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希我 >> 我的后悔录
字体∶
过去,而无法过去

陈希我 (发表日期:2008-08-06 23:55:53 阅读人次:1864 回复数:2)

  ----为《新京报》“日志中国:中国改革30年专题”而作

  


  
当年,几乎与“张华事件”同一个时期,我写了一部电影剧本《作品》。当然它不可能被拍成电影,因为它正是针对制造英雄的现象。在我的身边,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一个熟悉的人,一被宣传,就成了我们不认识的陌生人了。对这种宣传,我们小孩有个专门的词:吹灵巴!

  
现在我们知道,张华其实并非完美无缺。但究竟“缺”在哪里,以至于需要“为尊者讳”?学校不允许男女同学单独在一起,但张华却公开谈恋爱;他喜欢听“靡靡之音”;他还私自去裁缝铺修改军装,他的牺牲,就是缘自他去改军裤的私自外出。我知道当时的不少女兵都悄悄对军装的腰身做过修改,我猜想张华心仪的是社会上流行的笔筒裤。那种裤,即使在社会上,也是被当作奇装怪服的。我就穿着这样的裤子,留着长发,见老师和警察就跑,因为这模样就足以确认你是小流氓,他们身上会突然亮出剪刀来,把你的裤管哗啦剪开,把你的头发剪成阴阳头。在我所在的省份,还有几个年轻人因为聚集开舞会而被枪毙的。所以不得不为张华“讳”。

  
但现在看来,这些其实并没什么。前几天有一个朋友问我,你在大学教书,学校管不管你留这么长的头发?确实,我的长发过去曾像阶级敌人一样被盯上的,一到“五讲四美”运动什么的,就首先剪我头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可现在没有了,可见社会宽容了,时代进步了,那荒谬的一切过去了。这使得我们再面对张华时,坦然了许多。但是我们是否设想,如果张华的缺陷仍然是缺陷,张华平时行为并不值得称道,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英雄行为?张华的同学李陕区说:“我们班不管是谁,当时都会去救这个农民,但这不是基于要拿自己的命去换老农的命,而是基于自己的良知和对当时风险的判断。”他认为一个人在危机时刻救人,只是基于对客观风险的直觉评价,风险有多大?会不会危及到自己的性命?这主要是一个理性的抉择过程,而不是一个道德的抉择过程。

  
这里显然涉及到本能的因素。我们都有求生、利己的本能,如果不危及自身,那么可以去救人。但遇到类似的事件,特别是事件突发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可能做如此换算?再说,当换算出自己的付出不划算甚至会赔上生命的时候,是否就会退缩?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摔伤老人诬赖救援者为肇事者的事件,那么当我们再遇到类似事件,我们是否还会去救?

  
实际上,我们常常仍然会去救。我更愿意把张华的行为看成是本能和道德之间的拉扯。比如地震到来了,我们会被本能驱使而撒下学生跑;但是我们也可能又会因道德的觉醒而跑回来救学生;当跑回来时学生已被压在废墟之下,或者我们没有跑回来,我们会自责。就这么拉扯。那么,被道德拉过去了,我们就是张华;被本能拉过去了,我们就成了范美忠;或者被拉扯崩溃了,瞬间成就了我们的牺牲;当然最好是两全其美,像蒋小娟那样,既救了别人,也为了自己,有过哺乳经验的女人都知道,哺乳期不喂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是英雄们既然最后做出了英雄举动,我们就不愿意去这么考虑,因为我们有精神,因此我们天生需要英雄,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谁都会像‘一棵枯萎的小草’一样渴求信仰”。从这点上看,那个时代还没有过去,我们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英雄,也会一再为自己设置禁区,只不过禁忌的内容会更新,比如从不许谈恋爱到不许同性恋,从不许同性恋到不许人兽恋。毕竟,人是需要确认自己不同于动物的。也许只要人类存在,这种现象永远不会过去。

  


  
附:当年如何制造英雄?《人民日报》1982年11月2日,江林、王宗仁报道:

  


