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小林
>> 人物传记
字体∶
大
中
小
父亲四 冬季大扫荡
小林 (发表日期:2006-07-25 17:49:44 阅读人次:1281 回复数:1)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
四 冬季大扫荡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胶东大地渐渐换上了冬装。初冬的天气,阴沉沉的被一层薄雾遮盖着,使人感到有些透不过气来。从渤海湾吹来寒冷的朔风一阵紧似一阵,冻得人们不免有些瑟瑟发抖。
日本军队很快就要对胶东地区进行冬季大“扫荡”的消息,传得一阵比一阵更紧了。胶东老百姓的心情也一天天的紧张起来了。连日来,日军向胶东地区大量增兵。公路上,来往车辆日夜不绝。反战同盟胶东支部根据军区发来的敌情简报得知,日军除调集了一万五千余名陆军准备进攻胶东外,还有部分海军、空军配合作战,另外还有伪军共3万多人。
日军的这次“扫荡”,采取的是极其残酷毒辣的“拉网式合围”战术。以往,日军进行“扫荡”的办法,一般多采取“分进合击”或反复平行推进的“篦梳式扫荡”。在多次“扫荡”失败以后,日军改变了战术,改为大纵深重重包围的“铁壁合围”战术。这次又集中了比以往多几倍的兵力,并采用了所谓的“拉网式合围”,足见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已达到穷凶极恶、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在烟台通往青岛、潍坊等地的公路上,几天来日军、伪军运送武器弹药的车辆来往不绝,军舰整天游弋在黄海、渤海的海面上,封锁了所有的港口,飞机不断地在胶东半岛上空盘旋侦察,各个据点里的日、伪军纷纷出动,拉丁抓夫,抢粮抢牲口;烟台城内的日军加强了警戒,严密地封锁了一切消息,过去由伪军驻守的交通要道据点,已经全部由日军接防,其他据点也改由日、伪军共同驻防,敌占区和游击区挖掘封锁沟的范围扩大,进度也加快了;敌人派往抗日根据地刺探情报、进行破坏的特务也猛增,活动加剧。
胶东地区的大汉奸赵保原亲自率领一个师的顽固军,配合日军的“扫荡”,也已逼近了抗日根据地。日军还调拨了大量武器弹药,装备赵保原的顽固军。而且日本侵华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茨陆军大将也由北平飞抵烟台,亲自坐阵。一场恶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几乎使人感到窒息了。
从日军调兵遣将之多,动员范围之广,军需物资准备之足来判断,特别是以嗜血成性和阴险毒辣而臭名远扬的冈村宁茨亲自来烟台坐镇指挥,这一切都预示着胶东抗日军民所面临的日军策划已久的冬季“拉网式扫荡”,将是空前规模和极端残酷的。
为加强领导力量,粉碎敌人冬季大“扫荡”,许世友司令员从山东军区回到了胶东,组成了由胶东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参加的反“扫荡”斗争联合总指挥部。
十一月上旬,军区在海莱边区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作了紧急的反“扫荡”动员,仔细分析了形势,研究部署反“扫荡”的作战计划。根据以往八路军反“扫荡”的经验,会议确定采取“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方针。在军区统一的领导下,以烟青路为界,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统一划分为两个指挥系统。烟青路以西有第十三,十四、十五团和西海、南海;北海三个军分区,归五旅指挥。烟青路以东有第十六、十七团和抗大胶东分校,军区直属队、东海军分区,归军区直接指挥。并具体规定,在东西两个指挥系统内,分别以团、营或连为单位,划分地区,分散活动,避免大部队过于集中。军区总的意图是,敌人要“拉网”,八路军就“破网”。部队分散坚持,带领群众开展游击战,坚持根据地。
反战同盟和敌工科的同志们,也随军区划分的两大指挥系统分散活动。张昆,刘芳栋和渡边等同志去烟青路西面的大泽山根据地活动;小林清和孟凡、石田、成山等人在烟青路东侧的昆嵛山根据地活动。虞棘同志领导的剧团也和他们一起行动。
