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走近”还是“走进”尼泊尔做题目,犹豫了很久。
08年11月,在尼泊尔呆了半个月。
说进,当然进了。在加德满都下了飞机,去了博卡拉,巴得岗等地,进了乡村,看了雪山,无数披色彩斑斓沙莉的女子和闲坐在各处庙宇台阶上晒太阳的男人。
也和几个尼泊尔人说过话,甚至在其中一人家吃过住过。
但心里总觉得没进去。进不去的感觉。
从博卡拉回加德满都途中,与同座的日本游客聊。男人。34岁。独身。此人连续十多年,每年一次去尼泊尔,徒步登山看珠穆那玛峰,看完再回日本挣钱,挣够钱等明年再去。
他对我说,要懂尼泊尔语,他们对你就不会见外。
我问,你懂吗?
他说,不懂。
他不需要懂。
他的对象是山。
回程飞机上,遇到一群满载而归的上海人。
她们神采奕奕地谈起购物,怎么样和尼泊尔商人侃价。她们学了一句尼泊尔语,无论对方开价多少,总先回一句“蘑菇差”(意为太贵了),五六个围攻一个,大砍特砍,在计算器上压来压去,砍得越多,快感越多。
满足吗?我问她们。
满足。她们一致回答。
她们的乐趣是物,只需要一句尼泊尔语就能得到。
何止男人和她们,网上看到途中听说的也同类。
临行前静送我和彦子一句话:去享受尼泊尔的肮脏和休闲吧。
总之是享受。总之是休闲。
总之是得到。
而我却感到失去。
我乐趣的对象是人。
我想知道--他们和她们是怎样活着。
可我,一辈子不可能学尼泊尔语。
我进不去。我花钱花时间买到更多的是疑惑--这个肮脏贫穷而充满活力的国度给我留下几个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的疑惑。
我羡慕男人她们网友和途中遇到的所有游人。
只能走近,而无法走进。
恐怕,就此一生,无论再往何地,我,也不会有所改变。
为什么要走进呢?
绝大多数人不想也无需走进。
不合适宜。
我知道了,自己有多么不合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