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离别钩
>> 一鼻子儿的罐子
字体∶
大
中
小
流水账
离别钩 (发表日期:2007-09-17 00:31:11 阅读人次:1535 回复数:5)
今天去秋叶原买了个自行车
呵呵以后就开始让他经常代步了,一个人逛来逛去,又买了几本书,后来到8楼吃了些东西,正在吃东西时候一个前辈打电话来,说下午有时间吗,有的话一起吃顿饭
其实如在往常钩子可能就不去了,从去年开始,自己好象从心里有些抵触了,因为很喜欢一人逛街啊,看电影啊,以前灵狐在时总不相信我会一个人看电影,逛街。还搞搞突然袭击啥的小孩子玩笑,其实灵狐很多对钩子的刨析还是很对的,比如自闭,灵魂啊,自卑自大啊啥的一堆大学毕业人才会用的词汇,其实应该就是北京人的,各色啊,拧巴吧,但让文化人一形容,总是那么的诗意。销魂。
看看时间反正也来得及,就去吧,也很久没见过个前辈了。也怪想的。
他是钩子以前的老板的朋友,钩子如果说是自己的朋友有些搬着自己屁股爬树的嫌疑,当年钩子拍马屁也算把好手,当时钩子在一家店里刷大腕,承蒙人家不嫌弃,经常说些山海经来听,当时很和钩子聊得来。
所以也就联系一直保持了下来。
到了池袋,找地方坐下来,开始扯蛋。
酒过三巡
。。。。。。。。
前辈问钩子怎么了,
没怎么啊,
那怎么好象感觉不到你对事业的热心和冲劲啊,你才多大,正是好时候啊云云,
我说;自己的人生可能由于独自上路的太早,独自行走的路程也稍微的长了些,再加上自己最近确实只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当然如果命运让钩子在摔入谷底一次,钩子仍然可以为了温饱去涮大腕,但肯定还是如此心态。
。。。。。
从对方的,是吗是吗的笑声中钩子也听得出对方对自己的失望。
最后前辈说;一直以为自己没看错人,但还是看错了。
。。。。。。
对于钩子内心一直把对方当作近似父辈的师长,钩子没敢在说,只能在心里衷心的祝福他,钩子从心里谢谢他对自己的厚爱。错爱
祝他身体康健,其实钩子原准备劝他的,身体不太好,还要这么努力下去,钩子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几亿的身价了,这几年又好象翻了几个筋头云。
从心里谢谢他,谢谢他没像有的人那么说自己傻,
在回来的电车上,钩子也在想,自己到底比过去变了什么
满足是一个原因,其实自己远远没到应该所谓的满足份上,每月的那点小收入根本说不到桌上的。
但为何如此消极或者沉沦呢【不好意思。尽管努力,但还是用了文化人用的词】
老子所言‘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回归内在的纯真,才是真正的富有。但自己真的纯真吗,远远不敢玷污这个高贵的词汇,但一般的嘲笑的声音对我来说,很久以前就开始不在介意了。地价疯狂的涨,去年前辈9800买的栋一户建,今年已经升值到1.4了,新车还在不断的上市下市,每个人都在拼命的为了自己的DP而呕心沥血,钩子一直比较推崇丁丁老师,一直认为他应该算这帮吹鼓手里的为数不多的一个先生,【P223 这种目前少数人的奢侈生活(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前提的对精神财富的追求)迟早会成为一切人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继续信赖这个把人类从原始状态带进目前的高度文明的市场经济制度。(对市场经济前景、对人类前途必定美好的信念!乐观时代的人都相信科学与理性,相信明天会更好)】只是不知道丁丁先生的判断是可以维持多少年,谁说过,钱每个国家都可以随便制造,但只有上帝可以创造石油金银铜铁水泥。。。。。。
竞争的最后必然是战争。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到了只有珠峰可以住人的话,不知道那些仅有的陆地是留给原住民呢还是留给强者呢。如果经济、如果。生态。如果。工作。如果。学习。
如果如果如果。。。。。。。。。。。
其实钩子自认前辈所说的变主要自己是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一个旁观者了,这应该是让钩子从心里变的容易满足一个原因。所谓的现代文明因物欲横流的通病已走到了尽头,五光十色的几乎全是幻影。
在国内时候,当年钩子也认为大丈夫理当要吃鱼翅鲍鱼王八的。。。其实自己根本吃不来的。
但现在好象吃碗拉面,饺子。疙瘩汤就够了。这就是自己灵魂觉醒了。山珍海味对于我们应该就是一个幻影。
就像口渴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可以喝干1吨水,但其实我们所需要的不过只是一大碗而已,如果你非要说,我怕下次在口渴,要储存上整个长江才安心,就算给你这个权利了,现在开始长江归你一人所有,你真的守得住吗。
。。。。。。。。。
这几天小肚腩又有些出来了,继续健身,在练会。老不发帖憋的慌,就来篇流水帐,嘿嘿
回复[1]:
夏夏
(2007-09-17 00:59:46)
在我们生活的底处,做好朴素真实的自己,应该就够了吧.
