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柠 >> 新作
字体∶
哈“不良”——时尚文化的原动力

刘柠 (发表日期:2007-11-18 02:40:27 阅读人次:2214 回复数:4)

  当日本经济结束战后初期的重建,正稳步迈向高度成长期,乃至日政府在1956年《经济白皮书》中踌躇满志地宣告“现在已经不是战后”的时候;翌年,当著名“毒舌评论家”大宅壮一以不无夸张的腔调预言电视媒体将把日本人“一亿总白痴化”的时候,“亚文化”(Subculture)开始作为一个学术词汇进入日本,而真正成为表现战后东洋市民社会特质的“关键词”,则是1960年代以后的事情。

  
所谓“亚文化”,亦称“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在今天现代日语中的语境是“与真正权威的高级文化及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Mass-culture)相对应,是面向年轻人的作品和内容”,其内涵大致相当于年轻人文化或“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既然是“亚”(Sub),那么其原意中自然包含“下位文化”之意,即古典音乐、古典艺能、纯文学、纯艺术(Fine Art)等正统、高级文化之外的艺术,传统上也曾作为“大众文化”的同义语而使用。

  
这个词汇在现代话语中的咸鱼翻生大约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5年,好莱坞电影《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和《无理由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在日本上演,主演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顷刻间成为家喻户晓、大红大紫的明星;同年上演的另一部好莱坞影片《暴力教室》(Blackboard Jungle)中的主题歌《Rock Around The Crack》,更成为风靡列岛的热曲——此为被称为“Teenager文化”的美国流行文化最初登陆日本,在保守的东洋社会酿成一发不可收拾的西化“新浪潮”之滥觞。

  
1956年,描画拥有“老爹给买的车”的富裕阶层子弟生活方式的流行小说《太阳的季节》出版,一炮打响,当年即创下28万册的发行记录,其作者、现任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24岁荣膺“芥川文学奖”,跻身新锐小说家行列。作品旋即被“日活”(Nikkatsu Corporation)拍成同名电影,由作者的弟弟、早夭的天才明星石原裕次郎主演,轰动全国。作品描写了一群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不良少年青春期的“喧哗与躁动”:湘南叶山的避暑山庄、逗子海滨的游艇码头、郊外别墅的舞会、银座林荫道的猎色……成为东洋社会“迷惘的一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战后初期像工蜂一样勤勉工作的上班族们在惊异于居然有如此不求上进、玩世不恭的“社会精英”(那还是大学生被视为“精英”的时代)的同时,也不由得被那些年轻、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性爱情节所吸引。

  
石原兄弟作为“太阳族”的代表,以这种令父兄们感到尴尬、突兀的方式,宣告了一个消费型社会的来临。从此,日本经济的“新干线”驶过“神武景气”(1955-57年)、“岩户景气”(1958-61年)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路驰骋,直奔东京奥运会。仿佛一夜间,全国的大街小巷冒出无数留“慎太郎板寸”、戴墨镜、穿拖鞋,走路像瘸子似的拖着腿,绝不屈膝的不良少年。在大众传媒的造势下,“太阳族”成为高成长初期日本社会一道独特的世相风景线。

  
1964年,在东京银座的“Miyuki”大街,出现了一些着装时尚的年轻人的身影。跟外表上故作浑浑噩噩状的“太阳族”相比,这一群相当绅士淑女:男性一律美国东海岸长春藤名校“Ivy”风格装束,分头、眼镜、皮鞋,格西装、细领带、深色长裤,显得知性文雅、气质高贵;女性则效仿法国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çoise Sagan)的《你好,忧愁》(Bonjour Tristesse)中女主人公赛茜尔(Cécile)的装扮,披肩长发用手帕轻束,连衣裙的裙带在腰部打结,赤脚穿橡胶凉鞋,拎着像麻包一样的大袋子,里面塞满了化妆品和换洗的衣物,透着适性、随意和“波希米亚”的调子——这是于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所谓“团块世代”的粉墨登场。这份堪称模范的美东海岸加欧陆风的精心别致,简直就是从彼时流行的时尚杂志上走出来的一群时装模特。

  
当“Miyuki族”的少男少女们三三两两徜徉在银座——这条被看成是成人世界中最高贵、最繁盛的大街,以青春美貌和摩登时尚装点着那些珠光宝气的橱窗、拱廊的时候,他们仿佛在向世人宣称:这里,是我们的T型台,是我们猎艳的竞技场。

  
从“太阳族”到“Miyuki族”,可以看出青年亚文化从“阶级”到“世代”的推移开始加速。就对性的态度而言,相对于只把女性当成是单纯的性行为(Sex)客体的“太阳族”,“Miyuki族”在渔色时,主导权也可能在女性一方。对此,1975年9月9日出版的《周刊花花公子》上,日本风俗评论家矶野荣太郎评论道:“作为评价族的基准,决定性的是看他们留下什么。太阳族解放了性,六本木族、原宿族带来了乱交,地下族产生了新艺术,而Miyuki族则创造了欺骗男人的技艺。如此看来,太阳族和Miyuki族不愧是战后的两大族系。”

  
如此,作者以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对战后各个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般轮番出场的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种族”细加研究,以类似田野调查般的实证手段,分别从阶级、媒体、世代、性及场所5个视角出发加以考察、分析,相当程度上复原了战后日本社会亚文化产生、发展和消亡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得以像地质学者观察地层构造似的,按时间的顺序,对由多达11种亚文化构成的“层累构造”的“物理”形态做深层扫描:“疯癫族”、“暴走族”、“水晶族”、“御宅族”、“涩谷系”、“新人类系”、“Ko-Gal系”、“里原系”,等等。

