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荟萃 >> 亲历纪实 >> 堀江贵文和他的活力门
字体∶
第十四章 堀江轻狂的因特网未来观

徐朝龙 (发表日期:2006-05-02 10:35:42 阅读人次:863 回复数:0)

  因特网向何处去,谁能说得清?这个始终“轻狂”的年轻人却说他知道。也许他知道,也许任何人能够预见,但这些都不重要。人类正走在一条通向物质文明的道路上,未来的经济天堂如何辉煌,这不是堀江需要回答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商人,关心因特网未来能否给活力门公司带来大量赚钱机会,是无可厚非的。

  
堀江贵文在活力门公司网站的首页上发出了预测因特网发展趋势的宣言:2005年将成为因特网拥有比传统媒介更大影响力的一年。在企业经营方面,无论什么行业,能够将因特网作为商务手段导入的企业就会更强有力地发展,而不这样做的企业则将衰退下去,这种两极分化将会越来越明显。活力门将始终走在最前列,为以因特网为核心的所有事业的高效运转做出贡献。

  
在因特网方面,日本是目前世界上走在最前沿的国家之一,使用人口从1998年的1000万人猛增到了目前的6000万人,安装ADSL(宽带接入方式之一)的用户也将在今年超过1000万户,通信速度将从10MG急剧提高到50MG,宽带网的基干光纤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已经实现了最大1000MG的超高速通信的可能。在这种条件下,高清晰图像和高品质动画的传输完全没有了问题。在因特网商务方面,BtoB(Business to Business从商家到商家)成交量已达数千亿美元,BtoC(Business to Customer商家消费者)也有数百亿美元的规模了,而且正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然而,面对如此良好的硬件平台和巨大的商机,在由数百万个企业构成的日本商业社会中,真正介入这个领域的上市公司却不过数十个,正在开展业务的公司也仅仅1000家左右。所以,这明显是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平衡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商机。

  
网上商务是今后消费社会发展的主流,堀江贵文发动的这个轰动事件的基本动机,即“追求既存媒介与因特网之间的融合”,可以说是探索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尝试,至少为其他国家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展示了一个参考方向。堀江预计将来日本每年“媒介与因特网之间的融合”将产生高达2000亿美元的市场,在这里,把他的思路综合介绍一下。

  
一、因特网的革命:从“检索信息”转向“相互链接”

  
目前,在全球因特网不断普及的趋势下,日本因特网产业今后该如何发展,整个社会还在不断的摸索。网上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互相沟通与交流,正在逐渐推动网上交易市场的形成。随着宽带网的深入普及,因特网的使用正在从第一阶段迈向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主要是通过“Google”或者“Yahoo”等网站,在因特网上迅速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尽管由于检索速度大幅度提高,网站规模急速扩大,但是仅凭这些服务,因特网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核心威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是因特网第二阶段的发展目标。根据堀江的分析,目前,由于Blog的普及,整个因特网正处于巨大的实质性变化之中。过去以检索信息为主导的门户网站,正在纷纷向相互沟通型网站转变。用户开始在网上设置交友的Blog,或是登录感兴趣的人的Blog,甚至自行开设网站。一旦这样的交流平台搭建起来,人们将形成一种以它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于是,因特网将不再是仅仅用来检索信息的工具了,今后人们将不断地向因特网的最大的优势——相互沟通的作用靠拢。

  
当然,“检索信息”这种行为肯定不会消失,但会向“相互链接”的方向转变。网上的人聚集多了,必然会产生市场需求。如果全球形成这样的市场,其需求总量是极其巨大的。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他们可以在因特网上对全世界的商品进行比较并购买,可以订购便宜的打折机票,预约宾馆和餐厅等等。人们通过Blog频繁彼此交易,波及范围扩大,提供服务的因特网企业就可能收到单次金额小、流量却极大的服务费。说到底,因特网革命带来的最大进步,就是省掉了模拟时代商业社会横在人们之间的各种多余的中间环节。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过去一些因为市场太小而成不了生意的商品将在全球市场中找到商机,一些既没有设备也没有铺面更没有销售渠道的公司,也将在新形成的市场上找到出路。这就在世界范围内间接地提升了市场规模。规模巨大,流通迅速,交易成本低,淘汰速度快,这些因素都对传统的商务模式形成了致命的威胁,为网上购物和网上开店等新商务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商品信息交流和技术进步的加快,那种靠兢兢业业地开发产品,一旦获得市场领先后就可以吃很多年老本的传统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亲眼目睹过的寻呼机等许多稍纵即逝的产品的兴衰就证明了这一切。这种趋势必将带来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整个产业社会的根本变化,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多样化的需求逼迫着技术迅速升级换代,加快了产品推陈出新的步伐,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难度。因此,只有那些紧跟时代变化而自己也不断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个因特网时代生存下去。

