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陈希我
>> 我的后悔录
字体∶
大
中
小
两耳锅系草鞋耳
陈希我 (发表日期:2006-10-28 19:12:09 阅读人次:1938 回复数:9)
1
小时候,我爸老用一句话说我:“两耳锅系草鞋耳”。意思是一个人财产简单到了只有一口锅挂着一双草鞋的地步,草鞋管走,锅管吃。简直等于乞丐了。我爸也会说:“你这是乞丐相!”那年代出来的人,穷久了,对物质有着无论如何的崇拜。
当然跟年代也不是完全有关。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跟我同龄,到了快九十年代了,还总是拿着单位发的杯子、盆子对我说:“这些都是钱,都是钱哪!”就是这个人,在整个八十年代几乎都西装革履,有一阵流行穿靴,他也做双人造革的靴子穿上。我妈总羡慕地叹息我:
“唉,你怎么都不能像他这样?你长得比他中看多了,可是人靠衣装马靠鞍!”
我确实不会装这个鞍。我的衣服只有两件。那时候我在中学教书,有次让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有学生就写:“我的语文老师只有一件衣服。”我很惊讶:好歹我也有两件啊!问了才明白,原来我两件衣服颜色是相同的(深蓝),款式也区别不大。“反正是黑不溜秋的,也看不清。”学生说。
做新衣服了,仍然是这颜色款式。我妈气道:“你这样,人家以为你没有做新衣服了!”
我说:“跟‘人家以为’有什么关系呢?我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又不穿在人家的眼睛里。”
夏天的衣服就更简单了:和尚领的白汗衫——老人衫。虽然有几件,但是颜色款式都一样了,更是分不出来了。我至今夏天还是只穿这种圆领的汗衫,现在有个好名称,叫T恤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你要穿,也好歹穿个有领子的吧!可是我就喜欢穿没领的,有领的,那领子觉得挺多余,扇来扇去的,而且有点做。
不要说艰苦朴素。“艰苦朴素”这词,一如“学雷锋”一样,已经被糟蹋了。说“助人为乐”“做好事”,宁可说:“老子高兴!”(我小时候小孩间流行一句话:“我兴!”就是这意思,大人听了要掴你耳光。)说“艰苦朴素”,宁可说:“乞丐癖”。那些词已经进入了官方话语系统,成了对你的规训,于是就有了需要疏离的问题——是做自己,还是做别人。依我的教训,千万不可把希望押在这国家上。前段时间看个报道,说六年前有六十几个大学生响应号召去农村当干部,最后混得很惨。那是他们自己的可悲,简直活该!就像当年那些狂热“革命”、然后又被“革”了“命”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后来还高唱“无悔”。屈原也“虽九死而犹未悔”,但是那只是愚忠。被人操了还不悔?同样不悔,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就完全不同,是做了自己要做的,我被我自己操了,跟别人无关,我愿意!“我兴!”
我至今冬天也只有两套衣服,多出来就觉奢侈的了。不,应该说是累赘。往往撂在橱子里就忘了。忘了的衣服还有必要去穿它吗?那说明你不喜欢它。不喜欢的衣服为什么偏要去穿它呢?比如穿起来不舒服的衣服。我很怕穿新衣服,首先是因为新衣服穿着不贴身,还没过磨合期,总跟你较劲,跟套子似的,让你受苦受累。说起套子,我就想起了西装。韩国学者李御宁在他的《包袱皮文化的后现代》一书中,说日本文化是“包袱皮文化”,西方文化是“皮箱文化”。“包袱皮文化”是把人包起来,西装则是立体的,把人装进去。因此我十分拒斥穿西装,只有在实在非穿不可的时候穿穿,比如结婚。
我结婚时,西装简直把我整死了。一点也不比那些庸俗的仪式。整个人被端起来了,站不是,坐不是,躺不是。一天下来,精疲力竭。我于是深切理解了,据说美国有的公司为嘉奖职工,就允许他可以不穿西装上班。 但是这里有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人家是可以穿西装而不爱穿,我们是爱穿西装而不能穿,就好像富人爱吃素食跟穷人不得不吃素食不是一回事一样。其实我也有爱穿西装的时候,刚回国时,不知哪根筋打结了,那一阵总爱穿西装外出。结果被上面泼下来的水浇了两三次,一次汽车急驶过,又溅了一身污水。更不要说处处肮脏,屁股不知该在哪里落下。就彻底脱下了。也许爱国者又要反驳了:那是过去,我们现在好起来啦!真是没有见到好世界的短眼宠物。真的好起来了吗?你可以随便坐下了吗?你可以自由出行了吗?你可以自由选择了吗?有人问我,外面到底好在哪里?我想了想:自由的空气。这在中国是难以体会的,因为从来没有。不能选择,我可以选择我自己,不能选择自由,我就选择自我放逐。“两耳锅系草鞋耳”。