回复[2]:
夏夏未肯因人热,
离别钩
(2007-09-17 12:12:19)
早乘闲
五湖料理
扁舟一叶
你们夫妇岂不是比钩子更早些么
呵呵
回复[3]:
超女 (2007-09-17 03:41:56)
回复[4]:
赵然 (2008-01-24 22:56:24)
双重断裂下的金融之啸
2007年12月21日 14:44:23 作者: 袁剑
2007年2月27日,中国的农历年长假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中国股票市场用一根跌幅达9%的巨大阴线震撼了全球投资者。受此惊吓,随后开盘的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纷纷以暴跌收盘。所有的人都在问:中国出了什么事情?按以往的惯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政治和政策影响极大的股票市场上,只有某种惊人的政治变故或政策转向,才会导致这种异常走势。
不过这一次,所有的人都猜错了。
这次奇异的暴跌,不过是宣告了一次金融大爆炸的开始。它实际上是在提醒全球投资者:把目光集中到中国来吧,这里才有最精彩的资本故事。
果不其然,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中国股市用令人惊骇的表现上演了一场大爆炸式的金融创世记。
所谓大爆炸是指那种突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突变过程。以这个视角观察,2007年的中国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确呈现出一种开天辟地的创世意味。虽然2008年的北京奥运还未开始,但一场不宣而战的金融奥运似乎早已经开场,在迄今为止的竞赛中,中国毫无争议地获得了金牌第一。
2007年的中国金融之啸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股市从2700点涨到最高的6100点,涨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如果将时间再往前延长一年,涨幅更高达500%。在指数急剧攀升的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也急速膨胀。
在中石油上市的当天,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1∶6∶1。这个比例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超出。这一比例在短时间内的急剧上升,表明中国经济的证券化比率已经出现飞跃式成长。不过,指数的大幅上涨以及市值的快速膨胀都远远不足以描述2007年的中国金融变局。
对这种大跃进式的金融爆炸,中国一位共同基金经理的数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他说,中国共同基金从零到1万亿用了将近8年,而从1万亿到2万亿只用了半年,而2万亿到3万亿更只用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区区3个月时间。
与共同基金的膨胀相适应,中国投资者人口也开始迅猛扩张,潮涌而来。在2007年,中国股票的开户人口达到1.2亿。在中国的城市中,我们已经经常可以听到普通投资者熟练地谈论诸如“漂亮50”之类的投资历史,在这背后,实际上是中国普通民众中一种弥漫着的财富梦想。虽然中国投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还远远低于美国等国,但它的急速扩张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则是:在中国城市,金融正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事实上,正是这种极具传染性的生活方式,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潜在容量提供了基础。
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胃口已经初露峥嵘。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但一直被人忽略的数据是:中国的IPO融资不仅远远甩开了其他新兴市场,而且也一举超过了纽约与伦敦这样的世界级金融中心。2006年以来,A股市场的IPO融资额甚至超过了纽约与伦敦两大交易所的总和。
这个超级的融资能力强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已经大大拓展,正在逐渐成为全球资本的主要提供者,它同时也在提醒那些老牌金融中心:凭借其内部市场的巨大潜能,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兴市场,而是一个可能在未来给他们带来无数烦恼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虽然与中国在高基数上不断高成长的GDP相匹配,但从一个边缘性的,甚至一直沦为笑柄的小型资本市场一蹴而就,的确让人相当惊讶。在私下里,有人曾经预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A股市场的迅速国际化,以中国大陆黑洞般的经济规模,香港股票市场将被逐渐边缘化甚至A股化,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天竟然如此迅速地到来。在2007年,香港恒生指数的走势对A股几乎是亦步亦趋,毫无疑问,这个趋势还仅仅是开始。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市场就像是一种神奇的催化剂,可以在瞬间将公司价值成倍放大。2007年,资本市场点石成金的魔术在A股市场连串上演。2007年7月25日收盘之后,中国人突然发现,他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在这一天,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一举超过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这个在几年前还被所有专家认为无可救药,行将倒闭的国有银行一夜之间老树新枝、容光焕发,让人有隔世之感。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欧美投资者在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改造过程中的投资,浮盈已经达800亿美元,远远超过他们在次级债中500亿美元的损失,果然是西方不亮东方亮。
不过,工行银行超越花旗只是这个系列神话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国铝业市值超过美国铝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中国神华超过比博迪成为全球煤炭业老大;万科市值超过全美前四大房地产公司的市值总和。这个系列神话的高潮发生在2007年11月5日,这一天,中国石油开盘后,市值达到破天荒的1.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企业史上首个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公司。有人计算过,这个市值相当于美孚+微软+花旗。2007年还未结束,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中,中国已经十有其四。
从一个封闭的,无足轻重的边缘性资本市场,在短短时间中一跃成为全球为之侧目的市场,中国金融在2007年发出了一声慑人心魄的长啸。难道,这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泡沫游戏或一种虚张声势的金融表演吗?
