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龍昇 >> 散文
字体∶
侨辈儿

龍昇 (发表日期:2006-06-08 15:51:43 阅读人次:2773 回复数:20)

  

  
这词儿您别一字一字地读,得发出儿音来,念QIAO-BEIR。它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北京市井,专指那时的归国华侨,尤以东南亚归侨多。您往大街上看,广东福建人的脸型,头抹发蜡、穿花格衫、戴梅花菊花表、骑凤头三枪车的就是侨辈儿。不同的是男侨辈儿穿瘦腿裤,女侨辈儿穿带撑子、显得臀部丰满的花裙子。我初中班主任、高中同学的四分之一、教小学的同事有好几个、到新疆劳动改造的难友的五分之一,都是侨辈儿。我是侨眷不是侨辈儿,也有人将我叫成侨辈儿,我就跟人急。市井的京腔带八旗余韵,生动亲切诙谐调侃还粘些油滑。侨辈儿一词内含尊敬骄傲的褒义,也有些酸溜溜的羡慕挖苦。具备一些洋条件但不是从海外归来的人被称为侨辈儿,准会在背后兼得一假侨辈儿的称呼,那可就损透了,所以我急。

  
那时的侨辈儿真爱国,我班主任是放弃雅加达碾米厂继承权归国教书的,我同事是马来西亚共产党外围文化组织成员、向往社会主义回的国,他们受到了社会的尊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衣着打扮也对社会起了影响,记得对解放后的列宁装中山装产生冲击的第一波是苏联来的布拉吉,第二波就是侨辈儿的装束。

  
劳动改造时我们中队二百人中有四十个侨辈儿,罪行大致有三:他们在自然灾害时将回国时带来的和后来家中寄来的生活用品卖出去一部分,也有人凭一付混了血的黑皮肤白皮肤进友谊商店买紧俏东西高价卖出去,就成了投机倒把;华侨补校的印尼侨辈儿和泰国侨辈儿集体较量美国拳和泰国拳打的头破血流,他们又联合着和一帮西藏贵族子弟玩刀子搞得千疮百孔,就成了打架斗殴;有的快文革了外国带来的资产阶级思想仍未扔掉,就成了思想反动。

  
那帮侨辈儿难友后来又改造成了好人,出了五个大学教授、五个高中优秀老师、五个再出国、五个大款……,有一侨辈儿是从新疆回北京先板儿爷(蹬平板车)后款爷的,真是脱胎换骨了。

  
文革结束改革之初,侨辈儿又风光了一阵子,同时涌现出一批假侨辈儿。京城里冒出许多戴蛤蟆镜的青年,他们穿喇叭裤面包衣或“石村”风衣(日本电影《追捕》人物的衣着),手里提台双卡录音机。带蛤蟆镜不新鲜,是他们那墨镜片子能证明是进口货的圆型椭圆型的小商标老不肯摘下去,没日没夜地戴着;提双卡录音机不稀奇,是他们走哪儿提到哪儿,逛商店遛大街串门子都提着,就跟九十年代初有的人下馆子做第一件事是先将大砖头似的大哥大戳在饭桌上一个心理。假侨辈儿帽子就自然地扣在了他们脑袋上。

  
七八,七九年西单商场东安市场百货大楼开始有卖蛤蟆镜双卡录音机的了,但货少又贵,假侨辈儿们戴着的提着的是从哪儿来的?南边倒腾来的。谁倒腾来的?大部是侨辈儿。我认识好几个侨辈儿都从北京南下,到汕头、惠州去采购那些东西,而那些东西则是海上来的。那时还没有珠海深圳汕头厦门特区,他们走在了政策前面。