小林清他们按照统一的部署,迅速地离开了军区政治部 地,奔赴昆嵛山根据地。根据军区的指示要求,他们每个人都作到了最大限度的轻装,除了尽量多带粮食、弹药以外,扔掉了一切与行军打仗无关的东西。他们平时用来进行宣传工作的油印机、纸张和已经印好的宣传品,都掩埋了起来。小林清平时认真保存的学习材料和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时的笔记本与照片,尽管都十分珍贵,但为了适应反“扫荡”斗争的需要,也都忍痛坚壁了。可惜这个村子在“扫荡”中被敌人烧毁,后来小林清曾去找过这些东西,但他埋的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
政治部里一些行动不便的女同志和老弱病伤的同志都脱掉了军装,穿上当地老百姓的衣服,暂时离开部队分散隐蔽到老乡们家中去了。这样做,一来减轻了部队的负担,便于行军打仗,二来也充实了区、村党组织的力量,加强了对基层群众反“扫荡”斗争的领导。
军区除许世友司令员、林浩政委和贾参谋长等少数首长骑马外,其他同志的马也一律寄养在老乡们的家中。
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天色阴沉,朔风骤剧,敌人的“扫荡”开始了。蛰伏在莱阳、栖霞、福山之敌全部出动。在大汉奸投降派赵保原、秦毓堂等顽固军的紧密配合下,分几路向八路军栖霞、牟平、海阳、莱阳等根据地疯狂袭来,“拉网合围”以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日军的“合围圈”南北不过九十公里,东西仅七十五公里。一万五千名日军和五千名伪军象饿狼似的烧、杀、抢、掠。白天,他们摇旗呐喊,步步进逼,象梳头发一样,以密集的队形,齐头并进。他们无山不搜,无村不抢,烧草堆,挖新坟,清山洞,就连荒庵、野寺等小土地庙也不漏过。他们见人就抓,凡是十八岁到四十五岁的男人都被抓了起来,在背上写上号码,用绳子捆成一串,编好队,押送到海边的军舰上,运往东北或日本去当劳工。刘连仁,以及莫言的 丰乳肥臀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这样被日军送到日本当劳工的。
老百姓的粮食被抢光了,房屋被烧掉了,胶东沃野千里的大地上,处处是火光浓烟,断壁残垣,满目疮痍,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夜晚,敌人就在野地宿营,为了保命,他们在山口、要道没置了带响铃的铁丝网。烧起一堆堆篝火,岗哨林立,构成一道方圆数百里的大火网。每当夜深人静,哨兵容易发困的时候,还不时听到传递口令声,军官查哨、训斥哨兵的,吆喝声。稍有些异常的动静,就是一排枪弹扫射过来,接着就有小股的士兵前去搜索一番。敌人的“扫荡”不分白天黑夜,时时都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之中,搞得整个胶东地区是昼夜不得安宁。
十一月底,敌人的“扫荡”逼近了昆嵛山。昆嵛山方圆百里,山高路险,山势蜿蜒起伏。主峰泰礴顶海拔九百二十米,是胶东的高山之一。敌人的炮兵辎重进不了山区,就集中兵力对昆嵛山和文登、荣城一带进行突击性的“蓖梳式铁壁合围”。
敌人集中了五千余名日伪军混编在一起,严密封锁了烟青公路。北起渤海,南至黄海,成一线形密集平推,并以兵舰六艘、汽艇二十余艘,分别在渤海、黄海的海面游弋封锁,妄图一举歼灭昆嵛山根据地的所有抗日部队。
小林清他们和胶东土生土长的八路军战士们并肩战斗在一起。他们人和地熟,凭借着山沟、山涧、树林的掩护,在崇山峻岭间和敌人周旋。
日军的“网’越收越紧了,他们的行动也就更加困难了。为了缩小目标,便于部队的行动机动灵活,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决定将他们这支队伍再次化整为零。
敌工科、反战同盟和国防剧团与兵工厂各自分散活动。由于敌人‘扫荡”越来越猖狂,他们白天只能在偏僻的山沟或十分隐蔽的山洞休息,天黑以后再出来悄悄地转移。天一擦黑,只见敌人在山里烧起一堆堆篝火,一来取暖休息,二来用火堆形成一道封锁线。从高处望去,敌人所在之处,火光绵延数十里,好象一条狰狞的火龙,横卧在山路上,但是他们也比较准确地看清了敌人所在位置,于是就朝着与敌人火光相反的方向转移。
经过几天的辗转周旋,他们身上带的干粮已经吃光了,在这冬天的山沟里,连半点吃的东西也找不到,他们只好到向阳的山坡下挖草根来充饥。一次石田意外地打了—只野兔,他们高兴极了,一跃而上,七手八脚地用刺刀剥开皮,架起火烤熟了吃。尽管没有盐,但大家吃得香喷喷,赞不绝口。真是口福不浅,每个人都觉得心满意足。可是到了第二天,大家又只好挖草根、剥树皮来充饥了。
