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刘大卫 >> 伸脚轩
字体∶
年代纵视

刘大卫 (发表日期:2008-06-13 21:27:17 阅读人次:6058 回复数:43)

  年代纵视

  
吾丁

  
本文将以年代为纵轴,以教育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为横轴,对几个不同时代的人做一个对比。对比的中心是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笔者这一代人),和75年至80年前后出生的人,同时对其他时代的人亦有所涉猎。论述不周之处,请方家指正。

  
必须指出的是,对不同时代的人,无论是论述还是对比,笔者都没有一概而论的意图,不同时代的普遍性特征存在的同时,一定有某些不同于普遍性特征的特例,这些特例的存在,不应被视作本文论述的自我矛盾之处。

  
1.

  
对于我们60年代中期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我们而言,尤其是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并没有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还是很小的孩子。万幸的是,我们没有因为文革而被耽误学业。我们的教育,如果一定要说受到文革的影响的话,也仅限于小学时代,上课也还算正常,只是多一些割草积肥拾麦穗之类学工学农的内容。小学毕业时文革结束,进入“拨乱反正”,我们的教育没有中断,而且赶上中学恢复六年制,进入初中,就赶上初中恢复三年制;进入高中,又赶上高中恢复三年制。然后参加高考。到我84年参加高考时,被文革打碎而遭废弃的大学教育,也已经恢复了7年,基本上重新进入正常的教育环境,而且教育质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大的社会环境来说,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知识界进入了一个“反思与批判”的高潮期,反思整个国家所遭受的灾难的原因,同时开始对执政党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套用一句简单的说法,那是一个“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某些年轻人指责我们这一代人有“文革式的余毒”,这个指责是不正确的。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文革时期我们还是小孩子,还不具备接受环境影响的能力;而当我们开始会思考的时候,恰恰赶上了一个“反思与批判”的全社会性的新思维大潮,所以我们所受到的影响,与其说是“文革式的思维”,毋宁说是“批判文革的思维”。

  
许多人用“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苦难的一代”等等名称来归纳不同时代的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用一个什么名称呢?想来想去,我觉得,我们是“吃饱了撑的一代”。

  
文革期间国家经济停滞,执政党坦言“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众的生计之艰难可以想见。到我们的成长期,文革结束,进入80年代,日常生活的物质水准,有了明显的提高。那时候的中国,真是让人充满希望,我们高中时经常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真诚地为了祖国的明天歌唱,准备为祖国贡献青春。80年代初期,我们体会到从“吃不饱”到“吃饱了”的转变。

  
吃饱了以后,摸摸肚皮,觉得撑得慌,摸摸脑袋,开始思考一些比吃饭更高级的东西。吃饱了是前提,但是仅仅有前提并不能推导出结论,比如猪也会吃饱,但是猪没有结论,因为猪不会思考。我们思考的是民主政治,思考多党制,思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当然,那时我们年龄尚小,我们的老一代“吃饱了撑的”精神导师级的人物,列举不能详尽,比如刘宾雁,李泽厚,刘再复,严家祺,胡平,远志明等等,他们引导了我们“吃饱了撑的一代”的崛起。在我们还不具备完备的思考能力的时候,这些导师们已经在中国文化思想的大舞台上呼风唤雨,燃起灯盏,开辟道路。

  
我的大学时代是84年至88年。套用中共官方的话语,这四年是公认的“建国以来文化知识思想界环境最好的时期”。而且我们的老师还特意强调:不是最好的之一,而是最好的。

  
这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深渊,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执政党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宽容”,又赶上赵紫阳胡耀邦两个比较开明的首领,成就了一个全社会性的开放性思维,反思式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文化思想环境。我们的大学时代,恰逢这个空前绝后的自由思想环境,实乃三生有幸。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好像没有金融股票房地产之类的讲座),各种学生社团也非常活跃,各种思潮,学说,西方思想的介绍铺天盖地,对本民族历史的再思考,对民族文化缺点的批判,对于发达国家的羡慕和追赶世界水平的渴望,构成我们大学时代的最主要的内容。电视片《河殇》可算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巅峰之作。

