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文炜 >> 软的
字体∶
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敬意

文炜 (发表日期:2009-02-11 15:16:34 阅读人次:1873 回复数:3)

   在电影《赤壁》在日本上映的日子里,电视上、电车里,甚至出租车门上都能看到那个经典的广告画面——英雄好汉们站在惊涛骇浪中摇摆的草船上。《赤壁》可谓在日本掀起了新一轮“三国热”。

  
日本人的“三国情结”源远流长。他们开发三国文化商品的功夫真是到家了,有专门的三国志网站,内容琳琅满目,致力于普及三国志知识,网站上有三国志知识入门、三国地图、三国旅游线路、三国志智力竞赛等,还介绍三国志料理等,开发三国文化系列商品,如三国项链,手机坠子等。东京还有三国餐厅,走进门, “周瑜”、“诸葛亮”笑吟吟地上前为你服务,为你端上魏、吴、蜀大菜……

  
在日本多年,本人不止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意。有日本人告诉我:喜欢中国,就因为喜欢三国志。三国世界里的中国人是多么的豪迈与聪慧。

  
日本人还善于把中国古典文学活学活用、推陈出新。当于丹解说《论语》在中国掀起《论语》热时,日本人也开始了新一轮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智慧的风潮。NHK电视台2008年10月推出了新节目《汉语论语》。节目引用论语、老庄思想、佛教用语、有名的诗句乃至现代中国常用语等为困惑的日本人“排忧解难”。日本人认为,《论语》凝聚了中国人千年的智慧,从中能够学习到为人之道,摆脱心中烦恼。早在明治维新期间,被称为“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 、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就以《论语》作为经商的教材,他将《论语》作为第一经营哲学。

  
本人刚来日本不久到一家面包厂打工时,有次就听到一位生产线的班长竟然对我们几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说他喜欢中国古代的老子,他还能哼上几句《论语》里的之乎者也来,当时我有些惊讶,日本人怎么如此谙熟中国古典文学?那班长洋洋得意地说:“工厂的安全手册里还写着‘欲速则不达’呢。这不是《论语》里的话吗?”

  
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意是发自内心的,似乎是天生的,也许这是心灵深处共通的东方文化素养在起作用吧。有一位日本的政治学教授告诉笔者:“从学生时代就很喜欢《史记》、《三国志》,从小就对中国精深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当我向学生解释‘革命’一词的内涵时,总要举《史记》中的例子来说明。”

  
诚然,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日本人,也不一定都对今天的中国友好,甚至对中国怀有敌意也不乏其人。这些年,最让中国人反感、被中国批判最多的非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莫属了。可是今天本人要说,中国人对自己的批判对象——小泉纯一郎缺乏了解,小泉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他是近年来出现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最好的一位日本首相。他的座右铭是“无信不立”。此言出自《论语》中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小泉执政时,在国会演讲、辩论乃至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都能出口成章地引用《孟子》、《墨子》中的章节。他在为自己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辩解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恨罪不恨人”。当然这是很容易反驳的,按照孔子的思想,这不是加害方所应该说的话。

  
正因为小泉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所以他难对付,他能够频频用自己的言行激怒中国。被激怒,实在是一种不了解对手、不自信的表现。小泉留给中国人的教训是:在批判对手之前,为何不试图读懂对手呢?

  
2008年末,日本各大媒体均报道了日本人对中国好感度又下降的消息。说是日本内阁府发表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较去年的调查下降2.2个百分点,以31.8%创下1978年开始调查以来的最低点。回答“没有好感”的人则比去年增长3.1个百分点,以66.6%达到历史最高。本人以为,这样的舆论调查政治和外交色彩太浓了,有失偏颇,不妨一笑了之。建议内阁府以后应把日本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当做调查项目之一,这样才更有说服力。

  
其实,就算日本人回答“对中国没有好感”又如何,他们还不是蜂拥到电影院看《赤壁》;学中文的日本人照样连年增加;《三国志》、《论语》等书籍还是很畅销……日本经济界人士很明智地说:对中国喜欢又怎么样,不喜欢又怎么样,中国对日本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亲密对手和伙伴。

  
看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是那样的痴情,笔者不禁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日本人对古代中国人的尊重胜过对当代中国人的尊重。是呵,当别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得比我们还深还到位时,或者说我们对自己的老祖宗的重视还不如他人时,我们又如何能让人尊重呢。

  




 回复[1]:  待于泥== (2009-02-11 21:33:21)  
 
  这篇写的不错,赞一个!

 回复[2]:  是的 (2009-02-12 11:23:18)  
 
  小泉如何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博大”古典,自然不知。但有一点可感,不会是“大”川。注定只能是“小”泉(非限政治)。

  


  
读文重温。曾几何时,胡作慨叹∶ 古老中国的一些古典精髓里,不知怎么,踌躇犹豫,唯独留下满目疮痍的“义,孝”在中国大地,“忠,信”等却“随波逐流”,飘泊流落到日本这座孤岛,枯木逢春般,被实践得淋漓尽致。让人啧啧。

  


  

 回复[3]:  是的 (2009-02-12 09:34:23)  
 
  >当别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得比我们还深还到位时,或者说我们对自己的老祖宗的重视还不如他人时,我们又如何能让人尊重呢。

  
踏戏卡,纳入货多捏~~~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软的
    中日80后作家心灵相通 
    日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敬意  
    把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的免费阅读盛宴  
    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找寻文学遗迹 
    我心中的朝鲜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四)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三)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二) 
    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建国前后的中国(一) 
    福建人为什么漂泊异乡 
    他们跨越了历史  
    难忘那个小城和那群50年代末出生的男人  
    香港是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 
    世界杯今夜开幕——关于足球的片断 
    徘徊在情人与家庭之间  
    以平常心看待“文化侵略” 
    日本大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后写的感想  
    住到乡下 
    在日本感受职业平等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