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龙之醒 >> 1
字体∶
军史研究札记(一):长征前后红军战损统计及长征的作用

龙之醒 (发表日期:2006-08-03 21:58:34 阅读人次:2232 回复数:1)

  

  
我军军史研究札记(一):长征前后红军战损统计及长征的作用

  
作者:龙之醒

  
1931年瑞金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建国”。除此之外,共军还先后发展了张国焘的川陕、贺龙的洪湖等地区、方志敏的闽浙赣苏区、以及后来25军徐海东组织的大别山、陕南,百色起义后成立的右江等革命根据地。最兴盛时总兵力达三十余万人,其中红一方面军14万余人,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还有贺龙、任弼时的红二、红六方面军(红二军一万一千余人、红六军团近一万人)以及其它军团,兵力超过三十余万。

  
但随后,民国党政府及割据军阀对中央苏区及各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围剿,从1932年至1934年,民国军队共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围剿。在1933年,蒋介石听从德国顾问魏采尔的建议,趁二次反剿刚结束红军主力分散的时机,组织了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战斗。采用类似后来二战德国所使用的“闪电战”式的快速前插战术,直切苏区腹地,占领广昌、宁都。当时毛泽东、朱德“手握指南针”亲自带领部队迂回反击,付出沉重代价后才取得胜利,后来毛泽东评价其为“一年来三次战争中最艰苦的时节”。第四次反围剿,红军的反围剿指挥权由周恩来取代,依然取得了胜利。1934年,蒋介石组织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行动中,被誉为“二战德军之父”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前德军总司令冯.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将军为蒋介石制定了高明的作战计划。当时红军指挥员是苏联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他主张与国军进行正规化、正面作战,御敌于“国门”之外。但面对无论是人数、装备都明显强于红军的国军所采用的步步为营的阵地战,红军屡战屡败,兵力损失严重。广昌惨败后,中央苏区被迫准备“六路突围”,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根据赣州市党史办公室2006年公布的资料,在当时的中央苏区,仅赣南地区就有33万人参加了红军,参加青年团和参于支前的青年更还60余万,这还没计算当时“苏维埃共和国”所管辖的其它地区参加红军的人数。但红军开始长征时,全部人数仅14万,可见在1932年至1934年的两年时间中,共军在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损失之惨重。除红一方面军与红军中央六路突围外,仍留下陈毅、项英带小部分红军力量在当时进行“游击战”,这部分红军马上遭到中央军、返乡团围杀,经历磨难后进入粤赣边界的山区,仅剩千余人。然后又遭到粤系军阀追杀,直到1936年入秋才算真正脱出虎口。

  
长征前,以红一方面军为主的中央苏区突围的“红安”、“红章”两支纵队共有兵力14万余人。去掉干部团、各军校、红军机关、警卫部队、卫生、后勤、工会等部后,实际兵力8万6千余人,号称10万。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特别是湘江一战后,14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被歼达到11万之巨,而民国党军在我军损失最惨重的湘江战役中只战损7000人。随后红军又为躲避蒋中央军及桂系军阀的围追阻截及北上陕甘的目的,被迫爬雪山、过草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又产生意见分裂,红一方面军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全红一军团加上红军中央仅余7000余人(另一部划归红四方面军。其中一部随西路军西征而被歼灭,一部后又编入红二、六方面军)。

  
说句题外话。历史证明,在湘江之战后,共军之所以能在数十倍敌军的重围之中先后穿越贵州、云南、四川,最终抵达陕甘苏区,除了遵义会议后,共军的战术打法变得灵活多变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西南各派军阀与民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当时作为民国军事领袖的蒋介石,一方面想借地方军阀的军力来消灭红军,而另一方面也希望以红军和军阀间的厮杀来打击军阀的实力,以为自己的“削藩”政策铺平道路。虽然蒋介石飞来飞去的督战,又挟中央军敲山震虎,但西南军阀也都看穿了蒋介石的用心,对开始进入自己地盘的红军奋力围剿,但对开始往外走的红军却“追而不剿”,这才使得当时仅剩2万左右的红军最终得以“危中逃生”。

  


  
在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机会继续北上之时,红四方面军一部在张国焘的指挥下“南下”,结果遭遇惨败。红四方面军当时总兵力10万余人,减掉机关、兵工厂、军校等单位,实际兵力超过8万,后又编入朱德、刘承伯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部。南下与四川军阀刘湘和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交手失败后,10万红四军团仅剩余4万左右。

  
1934年底方志敏、刘畴西领导的红十军团在北上突围过程中遭民国党军围歼,2万余红军几乎全军覆没,唯一突围的是时任参谋长的粟裕,仅800余人。

  
1935年初,红二、红六军团在湘西也遭11万国军清剿。年底,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开始向陕北方面突围,当时兵力一万七八千人,到达西康与红四方面军合流时,又编入了红32军,最终抵达陕北时,尚有一万三千余人。但从国民党方面公布的史料来看,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虽然战损最少,但军纪明显较红一军团差,屡屡发生抢夺沿途老百姓的事情。后来查阅了我党的相关材料,该支红军中除了贺龙、还有王震等人,当然作为台湾方面的史料记述,也只是提一句而已。

  
从1934年红一方面军突围开始,至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为止。红军的红一、红二、红四、红六、红十、25军等主力的战损情况如下:

  
红一军团加苏维埃中央机关。长征前14万余人,长征后7000人左右。

  
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前红二方面军一万一千余人,红六方面军一万人左右,合计2万余人。后编入红32军(原红一方面军部队),在长征后剩余一万三千人。

  
红四军团,川陕根据地时,算上兵工厂、机关、军校、干部等,共计10万余人。经南进失败后,锐减到4万余人。其后第5、9、30军(含红一方面军一部),共二万二千人左右,组成西路军进西,在宁夏战役中遭惨败,全军覆没,最终由李先念、王树声带回来的部队只有不足2000人。最终剩余兵力2万余。

  
红十军团(由红七和赣东第十军编成),在闽浙赣苏区时有兵力2万余人。长征突围中,在江西怀玉山地区遭国军围歼,仅参谋长粟裕带800人突围后逃入福建、江西山区。根据地主席方志敏、红十军团长刘畴西被捕牺牲,全军覆没。

  
红25军,1932年建军,全军7000余人,1933年4月,红28军编入25军后,全军兵力一万余人。1934年又与重组的红28军合并,由徐海东任军长,在大别山区遭国民党军围困,中央指示转移,至于转移到什么地方,自己决定。25军改编为抗日第二先遣队,进入陕南。然后又与国民党军多将交锋后退入甘肃,遭遇阎锡山部后转入陕北,与陕北地方武装改编的红26、27军合并后,成立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会师后的兵力也仅余7000余人。倒是要提一句,徐海东的15军团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曾交手,歼来东北军110师两个团、师直后缓队和107师4个营。

  
我们来计算一下人数。长征前,红一、红二、红六、红四、红十,25军等,合计兵力近30万人左右。四路红军长征结束后,所余兵力仅4万7000余人。

  


  
现在国内也有一种说法,是长征时是21万人,结束时是5万7千人。但这种说法没有算是在江西的红十军团,对红一方面军及中央机关的人数算定是8万6千人,而不是当时分为两个纵队的14万人。而剩余的5万7千人也没有减掉西征的的二万余人,另外对15军团人数计算有争议,所以产生一万人左右的争议差。

  


  
红军长征,是被迫的军事行动,对我党我军来讲,是一次损失惨重的军事逃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红军力量最终实现突围,转移到陕甘宁重建根据地,但胜利者无疑是蒋介石。因为蒋介石不仅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消灭了定都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而且依靠剿共的军事行动,在与汪精卫、孙科等国民党内其它势力的最高权力争夺中最终将中华民国领导权独揽于身;同时还借机大力对西南军阀进行了“削藩”式的动作,特别是驻守上海的粤系19路军在与日军激战遭败后,蒋介石在民国内的势力已经由原先的长江下游几省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使原来各地军阀的势力极大削减,巩固了个人独裁统治的力量。

  
但从历史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来讲,长征对我党我军具有决定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没有长征就不可能有我党我军的最终胜利。因为通过长征这一“浴血”的过程,达到了我党我军“重生”的作用。从战术角度来说,不仅锻造了我军铁一样的纪律、坚韧不拔的作风,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还发展出一整套,非传统的游击作战的实战理论,这对以后我军在敌后与日、伪军的军事斗争,以及对解放战争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我党政治角度来讲,长征这一过程,结束了“共产国际”对我党的实际控制,确立了我党的自主独立性,更在军事斗争中确立了我党我军的第一代核心团队。所以说,没有长征这一过程,就不可能有共产党最后的胜利。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1
    关于刘翔退赛 
    2004年6月,在海纳百川上看到的: 
    谈谈“中华传统文化是手淫文化”的奇谈怪论 
    航母只是“大国名片”,中国不应盲目上马 
    从安倍向靖国神社“奉纳”的真意说起 
    警惕美国利用历史问题再次离间中日关系 
    民间“保钓”是毫无意义的“爱国秀” 
    朝鲜“核实验危机”真象大爆光  
    朝鲜核实验 中国的战略决择 
    中日关系终于又有了一个好转的起眼 
    朝鲜“核实验”是对中国利益的极大伤害 
    突破历史障碍 共创中日双赢---从安倍访华谈起。。。 
    与中国渐行渐远的金正日 
    从SK-II风波看中日贸易冷战 
    谈谈日中之间的“国际婚姻” 
    随笔:展望“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 
    原创:中国绝不可向韩国“渡让”海洋权益 
    军史研究札记(二):从“共军打死多少日军”说起 
    军史研究札记(一):长征前后红军战损统计及长征的作用 
    也谈“抵制日货” 
    从官泄分析宋级322艇性能及临战移防可能性 
    台湾问题的主张---为两岸人民签50年和平协议 
    “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光和影 
    中日两国老百姓生活状况对比 
    测试图片--美丽的东京湾 
    好文转帖: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 
    发展我军的新型战机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从官方资料研判“太行”发动机研制过程及应用前景 
    “太行”能上歼10吗?-谈WS10的应用前景 
    小议:清朝灭亡的原因 
    小议台湾“废统” 
    中日东海纷争的是与非 
    中国历史几千年? 
    中日关系2000年 
    考验龙的智慧---伊朗核危机与中国 
    在日本体育吧看世界杯 
    从铁矿石谈判的尴尬谈中国真正的需要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