  
这种全社会性的反思批判的倾向,蕴蓄到最后,首先爆发了86年的大规模学潮,那时候我们就明确地打出了“民主政治,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主张。但是这场运动被平息,并导致开明领导人胡耀邦的黯然下台。

  
但是,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停息,又进入了一个蕴蓄能量的时期。在下一次更大规模的民主运动来到之前,我在1988年大学毕业。我们这四年大学,是最开放最自由的思想开放期,而且没有遭到血腥镇压,可以说我们经历了四年宝贵的象牙塔岁月以后,全身而退。

  
1989年,枪声响起。中国的历史骤然转向,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2.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比我小10几岁,大概在1975年到1980年前后出生的那一代人。

  
仅仅出于论述的方便,我也给他们一个名称,姑且成为“枪后族”,枪指的是89年的枪声。我界定年代的思维模式是一贯的:不以出生时间,而已开始接受外界影响的时间来界定。在我们经历中国最好的思想环境时,他们还是小孩子,还不具备接受外部影响的能力。等到他们可以接受外界影响时,就是开枪以后紧急转向的中国了。

  
我们这一代人,和枪后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与他们,仅仅是出生年代不同而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把我们的关系扩展到各自的父母那一代,就有了直接的关联。

  
我的父亲是教师,枪后族的父母亲是我父亲的学生辈。当年,我父亲是在台上低头认罪的人,枪后族的父母亲是在台下挥舞着拳头高呼打倒,甚至冲上台来殴打老师的那些人。

  
也就是说,枪后族的父辈和我的父辈的关系是:批判与被批判,殴打与挨打,打倒与被打倒的关系。

  
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表述我的父辈和枪后族的父辈的关系。时至今日,当年批判与被批判的双方,孰是孰非,相信已经由历史给出了公断。

  
枪后族的父母亲们,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教育停顿了。他们不再上学,还被赶到了农村。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的辛酸描述是: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没工作。时至今日,下岗大潮的首当其冲者,也以那一代人为主体。

  
那一代人,很复杂。难以一概而论。首先,他们年幼时,中国还有一些残存的传统文化的底子,从国外传入的,包括苏俄的作品,也还有一些比较美好的东西。他们小时候受过这些东西的熏陶,从这角度来看,他们的性格中还有单纯的一面。但是,这种单纯的环境,到了文革,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文革开始后,这一代人中的许多人,成为穷凶极恶的破坏者,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他们自身也成为可怜的受害者。

  
其恶果就是:整整一代人没有接受教育。到今天,中国还在为这个“迷失的环节”不断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高考恢复伊始的几届大学生,很多都是20大几30岁左右的人,而且他们基本没有扎实的中学教育基础,大多数是从插队的农村“考”进大学的,其“考试”的水准,可想而知。当然,如上所述,那一代人中,有某些天资很好,又一直坚持学习的人,虽然黄金岁月也被耽误了,但是一旦有机会,他们仍然会成为很出色的人才。我认识一位本校中文系的77级的学兄,就属于天资很好又肯钻研的人,令我敬佩。

  
但是,这种特例不能掩盖一个普遍性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枪后族的父母亲,成长在一个没有教育的年代。

  
3.

  
枪后族的父母亲,即那些红卫兵或造反派,一代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如何教育他们的孩子,这是思考枪后族成长背景的一个侧面。另一个更重要的侧面,就是全社会性的教育背景。

  
枪后族的成长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呢?