  
作者观察青年亚文化何以从“族”演变到“系”的着眼点,颇耐人寻味。上个世纪60年代,经历过战争的世代与战后世代之间有难以弥合的鸿沟。以此为背景,试图从以老一代的人生经验为主导的所谓“社会共识”的桎梏中脱离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彼此找到相通点。以这种相通点为共同纽带,“××族”便应运辈出,如雨后春笋。但是,进入80年代后,代际差异变小,富足的生活使年轻人在讴歌并积极融入消费社会的同时,被同构化,青年文化也被稀释,作为“反弹琵琶的精英主义”的反体制角色似乎也被忘却。所以,当人们说“年轻人”时,不复有特殊的意味。因此,90年代登场的被称为“××系”的亚文化“种族”,从一开始即带有某种暧昧色彩,其结合已不再像早期的“族”那样基于对共同纽带的自我认知,而是基于时装、时尚杂志及市场专门家们所说教的流行要素的“站队”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对抗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为出发点的战后青年亚文化,在走了一个圈子之后,似乎又回到了起步的地方。不同的是,这次所面对的,除了当初拼死对抗的社会既成秩序所强加的东西之外,还多了一个自身的衍生物——其血缘虽然来自亚文化,但却高度体制化、权力化,几乎“进化”成了另一种“主流”。

  
发轫于战后初期的青年亚文化,几乎与日本和平建设的历史等长,取得的成就也相当,可谓以“不良”、“解构”始,以“有趣”、“建构”终。今天,那些曾几何时被目为“非主流”的“亚”文化“物种”(如动漫、电玩等),不仅成了当然的“雅”文化,是所谓“酷日本”(Cool Japan)的魅力所在,甚至构成了日本在21世纪赖以生存并做大的重要软实力(Soft Power)。

  
谁成想,风靡全球的创意产业、时尚工业,竟源自一群“不良”少年的“恶搞”。

  


  
《族的系谱学——青年亚文化的战后史》(『族の系譜学――ユース·サブカルチャーズの戦後史』):难波功士 著,(日)青弓社,2007年6月第1版

  




 回复[1]: 此书可读 李长声 (2007-11-18 11:03:10)  
 
  我喜欢听过来人的故事,当然不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可能脚下走的路正是人家走过的,很多事情跨越是跨越不过去的。

 回复[2]:  蔷薇泡沫 (2007-11-19 09:59:16)  
 
  请问,我能转载到东方之舟嘛?谢谢谢谢

 回复[3]:  刘柠 (2007-11-19 13:17:26)  
 
  可以呵。

 回复[4]:  蔷薇泡沫 (2007-11-20 09:11:39)  
 
  谢谢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新作
    叫父兄太沉重 
    我们还是不懂日本 
    谈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日本史称中国为“支那” ,从何而来? 
    反战还是美化战争? 
    神保町的细节 
    日本出版业的黄昏之美 
    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  
    知日当如李长声 
    东亚:抓间谍运动的背后 
    正面解读外部世界对中国现实的反应 
    金大中事件:让历史问题的解决去政治化 
    哈“不良”——时尚文化的原动力 
    包老,昨天我为您送过行 
    假如日本军舰开进中国港口 
    谁的公园 
    食品安全是国家利益 
    中国媒体,你的名字叫血汗工厂——谨以此文悼念原晓娟女士 
    那夜,夜凉如水——我所经历的18年前的那一夜 
    魏京生事件,考验日本“价值观外交” 
    “和平宪法”一甲子,志在必改? 
    奢谈“温颜融冰”为时过早 
    中日有多远 
    安倍访美: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国家机密”与报道自由和公民知情权 
    在历史问题表态上的后退,实质是一种机会主义 
    新浪,请告诉我为什么?! 
    《邓小平秘录》背后的秘辛 
    民间对日索赔:都是历史惹的祸 
    旧话重提“光华寮” 
    要政策论战,不要狼狈为奸 
    警惕“历史修正主义” 
    日美联合作战计划起跑,台海朝鲜纳入照准视野 
    2006:日本转身 
    支持率大幅下降,安倍政权初亮红灯 
    中日关系的深度和谐取决于胡锦涛访日 
    朝核问题:从何而来,向何处去 
    “日本版”NSC:首相官邸“白宫化”的重要步骤 
    爱国主义教育的终极指向 
    “命令放送”与报道自由 
    "和平宪法"颁布 60周年,改宪机运趋成熟?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近忧与远虑  
    美,就是像情人一样地生活——塔玛拉·德兰姆皮卡的生涯和艺术 
    与鹰共舞——安倍其人及其新保守主义政治 
    超越“超越日本的激情岁月” 
    “特措法”再获延长,安保强化提速 
    大韩航空KAL858航班爆炸事件揭秘(旧文照贴) 
    金政权是日本军事大国化的协力者 
    张念:“蛋生”在中国 
    “小泉剧场”:最终谢幕,还是幕间休息 
    让历史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出口” 
    石心宁:无限逼真的“捏造” 
    靖国问题“软着陆”与美国因素 
    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小泉”号起航 
    竹中平藏请辞,“小泉剧场”黯然谢幕 
    历史认识如何超越国境 
    皇室长孙的诞生与社会共识的流产 
    蕗谷虹儿的生涯和艺术 
    小泉,我来为你“盖棺” 
    “后小泉”政治:鹰派与鹰派的较量 
    “安倍政权”如何才能长期化 
    靖国神社问题能否实现“软着陆” 
    自民党总裁选举:小泉政治的最后答卷 
    朝日:从胶着到冻结 
    管他“8·15”,“后小泉”是正经 
    日皇中止参拜原因揭底,靖国问题解决出口乍现? 
    日本:离核国家有多远 
    朝鲜:绝地反击胜算几何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