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粉丝的日记
老唤序
十几年前,我在东京某地的时候,楼上住着一位姑娘。好像不到三十岁,瘦高的身材。相貌十分平凡,我想,如果在街上擦肩而过,我也认不出她来。她好像是个公司职员,早出晚归的,很少见面。
一天早上,我出门儿的时候,看到楼下的垃圾站堆了一大堆垃圾,其中有几捆以文库本为主的书籍,便走了过去。从书脊上发现有不少日译德国小说,而我对德国小说又很有兴趣,于是就一古脑儿地拎回了家。
下午回家,我看到楼下停着搬家公司的汽车,几个人正在从我的楼上往下搬家具和电器,我猜想,大概住在楼上的这位姑娘要迁居了,因为楼上只住了她一个人。
搬来搬去在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因此也没引起我多大的注意,更何况我们几乎没打过招呼。
进了屋,在我开始整理拎回来的这几捆书籍的时候,我发现里面夹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开来看,发现是一本日记。因为我看过不少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日记,因此当时对这本日记也没太在意,更何况它已经被主人当做垃圾一样的扔掉了,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保留的价值。
晚上,当我躺在床上翻开这本日记开始从头阅读的时候,我直感到她绝不希望这本日记会被别人看到,因为其中记录的完全是个人的隐私,而且是一位少女的隐私。
我习惯睡觉以前看点儿什么,为了避免睡不着的无聊,结果这次却一直看到了后半夜,直到把日记看完。并且看完之后我也没能入睡,因为我没有能力对这本日记下一个在我看来是客观的判断。
她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在现代生活中应该说是极其平凡的,但是很少有当事人愿意把这些平凡的事情公诸于众,而且带着有血有肉的感情!
我曾经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当然也看过歌德的日记体《少年维特之烦恼》,知道《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的轰动效应……
可以断言的是:这本日记一旦发表,绝不亚于任何一本现代所谓的“畅销书”!但是它的实际价值呢?它的艺术价值呢?
我做过宝石的生意,知道商店里宝石的价格与宝石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也知道经过炒作的畅销书的价值。
但是这本日记就决没有发表的价值么?我不知道……
十几年过去了,这本日记一直立在我的书架上观望着我……
陈骏同志的「东洋镜」也许给了我一次冒险的机会,让实践来检验它的意义?
日记的作者当时二十岁左右,大概是大学二年级。就是说日记里记载的是住在我楼上的姑娘十来年前的经历。而现在又过了十几年。也许不再有什么法律上的问题了吧?东京博士对此大概知道得最清楚吧?
日记偶有中断,还有被撕去的缺页,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为了不给当事人带来麻烦,日记中所有的人名都经过了转载者的改编。
并且为了忠实于当事人的感情,日记打算用日文原文发表。值得庆幸的是她的文笔十分干净。
我将勉励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在键盘上把日记打出来。
07·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