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半窗斋
字体∶
我的手风琴情结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7-02-22 13:48:44 阅读人次:7189 回复数:71)

  

  


  


  
对于我来说,在所有的乐器里,手风琴是最熟悉的,也是孕育了深深的情感的一件乐器。在物质和文化都极为贫瘠的童年时代,它是我生活里一个重要的文化内容;另外,它还是我童年时对父亲的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到手风琴,总能想起父亲。

  
我不知道爸爸那台小小的红色的32贝司的手风琴是什么时候买的。我的认知系统里,好像我们清贫的家里,从一开始就有那台小手风琴。用流行的词汇来说,那是我们穷困暗淡的生活里的一个亮点。或许是父亲从团泊洼劳改农场结束右派劳改再次分配工作时,用差遣费买了带到本乡来的吧,我想大概只有这一种可能。因为一来,那时父亲还是单身,生活内容单纯,而且应该有一笔小小的差遣费可供凭资;二来,来到本乡以后跟母亲结识结婚生子,从一个教书先生那点可怜的薪水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榨出一些钱来买什么手风琴——买米买面还不够呢!

  
红色的32贝司的小手风琴,还有父亲明亮的歌声,开朗的笑声和悠扬的手风琴声,那是我的童年!

  
这个画面我记忆犹新:身材高大的父亲,背起他的手风琴,开始弹琴唱歌。他的演奏并不高明——因为没有人教过他,都是自己摸索;左手的贝司总是不太和谐,右手只能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手指头弹奏。可以想像,弹奏快节奏和复杂的旋律,他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是,在那个除了看看露天电影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文化生活的世界里,这台红色手风琴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从《故乡的亲人》、《星星索》、《喀秋莎》到《祝酒歌》,都是父亲的手风琴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

  
我第一次上台“献演”独奏,大概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的小学院子里有个土台子,平时开大会,校长就站在土台子上给大家讲话。有文艺晚会的时候,那就是舞台。

  
那天,我抱著爸爸那台红色的小手风琴,走上土台子。众人的目光是不一样的——这孩子会拉这玩意儿,这孩子家里怎么会有这么个东西?

  
我就很得意地站在那里开始演奏。我在众人面前不怯场,但是我必须低著头看著手指头才能不出错。我拉了一首《东方红》。

  
——当时除了《东方红》,我好像不知道别的曲子。就算知道也不会拉。

  
后来,父亲就不太拉他的手风琴了,主要是我在玩。舅舅和舅妈搞对象的时候,未过门的舅妈来我们家,妈妈就让我拉一首《祝酒歌》,我只能拉C调,因为不用碰黑键。我拉琴妈妈唱,唱到结束句的高音“咱重摆美酒再相会”时,原本坐在炕上的妈妈,“噌”地一下子从炕上跳将下来,抻著嗓子往上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回想起来,时光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物是人非,亲爱的母亲墓木已拱,逝者如斯,音容犹在,能不令人唏嘘!

  
高中时,学校里有一台黑色铮亮的120贝司的手风琴,也是鹦鹉牌的,有7个变音器,比起我们自己家里那一台,气派多啦。繁重的学业之馀,我会跑到韩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里把它借来,它成了我调节枯燥学习的重要依托。爸爸偶尔看到我拉手风琴,总忘不了提醒我:“五指并用!别跟我学!”

  
噢!80年代初,我进入高中,那时候有那么多美妙的歌声!有施光南谷建芬王酩王立平金复载……有李光曦关牧村关贵敏胡松华……我们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你好啊峡江》、《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那就是我》……物质仍然不算富有,但是年轻的我们,真心地感到,我们的祖国多么有希望!我的手风琴声,伴随著我们的年轻的心,走过了一段多么昂扬的青春!

  
以至于到了大学里,我还念念不忘学校那台手风琴,二年级寒假回家探亲,居然把它偷偷地带到了上海!我的大学生活里,虽然多了一把吉他,但是手风琴声仍然在我们六号楼里飘扬了一年的时光。

  
到后来,父亲那台小手风琴已经十分破败,风箱的漏风犹如无齿的老汉,而且有些键都开始怠工了。但是仍然有一位在本地报社工作的学生,前来借用。爸爸说,都这么旧了,不好意思,如果不嫌弃就送给你吧。那台小手风琴于兹告别我们家。

  
一个家里,应该有一些书,应该有一件乐器。这是我对于家庭的重要认识之一,它来自我的成长经历。

  
最近,我对于手风琴的怀念愈来愈强烈,不可遏止,终于决定买一台!我跟老婆说:“给钱!”她见我如此理直气壮,约略知道我的目的正当,但还是有些不甘心地问:“你这次买什么?”她强调“这次”,是因为我已经买了一台电子钢琴和一把吉他。我说:“这次买手风琴!”她马上满脸崇敬:“爸爸,你还会拉手风琴哪!你怎么不早说呢!”

