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7-05-15 22:29:50 阅读人次:2425 回复数:18)

   

  
对于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来说,仅仅听唱片是不够的,音乐厅里的乐声是更为美妙的精神体验。唱片与音乐厅的音乐相比,前者是在录音基础上的精心制作,而后者则是现场感十足的精神融合。许多大师级的音乐家、指挥家,在重视演奏的同时,也非常在意唱片的加工制作。卡拉扬就对唱片的制作非常挑剔,常常亲自监制唱片的加工。所以听唱片,当然可以欣赏到完美的音乐,从和声到每一件乐器的音色都完美无缺;而在音乐厅听现场,则妙在全身心的投入和融合。必须承认,我们更习惯欣赏唱片的音响效果,偶尔去一次音乐厅,我们反而会觉得有些“不适应”,听不出层次,贝司不够低沉,弦乐不够明亮,小喇叭的声音太突兀,吉他声音太轻等等,但是音乐厅里的那种现场感,那种“活”的感觉,却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说来惭愧,来日本已逾八年,我去音乐厅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几乎都是承望我的一位学作曲的朋友赠票,才有幸感受到现场音乐的妙处。不是自己舍不得花钱,而是觉得东京的音乐会实在太多,想听的话随时可以去,苟且加上懒惰,所以多数也只是听听唱片聊以自娱。不过有时候,顶尖级的大师的音乐会也确实让我望“音”兴叹,上次三大男高音来东京演出,我打电话询问票价,普通的票早已售磬,我斗胆问了问尚存门票的票价,原来是六位数。给我赠票的这位朋友在东京桐朋学院大学留学,那是大名鼎鼎的小泽征尔的母校,其学生交响乐团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我听过他们两次公演,十分受用。我最感谢他的一次,是他邀请我去听布拉格来的一个八重奏团的演出,给我在东京的生活留下一个闪亮的回忆。那天他们演奏的曲目是舒伯特的F大调八重奏,我对这个曲子不熟悉,听起来才知道它有六个乐章,舒伯特的魅力在管乐和弦乐的交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捷克的艺术家是绝对的一流,这在欧美也是被公认的,能够在东京听到他们的舒伯特,真是一大幸事。缘此,后来我专门买来了由DENON公司录制的CD,是柏林室内乐团演奏的,中提琴是一位日本人。每次听到这张唱片,我就会想起听那个布拉格八重奏团演奏的美妙夜晚。

  
大学时代,我在上海音乐厅里听过一次交响乐,时间久远,不记得曲目了,只记得管乐的声音好刺耳,大概是因为乐器质量不好的缘故。听起来又刺耳又唐突,印象不太好。说起乐器,我一直为自己没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深感遗憾。不过话说回来,我生长的地方和年代,能够健康长大成人已属不易,哪里敢奢谈什么艺术修养!我小时候曾经因为营养不良住过医院,想来令人唏嘘――怨谁呢,总不能怨父母吧,他们所经受的苦难又向谁诉说呢?他们把我拉扯大,我一直满怀感激。但是我也因此落下一个毛病,除了逛书店以外,特别喜欢逛乐器店。看着那琳琅满目的乐器,想象着他们所发出的美妙声音,也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遗憾有了些补偿。碰上有人试奏,我会满怀欣喜地欣赏一番,迟迟不肯离开。

  
90年代初,我在广州听过现场音乐会,是在人民北路的一个剧场,那里好像不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厅。听过一次一位香港来的年轻女小提琴家的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协奏曲,一次纽约大都会演出团的独唱音乐会,出国前几天还听了一次作曲家田歌的作品演唱会,那次有幸见到了男高音吴雁泽先生。总地说来,因为那里不是专门的音乐厅,对声音的处理当然不如专门的音乐厅来得细致和升华,良马也需配好鞍,艺术家也需要有更好的设备和环境来帮助他们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比如在广州的那个剧场里,用麦克风扩音,则完全欣赏不到歌唱家“肉嗓子”的功底,而不用麦克风,又因为没有相应的设施而使他们的声音略显苍白。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帕瓦洛蒂的穿透力,所以音乐厅的回音共鸣设施就显得更加重要。

