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伟大的赞美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7-08-25 22:33:00 阅读人次:2168 回复数:2)

  

  
现在,让我们怀着愉快而崇敬的心情,来欣赏亨德尔这首伟大的赞美——《弥赛亚》。

  
弥赛亚属于什么音乐形式呢?它既不是纯粹的声乐曲,也不是歌剧,也不是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事实上,弥赛亚是由52段曲子组成的一部庞大的音乐作品,有合唱和独唱等声乐曲,还有两段短小的交响乐。其主题是歌颂神。这样的宗教音乐叫作清唱剧——oratorio。

  
作曲者亨德尔,本来的名字叫格里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与巴赫同年出生的德国人。年轻时周游意大利开始歌剧的写作生涯,后来去英国,并在42岁那一年归化英国国籍,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叫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的英国人。因其音乐方面的卓越成就,德英两国争相将其引为同胞,吾辈与其国籍无关,只管欣赏其伟大的赞美好了。

  
1741年冬,56岁的亨德尔即将去爱尔兰演出,出发之前有一段空闲时间。这时,他的一位朋友,查尔斯.詹宁斯找到他说:“我经过认真地思考和综合,摘录了一些圣经章节,以其为宗旨加以编写,作为歌词交给你,请你给它谱曲,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这位詹宁斯出身富家,在很多领域颇有造诣,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圣经研究者,同时又十分推崇亨德尔的音乐天才,他找亨德尔来写这个作品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亨德尔接过詹宁斯的圣经摘录,开始埋头创作,24天以后就写完了整部《弥赛亚》。他带着新作品去了爱尔兰,1742年4月,在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他把《弥赛亚》搬上舞台,立刻在爱尔兰得到了狂热的欢呼。

  
殊不知,回到伦敦以后,等待他和《弥赛亚》的,竟是一片倒彩。连詹宁斯开始也觉得他的作品不尽人意。尤其是当他得知亨德尔24天就写完了《弥赛亚》时,大惑不解:“我准备让你用一年时间,踏踏实实地写一部作品,没想到你只用了24天就仓促交差,以后我再也不给你提供素材了”。

  
此时的英国人不接纳《弥赛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颂上帝的作品,怎么能在普通的歌剧院里演唱呢。在这个类似“亵渎神灵”的指责下,《弥赛亚》很长时间一直得不到正面评价。亨德尔倒是没有气馁,从初稿完成以来,他一边修改《弥赛亚》一边上演,直到1751年,才最后定型。所以《弥赛亚》有很多版本,一般的演奏着都要说明自己的演奏参照哪一年的乐谱。

  
最初的大众偏见,并没有长久地遮盖这部伟大作品的光辉,《弥赛亚》一直在各地上演,并渐渐得到好评。尽管在1742年初时,《弥赛亚》没有得到接纳,但是到了1743年,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转机终于来临:英王乔治二世听了《弥赛亚》,当即赞赏不已。当他听到伟大的《哈利路亚》合唱的时候,竟然情不自禁地起立,并以站立的姿势一直听到合唱结束。因此而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听《哈利路亚》合唱的时候,听众都要起立,表示对上帝的无限赞美,同时也表达对作曲家和演唱者的最高敬意。

  
从此以后,《弥赛亚》开始堂而皇之地成为伟大的赞美而被众人追捧,以其充满圣灵引导的颂赞,恢宏的气势以及完美的音乐结构,独树一帜,傲视群侪,成为宗教音乐里的一颗明珠。

  
《弥赛亚》不是叙述耶稣完整生平的作品,他的内容由三大部分(主题)组成。即“救世主诞生的预言和圣诞”,“受难与复活”以及“永远的生命”。这三个部分,以众多的演唱形式交叉进行,包括合唱,独唱,以及器乐曲。独唱部分又采用了从男中音到男声最高音(countertenor 和treble)的几乎所有声部,而且随着作品的改写过程,亨德尔所安排的声乐部分不尽相同,有的版本包括他给偶尔碰到的歌唱家而写的唱段,有的则没有这些唱段。虽然这些独唱曲也都是精彩绝伦的唱段,限于篇幅,本文着重介绍合唱部分。