十二月初的一天,他们在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军区司令部的队伍。大家都感到异常的高兴,兴奋地凑在一起说笑着。在这极端残酷的“扫荡”中,环境又非常恶劣,每个人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眼前,小林清和司令部的首长们重逢了,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辛酸。这两种心情掺合在一起;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
军区首长特别嘱咐炊事班为他们做了些好吃的。写吃晚饭时,炊事员端来了一盆香喷喷的玉米渣粥和一篮没掺野菜的窝窝头,还有两碟咸菜。政治部欧阳文主任笑哈哈说:“按理说,应该请同志们吃上顿肉或是宰只鸡,再让大家吃个白面馒头,可是眼下我们让敌人追得钻山沟,蹲山洞,实在对不起大家,这笔账大家先记着,等反“扫荡”斗争胜利了,我一定请大家放开肚皮,饱饱地吃顿馍和炖肉。”说完,他拿起窝窝头塞在小林清他们手里。小林清他们已有好几天没吃上这么香的窝窝头了。 小林清知道,这一顿不掺野菜的窝窝头,至少用了首长们两天的口粮,谁也舍不得吃。欧阳文主任见大家都不吃,就带头咬了两口,然后说:
“同志们放心地吃吧!很快我们会冲破敌人的包围,只要回到我们的根据地,见到乡亲们,就有粮食了 ”
吃罢晚饭,欧阳文副主任告诉小林清和反战同盟的同志随司令部一起行动。这下子,他们的心里就更有了主心骨,大家的情绪也活跃起来了。前些天,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山沟里躲躲藏藏,加上生活十分艰苦,有的盟员情绪底沉,个别的人还不断地发牢骚说;“八路军平时待我们挺好,这一打起仗来,就把我们扔进这无处住、无粮吃的山沟里不管了。”可是现在他们也转忧为喜,一个个显得信心百倍,劲头儿十足了。
一连几天,天总是灰蒙蒙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天老爷好象也故意地和他们作对,这一年的雪下得格外早,给他们的行动增加了许多困难。
他们和司令部会合后不久的一天傍晚,遇见一群躲进深山里来的老百姓,乡亲们见到他们便一下围拢了过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约有二三百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老的和年幼的妇女,她们都走不动了。还有不少乡亲们都已冻伤了。他们突然看见这么多的八路军战士,就象见到自己久别的亲人一样,从他们表情上看;好象又高兴又觉得有些委屈,每个人的眼眶里,都饱含着激动的泪花。特别是上了些年纪的妇女们,拉着战士们的手,声泪俱下地向战士们哭诉着敌人的暴行和多日来风餐露宿的痛苦。乡亲们恳切地要求和部队一起转移,同时把期待的眼光,紧紧盯住司令部负责人的身上;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保护自己的子弟兵的身上。
第二天早饭前,他们突然接到转移的命令。部队的早饭已做好;因为情况紧急,只好用漱口缸装上小米饭,一边走一边吃。拿着缸子的手被那刺骨的寒风吹得冻僵了,不时用热饭缸暖着,嘴里不断地发出嘘嘘的声音。
后来,他们才知道,部队出发时日军只离他们五里路,大家又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有这么多的乡亲们一起转移,目标很大,部队不能机动灵活地迅速行动,但是人民子弟兵的神圣职责,又不允许扔下和八路军血肉相连的老百姓。让他们遭受日军的蹂躏,遭受这风天雪地的折磨。所以,军区司令部决定寻找有利地形,破网突围,掩护乡亲们转移。
敌人精心策划的这次冬季大“扫荡”,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日军疲惫不堪,损兵折将,不得不被迫在十二月底收兵回窜。
胶东抗战史上,日军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扫荡”,终于被胶东军民胜利地粉碎了。反战同盟和八路军终于保住了抗日的有生力量,保卫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可是,这次反“扫荡”斗争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胶东军民在这次反“扫荡”中,付出了很大的牺牲。许许多多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为粉碎敌人的“扫荡”,为保卫根据地,为保护乡亲们,用满腔的热血和中华民族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小林清脑海里翻腾了很久,他在内蒙古时回想起来,他的心情仍是十分激动。激励着小林清活下来。