  
他们开始接受教育,性格和思维开始成型的时期,就是六四开枪以后,原为上海的地方首长进京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后的年代。简单地说,整个社会背景有如下几个特点。

  
A. 中国政府采用一切手段,强制所有人忘却“六四”。对于“六四”的镇压,当然不允许批评,同时也不允许赞美,只能遗忘,“谁都不许再提起”。这是中共对待自己的不光彩历史的一贯做法。其后果就是,今天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已经不知道1989年发生了什么。有些人对那次运动已经产生了深刻的误解和歪曲。

  
B.为了转移大众的关注焦点,中共开始进一步强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党首公开宣称“闷声发大财”,直接鼓励全民搞经济,并且在经济领域里给了所有人更多的自由,鼓励大众发财致富。其结果,第一,在全国成功地造成了一股经济热潮,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变成了经济动物,所有的价值观都变成围绕“赚钱和利益”而展开的价值判断。第二,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曾经提起过的政治改革的诉求,在被枪声打断之后,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淡漠得无影无踪。

  
C.随着全民参与的经济大潮,中国把欧洲当年原始积累时的血腥和残酷的历史过程,几乎分毫不差地重温了一遍,既没有借鉴其失当之处,也没有改善其落后的一面。甚至在残忍和血腥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至今日,我们回首经济的改革开放,可以发现,这场不触动政治体制的单纯的“经济改革”,既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公平机制,更没有建立起一套良性的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这两个现代社会生活中最关键的环节,都告缺失。经济改革,其实质就是权力的角逐,有权者在绝对垄断了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器的同时,又以绝对优势垄断了绝大部分的财富,无权者则彻底地失去一切。

  
D.随着绝对的权力而产生的绝对腐败,在一个没有监督机制的社会中愈演愈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自己的好处而不顾一切,类似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毫无诚信,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不撒谎办不成事,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常识”。

  
E.为了重新确立“党和政府的威信”,一方面开动国家宣传机器歪曲历史,片面地夸大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将民众批判的注意力转向外国,树立外敌,重新树立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引导民众回归到冷战思维方式,敌视西方,并把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西方的反华势力”。

  
…………………………

  
偶尔与枪后族交往,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比如,他们没有相对确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是可变式的,完全取决于事物对他是否有利。同样一件事,如果今天对他有利,他就说那是好的,如果明天对他没有好处,他就会破口大骂。对他们来说,利益就是一切,道理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完全是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对他自己有好处,别人的一切都可以不再考虑范围之内。

  
……比如,他们一般都很有城府,没有年轻人的单纯,年纪虽然不大却仿佛洞察一切,尤其对于中国人之间的暗算与诡计,非常精通。在这方面,我们空长10几岁,甘拜下风。

  
……比如,他们的大部分人是中国政府的拥护者。他们一直错误地认为他们是“爱国者”,实质上他们对“国”不甚了了,他们所拥护和赞美的,不是中国,而是“党和政府”。

  
4.关于“愤青”。

  
笔者认为“愤青”这个词应该属于中性,没有强烈的贬义。但凡青年人,情绪容易激动,容易愤怒,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在80年代,也是充满了爱国热情的愤青。我们那一代愤青和枪后族这一代愤青,其本质性的区别在于:我们愤怒的对象和内容根本不同。

  
如上所述,我们读书的年代,是一个充满着批判反思精神,开放式思维的年代。我们主张,中国的落后,首先是自身文化的弊病所导致,因此我们反思和批判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看到,经济的改革不能彻底治疗中国社会的顽疾,需要改变政治体制,因此我们向政府抗议,要求政治改革,要求民主自由和法制,要建立监督体系来保障政治的清明。

  
对外,我们向往民主自由的国家,我们认为中国与他们有差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们爱的是“国”,我们批判政府和党,我们批判自身文化的缺点。

  
枪后族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受教育的年代,中国的思想界已经倒退到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即封闭性的,政府主导型的,自我满足型的思维状态,一方面,他们在政府的宣传灌输下,大部分都成为经济动物,对政府的评价,仅仅用一个“经济增长率”作为标准,在他们眼里,在党的领导下经济不断增长,所以党和政府就是好的;另外,同样在政府的灌输下,他们在对发达国家的态度上,迅速地倒退到他们父辈以先,一直倒退到义和拳的思维水准。表现在对发达国家的蔑视,仇恨,愤怒,隔膜。此次对CNN的大规模批判以及最近狂灭莎朗斯通,参与者大部分是枪后族,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些枪后族偶尔以挑衅性的口吻质问我们“爱国何罪之有?”,对此我一笑置之。对于中国,笔者认为他们连提“爱国”的资格都没有。跟我们讨论“爱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重申一下,笔者没有一概而论的意图,我承认,即便是枪后族里,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高智商者。但是这种人属于少数。