  
张华: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张华的事迹象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大学的校园。在一代年轻人的脑海中激起了一层层的波澜,他们在认真思考着: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新时期里,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其实,张华在生前已经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曾对杨晓军等同学多次说过:“我们不仅要在外表上象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道德上、知识上都是个大学生。”张华没有空喊口号,三年的大学生活,他就是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

  


  
撼不动的信念

  
张华迈进大学校门的1979年,正是我们党拨乱反正,人们思想异常活跃的历史转折关头。这时候,洪流滚滚,大浪淘沙。有的人激流勇进,有的人踯躅彷徨,有的人落伍沉沦。张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象一条小溪汇入了奔腾的大海,注入了新的生命,他没有彷徨,没有动摇。他跟着时代的激流前进。

  
一天,张华收到入伍前的几位好友来信,他们因为没考上大学,便悲观厌世。张华读罢信,心里象压了石头一样沉重,立即写了回信:“高考的失败,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一个人一天也不能没有理想……”暑假到了,张华特意拐了四五百里,专程找到那几个同学,和他们推心置腹地谈心。他和同学们谈理想、谈青年的责任和抱负。同学小侯被张华说得动了心。一天晚上,他和张华睡在一起,把自己的苦衷和愿望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原来,小侯的家长嫌他穿喇叭裤,留长发,蓄小胡子,整天不务正业逛大街,要将他赶出家门。张华便去做他父亲的工作,然后和他父亲一起对小侯进行热情的帮助。回校后,张华还惦着小侯和几位同学的进步,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多次给他们写信,还根据他们各自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寄去了十多本有关青年理想修养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鼓励他们上进。现在这几位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小侯取得了本单位技术考核三个项目的第一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根深才能叶茂。张华始终没有忘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他离开部队入学时,带着一个小木箱,装着满满的书,其中有《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党的基本知识问答》、《政治经济学基础》及青年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上学后,他用津贴费又新添了不少政治书籍。他由于长期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有的大学生对此不理解,把这些政策看作是“走回头路”。每次学习政治讨论会上,工厂奖金制和农村责任制是同学们争得最激烈的问题。张华虽然从理论上能说出个一二三,但一时还拿不出耳闻目睹的事实来。1980年暑假里,他专程走访了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工作的战友,装了一脑子素材,心里踏踏实实地回到了学校。他和同学们一起加班筹办了一期《赞家乡,颂祖国》的摄影书画展览。一幅幅照片、图画,以雄辩的事实赞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生动活泼的展览,吸引了大学生,也吸引了学校的教员、职工。

  


  
在伟大理想鼓舞下攻读

  
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张华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走过曲折的路,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十年浩劫中,当到处都在批“白专道路”,交“白卷”被作为英雄吹捧的时候,张华在乌苏里江边饶河县上中学。他在离家4里多地的小南山上,给自己开辟了两个学习的地方:一个是山脚下的破碉堡;另一个是在山腰的凹处,平整了一块“巴掌地”,用石头垒起一个小桌,他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跑步到那去学习。平时就在石桌前读书写字,如遇到刮风下雨、寒冬腊月,他就进碉堡去学习。1975年,张华高中毕业后来到农场,仍然坚持学习文化,劳动之余,有计划地复习中学各门功课。1977年入伍后,他又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重新制订学习计划。部队领导被他的学习精神所感动,决心培养这个爱学习的青年,连续两年推荐他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他都落了榜。张华没有气馁,他说:“两次考试虽然没有被录取,但打开了我的眼界,为我以后的理想、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学习的劲头更足了。1979年8月,终于在沈阳部队某部参加高考的人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

  
上大学后,要学几十门课程,他感到很吃力。开始,考试成绩大都是六七十分。张华要拿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攻读各门课程。他是革命军人委员会副主任,还要拿出很多时间做社会工作。张华多么需要时间呀,可是时间不会多给他一分一秒。他下决心,让时间听从自己的安排。