2
现代理论在论述作家时,喜欢追溯他的童年。我们的作家也很喜欢把自己的创作联系到自己的“童年经历”,比如余华的小时候在医院太平间边上居住。我有点怀疑那是矫情。但是造成我“两耳锅系草鞋耳”这品性的,似乎还真可以追溯到我四岁时候。那时候“文革”派系斗争,我爸作为“八二九”被对方追捕,躲到我姑妈家去了。家里只留下我和我妈、我刚出生的弟弟。仍然有人来家骚扰、威胁。我妈就将家当装在几个箱子里,遣我去弄口张望,要是有形迹可疑的人,马上跑回来报告,我们就逃。可是逃,那些箱子怎么办?当然要带走了。可是怎么带?妈抱着弟弟,即使一只手能提上两个箱子,仍然还有。只能我来提了。我一个四岁的孩子,怎么提得动?那时候我经常看着那些箱子犯愁,觉得它们要让我们逃不了,把我们给连累了。
至今我还记得其中有个很大的木箱,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是一个沉重的棺材。它有着金色的雕花的搭扣,边角还有金属的镶边,更让我觉得它累赘。也因此我现在一直对繁琐的雕饰很排斥吧!包括有着古纹装饰的唐装,那是地主、地主婆穿的,那年代,那与其代表着豪华,勿宁代表着沉重,就像他们的土地一样,搬也搬不走,最后拖累着他们被镇压。那时候我也感觉自己要被这些箱子拖累死了。外面的枪声在响,我简直恐惧,要是只有人,那该多轻快啊!当然我也得顾及妈和弟弟,弟弟需要妈抱,妈抱着弟弟,这也是够累赘的了。要是真能两耳锅系着一双草鞋,提着就能走,那多好啊!要是只有我自己,那什么也不怕啦!长大上了大学,第一次(在哪里忘了)看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话,大为共鸣,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成为我的口头禅。
我们是从那种时代过来的。在那种环境中,是不可能有沉稳心态的,要造就贵族更难。曾经看到女作家程乃珊评论电影《最后的贵族》的文章,说怎么总觉得里面的演员演得不地道,只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我后来看香港的《阮玲玉》,那是地道的。原因不辩自明。我们这些演员,都是从反对封建主义、改造资产阶级思想、提倡向工农兵学习的时代过来的,被“粗鄙化”教育了十几年,怎么可能有贵族气?即使后来改革开放了,脚上的泥土垢还没有搓干净,挽起的裤管虽然放下了,但是折痕还在。比如赖昌新,已经是“远华”老板,揽了那么多财富,但是他仍然还喜欢喝稀粥,据说他每办宴席,总是快快应酬了,然后早走回家喝稀饭,那样才爽。即使是现在所谓的“小资”,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那种年代了,但是三代才培养贵族呢。
我不是喜欢贵族。我曾经非常反感于“贵族”这词,感觉它像一块庸俗的金块。也许这种感觉,也跟从小受的那种教育有关吧!后来大家都以富贵为荣了,我仍然很排斥,甚至更排斥了。那是我的逆反(我甚至在“反毛思潮”盛行的年代,却偏讨厌“反毛”)。但是后来发现,精神上的贵族还是好的,也许应该避讳“贵族”这个词,这个词也已经被糟蹋掉了。用“独立”吧!现在许多小年轻,貌似很独立,其实并不独立,只是时尚化的另类,他们虽然所受的教育很完整,但是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的观点,只是流行的别人的观点,他们虽然排斥政治课,但是让他们谈起来,仍然还是教科书上的(也就是他们应付考试的)那些观念,因为他们不知道别的。他们仍然会说,这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将来会越来越强大;他们仍然会崇拜毛泽东,向往五十年代;他们仍然会以俺们“精神文明”而自觉能据傲于资本主义社会,以爱国来“仇美”、“仇日”;讲起社会风气,他们就会也说要雷锋,不知道在先进国家处处都是活雷锋。他们不知不觉中成了罪恶社会的辩护士,甚至打手。但是他们又是无辜的,只是因为他们太认为自己懂得了,太希望自己有水平了。