  
即使对整部《弥赛亚》不熟悉的人,也可能听说过《哈利路亚合唱》这个名字。这是整部清唱剧的核心和高潮。无论从宗教音乐的角度或是从普通的古典音乐角度来看,《哈利路亚合唱》都当之无愧地是最杰出的合唱曲之一。它出现在弥赛亚第二部分的最后,是对第二部分主题,即耶稣受难的痛苦追思之后,转到对救主复活升天的赞美和歌颂,用完美的和声和雄壮的气势,唱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king of kings, lord of lords),并成为“永远的王”(And he wi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这个主题,最后在同声颂扬“哈里路亚!”(赞美上帝!)的歌声中到达整部作品的华彩。从鉴赏的角度来说,《哈利路亚》可以单独成为一章,这里且不去说它,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合唱。以下叙述所采用的曲目序号,以1751年版本为基准。按照这个版本,第一部分有19段曲目,第二部分有23段,第三部分有10段曲目。

  
第一部分的第12首合唱曲。

  
这段合唱曲的主题是预言将有一个救主为你们降生。歌词引自旧约《以赛亚书9.6》。讲到耶稣降生,一般都会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新约的章节,但是詹宁斯却引用旧约来表达耶稣的诞生的信息,这是他作为一个圣经研究者的不同凡响的天才所在。表面开起来是预言,实则道出了耶稣作为救主的真谛和他的恰当的身份。

  
合唱的前半部分的内容是“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这前半部分,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从亨德尔的笔下流淌出来的“口口相传,奔走相告”的场面,一开始就是四个声部不断地轮唱,一波接一波,一轮接一轮,让人切身感到,在不同地域与不同的种族之间,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语言来传达美好信息的情景,生动传神,如在眼前。在长久的、大范围的奔走相告结束之际,藉着一声:“and His name shall be called”(他名称为),四个声部立刻转入同声的赞美:“Wonderful! Counselor! The Mighty God, The Everlasting Father, the Prince of Peace” (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整段合唱在天人合一的和谐声中安静地结束时,仿佛有一种奇异的来自天上的安慰和盼望,充满在你的心中。

  
第二部分前半部的三首合唱,第22-24号。这三首曲目是连续唱的,它们所表达的情绪,跟第一部分那一段洋溢着盼望和安慰的合唱截然不同。其共同的主题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但是每一段主题又不尽相同,歌唱难度相当大。

  
第一段22号,在沉稳肯定而又舒缓庄严的音乐烘托中,众人齐声唱出“Surely! Surely!”(诚然!)的心声。这个“诚然”指的是“他诚然担当了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这个“诚然”,以极为肯定的旋律齐声表达出来,然后引出后边的歌词,气氛是舒缓而沉重的,带有深刻的反省的意味。“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以赛亚书53:4-5)。歌词的内容极为沉痛。有人说这一段合唱是弥赛亚中最“激烈的”一段,其原因不在于旋律的表面,而恰恰在于,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内心的哀伤与悲叹夹杂在一起的复杂而炽烈的情感世界。最后一句“the chastisement of our peace was upon him”,虽然在表面看来,平缓地渐弱,但是,正是这种貌似平静的表现,其中所蕴含的内心交战,使人感到的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焦灼,悔恨与悲叹的激烈的情绪。

  
进入下一段,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一种不和谐的音节,带给人一种心里的不安和自责感。这一段只重复一句经文:“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这一段的乐曲特点,有音乐家称之为“十字架音形”。即,一个声部用平缓的音调唱出“and with his stripes we are healed”,另一个声部在唱出“and with”之后,“his stripes”从很高的音域猛然跌落,形成巨大落差,两个声部交叉出现,其形状正如同一个十字架。他所传达出的不稳定的情绪,如同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恩人突然永远地离去之后,才猛然醒悟自己对他的亏欠与背杵,并由此引发出内心的愧疚和悔恨。