  
我高声说道:家里怎能没有一件乐器呢!

  
可是咱家里已经有了两件了……

  
少废话,手风琴以后,我准备再买一把高音萨克斯!

  
噢!妻一边应著,就把钱递给我。

  
趁著出差北京的机会,我让鹦鹉厂的销售员把一台手风琴专程送到我住宿的酒店,连箱子一起20公斤!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手风琴。

  
我没去过天津,一次也没有。对于天津,我只知道两件事,一是团泊洼,另一个是鹦鹉牌手风琴。这两件事都跟父亲有关。前者是埋葬父亲青春的地方,后者是父亲为我留下记忆的媒介。

  
爸爸已年过古稀,原本硬朗的身体开始出现老年人的疾患。我要尽快把他请到我的家里来,我有很多的问题要问,有很多的回忆要分享。我们分别的时间太长,相聚的时间太短。我要跟他说,爸爸!谢谢你!我永远记得您的歌声,那是陪著我长大的精神食粮之一。纵然岁月流逝,你也已经白发苍苍,但是你年轻时的歌声,已经永久地刻在我的脑海,你的歌声永远高昂明亮,你的笑声永远那么爽朗,我也在模仿著你当年的样子,用我的歌声和笑声陪伴我的孩子们成长。这是你留给我的传家之宝。

  
爸爸,请让我再听一次您的手风琴,好吗?

  
2007.2.12

  





Page: 3 | 2 | 1 |

 回复[61]:  小林 (2007-02-23 16:49:49)  
 
   回吴员外,大卫!

  
罗箭先生是有联系好几年,第一次见面的朋友。他说:“你想见谁,以后尽管和我说。”

  
请客是罗荣桓元帅之子二炮副政委罗东进将军,可是那天他感冒住院了。

  
刘太行将军,陈知建将军,陈丹淮将军,左太北女士都是第一次见面。见面后由罗箭先生给介绍,陈知建将军快人快语:

  
“说来了一位日本朋友,这不是中国人吗?”

  
我也笑着说“我有一颗中国心和中国胃啊!”众人大笑入座。

  
我说“久仰大名,见到几位先生和左女士,十分荣幸。”

  
罗箭先生客气地说:“不要这样说,我们都是第二代人,也不过痴长你几岁,知建、丹淮和你差不多年龄,不必客气,”

  
后来主要谈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有他们和父亲的一些轶事。

  
我介绍了父亲的情况和在日本的“日本八路”的现状。

  
大卫!你认识我就算认识名人了!要不要握一下我的手?

 回复[62]:  蛇 (2007-02-23 16:58:06)  
 
  > 要不要握一下我的手?

  
下次见面可一定要给签名啊!~~~ 先送一朵花贿赂一下!

 回复[63]: 下次见面我得随身带个脸盆。 我是局长 (2007-02-23 17:03:30)  
 
  见了小林兄,先得净手,才敢跟您握手啊!

  
哈哈哈!

  
您一定要保留好这些人脉关系,都是财富。

  

 回复[64]:  小林 (2007-02-23 17:10:36)  
 
  报告局长!蛇兄!我可是从北京回来就没有洗过手啊!

 回复[65]:  吴卫建 (2007-02-23 17:18:21)  
 
  小林兄,我只是听说这些人也满腹牢骚似的。不过我无缘结识任何名人或他们的后代,惭愧呵。

  
说正经的,我在想,你有关你父亲经历的书能不能通过他们的关系在中国出版呢,比如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可能,哪怕做些修改。

 回复[66]: 先别洗,留着! 我是局长 (2007-02-23 17:20:53)  
 
  就跟当年跟毛主席握手以后不洗手一样……

  
嘿嘿嘿。

 回复[67]:  小林 (2007-02-23 22:47:04)  
 
  回吴兄,局长!

  
平心而论,这些开国将帅的后人们都已不算年轻,有些人自己也成了共和国新一代的将军,有些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去年这些开国将帅的后人重走长征路,这特殊的征途,使他们都像血气方刚的新兵们一样,一边行军一边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

  
这或许还远远算不上最艰苦的环境,但它已经足以让开国将帅的后人们想起父辈曾经走过的征途。在那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带兵前行的前辈们就常常是与战士们同住一间房,同吃一锅饭,行军把马让给伤病员骑,官兵一致,情同手足。至于在四川凉山发生过红军前敌总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领袖小叶丹“彝海结盟”的旧址,刘伯承之子刘太行邂逅小叶丹的孙女,就更是令人浮想联翩的动人场景。

  
左起左太北女士,罗箭先生,日本气管炎,刘太行先生、陈知建先生,陈丹淮先生

  