  
二、因特网的趋势:与影视媒介融合

  
为了保护言论自由,电波法和放送法对电视、广播和报纸企业从事业务外的事业有严格限制,即所谓“大众传播媒介集中排除原则”。电视广播企业对于同一地域的其他播放事业体的资本参与不能超越10%,对于本地区以外的则不能过20%,同时还禁止参与有线电视业务,甚至不允许管理人员到同行业其他企业兼职。这一原则只是限制利用通信设备进行的播放,而对因特网目前却没有具体的限制规定,当然,法律对于具体的传播内容由“提供商责任法”来规定,而对于公司经营以及控制权等方面是没有限制的。堀江正是注意到了这个法律上的空档,通过宽带开始大量提供与电视广播类似的信息,并主张与影视媒介的融合。可是受到有关放送法规限制的电视广播媒介就无法主动去参与因特网事业了。为了反对与因特网的融合,代表政府立场、推行数字放送的人主张,如果电波实现了数字化,那么电波的频段资源也就空出来了,因此,电视台等可以考虑在这些频段资源中利用宽带来开展新的业务。但是,由于日本政府采取严厉的审批制度,没有了竞争,所以电视台也产生不出干新事业的动机。不过,尽管因特网企业代表着时代趋势,拥有技术优势,但也有很多的障碍,比如版权问题。剧本作家,演员以及音乐家们对于电视广播节目等的著作权限仅限于播放,如果在因特网上使用,则需要重新签约,所以,如果因特网企业自己单独干,就必然会产生高额的新成本。因此,即便因特网企业能够依靠强大的资金实力收购下电视台,也不能简单地就解决这个大问题。如果因特网企业与拥有高度社会信任度的影视媒介双方主动的协作,那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整合后作为新媒体的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堀江所采取的战略考量是非常合理的。

  
实现因特网和影视媒介的融合显然是一个历史的趋势,目前政府行政规定的滞后和以制造业中心的财界的抵触暂时延缓了这种进程,同时,技术上需要发展和完善,也要求具体的实践要逐步进行。此外,因特网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还不是以新闻媒介的身份完全取代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是通过免费的新闻来尽量充实门户网站以争取获得更多的注册用户。影视媒介且不论,报纸传媒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新闻素材,是因为其拥有数以十万计的记者群所形成的庞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综合能力。因特网也许最终有一天会取代一切传统媒介,但如何去消化利用那些有价值的庞大资产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将会有一条很漫长的路要走。

  
对于未来媒介事业的发展状况,堀江指出,目前,同为传递信息的通信行业和播放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消失,通信公司与电视台或广播台逐渐开始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他们彼此既相互补充,也相互竞争。但是,互动因特网的登场将改变这种局面。既然因特网是一个涵盖通信和播放的全方位沟通平台,那么,今后它将吸收传统的一切东西,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因特网的归宿。然而,目前日本的所有电视台都在全力以赴地推行地面电波数字播放,尤其是对向移动电话发送数字信号以提供信息服务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可是,这项事业对电视台等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利:他们推行的这套系统,最终必须通过移动电话运营商来征收服务费,这对发挥经营主动权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客户及其账号信息都掌握在通信运营商手里,那么,电视台等将蜕变为一家软件或素材供应商,将自己曾经独占的最大经营特权——电波权利,拱手交给了通信运营商。通信运营商作为技术进化的推进者,也许会继续保持其重要的社会地位,但在满足人们全方位沟通上,就远远不能与因特网相提并论了。自己的最大经营特权被通信运营商所掌握,命脉被人家卡住,这种局面肯定是电视台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么,电视台该怎么做呢?堀江认为,影视媒介的惟一出路就是与代表时代前进方向和未来趋势的因特网合作。他指出,目前所有电视台都拥有非常庞大的客户收视群,可以首先采取一些有吸引力的促销做法,吸引广大客户群先在因特网上免费登记,并建立起个人挡案。然后向这些在线客户群提供各种有偿的信息和娱乐素材,最后,再逐步收取网络服务费。这样做对客户和电视台来说既简单又方便。而且,可以通过因特网播放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放过的电视节目、电影、音乐舞蹈以及戏剧,甚至还可以有网上购物等,客户的选择性非常大。电视台和因特网公司合作,形成丰富多彩的客户服务平台,旺盛的消费和安全的支付就都一步到位了。活力门公司拥有长期运作门户网站的经验,也拥有压缩影视的软件技术,更有将影视和音乐数据储存在服务器数据中心的丰富运营业绩。不仅如此,他们还掌握了对电视信号和网络影视压缩数据进行传输的技术。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使既存的影视资料带有双向性的特殊技术。在活力门集团内部,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在网上进行决算的在线金融部门。通过这样的技术整合,人们就可以在网上享受声音、音乐、影视等服务,即使不依靠广告收入也可以更广泛地征收到服务费。

