葬,并将墓名取名为“三义冢”,事后出于对鲁迅的景仰,西村将此事的原委书信详告鲁迅,并希望鲁迅能赋诗。
鲁迅为了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精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同时,鲁迅还亲笔在此诗的字幅上写上了跋语:“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作为有七年余留日生涯的鲁迅,在诗中既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谴责,也期盼中日两国人民和睦友好相处。
鲁迅在此诗写成三年后的1936年去世。西村也在1956年去世,但在大阪府丰中市西村家的庭院中的“三义冢”,一直得到西村家后人的诚心供养。1986年,丰中市建市50周年时,丰中市政府将“三义冢”迁移至中央公民馆。200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丰中市又对诗碑进行修茸,现碑座周围四季常绿,精美的深红色大理石上镌刻鲁迅《题三义塔》诗篇的全文。今日“三义冢”已作为日中和平友好的象征,成为丰中市的历史文化遗迹。
长期以来,由于鲁迅的作品和书籍在台湾属“禁书”,因此一般人们不太熟悉鲁迅的作品,以至以讹传讹,甚至还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诗句认同为附和“中共统战”之用语。
鲁迅写下此诗距今已有71年了,70余年来人间沧桑巨变,战争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并没有忘却这首诗篇,“三义冢”还在吸引着今天的人们,因为,此诗还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今天中日两国间尚存在着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海峡两岸也还僵持对立。但21世纪的人类已更为进步、睿智、成熟、完善,惨痛的历史悲剧一定不会重演。鲁迅希冀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之精神,也将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实现。
(200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