  
5.关于“文化的血脉”。

  
从中国文化血脉的角度来看,枪后族具有双重的先天性缺陷。第一,他们的父辈,即红卫兵造反派那些人,在一个疯狂的年代,亲手破坏了中国文化的传承的同时,自己也沦为没有受教育的一代。然后枪后族诞生在他们的家庭里;第二,枪后族在开始接受外界影响,开始形成思考能力的时候,恰恰是伟大的六四运动被疯狂镇压,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巨大的扭曲和倒退的年代。

  
这两个因素,从根本上影响了枪后族的人生,使他们在中国文化的血脉方面,成为先天性贫血儿。

  
6.展望90年代

  
我对90年代的孩子们抱有期待。因为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主体是我们吃饱了撑得这一代的孩子。

  
种种迹象表明,90年代的孩子,已经显示出了超过枪后族的秉性和特征。

  


  
7.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年代交替的脉络。

  
红卫兵造反派一代之后,是我们吃饱了撑得一代,我们以后是枪后族,枪后族以后是90年代的孩子。

  
我在期待着90年代健康成长之余,也为枪后族祷告,毕竟他们比我们年轻,我希望他们能够认清自身的致命缺陷,能够尽快地洗清自己文化血脉中的污垢,尽快地摆脱他们的父辈传给他们的不良遗传因素,同时纠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后天性不良影响,否则,在不久的将来,当他们成为中国的主要社会力量以后,中国的前途堪忧。

  
2008.6.12

  
初稿(征求意见稿)

  





Page: 2 | 1 |

 回复[31]:  谁谁谁 (2008-06-14 19:39:03)  
 
  和楼上重复了。

 回复[32]:  期刊 (2008-06-14 20:16:59)  
 
  马兰是谁不知道。

  
知道马兰花。

  
『马兰花,

  
马兰花,

  
风吹雨打都不怕,

  
勤劳的人啊,

  
在跟你说话,

  
请你马上就开花,

  
就开花』

 回复[33]:  待于泥/ (2008-06-14 20:29:26)  
 
  谢吴桑和那谁谁谁,原来是这样啊,完成播种任务就撒手不管了,生而不养,怪不得,怪不得.

 回复[34]: 余秋雨对石一歌一事的辩解 蔡诚宏 (2008-06-14 20:45:24)  
 
  有两个文坛红人的记忆相当离奇,对同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这两个人自己的记忆和周边亲朋的记忆很不一样。这两人一个是余秋雨,一个是章含之。搜出一篇余秋雨以前接受《南方周末》的访问,他自己讲了很多,别人也讲了很多。章含之已经去世,死者为大,没半点不尊重她的意思。不过她前夫(原北大教授洪君彦,洪也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在香港出的书的确是影响了很多人对这位名媛还有她的书的看法。不过,她女儿洪晃还是挺有意思的说。

  
———————————————————————————————————————

  


  
《南方周末》:余秋雨面对诬陷绝不低头(节选)

  


  
“文革”和“忏悔”

  
记者:一个真实的余秋雨是什么样的?他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吗?你为什么不对批评做回应呢?

  
余秋雨:我确实没有回应过。这就是传媒的一大问题了,回应都是他们制造的,他们还制造过我和余杰的辩论,什么时候辩论的?我怎么不知道。余杰从别人处听来的谣言,说我是“文革余孽”,对这样的人身攻击,惟一的办法是打官司。但当时魏明伦说余杰刚刚结婚,为了他的新娘和他的老人安心,我写了一封非常温和的信给他,表示我不会诉诸法律,这是一个很善良的举动,我原来以为他能理解。

  
记者:有人批评你是“石一歌”的成员,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你是否是它的骨干成员?