  
学习的时间安排得象一张绷紧的弓弦。张华获得时间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专心致志”,提高各门课程的学习效率;二是把休息娱乐的时间“搭”进去。他常常告诫自己:学习是党交给的任务,人民供养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使自己的生命开出灿烂的花朵,必须准备好知识和力量。”一次,张华作为主力队员参加西安市高校篮球赛,正赶上要进行生理小测验。按学校规定,运动员可以不参加测验。张华想,考试是对自己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他坚持参加测验。为了多少弥补一点因比赛而失去的时间,他争取了一个“特殊照顾”——熄灯后到队部活动室学习一小时。篮球赛刚一结束,张华就走进生理课考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张华的各门功课的成绩提高很快,绝大部分功课得八十多分,有的九十多分。

  
张华的学习兴趣很广泛。他利用各种方式博采知识,增加见闻,开阔视野。他从小学起就是运动场上的“健将”,曾经获得饶河县乒乓球单打冠军。他担任队长的篮球队,是全县的“硬骨头”,不少队都败在他们手下。他出席了地区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他喜欢阅读文艺作品,也爱在业余时间朗读诗歌,有时还自己写点文章。去年年底,他买了一架照相机,给他自己和同学们拍摄了不少学习、生活小照。今年3月中队布置的“精神文明月剪影”中的照片,很多都是他用自己的胶卷和相机拍摄的。

  


  
雷锋精神在他身上闪光

  
张华看过电影《不拘小节的人》以后,写下了这样的观后感:“十几年来,我国的社会风尚被林彪、‘四人帮’糟蹋得不成体统,公共场所没有秩序,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貌,国家财产任意破坏,雷锋精神远走高飞……我们这代青年人应该为转变这个现象而努力。”

  
张华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对同志,他象春天般的温暖。

  
今年5月,中队举行班与班之间篮球比赛,张华担任球赛的裁判。比赛中,他错判了一个球,一个运动员当即把球踢到张华的肚子上,球场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张华用手捂着肚子,紧皱着眉头,显然他被打痛了。目睹这一情景的同学都责怪那个运动员太不象话。然而,张华扫了一眼周围的观众,一声哨响,说了句:“咱们继续赛球吧!”又在场上跑来跑去地忙碌着。球赛结束后,张华主动找这位同学谈心,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有的同学说:“何必呢,自找苦吃。”张华说:“球是我错判了,不找他谈心,我心里不安。”这位同学终于为张华的诚恳态度所感动,与他重归于好。

  
张华也勇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有一次,张华和同学小韩上街,看到南门外围着一群人在看打架,人越围越多,几乎阻塞了交通。张华说:“咱们过去劝一劝。”小韩说:“算了,这种人惹了他们要吃亏的!咱们最好离远点,别掺和进去。”张华说:“大家都不管,都站着看,绕道走,怎么能解决问题呢?!”他拉着小韩,冲进人群,用劲推开了两个正在打架的人,平息了这场纠纷。还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两个流里流气的青年,张华马上提高了警惕,他发现其中一个人的手伸进了一位老工人的口袋时,立即上前抓住了这只肮脏的手。老工人激动地连声说:“谢谢解放军,要不,我这一个月的工资就没有了!”满车的乘客,也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张华是严格遵守纪律的自觉战士。今年初春的一天,他和一位同学外出回来时,走到离驻地5里路的地方,发现离归队的时间只差15分钟,到车站乘车已经来不及,那位同学说:“就迟到这一次吧,反正是晚上,领导也不一定能发现。”张华说:“遵守纪律不是做样子给领导看的,它是一个战士应该具备的品德,不能设想,一个平时稀稀拉拉的人可以担负起四化建设的重担来。咱俩来一个短途赛,一定要按时归队。”说罢,两人跑起来。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跑到队部销假时,距归队时间还有两分钟。

  
张华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着他周围的每一个同学,把心窝里的温暖送给他们。最使同学们感动的是他让荣誉的事。张华在每一次年终嘉奖和评选“三好”的时候,都把荣誉让给其他同学。同学杜振波曾专门找到张华,批评他这样做太傻了,“该得的还是要得,评上了,也不影响发挥自己的模范作用。”张华笑着说:“我是个党员,又是老兵,应该多鼓励别的同学,我总觉得,评上别人,比评上自己好。”