  
到第三段,进入一种悲伤过去以后的“反省”阶段。“我们都如羊走迷,个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他身上”(以赛亚书53:6)。这一段以快板出现,乍听上去,节奏欢快曲调高昂,仿佛众人沉浸在快乐的情绪中陶然忘我。仔细听起来,“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总在回旋不断,你终于明白了“have gone astray”不恰恰是这种不断在原地打转的回旋吗。它所要表达的,不正是这种偏离了神的道路以后的迷茫和不知所处的疑惑吗。亨德尔用这种听起来欢快的旋律给了众人一点安慰之余,却传达给他们更加沉重的信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到他身上”,这个信息仍然以平静的乐音结构结束,其余音却长久地萦绕,敲打着我们沉睡的心。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合唱,是一种总结式的赞美。歌词取自〈启示录5:12-14〉“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

  
在经过了前面的受难和升天的背景之下的痛苦悔恨之后,我们终于听到了高亢,和谐,潇洒漂亮的颂赞。这一段的中心就是赞美,它与《哈里路亚合唱》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号角和鼓声的背景下,轮唱,齐唱以及同声合唱,不断重复,不断吟诵,赞美那高坐在宝座之上的以及那被杀的羔羊。

  
真正的结束曲是用“Amen”一个字作为歌词而写成的一段合唱。这段合唱就叫《阿门》。这个字的意思是:“确实如此”“恰恰如此”“是这样的”。显而易见,用这个字作结束,是为了总结以上所有表达的情绪,对救主诞生的盼望,对耶稣受难的哀叹以及对永生王的高声赞美,都引发众人的共鸣和深深的感叹:“确乎如此!”。最后,在高亢明亮而同心合一的歌声“Amen”中,弥赛亚全曲辉煌地结束。

  
从14世纪开始至16世纪结束的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期间,欧洲的文化,在古典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而音乐,这人类文明里最灿烂夺目的明珠,从稍晚的17世纪,才开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音乐的巨匠从这时开始不断出现,为后代留下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督教音乐,几乎每一个古典音乐巨匠,都曾经创作过杰出的以圣经为蓝本的音乐作品,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中,亨德尔的作品,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弥赛亚》,可谓独树一帜,完美无瑕。

  
我赞同某些欧洲的音乐评论家对于“古典”的解释,即认为“classic”这个词本身包含着“古代的”与“典范的”两层含义。“古典”的真谛,在于重视感官的美,以及对美好的事物外表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古典音乐的美,就如同我们身处高山大海或鲜花盛开的原野时,伸展双臂,自由呼吸,那种天人合一的舒畅与平和,自然与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古典。古典不是古板的,而是活泼的;不是禁欲的,而是开放式的感官刺激。从这个角度说,有些评论家认为只有莫扎特是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倾其一生追求声音之美;而勃拉姆斯则离古典精神最远——他自以为用沉重的典雅和古板的严肃压制了某些魔鬼的诱惑,殊不知他压制的恰恰是古典的活泼的美。用这样的标准来欣赏亨德尔的《弥赛亚》,我们也可以说,这部作品所传达给我们的,乃是一种仿佛从天而降的宁静和赞美,无论是独唱还是合唱,人声与乐器的声音,始终处在一种类似天人合一的和谐之中,带给人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舒畅和享受。

  
这样一部宏伟的巨作,亨德尔仅仅用了24天就完成,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成就。尽管他以后一直修改,但是其雏形就成形于这24天之间。我们不得不感叹,如果没有一种奇异的力量在冥冥之中相助,如此宏大的作品如何能够完成。圣灵的力量,让我们敬拜不已。此后,弥赛亚传遍世界,历久弥新,成为绝响。这同样令人感慨,世上的君王,无论曾经多么威武桀骜,无论多么不可一世,但是终究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更无法让人永久地纪念。他们很快被人遗忘,甚至在其身后遭到詈骂和羞辱。但是,只有上帝,这永远的君王,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着我们;配得赞美的君王,聆听我们的赞美。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2007.7.12

  




 回复[1]:  万景路 (2007-08-27 21:01:34)  
 
  阿门!圈阅过了.真TMD佩服局长的博学.

 回复[2]: 阿门!景路说话了。 我是局长 (2007-08-27 21:23:47)  
 
  我博学,你多才。还不行么?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