  
余秋雨:石一歌是一个教材编写组的笔名,这个教材编写组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具体指示成立的,为刚刚复课的工农兵学员编教材。但工农兵学员文化素质太低,初中甚至是小学水平,编的教材也是这样,完全是讲通俗故事,我只写了鲁迅在广州这一段,根本没有一个字跟当时的现实政治有关。这个教材组存在六年,我第一年就离开了。骨干?组长是华师大教师,副组长是复旦教师,核心组员有好几位,而又有一半是工农兵学员,他们也是领导。我恰恰在他们的领导之下。但是我现在要说,连他们,也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也都是担任着重要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有人讲我写过两篇文章,讲鲁迅和胡适,这完全是我的署名:余秋雨。我现在发出悬赏:有人如能指出我用“石一歌”的笔名写过一句有他们指控问题的文章,只要一句,我就支付全年薪金作为奖励。

  
记者:也有人以你的同事的身份作证,证明你在“文革”中有污点。你从来没承认过。

  
余秋雨:问题是他们是诬陷,我怎么能低头。就比如有人说你在中学的时候偷过人家的东西,但是你没有偷过,这是不存在的事情啊。而且,那个“同事”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文革”之后,我被提拔为大学校长,他却连找工作也很困难了,躲到一个图书馆去打杂?一个永远的“揭发者”和诽谤者,给我一生带来无数灾难,现在趁人们失忆,又跳出来了。对这样的人,怎么突然成了今天的“媒体英雄”?

  
当时,巴金等于是反革命,谁敢去看他?我当时经常去看他。而且在上海“文革”受难的黄佐临、谢晋,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太讨厌有“文革”污点的人了。

  
最简单的问题是,戏剧学院那么多教师,那么多干部,“文革”受到这么多磨难,为什么在院长评选的时候,连续三次全票投了我?我怎么可能认错呢。

  
在我这本书最后一章,我给我爸爸认错。我们家当时没饭吃,没衣服穿,爸爸被造反派关着,回不了家。在看守所里,他吃不饱肚子,我也不能够经常去看他。他还不断向造反派写借条,企图借到一些钱、粮票,当然都没有借到,但他还是写借条了。我当时在外面,情况再怎么坏,也比他的情况要好啊,我借粮票不是比他容易得多?

  
我完全有可能救他,我如果跟戏剧学院的造反派认识,为什么不跟他们拉关系呢?如果关系好一点的话,可以托他们去告诉关押我爸爸的造反派头头,不要做得过分。但是当时我就坚持自己,讨厌那些造反派,不愿意接近他们,讨厌他们的观点,看不惯他们打人啊什么的,但是我作为一个大儿子,我失职了,结果就是我爸爸受到这么多难。

  
我对不起的就是我爸爸,所以在书的最后我实际上是给我父亲道歉。

  
记者:在你的传记里有这么一个“我”,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让你去做很多事情是时世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余秋雨:也是胆怯的,无奈的,高尚谈不上。挨饿,也没有和他们斗争。坏事肯定不做。

  
记者:在“文革”中,你的亲人包括你在内,都受到了冲击和迫害,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你的行为有没有让别人受到过伤害呢?

  
余秋雨:没有,不可能。这么多年来,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来,余秋雨伤害过什么人,那我就服了,我向他赔罪和道歉……我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伤害过他人的事,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在“文革”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很少。我一直在戏剧学院,要是伤害人一定在戏剧学院。在戏剧学院那么久,如果说我伤害过一个人,这个人在我快要做院长还没做的时候,他要写个报告给组织部,那我一定是不能做院长。

  
记者:“文革”最厉害的时候,你在养病,那段隐居生活给你什么?

