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散文
字体∶
侨汇劵

龍昇 (发表日期:2010-05-12 08:53:19 阅读人次:4767 回复数:47)

  

  
在中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发行过五花八门的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糕点票、糖票、鸡蛋票、豆制品票、烟票、火柴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毛线票、工业劵及并不是按户口本发行的自行车票、缝纫机票……从柴米酱醋盐到针头线脑、历年历月、全国各省市发行的各种票证估计有数十上百万种。有些票证不是一张印刷的纸片,而是限量计在户口本、购粮证、副食本上的,比如你上副食店打了二两芝麻酱,售货员会在副食本上记明并盖章。有些票证是补助给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干重体力及危险工作的一些特殊的人群和产妇初生儿的,比如这种“高级知识分子补助油票”,俗称“高脑油”,比如还有种我曾受惠的“侨汇劵”,是发放给有侨汇的归侨、侨眷们的。

  
五十年代初,一是有海外封锁,二是国内有一种视接受外汇的人为吃剥削饭及与资产阶级划不清界限的观点和不正措施,使得侨汇逐年减少。侨汇不仅是归侨侨眷赖以为生的保障,也是新中国初期的外汇来源之一,它的减少引起侨委和国务院的重视,最后出台了保护侨汇和鼓励侨汇的政策和命令。侨汇来到了,但国家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棉油等生活物资是定量计划供应,归侨侨眷有钱了还是买不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出台了根据侨汇数额发给侨汇劵,凭劵可在华侨用品商店或指定商店购买一些紧俏物资和商品。侨汇票证似以福建省58年发行的为先河,全国性的发行是在“自然灾害”中的60年。

  
以北京为例,记得最早的华侨用品商店开设在华侨大厦内,相当一个小卖部规模。没多久,东长安街青年艺术剧院隔壁出现了正规门脸的华侨用品商店。在自然灾害最甚时,那里的商品是玲琅满目令人羡慕的,不要说国产自行车,进口手表也是有的,我在那里买到一双绿色胶底的白网球鞋,登在脚下很惹人注目。那侨汇劵是百元、五十元、十元乃至更小面值的一大张纸,上面印着不同数量的商品劵、侨汇粮票、侨汇油票、侨汇肉票等。可以撕下来单独使用。凭商品劵可在侨汇商店购买轻工业品,那些粮、油、肉等劵票则要去指定的粮店使用。记得最早去的是东单北路东的一家粮店,后来多了好几家,比如宣武区的虎坊桥粮店。那些侨汇劵票有时会根据当地供应情况增加些新品种,比如文革前不久的油票可以购买花生米,记得那回家里买了一小缸花生米,到红卫兵抄家时还有一半没吃完,充做破四旧的果实了。还记得那些侨汇劵在“自然灾害”时期不仅解了我们家人的困难,也帮了些亲朋好友左右邻居的小忙。

  
发行侨汇劵好像是侨委的一位女科长提出的建议,但就在福建发行首批侨汇劵时她却因此受到了批判和下放劳动改造。文革起,我从北京到了新疆,那之后北京和各地的侨汇劵好像废止了一段时间。文革终,侨汇劵又重新得以发行,那因建议发行侨汇劵而又受批判改造的女科长也被平反。那两年我在新疆乡镇邮局取侨汇时又得到了侨汇劵,但购买侨汇商品得跑到数百里、数千里外的喀什、乌鲁木齐去,因此得拜托跑长途的汽车司机代购。79年回到北京,发现在西单商场里开设了摊位更多物品更齐全的侨汇商店,比如有比一般商店便宜的进口“蛤蟆镜”,比如有最新款式的燕儿把加快轴凤凰自行车。

  
中国银行于1980年(1979年制版)发行了比侨汇劵更牛的简称为外汇劵的外汇兑换劵,它流通于各地友谊商店,甚至在普通商店也受欢迎。外汇劵比侨汇劵牛在它本身就可当作货币流通,牛在它可在友谊商店不必定量地购买粮油棉等物,还能买到属于最新款式衣服鞋子化妆品,比一般商店便宜地买到进口电视、空调器……