  
再出国的侨辈儿并未回到他们的原住国,因为改革之初的中国和以印尼为首的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还僵硬着呐,他们是中转时留在了香港,现在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时隔二十年回北京,听不到侨辈儿一词、也听不到它的派生词假侨辈儿了。那是因为改革开放到如今,国内人都能有西服革履花裙子喇叭裤、甚至淘汰了它们、更加百花齐放了;国内人都能有录音机录像机立体音响、甚至拥有了MD、VCD、DVD、家庭影院……。那些东西那串词儿叫出国当了十几二十年却无长进的洋泡儿都眼花耳乱、成了土瘪,侨辈儿一词注定是要消失的了,人们也不必要做假侨辈儿了。我庆幸国家的发展辉煌,也怀念往昔的侨辈儿。

  




 回复[1]: 真好看真好看 唐辛子 (2006-06-08 17:17:35)  
 
  我特别喜欢看您的文章,侃大山似的,亲切,顺畅。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看到的那些提着双卡录音机的时髦大哥哥们,那时候跟在他们后面屁颠颠地看,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幸亏那时候没流行冰箱,不然的话,大夏天的若是外出约会,可真够扛的~

 回复[2]: 谢唐辛子 龍昇 (2006-06-08 18:08:00)  
 
  惊奇湘妹子也会京片子,把屁颠颠地稍修改为屁颠儿屁颠儿地,就更准了。

  
那时代,最牛的是日立21寸彩电,4999元。录音机则是夏普9997,放的香港阿波罗电子乐队的曲子和邓丽君、凤飞飞的歌,难忘。

 回复[3]: 网上找了很久 陈某 (2006-06-08 18:46:05)  
 
  想给龙兄配张图 没有找到啊!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

  


  
这张是那个时代的。

 回复[4]:  校长 (2006-06-08 18:45:43)  
 
  哈哈,有趣~

  
更早一些,松下的12寸黑白的,600元,够一家攒好几年的.

 回复[5]: 更早是上海的金星 陈某 (2006-06-08 18:47:58)  
 
  9吋,300元。1977年?

 回复[6]:  陈梅林 (2006-06-09 00:59:21)  
 
  龙兄果然侃北京了,果然市井儿倍浓。好看。

  
圆型椭圆型的小商标老不肯摘下去,35度大热天穿厚牛仔裤叫凉快的,拎着立体收录机爬黄山的,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是炫耀房子车子。

 回复[7]: 侨辈儿回答 龍昇 (2006-06-09 10:28:50)  
 
  陈某:图中穿风衣那主儿有点儿那意思了,其它人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成长过来的人。

  
校长、陈某:再早点的是1962——3年?天津出的黑白电视,苏联元件。北京那时已有电视台,曾在那上面看过多部俄罗斯电影。

  
陈梅林:79年,曾用十个一次性打火机摆平一个班门卫,自由进出北京饭店(当时中国人很难进)。如今回国,哥们儿们在玩“三百平方”“劳斯莱斯”,吓死我。

 回复[8]: 请详细一点说明 陈某 (2006-06-09 10:38:06)  
 
  “三百平方”“劳斯莱斯”是什么意思啊

 回复[9]:  陈梅林 (2006-06-09 10:43:19)  
 
  版主装傻。不就是豪宅豪车。

 回复[10]: 是豪宅豪车 龍昇 (2006-06-09 11:14:21)  
 
  玩豪宅不想说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吗。“劳斯莱斯”有点想法,日本开它的多是“丫”桑,在美国也不是富人都开它,看到多是饭店迎宾用,大款们干啥争先恐后买它呢?是要那“份儿”那“谱儿”?

 回复[11]: 知道啦知道啦 陈某 (2006-06-09 11:30:20)  
 
  

 回复[12]: 高兴呗! 唐辛子 (2006-06-09 11:42:00)  
 
  是豪宅豪车 龍昇 (2006-06-09 11:14:21)

  
玩豪宅不想说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吗。“劳斯莱斯”有点想法,日本开它的多是“丫”桑,在美国也不是富人都开它,看到多是饭店迎宾用,大款们干啥争先恐后买它呢?是要那“份儿”那“谱儿”?

