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大
中
小
穷人的口味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7-09-19 12:01:29 阅读人次:4153 回复数:31)
穷人的口味
吾 丁
穷人的口味重。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个穷国。中华料理享誉全球,就是因为其口味重。够味道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重油,重盐,重辛辣等等,总之口味很重。其他的穷国的食物,也较富裕国家口味重,毋庸赘述。
从中国国内范围来看,北方和内陆穷一些,其食物的口味就更重一些。穷人之所以被称之为穷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食物之匮乏。食物缺乏,成为追求口舌之快的最高理由。盖因平时不能果腹,每遇节日年关,就要极力铺陈,将对食物的追求发挥到极致。东北人,华北人,西北人重油盐;川人重油盐且麻辣,两湖赣人重辛辣,总之都是口味极重的食物。平时吃不到,待到有机会便要将食物处理得越发浓缩和强烈,尽量在肠胃中留下较长的回味,非重味不足以解馋,非重味不足以过瘾,非重味不足以消弭平时的饥饿与煎熬。“吃一顿好吃的”,是一个普遍性的梦想和追求,因此,美味的食物就成了一个富足的象征,一个贫穷生活中值得夸耀的标志,对于大多人来说,也成了一种“安慰贫穷”的手段。
同为中华料理,淮扬菜(包括上海菜),广东菜之类,就相对清淡得多。从历史上来看,东南和南部沿海,一直是中国相对富庶的地区,一般来说,这些地区没有严重的食物匮乏。因此,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对于果腹的基本要求,而产生一些高级的追求。近代以降,中国在文化领域以及政治领域里的杰出人才,南方普遍多于北方,就是因为他们基本不担心食物之忧,而有精力从事食物以外的追求。革命家往往出自口味很重的穷乡僻壤,不在此列。
广东菜里的客家菜,比正宗的广式菜口味重一些,这也是因为客家人本身是从北方迁居而来,与本地人相比,相对贫穷一些的缘故。
到今天为止,中国人(汉族人)的几乎所有的节日,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食物的追求这个层面上,节日一到,大吃大喝。除了吃喝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文化内容。每到节日,酒楼茶肆座无虚席,大家呼朋引类,尽情喧哗,飞壶流觞,不醉无归。文化机关,比如电视台,也开始勉为其难地制作一些“文化”含义的节目,但是这些虚假的文化节目,本来就不是中国人节日主题的应有之意,基本上属于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其粗制滥造,当然在所难免。汉族人在音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本民族创造的音乐节目基本归于垃圾一类;品质稍高一些的音乐节目,基本都取材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成就,而一旦经过汉族人的修改,即变得不伦不类面目全非。所以,一般认为,一台文艺类的电视节目,往往无法达到节目制作人的创作目的,也无法引起一般大众的共鸣。另有制造粗劣之大屏幕电视机,图像模糊,看似群魔乱舞,声音嘶哑,闻如半夜鸡叫。当是时也,则令人痛感造物主对我中华民族虐待之甚,每每生不如死。
中华料理之美味,无可置疑。但是有一点应提起注意,那就是,中国菜的美味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吃”。一旦把文化内容加诸“吃”之上,则立刻变得令人无可忍受。最明显的例子当属粽子与月饼。
前者本来是为了纪念先人的义举,而后者则有些民间传说的诗意。无论是纪念还是浪漫,当“吃”的外衣掺入了“文化”的内涵,这时的中国美味,即变成一种莫名奇妙的低劣食物,甚至超出了“食物”的范畴。我至今不了解粽子和月饼到底是谁发明并流传,并非常疑惑为什么如此难以下咽的食物还在继续流传不休。
退一步说,粽子还算可以接受,盖因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尚不至于破坏其起码的味道。而月饼,则应该拉出去枪毙,死有余辜。难以想象,一个拥有8大菜系,经典料理数不胜数的民族,会制作出如此非人类的食物。比之于月饼,把水泥,铁粉,橡皮,纸浆,沥青搅拌在一起,味道或许还好一些。
让穷人吃饱,功莫大焉。可是不要让他们想到文化与浪漫。尤其不能让他们把文化与浪漫与他们的食物结合在一起。一旦他们在吃饱了以后想到了文化与浪漫,那真是最大的不幸。其结局就是类似粽子或月饼的成就。粽子投入水中,鱼儿们吃了,还可能暂时忘却了屈子;而月饼,即便给嫦娥的兔子吃,兔子也要把它一脚蹬下月宫,如果碰巧的话,砸在发明月饼的人头上,算是为民除害。
2007.8.31
Page:
2
|
1
|
回复[31]:
这里也提到月饼,请参考。
自带板凳 (2009-10-15 22:21:09)
〉〉比之于月饼,把水泥,铁粉,橡皮,纸浆,沥青搅拌在一起,味道或许还好一些。
〉〉月饼,即便给嫦娥的兔子吃,兔子也要把它一脚蹬下月宫,如果碰巧的话,砸在发明月饼的人头上,算是为民除害。
——我也太损了我!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