  
市场经济的导入和发展,物质丰富多彩了,侨资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国家对侨汇的依仗程度大大减低,全国各地的侨汇劵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陆续消失,外汇劵也于95年被废止。如今的人们只要兜里揣着人民币或信用卡,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了。侨汇劵和外汇劵在使用过的人脑中成了记忆,在票证收藏家的手中成了升值再升值的珍物。

  





Page: 2 | 1 |

 回复[31]:  吴卫建 (2010-05-12 22:57:14)  
 
  岂敢,岂敢。

  
俺幼年曾住外婆家,是亲戚家有里通外国。

  
当年俺爹曾在军队情报部门谋差,在那极左的年代,有海外关系是很不利滴。

 回复[32]: 全国粮票、地方粮票。票和票还真不一样 用户名() (2010-05-12 23:02:05)  
 
  二两、四两、四两

  
05/09/2010

  
14:12

  
方壶斋

  
每个周末都去超市买菜。超市都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地方。只要肯花钱,几乎没有什么买不到的。不过有的时候,有一些减价商品,商店也限制一下,说每人限购两份云云。

  
不知怎么,每次到这种有钱就有东西买的地方,我总是想起来当年使用票证的日子,特别是买米的时候。

  
经过那些年代的人都知道粮票,肉票,布票,油票、棉花票等五花八门的票。这些票的用途就是分配有限的商品给人民群众,保证每个人都有点。当然这是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村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我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粮食定量是每月30斤。这是我上中学的日子。上中学的时候,中饭和晚饭都回家吃,自然用不着我操心吃多少。偶尔吃多了,家里人会说:"看菜吃饭。"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我一个学生, 难免有让家里人担心肚子太大的时候。

  
那个时候只有早饭是自己在去学校的路上买着吃。我算好了,每天一斤,2-4-4的分配最合理,所以早饭常常是买6分钱一个的2两大火烧,加上3分钱一碗的白豆浆或者5分钱一碗的甜豆浆。馋了的话,就买一毛二的油饼。有的时候也买一两一个的芝麻火烧或者糖火烧。北京的糖火烧色香味具全。色是黑红色的,味道自然是甜的,但还有粘粘的口感。这时候得多花钱, 不过也是平常省下来的。 粮票则不敢多用。 不管吃什么,都严格遵守早上顶多吃二两的规定。

  
我独立生活,是到农村插队以后和以后上大学的时候。大学是军校,供给制管饱。插队的时候吃知青食堂,也不存在要算计粮票的问题。我现在竟然想不起来,我那个244定量法到底什么时候完全由自己实施过。不过我的确有印象,就是在31天的月份里,我必须使用在其他月份里抠出来的定量,保证那个月我有31斤的粮食。另外就是有的时候我也会超标,那就在下一顿里扣除。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粮票是哪年废除的,不经研究我真不记得了。我82年到83年在上海吃大学食堂,似乎是实行自己的2-4-4方案的时间,不过那个时候,定量比上中学的时候高了,不必太计较。85年工作以后吃教工食堂, 也应该有所计划,但是同时自己开伙做饭,应该不是每天算计的。总之后来发现手里积攒了不少全国粮票。在社会地位上,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高人一等。 走遍天下都不怕嘛。手里捏着宽大硬质的全国粮票,

 回复[33]:  房丽燕 (2010-05-12 23:28:33)  
 
  曾经有过几张外汇券,不知那和侨汇券是不是一回事儿。就记得拿着那几张票子,颇有些优越感。

 回复[34]:  雪非雪 (2010-05-13 00:04:24)  
 
  那时候,有个爱吹牛的男生常拍着衣袋说“哥们儿钱海海地,就是没粮票!要不,想吃啥就吃啥!”

  

 回复[35]: 我就用过食堂的饭票儿~~ 阿蓓 (2010-05-13 07:25:31)  
 
  我从7岁的时候就开始去食堂买早饭了~~~~回来坐在马路边儿上就开吃了,邻居回去都跟我爹娘说:快去看看你们家老二,坐马路牙儿就吃上了~~~~

  
其他的券儿们我都木有建国~~~~我还见过大洋~~~20多个阿霹雳旁浪的~~~~~

 回复[36]:  东京博士 (2010-05-13 07:51:23)  
 
  雪非雪 (2010-05-13 00:04:24)

  
那时候,有个爱吹牛的男生常拍着衣袋说“哥们儿钱海海地,就是没粮票!要不,想吃啥就吃啥!”