断裂时刻的牛市
中国资本市场在2007年的表现,让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日本在泡沫年代的同样情形。也正是这一联想和类比,大多数人简单地将中国2007年的金融狂飙当作那种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泡沫游戏来理解。
然而,历史虽然相似,甚至是惊人的相似,但总有微妙的不同,而这种细微的不同,往往决定了历史的最后走向。
在许多泡沫论者看来,中国股市无非是一个由流动性过剩所堆砌起来的泡沫。不过,作为一个巨型经济体,以中国罕见的GDP成长速度,中国究竟应该有多高的市盈率水平,的确是一个非常让人困惑的问题。显然,泡沫论者并没有说服人们。在我看来,除了流动性过剩之外,中国2007年的股市暴涨确实是有企业盈利大幅度增长作为支持的。
在2007年的半年报出来之后,中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速度高达60%。这种增长速度,如果以PEG衡量,中国即便存在所谓估值泡沫,恐怕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离谱。然而,仔细观察中国上市公司,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的盈利增长,绝大部分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垄断性国有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最大、利润最丰的前几十家企业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
换言之,中国股市的暴涨完全是建立在大型尤其垄断性国有企业利润不断超预期增长之上的。完全可以预计,随着央企不断整体上市,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市值贡献及利润贡献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而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强。这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再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国有时代。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称作“新国有化”。
放眼中国资本市场,那些昔日被视为腐败、亏损渊薮因而饱受嘲弄的国有企业,现在却一个个变成了受人热捧的超级明星。对于那些熟悉中国改革历史的人来说,这多少有些玩笑的意味,而对于中国那些为数众多,奉私有化为改革圭臬的知识分子来说,则不啻是一种学术和智力上的羞辱。
顺便要提到的是,具有典型国有企业特征的所谓国家主权投资基金在这几年开始大行其道。这显示,国有化正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获得势头,中国的新国有趋势好像并不孤单。这种趋势不仅让人们深感困惑,也让人感叹:世界可能真的变了。
事实上,中国证券市场的这种新趋势,与1990年代末期以降中国经济中的新国有化趋势暗合。在名义上,这股新国有化潮流是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而将国有企业集中在所谓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领域,但在相当程度上,这种新国有化实际上是国有企业退出低利润行业,而集中在高利润、高垄断行业。
2003年中国国资委成立之后,中央企业的利润像变魔术一样年年超常增长,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由中移-动这些垄断企业贡献的。成本从来就不会自己消失,它只会被转移、被隐匿,被藏到地毯下,而利润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短短时间中,央企利润突飞猛进,我们有理由怀疑:除了经济增长本身以及国有企业绩效改进所带来的正常盈利增长之外,中国央企的利润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转移成本以及通过挤占其他企业的利润等方式而带来的。
也就是说,一部分本应该属于公众福利以及其他企业的利润被转移到中央企业的损益表中。很有可能,这就是央企利润魔术式增长的主要奥秘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国的银行改革中看得非常清楚。
就在不久之前,中国的国有银行还一直是坏账丛生的坏银行典型,但在短短几年之后,通过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然后上市,中国国有银行迅速从烫手山芋变成了炙手可热的“高成长”银行。因为收到奇效,中国的银行改革被誉为一个金融奇迹。
实际上,中国的银行远没有专家们吹嘘的那么神奇,它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中国的特殊制度“优势”,而将其巨大的改革成本分散和隐匿了。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其实就是公共财政的注资。没有这一步,其后的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融资就根本无从谈起。而有了这一步,后面的步骤其实就水到渠成。然而,几万亿元的注资,本来是可以用来进行同样急需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保等社会公共产品建设的。
或许在中国人的优先秩序中,金融有更加急迫的危险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奇迹实际上是以社会公共品的严重匮乏为代价的,是以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为代价的。