八路军山东纵队胶东五旅十三团的一个班,在执行任务归队的途中,路经马石山时,遇到了被围困在山上的乡亲们,就带领乡亲们连夜突围。他们和地方干部、游击队、民兵一道,往返数次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从“火网”中解救出群众近千人。天刚亮,当他们再次杀进重围抢救群众时,被日军团团围困在一个小山包上。全班十名战士燃烧着复仇的怒火,奋勇杀敌,先后有七名战土阵亡,最后三名战土弹尽路绝,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英勇献身,血染马石山岗。他们被胶东人民誉为“马石山十勇土”。不知胶东人民现在还怀念着他们吗。
胶东人民在这次“扫荡”中,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多少村庄的房屋被日军一把火烧掉,成千上万的乡亲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多少无辜的和平居民被日军野蛮地杀害,日军攻占马石山后,极端凶残地将被抓捕的五百名老百姓全部杀害,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还有一股日军“扫荡”至荣城山区时,将被围困的群众三百多人残酷杀害,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血腥的大屠杀惨案。这是日本法西斯在胶东根据地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中日两国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永远不允许这一历史的悲剧重演。
回复[1]:
maomao (2006-07-25 22:30:31)
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中日两国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永远不允许这一历史的悲剧重演。
=========================
支持。。。心痛啊~~~!!!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人物传记
父亲前传9 战场被俘
父亲前传8 战地生活(下)
父亲前传7 战地生活(上)
父亲前传6 初到中国
父亲前传5 洒泪别亲人
父亲前传4 军事训练
父亲前传3 征召入伍
父亲前传2 支那事变
父亲前传1 故乡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后记)
父亲二十七 他走得让人痛惜,让人凄怆!(最终回)
父亲二十六 日本战友们的委託
父亲二十五 久别重逢的恋人
父亲二十四 日本人政协委员
父亲二十三 乡关何处
父亲二十二 落实政策
父亲二十一 历史的转折
父亲二十 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父亲十九 私自上访组织
父亲十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父亲十七 文化大革命浩劫(下)
父亲十六 文化大革命浩劫(上)
父亲十五 响应毛主席号召,想回日本闹革命
我为什么写父亲(前言)
父亲十四 艰苦生活
父亲十三 在内蒙古学习
父亲十二 生活的另一面
父亲十一 临危受命
父亲十 遣送日本侨民回国
父親九 接收东北
父亲八 我还是八路军
父亲七 奇袭龙須島日本海军陆战队
父亲六 跟许世友司令员参加秋季攻势战役
父亲五 在机枪训练班任教
父亲四 冬季大扫荡
父亲三 向日军宣传喊话
父亲二 创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
父亲一 痛苦的觉醒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