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万景路
>> 扯蛋中屋
字体∶
大
中
小
那一缕清香
万景路 (发表日期:2006-04-24 22:43:37 阅读人次:1984 回复数:0)
【坐景谈天】
喜欢上茶,既不是因为家人的无数次规劝,亦不是为了消化家中的各色朋友赠茶,而是缘于忽一日的莫名其妙的就是想喝茶的欲望,甚至是急不可耐,匆匆烧水沏就,一杯过后,如饮琼浆,似品花露。至此,爱上喝茶,一发不可收拾,可谓典型的“一壶得真趣”。 爱上茶,才开始关心茶文化茶历史,也才汗颜的知道:茶,其实是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精呈明朝,普及于清室,发展在现代的中华民族举国之饮。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到今天中国茶传播到全世界,茶叶兴于华夏据说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公元780年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不仅仅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的中国茶道精神,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饮茶文化的发展。
其实,早在东汉华佗的《食经》中就有“苦茶久食,宜意思”的医用记录,到了三国魏代,《广雅》中已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而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风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开始逐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西晋左思的《娇女》中“心为茶剧,吹嘘对鼎”所描述的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的形象画面也许最能表述这一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渗透。
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其后又出现了《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著述。唐代的文人墨客更是对茶情有独钟,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中就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的名句传世;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 崔湖州茶山境亭欢宴》的“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洁身”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时至北宋,由于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以茶会友相互唱和抒怀寄兴之作流行,欧阳修的《双井茶》的“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的形象描述,实属当时的代表性之作,苏轼的《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茶》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他另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两句则完美的构成了一幅妙联,此外,尚有范仲淹的《斗茶歌》、蔡襄的《北苑茶》亦皆为后世学士所称道。
元代亦有许多咏茶的诗篇传世,如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 因其韵七首》、洪希文的《煮土茶歌》等。明代的茶诗则以反映饮茶的意境与感受的居多,比如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文征明的《煎茶》、陆容的《送茶僧》、高启的《采茶诗》等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胜元代多多。到了清代,不仅有金田、陈章、曹延栋等众多诗人咏茶,更有乾隆皇帝亲著的《又见采茶作歌》为清代茶诗助兴。
至于现代咏茶诗篇当属郭沫若的《赞高桥银峰茶》、陈毅的《梅子坞即兴》和赵朴初的《吃茶》让人们常常吟咏。
众所周知,其实中国茶与日本渊源亦深,早在南宋昭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就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才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直到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散、清、寂”,但是,这套茶道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与当今日本总是善于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再“精缩”成自己的发明如出一辙。中国的茶道早出日本数百上千年,但却忘记了“注册商标”以至于被日本人发扬光大后,今天,竟使不少人误认为茶道源于日本,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中国茶文化的悲哀了。 茶者,雅称茗,称茶为文化,是因它可怡情、可明目、可清谈、可交友、可益思、可论道、可养性。即可寄高风雅韵,又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爱上茶,也才知道,茶饮具有清心飘逸的天然特性,静心静神、陶冶情操、祛除杂念之功效,与提倡“清静·适澹”的东方哲学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禅一味”、“唯茶是求”,那一缕清香,永远是爱茶一族的不懈追求。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扯蛋中屋
贵国与敝国友好...
上海传真
听中国话 看中国事儿
偶看《岩松看日本》
没有了牵挂
批发机会
日本人在上海之玩乐篇
日本人在上海之吃喝篇
走近秋天走进秋天
风物长宜放眼量
摩登百乐门
儿子
做人要厚道
东北人(二)
东北人(一)
白话新干线
钓者百像
抒情梅雨
“偶偷姨来”感怀
驰骋思绪
那一缕清香
“六八式”的回忆
说点狗话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