  
余秋雨:当然身体不太好了,可是有一个重要的特殊原因,我的老师是盛钟健,复旦大学毕业的一个古典文学的老师,他是我的带班老师。这个老师我现在还非常感谢他。他当时被造反派赶出上海了。

  
其实“文革”不是十年都很黑暗的,有一段时间,就是林彪下台以后,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政的时候,那段时候有不少可以肯定的行为。特别是邓小平。他大刀阔斧地搞整顿。周恩来反复强调大学要复课,连文科大学也要复课,因此具体指示,编教材,编词典。邓小平就更厉害了,勇敢地把知识分子送到重要岗位了。还恢复大学学报,解放老干部,打破文艺的“样板戏禁锢”。大家都能写文章了。忽然,又批判邓小平了。

  
盛钟健老师悄悄到上海来,看到了我愤怒的样子,而且日子也过得非常的不好,很可怜,家里又没东西吃。他对我说,到我老家去吧。后来通过一个好心的大姐和一位画家,给我找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在现在看来很难生活,不能吃饭,也没有厕所,也没有烧开水的地方。但是安静,有好多书,我喝水就是喝泉水,吃饭就到镇上去买一些干粮,很糟糕的干粮。基本上就这么过日子。

  
在那里呆的时间不长,半年多,但是半年多影响我一辈子。非常安静非常安静的日子。不想外边的事了,脑子全在书里边了。

  
记者:你对“文革”的观察很生动,你的注解填补了很多空白,在以往的电影里,坏事都是年轻的“红卫兵”干的,学生横行霸道。

  
余秋雨:完全不是这样。有过一段时间莫名其妙的行为。上面说阶级斗争很严重,他们就很天真,搞起了运动。虽然在大学里我不是造反派,但是我为造反派辩护。学生那么年轻,他们懂什么?

  
大学的造反派掌权最多半年,后来他们的影响力主要限于学校里。“文革”十年有九年半是工宣队他们领导的。奇怪的是,“文革”结束后,大家都追查学生造反派,放过了工宣队。大家都觉得工人阶级不会做坏事,坏事都是学生做的。但是在“文革”中,工人造反派一定做了大坏事。主要是他们统治的嘛。

  
“文化革命始于1966年,闹了半年。1967年上海发生一月革命,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宣队虽然做了这么多坏事,可是到了“文革”结束的时候,完全给保护起来了。

  
军宣队应该说比工宣队好一点。好一点的原因是,他们毕竟受到部队的很多制约。工宣队是真正地掌权。这个和背景有关,工宣队的背景主要是王洪文、王秀珍这些人,他们掌管所有大大小小文化单位,长达八九年。

  
记者:根据你的分析,“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仇恨心理是怎样形成的?

  
余秋雨:本来中国历史上就有互相觊觎互相扑杀的传统,在“文革”里得到了释放,虽然“文革”结束多年,社会和经济得到了变革,但是“文革”对人精神造成的创伤和摧残的后遗症并没有得到清理,到现在都没有消除。

  
我一直很忧心,如果哪一天老百姓当中不相信一切真实和善良了,这个民族就完了。“文革”的前提就是虚假,打倒人的理由都是假设的,不真实的。我爸爸就是个写照。紧接着就是不善良,他们单位的人都知道我们家有八口人,工资就他一份,没有任何来源,但是他们停发他的工资,我们全家挨饿,他们单位造反派哪怕有一个人有一点点善良,也不至于采取这样的手段。

  
真实和善良,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文革”过去那么多年,突然有一天,有人说你在“文革”中做过坏事,把一些没有的过错安在你头上。事情是否属实大家都不管了,先看看热闹,甚至还为谎言推波助澜,就是不去核实事情真相。起码应该做点调查工作吧?不仅没有调查,反而开始了以谎言为基础的大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善良更不见了。

  
五年了,我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中东,走遍了中亚和南亚,从欧洲到北极,考察活动在日本和韩国等地方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走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身体也不太好,只为考察文明而拼命,如果人们有一点善良,至少应该同情吧?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回来看见国内的报纸,都是大批判。

  
而且这么一个人,没有求助过任何官方的力量,制止这场大批判。面对那么多的人身攻击的文章我没有向任何人求助。这可以证实我是个善良的人吧。

  
对于这么一个连对手也不想伤害的人,年年月月却有几千篇的文章都砸到他的头上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为中国人在“文革”十年中的遭遇,提供了一个很生动的历史注解,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你对“文革”的反思好像远远不够。