  
最近,我又去了一次音乐厅。那是我居住的台东区的合唱同盟的定期演唱会,房东老太太是其中一个合唱团的成员,她热情相邀,我欣然前往。演唱会在台东区的石桥纪念大厅举行,那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厅,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不算太大的舞台后方有三组巨大的管风琴用的风管。音乐是欧洲古典文化的代名词之一,所以,以古典音乐的最古老的乐器管风琴为标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一点,三组风管造价相当昂贵,据说国内这种档次的音乐厅只有一家而已。除了舞台,整个大厅内部墙壁和穹顶的设计都是浑然一体的,这些设计,保证了演唱者的声音可以以最好的状态传递到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去的时候,正轮到一个叫做“钟之音”的合唱团在演唱,7女6男,全是平时的装束,看上去实在不象是有档次的艺术团体,然而一开口,仍然让人感到他们的训练有素。几个声部一丝不苟,加上音乐厅的共鸣效果,仍然传达出合唱的魅力。曲目中有我早在上初中时就已经很熟悉的《海滨之歌》。它的节奏是四分之三拍子的,有很强的起伏委婉的感染力。每次听到三拍子的节奏,我都会深深地感叹,这种或深情婉转或跳跃活泼,同时又不失高贵的节奏,为什么被中国的作曲家如此地忽略呢?我的脑子里搜索着我所知道的中国歌曲,三拍子的节奏少得可怜。《洁白的羽毛寄深情》、《漓江行》、《月光下的凤尾竹》……太少了。

  
听着那熟悉优美的旋律,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宿命论般的惶惑在心头涌起。其实,从小时候我就知道许多外国名曲,但是无论如何我知道的美国歌曲也要比日本歌多,而且大学时代,我朝思暮想的是要去美国,然而,在命运的拨弄下,我东渡扶桑已逾8载了。如今我坐在东京这个音乐厅里,聆听一个由普普通通的日本人演唱这首歌,恍若梦中一样,不知身在何处。

  
参加合唱节的合唱团几乎都是普通的市民,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大多服装整齐,仪态万千。比如那个“钟之音”,男女各占一半已算少见,多数是女生合唱团,有的零星掺杂有两位男士。声音虽然不是歌唱家的水平,至少他们是认真排练过的,尤其可贵的是,他们演唱的曲目取材之广泛,让我很受启发。因为在合唱作品中,宗教曲占有很大的分量,这次有好几个合唱团是专门练习宗教曲的。圣母颂和其他宗教曲都可以听到,其中有一首莫扎特的《Ave Verum Corpus》,我曾经在教会的礼拜时独唱过。上野学园大学音乐学部合唱团是唯一一个专业性质的合唱团,合唱团70人左右,清一色女生,管弦乐队也以女生居多。演唱的也是一首大型的宗教曲:《主的教诲》。科班出身,水平毕竟高出一截。其他的曲目就是日本作曲家的作品以及日本的民谣。

  
95年前后我回国时,看到过电视上的一个歌咏比赛。合唱团都是老年人组成,比赛的地点好像是一个会堂。背景是一块大红绸子,伴奏就是一台钢琴。加上电视机色彩不协调,总是红彤彤的一大片,好像置身革命的年代。全然没有欣赏艺术的气氛。但是出于兴趣,我还是听了几个参赛合唱团的演唱,奇怪的是,每一个合唱团唱两首歌曲,都必不可少的有一首为伟人的诗词谱曲的歌。我不知道是否规定每个参赛队伍都必须这样,因为我实在没有兴趣全部听完,只是觉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合唱曲目的选择,体现着一种精神的活跃程度。不是说那些诗词不好,问题在于,在谈到合唱时,如果我们只知道“我失娇杨君失柳”或者“钟山风雨起仓皇”,艺术的范围是否过于狭窄?而眼前这些普通日本市民的合唱队,水准另当别论,起码她们的选择是纯艺术性的,而且艺术的视野很宽。我想,艺术的精致,首先在于这种追求的渴望吧。