  
----------------------------------------------

  
日本美国又非世界标准,只要买得起,就成。龍老师您说呢。

  

 回复[13]: 买吧 龍昇 (2006-06-09 13:15:48)  
 
  说的也是,买吧。

  

 回复[14]: 略有出入 东京博士 (2006-06-09 13:16:57)  
 
  校长 (2006-06-08 18:45:43)

  
哈哈,有趣~

  
更早一些,松下的12寸黑白的,600元,够一家攒好几年的.

  
——————————————————————————

  
1978年,松下12英寸原装黑白,500人民币,大约是上海工薪层10个月工资。

  

 回复[15]: 还有2个著名国产 东京博士 (2006-06-09 13:22:57)  
 
  更早是上海的金星 陈某 (2006-06-08 18:47:58)

  
9吋,300元。1977年?

  
——————————————————

  
除了金星,还有凯歌和红灯,9寸黑白刚出来时价格200人民币,小青工当时学徒工资18元,转正后36元(36元万岁的年代)。不是1977年,应该更早,我记得看《向阳院的故事》是1975年,或更早,当时上海只能收8频道,而且节目时间每天只有3,4小时。后来增加了5频道。。那时电视还不普及,收音机里听故事《渔岛怒潮》,《三探红雨洞》,听红小兵节目,还有听配乐故事《小爱丽的星期天》,把人家资本主义先进国家扁得水深火热的,却忘记了咱们早上5点起床在菜场上为了几根凭票供应的带鱼用砖头抢位置。。

  

 回复[16]: 我们家是78年买的 陈某 (2006-06-09 14:00:40)  
 
  14吋,400元,上海牌,老式的,挺厚实。

  
《向阳院的故事》记得,还记得在向阳院看电视,早早的抢好位置,不过我从来不去占位置,有两个一起玩的朋友,自己做了一个干扰器,在后面捣乱。那个管电视机的孙师傅,干的满头大汗,图像就是越调越糊涂

 回复[17]:  陈梅林 (2006-06-09 14:27:10)  
 
  俺本来也是到向阳院去看,眼睛近视看不清。后来俺哥自己装了个,请木匠做了个外壳,从此俺家门庭若市。

 回复[18]: 俺的记忆 酒保 (2006-08-11 15:44:25)  
 