  
余秋雨:现在对“文革”的反思我觉得有很多都是错误的,隐瞒了太多的东西。那一场革命造成了那么多人的死亡,每个普通家庭都涉及到了……这个人打倒过那个人,那个人又打倒过这个人。对它的反思,还远远不够。

  
任何一个有法制的国家,都是通过法律和各种力量,把这个恶压着。而在当时的中国,却把这个恶放了出来。通过我的经历证明,人间的每起灾难,除了自然灾难,大多都是人吃人。像我爸爸这样的人都要打倒。并不是上面的命令,是谁把他吃了,都是朋友。我的反思比较不中听,因此好像不是反思。

  
记者:你为什么不能像卢梭那样,从自我经历、内心出发,来审视、批判人性、心灵集体的扭曲,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呢?

  
余秋雨:我只凭自己的经历说话。“文革”是上层发动的,但是有社会基础。我认为“文革”之所以这样,主要问题出在文化心理上。文化思维的严重问题,这文化表面都是平静的,比如所有的人都希望看到残酷的打斗,所有的人都不动手,希望有人动手他看着。这个心理在中国很普遍。然后,文化界需要通过对人家批判来表示自己英雄。那种所谓的道义就在批判别人过程当中慢慢显现出来。

  
这个批判是不是带来家破人亡,他们完全不管了,这就是中国的文化思维锻炼了他们。

  
同样残暴的力量,在不同时代加上一些不同的标牌罢了。“文革”中是工人斗争知识分子,让他们交待,“解放前,害过多少人?”“我没害过。”“不可能!”“你为什么在上海不到延安去?”“延安去不了,延安太远了。”“不到延安去,你就是要和国民党住在一起。和国民党住在一起你每天就是干坏事情。”这样的有罪推理逻辑现在仍然在起作用。

  
记者:这种道德优越感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每个人有权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

  
余秋雨:因为中国没有普及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道德本身是经不起推敲的,他们居然不知道骂人毁人是最不道德的。平白无故把一个不认识、也不了解的人在所有报纸上痛骂,这个是违反法律也违反道德的,他们也完全不知道。他们以为“文革”中你搏斗至死才是最道德的,但是如果把当时死亡的人材料拿出来,他们又觉得不行了,因为其中很多人也是响应上级号召的……他们思维就是这么建立的,他们是永恒的攻击者,而不是正常的文化。而且按照现代精神心理学分析,极端主义者多半都有点精神上的疾病。

  
结果,老百姓渐渐相信了一切匪夷所思的东西,相信了世界上的宗教极端主义,把一些东西推到死路、狭路上。遗憾的是,我们的传媒喜欢这种危言耸听的东西。

  
记者:你为什么不辩护?

  
余秋雨:我刚解释几句,就有成倍、成百倍的批判文章扑过来,那就不辩解了,继续上路,进行文化考察。作为一个文人,我希望大家可以听一听,一个被骂了十年的人发出的声音。

  
我已经被人骂了那么多年,我没有做过任何回答。开骂的阵地是传媒,被打击的是个体文人。即使是犯人,到了被枪毙的时候,他能有一个辩护。现在,你在这里采访我,所有的问题是你问我的,我才可以有几句辩护。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22226/35574/2661324.html

  

 回复[35]: 不过,余秋雨关于石一歌的辩护基本还是可信的 陈某 (2008-06-14 21:00:31)  
 
  他肯定不是石一歌的骨干,也就是小喽罗而已。

  
还有,文革中也没有什么恶行。否则也不能让他当戏剧学院院长。

  
80年代那时候政审很严格的。

 回复[36]: 哇哦,局长准备占山为王了? 蛇粉 (2008-06-14 21:02:01)  
 
  比李登辉还有有创意哦

  

 回复[37]: 不对啊,差点被局长流利的中文给忽悠了 蛇粉 (2008-06-14 21:07:57)  
 
  局长好像跟燕国没什么关系了吧?

  
应该跟藤森一样,民选当那个倭国总统才对

  


  

 回复[38]:  蛇 (2008-06-14 21:10:12)  
 
  蛇粉,仔细看好了,那可是转贴,转了“一个好事者的帖子”而已!