“文革”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在镜头前为了说得有水平,就竭力说些政治觉悟高的话。结果无形中成了那时代的帮凶。比如我念小学的时候,政治运动,有报纸记者来我们学校采访,让学生谈感想,老师往往让那些最会说的学生去。所谓最会说,就是最会说当时时尚的政治话。还要立正,昂首,挺胸,丁字脚站姿,说的时候声音嘹亮,煞有介事。我历来鬼头鬼脑,站没站相,说没说样,用大人的话说:“没个正经!”所以一般不会被选去发言。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在路上被记者拦住了。当然不会回答好,就像我写作文,从来都是不懂得立意,“立意不高”。下来,老师、家长、周围人都会扼腕:
“怎么这么傻?应该这么说……这样说才有水平!”
那些在边远地区的穷庄稼人,有的会非常积极参加那些运动。我认识一个庄稼人,“文革”期间成了学“毛选”的积极分子。不是假积极,是真积极。他真的很爱读“红宝书”,很爱参加政治学习。对他来说,“红宝书”是他家里唯一的书,唯一一个显示他有文化的家什;而政治学习,使他能够人模人样像干部一样坐着开会,是唯一能使他靠近中心的机会;戴毛主席像章和戴军帽,是他被接纳进主流阵营的标志。后来他跟人回忆说,他这辈子再没有像那时那么活得有文化、有价值,活得高贵。
贫贱渴望高贵,于是就容易被收买,即使是为残暴造局--搞“文革”,他们是造局者,“批林批孔”他们也是造局者,邓小平复出、整顿,他们拥护,“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他们也拥护,粉碎“四人帮”,他们又拥护。群众一点也不比暴君清白,一样的操蛋。群众最高贵的梦想就是当皇帝,最卑贱的梦想就是忠于皇帝。即使造反,也梦想招安,去镇压方腊。文代会上,女艺术家为能被领袖邀请跳舞而甚感荣幸。就连已经出国了的,也会为见到祖国领导人而挥笔讴歌,夸某大使风度翩翩,海外人士比国内的更媚骨。什么鸟!于是就不能不明白,以资本为基础跟以政治为基础,一样的无耻。流行政治俗语,和流行汽车、流行歌星什么的,是一样的时尚。他们都会趋之若鹜,一旦有机会了,就会竭力去当好,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日军侵华期间,曾经有过著名的“万人斩”表演。那两个得胜者当年接受着众多媒体的吹捧,他们自己也很配合,细说自己杀人的经过。后来日本战败,他们当然要被处决。现在他们的亲属出来起诉翻案,说是当初没有杀人,他们当初只是为了配合政府的宣传,才说了那些话。事实如何尚不知道,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听从了天皇号召,以英勇战斗为荣,为了获得这样的光荣,那两个人也有可能吹嘘他们的战功。不但他们,那种情况下大多日本国民都会这样吹嘘,只要他们有机会,这是“集体无意识”的悲剧。倒是大岛渚《感官世界》里的那对男女是疏离的,着装整齐、威武的军队从街上走过,衣装邋遢的男主人公冷眼走在路边,走自己的路。我一直认为《感官世界》并不是好在性暴露上,那没什么,A片比那暴露多了。它的好,是拍出了惨烈。我一直觉得大岛渚是用性来反抗时代,这里有政治的背景。他是政治的导演,他的学生运动领袖出身,也证实这一点。在一个浮华的时代,“两耳锅系草鞋耳”,当个零余人,甚至是乞丐,倒是一种清醒。
3
我至今没有电脑桌,用的是普通的桌子,拉出一个抽屉,将键盘架在上面,就打字了。我就这样写了这么多文字。不像有人摆谱,电脑要配置最好的,桌子要大班桌,书房要宽敞的,甚至还要在墙上挂个条幅,上书着“奋斗”、“为中华崛起而写作”,发誓要当个作家,什么都准备好了,但却写不出来。那天师母还在说,我的老师孙绍振当初写《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时,是桌上、柜子上这里写写,那里写写的,却写出了震动中国诗坛的文献。而那些被养起来的、配个秘书的作家,倒写不出好东西来。老天有时候就是反寒碜人,那些像那么回事的,却往往让他不是那么回事。因为他太想要那么回事了,因为他太在乎。摆谱都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要做给人看。或者包括自己看?