  
象石桥纪念大厅这种水平的音乐厅,东京到底有多少,我没有统计过,想来可能是一个三位数。我觉得能够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聆听音乐,对于匆忙的现代人来说,太重要,也太美妙了。莫扎特,贝多芬的时代大概不是这样浑忙的,因此他们才有心情写出那些伟大的作品。那以后的时代,越来越匆忙,伟大的作品不复出现。所幸的是,我们的时代仍然是演奏的时代,仍然有一大批艺术家为我们不厌其烦地演绎着那些作品。人类的脚步再这样匆忙下去,恐怕到了某一天,音乐厅都变成了电子产品展览会场,美妙的音乐都变成了电子游戏的丁丁当当……算了,不去说它了。

  
2002.5

  




 回复[1]:  书记 (2007-05-15 23:13:30)  
 
  那是友谊剧院,专门为交易会来宾演八个样板戏而建的。

 回复[2]: 哦,看来书记对广州很熟悉? 刘大卫 (2007-05-16 08:50:41)  
 
  

 回复[3]:  Jasmine (2007-05-16 09:21:16)  
 
  你的题目的[给养]怎么像日语没有翻译过来?

 回复[4]:  蛇 (2007-05-16 10:41:27)  
 
  【给养】jǐyǎng,正宗汉语。我先偷偷地告诉你一下。一会局长看到了,小心他骂人啊~~~

 回复[5]: 大卫,这段是3/4的吗? 龍昇 (2007-05-16 11:16:53)  
 
  开头不是:

  
春季里呀么到了这迎春花儿开,迎春花儿开。年呀轻的女儿们采呀采青来呀。小呀哥哥小呀哥哥,手挽上手儿来。 迎春花呀么开放呀,千呀千里香。女儿家的个心上呀起了波浪。小呀哥哥小呀哥哥,扯不断情思长------

  


  
到后来好像变3/4的了:

  
山高高不过凤凰山,凤凰山站立在白云端,花儿里为王的红牡丹,红牡丹开在春天。 山美美不过大草原,大草原铺上了绿绒毯,人中间英俊的是少年,少年是人间的春天------

  


  
这歌真美啊!

 回复[6]:  Jasmine (2007-05-16 11:49:15)  
 
   回复[4]: 蛇-----

  
----------------------------

  
真的?哈哈

 回复[7]: 刚想骂人…… 我是局长 (2007-05-16 15:53:54)  
 
  一看,蛇兄解释过了,

  
二看,是茉莉花写的,那么可爱,就不骂了,舍不得骂啊。

  

 回复[8]: 回爷爷 我是局长 (2007-05-16 15:55:17)  
 
  您提到的两首歌我都不知道。

  
下回您给我唱一遍我就知道了,我就用手风琴给您老伴奏。

 回复[9]: <花儿与少年>啊! 龍昇 (2007-05-16 17:02:45)  
 
  那是一首歌,没听说过?

  
开头是:滴答滴来,滴来冬滴答,答答答,答答答答,答------

  


  
后边就:达--冬,达--冬,逮冬逮,滴--滴冬,达----,(用手风琴奏--盖了!)

 回复[10]: 露怯喽…… 我是局长 (2007-05-16 17:09:24)  
 
  我完了。

  
以后想要拿我开涮的人又多了一个口实:“号称自己喜欢音乐,竟然连花儿与少年都不知道!欧!欧……”

  
不过我很快就会知道的,嘿嘿。

  


  
你们起哄的时候是不是喊“欧!”?

  

 回复[11]: 现在是这样起哄滴 陈某 (2007-05-16 17:24:40)  
 
  

  


  

 回复[12]:  蛇 (2007-05-16 17:29:04)  
 
  哇噻~~~ 刺眼啊~~~

 回复[13]:  Hi (2007-05-16 17:29:11)  
 
  不是“欧!”。

  
给谁谁一大哄噢,呕后欧后

  

 回复[14]: 这么好的起哄专用章 我是局长 (2007-05-16 18:42:03)  
 
  怎么没见你用过?

  

 回复[15]: 爷爷把我害惨了…… 刘大卫 (2007-05-16 21:05:50)  
 
  原来是花儿与少年啊!

  
我能不知道这个旋律吗……

  
我只是不知道歌词而已……

 回复[16]:  taya (2007-05-16 21:14:17)  
 
  who is calling me?

 回复[17]: 嗬嗬嗬。 刘大卫 (2007-05-16 22:04:36)  
 
  who is calling you?

 回复[18]:  taya (2007-05-16 21:24:36)  
 
  你说什么,注意言辞!修改你的话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