  78~80 最时髦的应该是带个蛤蟆镜(太阳镜)。1付20元*左右,

  
那时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几乎人人都戴,如果再能提个三洋收录机

  
留一头长发招摇过市,那就很潇洒啦。

  
*那时俺读大学,每月全部所得20元,能买一付凑合的,但还是

  
没能买得起。上礼拜到百元店看到105日元1付的太阳镜,比那时

  
的还精致,俺情不自禁地买了两付。

  
74~76 同学家住的院子被评为社会主义向阳院。同学的姐姐长

  
的很漂亮、也爱打扮,装病逃避上山下乡,惹来一伙社会青年在

  
一起穿奇装异服,唱黄歌,还弹一种比吉他小一半的乐器,记得

  
他们叫纹只菱,很好听,还教过俺弹。后来俺看到了他姐姐写的

  
《悔过书》贴在大院的墙报上,讲述自己如何禁不住资本主义腐

  
朽思想的侵蚀变成了什么什么(忘了),把一个生在新社会长在

  
红旗下的纯洁少女脱化变质成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过程触及灵魂

  
地写了出来,文笔也很好,让俺看了之后思考了很长时间。再后

  
来听说他姐姐被安置到市郊砖瓦厂当工人去了。

  
他姐姐要晚生20年,以这种性格,没准儿就成大明星儿去了。

  
72~73 时兴穿港裤------其实也就是一种紧身牛仔裤。那时从

  
香港传过来,布料不是牛仔布,好像以米色咔叽布做成。风靡

  
的时候,有的地方由警察和基干民兵组成纠察队,站在街头,看

  
到谁的裤子式样很接近港裤,就把人扣住,用1啤酒瓶底部去塞

  
人家裤管儿,如果塞不进去就用剪刀把人家裤子从裤脚剪到屈盖

  
以上。同学的姐姐穿上了这种裤子,使俺从此认识到了女性的酮

  
体是如此的美妙。

  
1老流氓-----没有固定职业,在街头摆个摊儿,修锁呀打火机什么

  
的那种人,跟俺说过:这B穿上这身衣服,走起路来浑身都在转!

  


  


  


  


  

 回复[19]: 谢酒保记忆 龍昇 (2006-08-11 18:07:31)  
 
  78~80 最时髦的应该是带个蛤蟆镜(太阳镜)。——前两天看了连续剧《血色浪漫2》,那里那帮人都戴的那玩艺儿。

  
再后来听说他姐姐被安置到市郊砖瓦厂当工人去了。——农村砖瓦厂不说,进市郊砖瓦厂有可能是需特殊单位安置的吧。

  
72~73 时兴穿港裤------其实也就是一种紧身牛仔裤。——是种小喇叭,一般赶时髦人什么颜色都有,自觉上层次者着米、蓝、棕色,且套装,上身短袖,料为咔叽、的确良。

 回复[20]: 谢龙大哥指教 酒保 (2006-08-11 19:07:14)  
 
  您的故事几乎每篇俺都拜读了,很感动,很有价值。

  
您的遭遇和对这些遭遇的思考,是中国人群体中最应该保存的贵重资产。

  
希望您多写些,写得更通俗一些,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知道在中国人群中,曾经有过这样1批人------1批风华正茂的年青人------1批积极追求上进的年青人------1批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会被认为是社会精英的年青人------1批像现在的年青人的哥儿们一样儿的年青人,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散文
    花如云,花似海 
    摘酸枣儿 
    酸枣面儿 
    一个比一个小的岛 
    花、泪光闪闪、芭蕉布、岛呗 
    侨汇劵 
    香烟牌子或洋画儿 
    我师傅(四) 
    我师傅(三) 
    我师傅(一) 
    标兵 
    金子美铃纪念馆 
    倒退儿 
    图钉和数字 
    银卡 
    刀郎 
    读《流年絮语》 
    山王公园/日吉神社 
    白蛉子 
    草蟞子 
    伊拉克蜜枣 
    阿尔巴尼亚香烟 
    水妞儿 
    一天 
    天草三老 
    芦屋夫人 
    碗面碗饭端出大学生  
    年迈年轻年少  
    卤煮火烧 
    炒肝儿 
    京剧和卡拉OK之间的沟壑  
    棋盘街 
    向 导 
    买卖提的依谢特 
    大 妹 
    来啥运动都不怕 
    拂 爷 
    砍 爷 
    侃 爷 
    警察与囚人(下) 
    警察与囚人(上) 
    一日流水 
    说黄与打假 
    《东洋镜》周年有感 
    打麻将 
    墨 宝(四) 
    墨 宝(三) 
    墨 宝(二) 
    墨 宝(一) 
    博一客,呼唤风桑 
    这是深圳吗 
    寄《东洋镜》及诸友 
     划 拳  
    吹破天即是骗 
    新宿 渋谷 
    喝 酒 
    这两天 
    采夫妻乃苗家女 
    搗練子  耕农偶拾 (不是龍昇作) 
    常回家看看  
    今夜月亮否?我这样过节: 
    1980年初来日 
    农三师(下) 
    农三师(中) 
    农三师(上) 
    抽 烟 
    算 命 
    差一点儿死亡的感觉 
    大舅八十一 
    镀金的二哥 
    我的1976 
    侨辈儿 
    屁话 
    马桶 
    荠菜马兰头 
    母女风筝 
    闯入台风眼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