也许你会说,这是形式跟内容的问题。我也讨厌“形式”和“内容”这两个词,也已经被糟蹋掉了。可见意识形态的可怕。当初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当过宣传部长,于是就抓意识形态,抓意识形态的结果,就是把大量的词意识形态化了,成了恶心的词。不如仍说“摆谱”吧!其实,我并非完全不摆谱,某种程度上,我还是相当摆谱的,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随便,也很较真。许多年前,我玩摄像,但那摄像机拍出来的画面,下端边缘总有点不清楚,怎么修也修不好,我的眼睛就怎么瞥也瞥不过去,就执意要换一台。其实那只是很小的一点瑕疵,又不是搞专业的,而且当初摄像机又十分贵。但我却就是不行。我爸就说我:
“三不像二!”
什么叫“三不像二”?就是凭自己兴起,要认真则认真,要草率就草率。“我兴!”我爸骂我时一定想:你又不是那种严谨的人,不像我。都说我一点也不像我爸,他年轻时有个外号,叫“四角”。四四方方,平平整整。而你不认真便不认真,你要认真了,就突然认真起来了。总之是神经病。又比如洁癖。我特别忌讳人家的口水,去学校食堂吃饭,食堂的菜里外摆三排,我一般不打最外面的,因为大家都伸长脖子喊,我怀疑唾沫星会溅到菜上了;也不能打最里面的,舀菜的也会溅唾沫星;于是我只能打中间那一排的,这样所能挑的菜就非常有限了。而且舀菜的人还会经常把菜盆子换来换去,我就只能紧张盯着,瞅准,点上一两样,抢救似的。我不知道再下去要不要饿死了。
是不是有点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写作上也是。有一次一个杂志急要稿子,小说,几天下来,电话我写好了没?我说:还在想。对方不解:你为什么要想那么久啊?你都想些什么呀?我说在想开头,如何切入。要是换一个作家,可能早把整篇写好了,你想个开头还要这么久?确实。而且看我的文字,也不属于那种精雕细刻的,甚至可以说是粗糙。我说,我炼的是内功。
其实我一直写东西很慢的。慢,不是因为我不能码那么多字,而是我很怕码太多字。我一直怀疑我的每句话、每段描绘、每个细节、每个情节、每个想法是废话,所以自我怀疑几乎伴随着我写作的整个过程。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有过至少一次感觉没有价值的时候,想放弃。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苛酷了,或者对自己过于没信心了。但其实,这自我折磨恰恰是一种自得。一个能“作”的人是精力充沛的人,一个会去否定自己的人,是考究的人,那勿宁是一种骄傲的挑战。其实写作写什么?写的就是作家自己,作家自己的心性,作家自己心性的我行我素,摆谱,摆的要是自己的谱,而不是别人的谱,哪怕自己是乞丐,是精神病。“我兴!”
据说,精神病人都是被自己苛刻死的——放纵而苛刻,这么夹着,死了。
回复[1]:
从外面回去的更感到窒息
陈某
(2006-10-28 20:04:14)
------------有人问我,外面到底好在哪里?我想了想:自由的空气。
回复[2]:
东京博士
(2006-10-28 22:02:55)
空气不仅仅自由,而且能见度也比国内好多了。
回复[3]:
希我果真出手不凡!
孙秀萍
(2006-10-28 23:36:59)
很喜欢这篇文字,看来很长时间你没有白沉默,是不是也在思考了!