  
——————————————————————

  
东北没有换粮票的?比如上海的大街小巷都有外地女性游荡吆喝换粮票,很多上海人把当时的各种多余的(或者是故意省下的)诸如粮票烟票油票专用券之类的跟她们换鸡蛋塑料制品等等,所以这些人在上海百姓中俗称“卖蛋的小姑娘”。

  
为了烟票换鸡蛋,那时我还跟老娘闹了好几次别扭,我说这烟票是按户发的,要换也别把我那份额给代表了(那时GCD员就喜欢代表别人,家里也是),后来还是专管江苏地区烟酒类的老爸出面给我每月搞一条紧俏甲级烟才算摆平。

 回复[37]:  待于泥~ (2010-05-13 09:33:02)  
 
  后来还是专管江苏地区烟酒类的老爸出面给我每月搞一条紧俏甲级烟才算摆平。

  
-------------------------------------------------------------------

  
东博那时候就恁大的烟瘾?

  
开始我还以为正好相反,老人家要抽烟,你要吃鸡蛋.

 回复[38]: 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儿上茅房。 龍昇 (2010-05-13 10:11:48)  
 
  高级点心高级糖

  
高级老头儿上茅房

  


  
此乃“自然灾害”时期流行于京之儿歌,有时“老头儿”会被唱成“老太太”,茅房——厕所。那时买什么都要票证,但推出了不必票证得出大钱的“高级点心”“高级糖”。其实它们也高级不到那里去,就是不要票罢了。儿歌有讽刺推行此策并吃的起那些“高级”品的官员之意。为什么要“上茅房”呢?是诅咒能享受特权(不包括为了活命不得不忍痛买一两回高级品的老百姓)的老头儿,吃了高级品就窜稀拉肚跑茅房。

  


  
非雪也说了说那男生是吹牛。真“钱海海地”,不怕“就是没粮票!”那时粮票是可以高价卖到的,记得五毛钱或在高些可以买到一市斤粮票。而我们在新疆是计量单位是公斤,不用粮票可在维族老乡处买到粮食,比如未磨成粉的苞谷豆一元一公斤,磨好的小麦粉一元500克。而有富裕粮票的可以其从老乡那里换来鸡蛋。

  
房丽燕:小文中已写明外汇券和侨汇券不是一回事儿,我手头没有,你打“侨汇劵”三字古狗一下会看到许多的。

  
阿蓓幸亏活在没见过这劵那劵时代,否则的话,就你那胡吃海塞劲儿,早变猴儿了

 回复[39]:  东京博士 (2010-05-13 10:53:24)  
 
  我大学时代就抽烟,那个年代的祖国校园,抽烟,穿牛仔裤和谈恋爱被发现都是要受处分的(建前の話し)。现在想想,是不是有点像清教徒社会?真变态啊。。。。。

 回复[40]:  东京博士 (2010-05-13 10:54:50)  
 
  “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儿上茅房”,龙爷尽挑我熟悉的东西在勾引童年的回忆啊。。。

 回复[41]:  旅人 (2010-05-13 13:35:46)  
 
  


  
自己不知道国内何时取消的票证。看了有人拍的这张照片,才知道至少到1992年,国内还在使用粮票。

  
记得,那时在国内单位里,有一人被外派驻香港一年,回来,大家都去看,实际一是想看看那个人带回的大件,比如那时“直角平面”电视机就是一种稀罕之物了。二是想听听那人介绍的域外新闻。印象最深的是,听那人讲到香港公司食堂里吃饭的情景,有人想当然地问道“那里用什么粮票”。那外派归来的人不屑一顾地说,“什么粮票,香港人吃饭只要钱,根本没有粮票这一说”,瞬时那一屋子人都沉默了------

  
在那个时代,谁也无法想象没有票证的社会,然而转眼之间,那种票证的话却又成了天方夜谭。

  

 回复[42]:  东京博士 (2010-05-13 14:06:13)  
 
  上海在失去粮票的过渡期,购买大饼(3分一个)油条(4分一根)时都需要半两粮票,但不少摊头上曾经可以用加1分钱来取代半两粮票的。

 回复[43]: heiheihei 阿蓓 (2010-05-13 22:48:12)  
 