  
1982年7月11日上午,张华同志为抢救掏粪落池的社员光荣牺牲,年仅二十四岁。同学们给他冲洗了脸上的粪污,他的面容是那么安详,还带着微微的笑容。他在下到粪池的一刹那,也许并没有想到是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就象他在农场劳动时,拦住惊牛救了一位女青年;就象他过去在公共汽车上掏出手绢,给一位呕吐的老大娘擦嘴;就象他在暑假里跳进洪水中抢救人民群众的财产……张华,当代优秀的大学生,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

  




 回复[1]: 这个名字从前是听说过的 陈某 (2008-08-07 08:25:22)  
 
  我们那个时代榜样太多了,以至于最终不知道如何做个自己。

 回复[2]:  王者非王 (2008-08-07 09:00:35)  
 
  有深度。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我的后悔录
    “圣徒”之“恶” 
    后藤健二的责任感与无责任感——答日本某媒体问 
    为什么不能直面正常国家日本? 
    安倍的腰 
    张艺谋做错了什么? 
    大岛渚的“性政治”  
    夏目漱石:永远的困境 
    太宰治的“生”、“罪”、“死” 
    社会转型期与作家的选择 
    答《信息时报》“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专题 
    致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公开信 
    北京人 
    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公开信 
    答《晨报周刊》:我们易怒易怨像个怨妇 
    铁主席,请用“哲学”说服我!——致铁凝主席的公开信 
    自由下的囚徒 
    “爱国贼”以及“爱国奴” 
    生命不是用来糟蹋的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魔咒 
    理想者的挣扎  
     败诉:战斗到2009  
    "审判"《冒犯书》 
    我们屡屡被“爱国”绑架 
    审前会议被委以“国家机密” 
    哭谢晋 
    我起诉! 
    亡民的饕餮 
    我与老师的劫缘 
    茶世界 
    答《东南快报》问:“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 
    我们该遭“天谴”吗? 
    母亲(小说) 
    罪恶(小说) 
    奥运:改头换面的战争 
    答《晨报周刊》问:索尔仁尼琴——文学、祖国与良心 
    过去,而无法过去 
    向“老愤青”柏杨告别 
    久入鱼肆之后 
    考试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道歉? 
    瞧人家境界 
    穿和服的女人 
    换个角度看重庆“钉子户” 
    打屁股 
    我的真善美 
    新书《冒犯书》代后记:一个作家的诞生 
    答《南国都市报》问:陈希我与文学:谁冒犯着谁?  
    汉学家群起批判中国文坛 中国作家四面楚歌 
    为《新京报》“鲁迅逝世70周年”专题而作:《超越和未超越的》 
    三岛由纪夫、平冈公威与我 
    两耳锅系草鞋耳 
    应台湾《中国时报》“中国印象”专题之约而作:《尴尬之土》 
    东京审判,审判了什么? 
    抽烟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三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二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一 
    另一种世界大战 
    第三只眼看道歉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二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一 
    小说《旅游客》连载二 
    小说《旅游客》连载一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三封信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三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二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一 
    小说《晒月亮》连载三 
    小说《晒月亮》连载二 
    小说《晒月亮》连载一 
    小说《上邪》连载三 
    小说《上邪》连载二 
    小说《上邪》连载一 
    战场---也为母亲节作 
    小说《遮蔽》连载之三 
    小说《遮蔽》连载之二 
    小说《遮蔽》连载之一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三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二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一 
    小说《风吕》连载四 
    小说《风吕》连载三 
    小说《风吕》连载二 
    小说《风吕》连载一 
    到丽江去 
    与命拉扯 
    被豢养的狼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我的后悔录 
    长寿则辱 
    大写意的吃 
    请让我成为您的孩子 
    何谓边缘生活 
    爱你,咬你! 
    又是一年樱飞时 
    手表如妻 
    开会 
    小说《抓痒》初版后记 
    小说《抓痒》台湾繁体版自序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