这实际上进一步瓦解了中国本已严重锈蚀的社会团结,加剧了中国社会的断裂。这几年,在医疗、教育、环保、社会保障领域所出现的越来越沸腾的愤怒并不是偶然的。
人们一直忧心忡忡的金融危机似乎平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在看不见的地方,中国的社会危机却在蠢蠢欲动。一位研究者曾经将中国的银行改革概括为“中国式成长”,但用这个视角观察,它更好的称谓应该是:“中国式魔术”。其中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
显然,以侵蚀社会其他利益主体而获得利益并非仅仅只有国有银行,也绝非只有大型垄断国有企业,而是遍及几乎所有的企业。容易理解,其他类型的企业并没有央企以及国有银行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获取经济增长之外的超额利益的办法,往往是通过转嫁环境成本,获得廉价土地,争取税收优惠、直至直接剥夺劳动者的办法来实现的。这种情况,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血汗工厂中随处可见。
在中国的改革中,除了根深蒂固的政府崇拜之外,又出现了一种甚嚣尘上的新的公司崇拜。这种崇拜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获取超额利益营造了极其有利的文化氛围。而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作为社会重要主体的“公民”以及公民权利的极度萎缩,是政府与企业收入的非正常增长。
如果企业利润的增加是在政府、企业、公民相对平衡增长的情况下取得的,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是通过剥夺其他利益主体或者转嫁成本的方式取得的,就非常值得忧虑了。中国目前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属于后者。
在2007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先生提供的数据非常直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内需求下降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中企业和政府占据的比重过高,而职工收入比重过小。从2002年到2005年,政府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则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与这个趋势一致,在2006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仅36%。
这说明,在最近几年超乎寻常的经济增长中,财富正在迅速向政府和企业集中,而居民则没有获得相称的份额。
不过,新闻报道可能比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1999年,在胡润富豪榜刚刚问世时,中国只有一位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而在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前800位富豪的财富已经达到5.62亿美元,较前一年暴增一倍。与此同时,另外一幅图画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2007年在中国最富裕的上海和西南省份重庆,都发生了因为超市销售打折烹饪油而发生挤踏致人死伤的事件。
一边是财富向政府及企业迅速集中,它表现为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司盈利的超常规增长,另一边则是公共品的极端匮乏和严重短缺,这实际上就是中国2007年牛市的基本背景。这是中国居民被迫向企业及政府公司注入福利所造就的牛市。
用当前资本市场最流行的术语讲:这是一次典型的资产注入所造就的牛市——即将居民的福利以利润的形式注入企业。与中国资本市场早期局限于一省、一公司的赤裸裸掏空相比,这种隐蔽的福利转移无论在体制化程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政府及企业本位一直是中国改革秘而不宣的主题和灵魂,这种隐蔽的转移实际上一直在持续,2007年不过是这种历史性转移的一次集中释放,并以一个超级牛市的夸张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以此观之,中国的牛市与中国社会发展可能构成了某种反向指标关系:看得见的牛市越大,看不见的社会断裂就越深。在企业及政府牛市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个社会及公民的熊市。两者共生共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金融市场的确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基本面。
显然,发生在2007年的中国金融狂飙,既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泡沫,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牛市。它比普通意义上的牛市和泡沫要意味深长得多。
自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执政以来,社会的公平正义已经成为非常优先的政策目标,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分配结构依然加剧扭曲,这值得我们高度警觉并思考: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是不是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分配体制,而这种体制正处于最终成型前的加速冲刺阶段?