  
三、因特网的使命:取代一切传统媒介

  
宽带网的普及已经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威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电视。电视的优势原来在于可以提供动画的服务,但是它的缺陷是以自我为中心和单向通行,严重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不仅如此,它还独占信息来源,又不提高文字信息能力,更没有个人间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因特网的出现为沟通手段的革命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满足了全新的市场需求,实现了信息享有的平等化,消除了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局限。可以说,电视的历史使命将必然终结。根据美国市场的调查,现在的美国人已经很少去看电视广告了,绝大多数饭店都设置了与因特网相连的录像设备,不少地方用电脑就可以随意选看多种录像节目。即使是那些不会使用电脑的人也根本不用担心,那里的带DVD和HD录像装置的电脑是没有键盘的。可见,美国正在形成在因特网上收看电视节目的新模式,在因特网上的视听率有时甚至已经超过电视。另据推测,今后数年里,日本的电视业也将迎来戏剧性的变化。实际上,日本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对东京地区的电视台节目连续一个星期无间断播放录像的电脑,目前售价在50万日元。估计一年半以后,其价格将下降一半,而4年半以后则有可能下跌到6万日元。有人预计到那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将普及这种电脑。那时,人们不再需要看电视节目单了,而在录像中任意选择想看的内容就行了。这样,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这个概念也将消失,人们可以在观看录像时轻易地跳过广告。电视将不得不从其长期独霸的广告媒介之王的座位上跌落下来。当然,不少电视业界人士对这个趋势的反应是摆出一副打官司的阵势,提出“设置跳过30秒广告的装置有侵犯著作权的嫌疑”,并强调“应该从制造电脑和DVD、HD的厂商征收私人录像补偿金”等等。无论如何,他们这样做已经阻挡不住时代的潮流,电视必须引进新的商务模式,否则,只有等待被淘汰的命运。

  
电视媒体等本来就是一个中介,今后肯定将被因特网所替代。过去一直以电视媒介等为主要广告投放载体的企业群,会逐渐转向因特网。互动性的沟通方式的转换带来了信息享受的对等和价值的互惠。这里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来说明。在电视剧制作方面,因特网和电视台之间进行融合并实现双向互动,从而会产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韩国前不久播放的大热门电视剧“冬季恋歌”就是一例。据说在该电视剧开始播放后,随着剧情的展开,电视台开始接到一些观众发来的手机短信,提出对故事情节的合理化建议,结果编导果断决定在播放过程中对剧本进行修改,边改边播放,从而使该电视剧轰动全国,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据说目前这样的现象在韩国已经比较普遍,韩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电视节目提供者与广大观众之间的互动,这也许正是韩国为什么会产生席卷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整个亚洲的“韩流”的原因之一。今后,消费市场不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的单向通行,而将变成横向扁平的网状形式,像活力门公司这样的因特网公司,将提供更宽大的平台,让这种多方向信息流通变为可能。

  
也许因特网支配一切的思考未免有些太过激,但是,必须承认,因特网作为一个新时代产业的代表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猛发展,从不到10年就产生出活力门、乐天、软银以及雅虎这些上百亿美元的巨型企业的现实来看,这个波涛澎湃的潮流将把几乎所有产业领域都卷入进去,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今后,围绕基础设施、门户网站、素材提供、网络广告、网络技术、网上购物、网络服务等主要事业领域,无限商机正在涌现。新的生产力的进化和对社会的推动总需要先行者来体现,因特网的极力推崇者堀江贵文尽管显得有些咄咄逼人,他提出的前瞻性思考也未必十全十美,但对于我们这些正在逐渐感受到因特网社会的变化和正在受益于这个文明利器的人来说,提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并率先垂范勇敢实践的企业家,需要的不是批判和攻击,而是支持,至少是关注和声援。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堀江贵文和他的活力门
    徐朝龙和马世领做客新浪聊活力门事件 
    后记 
    附录2 活力门公司发展年表 
    附录1 堀江贵文的“奇谈怪论” 
    第十四章 堀江轻狂的因特网未来观 
    第十三章 活力门致胜法宝 
    第十二章 简单平凡生意经 
    第十一章 成功要素聚焦 
    第十章 8年创造百亿美元的神话 
    第九章 挑战棒球虽败犹荣 
    第八章 缔造活力门王国 
    第七章 适者生存的超常团队 
    第六章 走好创业每一步 
    第五章 踹掉东京大学的叛逆青年 
    第四章 活力门重创“和为贵” 
    第三章 “金融魔术”拉开经济新时代 
    第二章 冲击波内幕 
    第一章 活力门震撼日本 
    堀江贵文和他的活力门(前言)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