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王锦思
>> 发现抗日
字体∶
大
中
小
《岩松看日本》:沟通从了解开始
王锦思 (发表日期:2007-03-21 17:04:42 阅读人次:1764 回复数:1)
2007-03-21 08:43:46 来源: 国际在线(北京) 网友评论 70 条 进入论坛
http://news.163.com/07/0321/08/3A3JIGJ7000121EP.html
恰恰通过《岩松看日本》知道了,比如日本对中国的报道不全然是负面消息,比如并非像网上流传的那样,需要“冒死偷拍”靖国神社。
作者:王锦思
中央电视台《岩松看日本》栏目在岛国樱花即将灿烂的前夕,行程15天左右,力求像窗口一样,使我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多元而生动的日本。
应该说,空间上,因为那片凶险的海洋,遣唐使西来36次,失败14次,20年才往返一次。而今北京与东京一个小时时差,飞机3个小时就可抵达。
固然去年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而今年四月温家宝总理也将访问日本。但是近些天来乍暖还寒,日本高官放言“日本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安倍首相曾称慰安妇“没有证据”,一度给中日关系带来阴影。《岩松看日本》此番出行更加深了责任和使命。但是时事造媒体,对于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捕捉问题、反映现实的最好时机。
有位著名的记者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如果你没有去过日本,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日本。如果我们一直聚焦于过去和负面的日本,而忽略了现在日本社会的真实情况,这有可能失去对未来日本的正确判断。
把握合适的分寸,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寻找到最佳的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关注日本的民间人士,我对日本的许多问题感到好奇。而这次,恰恰通过《岩松看日本》知道了,比如日本对中国的报道不全然是负面消息,比如并非像网上流传的那样,需要“冒死偷拍”靖国神社。
同时,我也知道,广大日本民众反对中日历史问题的真实态度。3月14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对中国劳工案进行审判,中方来的是当事人,而后援团都是日本人。《朝日新闻》对日本国民进行调查显示,爱日本国的有90%多,而这90%多里头又恰恰有85%认为日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反省。当然,也有许多被调查者认为日本不该针对慰安妇问题进行第二次道歉等等,无疑表明日本人心中对历史的暧昧。
1994年10月1日,国庆45周年,我收看广岛亚运会开幕式,5万人的体育场没有一点垃圾。国外有媒体惊叹:“可怕又可敬的大和民族。”同一天,我也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上百吨的垃圾,口香糖残迹随处可见。据说,日本垃圾分30类,可见环保意识细致入微。《岩松看日本》也看到了这些,一定能够被我们所借鉴。
我们通过《岩松看日本》还知道日本人工作是“拼命三郎”,严谨敬业,80岁老人还当出租车司机。这也是2007年丰田汽车年产量成为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吧。
据悉,《岩松看日本》已经确定采访安倍夫人安倍昭惠。她颠覆以往首相夫人深居闺中的传统,而是以明星般的姿态出现。她非常喜欢中国的京剧、烤鸭、长城等等。我希望她加强中国文化的宣传,还能影响安倍,不再为侵略罪行失言,恶化中日关系。
周恩来提到中日两国有2000年的友好,50年的对立。唐朝诗人李治的《八至》“至亲至疏夫妻”多次被日本人形容中日两国的关系。
沟通要从了解开始。在这个两国民众都容易误读对方、希望重建信任的时期,理性认知,客观了解,十分重要。希望从《岩松看日本》当中,我们能够对日本看个究竟,看到了丑陋,看到了美好,看到了现代,看到了传统,也看到日本各个方面对中国的看法和感情。更希望中日关系像此时此刻的季节,尽管还有寒意,但春天似乎不远了。 (国际在线)
回复[1]:
蔷薇泡沫 (2007-03-21 17:38:16)
我也看了,正巧赶上开播,希望更多的理性思考,这样才算这档节目的成功......昨天采访读卖,我觉得那老头有点自以为是啊。。。。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发现抗日
抗战之后多少事业未竟
全国政协委员林盛中深切寄语抗战纪念和保钓运动并赠保钓书籍
采访《百年风云钓鱼岛》作者
请尊重别人的后抗日努力
收购日本侵略以及中日友好等相关文物
透过遗产看日本
哀悼慰安妇雷桂英:抗战新歌】花儿早零落
对日索赔应该迎难而上
日本国家形象为什么世界第一
对照日本,重提“忧患兴邦”
全国两会第七年提议国家级隆重纪念抗战
“三二四”三周年:保钓精神光辉永存
《岩松看日本》:沟通从了解开始
国家级抗战纪念亟待走出62年困局
关于“误读日本”一文的道歉和说明
人代倡“九一八”全国鸣警
海拉尔、诺门罕,战地行、文物记
亲爱的切尔西,你在哪里?
从日本人的公德意识看人文北京建设
中国学者质疑抗日战争研究重大数字
过年想到杨靖宇
11日,请跟我排队!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