 回复[68]:  Jasmine (2007-02-24 00:38:31)  
 
  你这手风琴挺漂亮呀,感觉父辈们好像都会拉手风琴的。我爸爸也会。。。还会唱[喀秋莎]。。。

 回复[69]: 确实挺漂亮 刘大卫 (2007-02-24 09:19:02)  
 
  刚买回来的,全新的。

  
但是,说实话,用日本的产品标准衡量起来,细看还是比较糙。

  
尤其是那个鹦鹉标牌,简直是粗制滥造,惨不忍睹。

  
但是比日本产的便宜多了!日本产的的店头卖30万日元一架,我这才3200人民币。

  
价钱差好几倍。糙就糙点吧,知足了。

  

 回复[70]: 板凳! 在水波上 龍昇 (2012-06-20 21:28:22)  
 
  记得在你《我的手风琴情结》文下建议:“你应当练练332351、1712171357——和31、31、3553132——(大约啊)”

  
你说第二个似有印象,第一个让我再掰持掰持。

  
今日偶翻我的神奇的小本子,竟发现了第一个,确是《在水波上》,回忆起是林彪死前不久,我从北京背回新疆一架手风琴,同时手抄了它,拿它当成了我第一首手风琴练习曲,呵呵,火红的年代,难度较高的练习曲,也真敢上,回想得直纳闷,怎能够?

  
复写给你拉拉看:

  


  


  


  


  
另复一不是拉的而是唱的,也是那时手抄的,在戈壁滩上吼过的:

  

 回复[71]: 好家伙,您可真行! 自带板凳 (2012-06-21 10:24:31)  
 
  看来年轻时的经历,真会像刀子一样刻在记忆里。

  
我现在光看五线谱,偶尔看到您这简谱(还是手抄!),亲切极了。

  
向您表示崇高的革命敬礼。

  

Page: 3 |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半窗斋
    随感:夜晚的涩谷车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累乎(1) 
    论世界上赚钱最快的职业 
    兜了一圈,回到六四 
    墨尔本印象 
    大家都来试一试! 
    夺回中岛! 
    五台电风扇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中国人最终输给自己 
    谢谢,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随感一则 
    震中杂记 
    日本大地震亲历记 
    再谈诺贝尔奖 
    漫话“水货” 
    饺子/馄饨/水饺 
    漫谈中国的大学 
    富士五湖之河口湖三日之旅 
    汽车制造及其他的闲话 
    关于我滚被并购 
    当发自肺腑的傻成为社会主流 
    感谢谁,招谁惹谁? 
    伶人乎,将军乎 
    莫被词汇敏感了去 
    再谈老美欺负丰田 
    丰田,又摸了美国人的屁股 
    丰田就是丰田 
    论坏毛病 
    论我姥姥和老女人之美 
    苦难的思索 
    论有些东西无需科学证明 
    论移民与难民/补遗 
    论移民与难民 
    论对聪明人的喜爱和对蠢奴才的厌恶 
    在东京看神韵艺术团演出 
    补遗:关于今天的毛崇拜 
    再谈关于毛泽东崇拜热 
    从“不轨行为”漫谈话语系统 
    自由是个好东西 
    为学问而学问者 
    秋天的心情 
    再谈年代与教育 
    聆听并快乐着 
    几个要点。 
    关于屁股指挥脑袋 
    中国的盛宴 
    假如有一扇门 
    赏花之快 
    元旦回国散记(3) 
    深圳行感(2) 我摸到了三战的腰 
    为流行音乐正名 
    元旦回国散记(2):一路走来一路歌 
    脚踏实地不断努力的冯小刚 
    维也纳的味道 
     元旦回国散记(1) 
     工欲善其事考 
    穷人的口味 
     伟大的赞美 
    台北三日 
    辞职的启示 
    技术的关键不是技术 
    在这个日子思考国耻 
    半窗斋夜话(15) 
    音乐厅的精神给养 
    转成什么型? 
    我的手风琴情结 
    猪,年快乐! 
    我们的回答 
    关于鸡巴的闲言碎语 
    缺德与犯法 
    远方来货 
    外面的世界 精彩与无奈 
    深夜的苏芮 
    你坑死我我骗死你 
    阳春面/月饼/梨 
    艺术生命的长度 
    俄罗斯的味道 
    说什么话,唱什么歌 
    想起了地道战 
    读书人的朋友 
    艺术之虐 
    简陋的中国 
    知识分子/革命家/思想家 
    时代精神的误区 
    称谓趣谈 
    浅谈京剧和歌剧 
    深圳行感(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枯 
    深圳行感(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深圳行感(1):朋友来了有好酒 
    古往今来方士多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二 
    我的后代变成啥?——进化论反思之一 
    乌鸦的逻辑 
    關於價值判斷 
    象北大的教授那样无耻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