大多数人都将中国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经济结构问题称之为“失衡”,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问题不是失衡,而是一种断裂。因为“失衡”意味着矛盾在原有体系中的可调控,可纠正,而断裂则意味着原有体系中的问题不可控制地滑向极端,意味着原有体系的打破。
无独有偶,今天世界体系似乎也出现了同样的体系断裂迹象。其中最强烈的信号就是:以美元为锚、为符号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逐渐失去控制力,正在发生深刻的危机。如果一国之内的金融危机意味着一次财富重新分配的话,那么,世界体系的信奉者则相信,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意味着全球权力的转移和体系的重构。
在这种视域中,美元的失势,次级债危机、中国牛市、石油飙涨就不是普通的金融危机和价格动荡,而很有可能是世界体系大变局、大动荡的某种预兆。为这个大变局提供背景的,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几个拥有海量人口的经济体对世界金融货币以及经济体系的高度卷入。这就好比航母下水,浪花四溅、惊涛拍岸恐怕在所难免。
比照简单的历史逻辑,有人鲁莽地将此夸张为所谓中国的崛起,这显然是头脑发热,思维混乱的推理。真实的历史从来就不是教科书上的粗线条,它远远要复杂得多,也晦涩得多。不过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发生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狂飙是世界体系地壳运动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似乎没有人令人信服地解释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后果,也没有人描述过中国今天的体制形象。中国,不仅没有更清晰,反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
有人揣测,在中国,可能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东方资本主义—— 一种国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在一个拥有巨量人口社会中的奇特混合物。果真如此的话,2007年的中国金融狂飙,就可以被理解为这个巨大新型物种正式长成前的一次嘶鸣。
接踵而至的将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即将展开,对中国、也对世界。 (本文来源:南风窗 作者:袁剑)
回复[5]:
赵然 (2008-01-25 02:11:59)
索罗斯:六十年来最大金融风暴
乔治·索罗斯
由美国住宅泡沫破灭所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同时,这也标志着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为基础的信用扩张时代的终结。
也许通过反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目前的状况。反射理论在20年前《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由我本人首次提出。根据这项理论,金融市场本身并不会趋向于平静。市场参与者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也会对上述价格所要反映的基本情况产生影响。如果完全任由市场自主决定,那么市场情绪将会走向快乐和绝望两极分化的境地。
事实上,金融市场并不能完全自主运行,它们要受到政府的监管,目的是将波动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监管机构同样也是由人组成,因此偏见和误解也无法避免。而金融市场和金融当局之间的互动同样也是一种反射。
繁荣-萧条的过程通常都围绕着信用波动,而且总少不了偏见或者误解———这种偏见和误解通常是因为未能意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价值间存在的循环反射联系。不久前的美国住宅繁荣就是一例明证。
但过去60年来的“超级繁荣”更为复杂。每次信用扩张陷入困境,金融管理机构都会介入,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方法刺激经济。这种做法曾经显得非常有效,以至于人们逐渐开始相信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谓的“市场魔力”,而我则将其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相信,市场能够自我趋向平衡,因为允许参与者追求自身利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市场的共同利益。这显然是个误解,因为很明显的是,最终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外部干预、而不是市场的自身力量阻止了金融市场走向崩溃。尽管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开始全球化和美国开始累积经常项目赤字的时候,市场原教旨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理念。
全球化使得美国能够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储蓄,并以超越自身生产能力的尺度进行消费,结果其经常项目赤字在2006年超过了GNP的6.2%。金融市场通过发明更加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提供更为慷慨的条款,鼓励消费者借债进行消费。政府每当金融体系陷入危机时便出手干预,于是就催生了动机不对称的情况(这种情况也称之为道德风险),这推动和助长了举债消费的行为,进而鼓励了更大规模的信用扩张。
当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政府都无法估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时,“超级繁荣”终于开始失去控制。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做错。由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蔓延到了所有的抵押债务,使抵押保险及再保险公司陷入困境,并威胁到了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拖欠信用交换市场。而致命的一击来自作为金融体系核心的银行间借贷,银行因无法相信其合作伙伴而被迫惜贷,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美联储不得不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注资,并大范围地延长有价证券的信用期限。而这一切,都使得这次金融危机比二战以后的任何一次都要猛烈。
信用扩张之后肯定会进入一个紧缩阶段,因为有些新的信用工具和做法并不健康、也不可持续。不仅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不愿积累更多的美元储备也限制了美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投资者都盼望美联储会采取一切措施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因为这也是美联储一贯的做法。而现在,他们必须认识到美联储也许没有能力继续做下去。由于石油、食品和其他商品价格坚挺,而人民币升值也有所加快,美联储还有通货膨胀的问题需要操心。如果利率降到了一定程度以下,美元所承受的重新估值压力会再次加大。虽然具体的时间点几乎无法确定,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美联储刺激经济的能力就会走到尽头。
尽管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而中国、印度和某些产油国的形势却风景独好。其结果是,目前的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导致全球衰退,而更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重心的调整。真正的风险在于,由此导致的政治紧张局势(包括美国国内保护主义的抬头),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破坏,甚至把世界拖入经济衰退、或者更为可怕的深渊。
本文作者乔治·索罗斯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
首页
注册)
用户名(
必须
)
密 码(
必须
)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
图片引用格式
:[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一鼻子儿的罐子
雨夜 九度空间
流水账
转巫宁人无法栖居在桥上
修行不是逃避ZT
失眠夜打孩子
听净老说佛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