好久不见,正疑惑着呢,这个叫希我的作家干什么呢?
按照自我惯例,也送花
回复[4]:
呵呵
陈希我
(2006-10-29 09:37:09)
处在窒息中,用文字叹息一声罢!
回复[5]:
这段话,太好了。
水双
(2006-10-29 11:10:07)
房东:你好。
--------
我一直怀疑我的每句话、每段描绘、每个细节、每个情节、每个想法是废话,所以自我怀疑几乎伴随着我写作的整个过程。
--------
在如今这个文字洪水泛滥的世道里,这段话,太好了。滋阴壮阳,十全大补。
回复[6]:
陈梅林
(2006-10-29 13:09:37)
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回复[7]:
谢谢各位,谢谢陈大姐.
陈希我
(2006-10-31 12:11:17)
在国内,还在文学写作和还在希望自由空气的,是稀有动物,我是双料了,哈哈.
回复[8]:
陈梅林
(2006-10-31 13:01:15)
继续“写的就是作家自己”!
回复[9]:
好文章啊!
我是局长 (2007-03-08 18:50:04)
郁闷了半天,看点什么好呢?
闯进了希我的园子。
还是这样的文章读了让我有收获!
心情好一些了。谢谢!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我的后悔录
“圣徒”之“恶”
后藤健二的责任感与无责任感——答日本某媒体问
为什么不能直面正常国家日本?
安倍的腰
张艺谋做错了什么?
大岛渚的“性政治”
夏目漱石:永远的困境
太宰治的“生”、“罪”、“死”
社会转型期与作家的选择
答《信息时报》“中国文学最好的时期?”专题
致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公开信
北京人
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公开信
答《晨报周刊》:我们易怒易怨像个怨妇
铁主席,请用“哲学”说服我!——致铁凝主席的公开信
自由下的囚徒
“爱国贼”以及“爱国奴”
生命不是用来糟蹋的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魔咒
理想者的挣扎
败诉:战斗到2009
"审判"《冒犯书》
我们屡屡被“爱国”绑架
审前会议被委以“国家机密”
哭谢晋
我起诉!
亡民的饕餮
我与老师的劫缘
茶世界
答《东南快报》问:“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挂牌
我们该遭“天谴”吗?
母亲(小说)
罪恶(小说)
奥运:改头换面的战争
答《晨报周刊》问:索尔仁尼琴——文学、祖国与良心
过去,而无法过去
向“老愤青”柏杨告别
久入鱼肆之后
考试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道歉?
瞧人家境界
穿和服的女人
换个角度看重庆“钉子户”
打屁股
我的真善美
新书《冒犯书》代后记:一个作家的诞生
答《南国都市报》问:陈希我与文学:谁冒犯着谁?
汉学家群起批判中国文坛 中国作家四面楚歌
为《新京报》“鲁迅逝世70周年”专题而作:《超越和未超越的》
三岛由纪夫、平冈公威与我
两耳锅系草鞋耳
应台湾《中国时报》“中国印象”专题之约而作:《尴尬之土》
东京审判,审判了什么?
抽烟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三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二
小说《我的补肾生活》连载一
另一种世界大战
第三只眼看道歉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二
小说《带刀的男人》连载一
小说《旅游客》连载二
小说《旅游客》连载一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三封信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三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二
小说《我们的骨》连载一
小说《晒月亮》连载三
小说《晒月亮》连载二
小说《晒月亮》连载一
小说《上邪》连载三
小说《上邪》连载二
小说《上邪》连载一
战场---也为母亲节作
小说《遮蔽》连载之三
小说《遮蔽》连载之二
小说《遮蔽》连载之一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三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二
小说《又见小芳》连载一
小说《风吕》连载四
小说《风吕》连载三
小说《风吕》连载二
小说《风吕》连载一
到丽江去
与命拉扯
被豢养的狼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我的后悔录
长寿则辱
大写意的吃
请让我成为您的孩子
何谓边缘生活
爱你,咬你!
又是一年樱飞时
手表如妻
开会
小说《抓痒》初版后记
小说《抓痒》台湾繁体版自序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