 回复[39]: 斑竹 蔡诚宏 (2008-06-14 21:25:54)  
 
  说得有道理。

 回复[40]: 回38楼 蛇粉 (2008-06-14 21:33:46)  
 
  好啊,眼见为实。给我一个url来啊

 回复[41]:  吴卫建 (2008-06-14 21:36:34)  
 
  确如斑竹所述,余秋雨在文革中的那些御用文人之事问题估计不大,因邓执政后对文革中的所谓"三种人”甄别很严,余能在此后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说明余在石一歌中仅是一般角色,何况石一歌是文革后期产物,为当时政治利用和服务而已。

 回复[42]:  小木樨花 (2009-07-12 11:43:25)  
 
  经隔壁搬运业者介绍,顺藤摸瓜过来了。

  

 回复[43]: 多谢摸瓜。 自带板凳 (2009-07-13 09:20:57)  
 
  征求意见稿,意见有很多,也没改。没时间,算球了。

  


  
王小丫嫁给了朝鲜最高检察院检察长,你们老乡,南通人。55年出生的,又是那一代人。

  
美人爱权力,权力就是金钱。

  
我们拭目以待,啥时候把这个狗日的双规。

  
哈哈哈。8卦!!

Page: 2 | 1 |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伸脚轩
    我要当专家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斯诺登快入党 
    日本队出线之后 
     那些人到底在哪里? 
     小小的幸福 
    梦/结/红 
    中国人的幽默和禁忌 
    论中国人心灵深处的贫穷基因 
    一场无耻的闹剧,两个悲惨的烂人 
    从中国人的面子说高铁和航母 
    修改稿:中国人到底如何丢掉了钓鱼岛 
    论钓鱼岛是我党的救命稻草 
    从“建国以来”说开去 
    把耶鲁女孩剁了试试看 
    论阉割之种种 
    骆家辉就是那匹不幸的马 
    静止的美与流动的美 
    最后的海军上将:井上成美 
    石原的辣椒水及其他 
    吾丁的看法 
    铁娘子伴我度周末 
    什么冷战热战,都是利益之战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儿 
    满州铁路与“亚细亚号” 
    幸福时速90公里 
    中国会是下一个利比亚吗? 
    把大桥崩塌了 
    日本对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技术援助与交流的一些背景资料 
    茶趣杂谈 
    谈谈历史的重演 
    如今的记者和编辑…… 
    制止爆炸,拯救越南 
    三峡大坝到底如何防洪? 
    我的名字,别人的名字 
    三峡本无事 
    我不再主张炸掉三峡大坝 
    狗日的好人们(修改稿) 
    一条大河波浪宽 
    论中国人逻辑思维能力之低下 
    日本的头脑:石原莞尔 
    波澜壮阔的一生:乃木希典大将 
    思维的乐趣 
    论黑帮及类似组织的一般特征 
    关于民主:一段虚拟的对话 
    民主是命,经济是运 
    论名牌货 
    论朝鲜人对进化论的偏信 
    论要俗一点 
    吃茶/坏匣子/别墅 
    日本警察:和蔼背后的强硬 
    双城记之一:乡下人与外地人 
    年代纵视 
    关于西藏:几句不得不说的话(2) 
    关于西藏——几句不得不说的话(1) 
    新作预告 
    摄影课二三事 
    语 祸 
    谁是谁的玩偶 
    不要故意为恶辩护 
     我也说几句 
    东洋镜之怪现象初论 
    论中国人的瞎闹 
    台湾行色(3) 
    台湾行色(1) 
    口音 
    回国出差闪回之一:在飞机上 
    吃的回忆 
    听戏 
    痛苦中的反思 
    小凑铁道的风景 
    夜读汪老 
    不要妨碍别人的执著 
    枭雄的末日 
    传统杂说 
    捉 蚊 记 
    民歌的魅力 
    我 的 名 曲 
    那晚,我们唱歌 
    我看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下)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