  龙爷爷,hehe,我爹自我打小儿的时候就说我们家臭老二天庭饱满地个方圆的,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形容人家乾隆爷的,我还傻高兴哪,我爹就偷笑,说是好词儿;我娘直接说:意思是说你胖~~~~~~

  
龙爷爷我今儿早上吃汤面了,买的日本乌冬面,我把面给吃了,汤给倒了~~~

 回复[44]: heiheihei 邓星 (2010-05-14 02:15:20)  
 
  亲爱哒,哪有人能吃到额头都方圆起来的。。我昨晚去吃了日本人中华料理店做的生煎包,

  
哈哈,完全是把小龙包煎一煎拿了出来。。还说是上海师傅和起面来做的,根本不对哦。因为

  
那家店就在我楼下不远处,地方宽敞,本来想如果还可以那多好,可惜不是这么回事。。

 回复[45]: 不好吃啊? 阿蓓 (2010-05-14 11:21:24)  
 
  我说亲爱哒,您以后带上照相机吧,这不是成心馋我呢么?我今天算是完了,早上吃了一包乌冬,中午出去自助,一共吃了4大盘儿,把我对面儿的朋友看傻了,因为我每盘儿都冒尖儿,最后一盘儿还吃了炒面,米饭,炒蘑菇什么的;第4盘儿是水果,吃的我抱着肚子出来,都坐不下,一直走;我突然发现炒花枝很好吃~~~~~还有炸鱿鱼~~~~

 回复[46]:  邓星 (2010-05-14 15:30:26)  
 
  亲爱哒,这么不正经的东西你也会动心么? 嘿。昨晚我赶紧跟同去的日本人解释,

  
”生煎包可不是这样的哦,生煎包的皮是发面,做好就下锅煎,上海的街头大众小食,

  
历史悠久,很好吃哒,,”

  
瞧瞧,我多紧张上海的面子啊。。

 回复[47]: 哎呀~~~` 阿蓓 (2010-05-14 22:50:49)  
 
  亲爱哒:我这人还算有自知之明哒,自己不乐意开火,那各么就不能太挑剔了对伐?所以我就吃,吃什么都比较开心;只要不是动物们的手和脚,那我实在不能吃~~~~~

  
您别了,您把上海的面子给包点儿馅儿吃了吧,还填了肚子,实惠~~~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散文
    花如云,花似海 
    摘酸枣儿 
    酸枣面儿 
    一个比一个小的岛 
    花、泪光闪闪、芭蕉布、岛呗 
    侨汇劵 
    香烟牌子或洋画儿 
    我师傅(四) 
    我师傅(三) 
    我师傅(一) 
    标兵 
    金子美铃纪念馆 
    倒退儿 
    图钉和数字 
    银卡 
    刀郎 
    读《流年絮语》 
    山王公园/日吉神社 
    白蛉子 
    草蟞子 
    伊拉克蜜枣 
    阿尔巴尼亚香烟 
    水妞儿 
    一天 
    天草三老 
    芦屋夫人 
    碗面碗饭端出大学生  
    年迈年轻年少  
    卤煮火烧 
    炒肝儿 
    京剧和卡拉OK之间的沟壑  
    棋盘街 
    向 导 
    买卖提的依谢特 
    大 妹 
    来啥运动都不怕 
    拂 爷 
    砍 爷 
    侃 爷 
    警察与囚人(下) 
    警察与囚人(上) 
    一日流水 
    说黄与打假 
    《东洋镜》周年有感 
    打麻将 
    墨 宝(四) 
    墨 宝(三) 
    墨 宝(二) 
    墨 宝(一) 
    博一客,呼唤风桑 
    这是深圳吗 
    寄《东洋镜》及诸友 
     划 拳  
    吹破天即是骗 
    新宿 渋谷 
    喝 酒 
    这两天 
    采夫妻乃苗家女 
    搗練子  耕农偶拾 (不是龍昇作) 
    常回家看看  
    今夜月亮否?我这样过节: 
    1980年初来日 
    农三师(下) 
    农三师(中) 
    农三师(上) 
    抽 烟 
    算 命 
    差一点儿死亡的感觉 
    大舅八十一 
    镀金的二哥 
    我的1976 
    侨辈儿 
    屁话 
    马桶 
    荠菜马兰头 
    母女风筝 
    闯入台风眼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