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集合 >> 段跃中 >> 华人媒体
字体∶
面向主流社会 服务中日交流

段耀中 (发表日期:2006-03-22 08:44:10 阅读人次:2608 回复数:3)

  
——日本侨报社出版书籍超过百册回顾——


  
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的传媒如何定位,是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有的媒体立足当地华人社区,以社区新闻为主;有的媒体放眼国际风云,不乏真知灼见的国际评论;有的媒体着重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海外华侨华人和祖国之间架设桥梁……这些我觉得都很重要,是我们所应坚持和发扬光大的。

  
在拥有四、五十家华人媒体的东瀛岛国,日本侨报社是如何定位的呢?我们的方针是:面向主流社会,服务中日交流。

  
这里所说的“主流”社会,不仅是指当地的主流社会,也包括住在那里的华侨华人主流社会。面向这样的主流社会,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使用所在国语言从事传媒活动。因此,日本侨报社从1996年8月正式创刊,几年来一直坚持以日文为主、中文为辅的形式;以书籍为主、报刊为辅的形式,向日本的主流社会提供资讯服务,以期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

  
一、宣传为中日友好作贡献的日本人同时出版反战系列图书


  
中日两国近年来可以说是多事之秋,关系越来越恶化。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每每看到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之时,就为之心痛、心急、心焦。我们认为,两国关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关键在于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相互不信”的基础,因此,一有风吹草动,便是风雨欲来。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于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与人民日报社分别在北京·东京同时推出人民日报社东京支局长孙东民和于青两位知名记者主编的大型文集《永远的邻人》。这本书收录了人民日报1972年至2002年30年间所发表的有关日本人物的通讯等文章,一共介绍了400多位上至日本首相、下至普通市民的日本人士,可以说是第一本人民日报日本人物报道文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中日两国高层的关注和支持。中国驻日大使武大伟(现任外交部副部长)不仅为该书撰写了序文,还在百忙之中出席了由日中友好协会、日中友好会馆等共同支持的出版纪念酒会。武大伟大使在酒会上致辞时高度评价该书对促进中日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书被中日两国政府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收入到《2002年日本年·中国年活动报告》中。

  
为宣传为中日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人,我们还先后出版了两部专著《为新中国作贡献的日本人》(第一卷、第二卷),这两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采访了上百位在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为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日本知名人士。日本前副总理后藤田正晴为该书撰写推荐文,日本的主流媒体《读卖新闻》等著专文介绍了这本书。

  
我们在宣传为中日友好作贡献的日本人的同时,坚持出版反战系列图书,在日本引起广泛关注

  
2004年8月16日,新华社驻东京记者何德功向世界作了以下报导。

  
日本投降59周年之际,日本侨报出版社决定出版《反战和平·世代友好》系列丛书。

  
日本侨报出版社把日中友好军人会编辑的《8·15》刊物装订成册,冠以《反战和平·世代友好》的书名,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在日本发行。

  
日中友好军人会是1961年成立的民间反战和平团体,43年来共编辑出版410多期《8·15》刊物,大量刊登了参加过侵华战争的原日本军人证言,详细记录了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为了永久保存这些历史资料,让更多的日本青少年记住军国主义的罪恶,日本侨报出版社决定将每年的刊物合订成一册,向读者推出这一丛书。

  
从2000年起,日本侨报社每年8月15日都推出一本反战图书,先后出版了《我所认识的鬼子兵》、《新历史教科书批判——在日中国学者的视点》、《一个人的抗战》和《鬼子又来了》四本日译和中日双语图书。

  
二、推出中日双语版“邻人新书” 探讨新世纪中日交流


  
2003年,作为崭新的尝试,创刊了日中对译的“邻人新书”。即一本书的正文,往左翻为中文,往右翻为日文,这样一种新的书籍体裁的挑战。

  
关于邻人新书的创办宗旨,我们这样写道——中日两国是永远也分不开的邻居。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发行了《永远的邻居》的日本侨报社,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之际,为了21世纪的日中交流,特宣布创办“邻人新书”。

  
邻人新书第一本是日本财团理事长笹川阳平的讲演记录。作者以自身从事日中交流的体验,对日中关系的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说明,受到新闻界的好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收到这份记录稿,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读到。不仅是用日语,更要用中文一起出版。这样的日中对译出版应该是在日中国人出版社能够做到的。但是,至今为止,尚未有过这样的尝试,能否成功,感到非常不安。

  
经过反复试验,综合作者、有关朋友的意见,总算有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封面图案。日语部分采取了竖排形式,用非常朴素的色调衬托书名。“邻人新书”的标识采用日中两国国旗交叉在一起的形式。让人目睹此书马上就能明白是中日关系内容的书。中文部分的封面则以三分之二的篇幅印刷上著者的黑白照片,著者形象很是引人注目。一本书,两个封面,日本部分尊重日本读者的习惯竖排。中文部分尊重中国读者的习惯横排。就这样,笹川阳平的讲演文集《以两千年的历史为鉴》诞生了。当收到印刷厂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时,真是感慨万千。

  
第一本新书的出版成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信。正在考虑第二本书作什么内容的时候,中日两国因特网的热门话题“对日新思维”进入了我的视野。借别的书和金熙德先生讨论的机会,我们就出版“对日新思维”一事与之进行了探讨。他非常同意我的想法,很快列出了书的目次。特别是在完善本书的构成时,金先生和人民日报社的林治坡先生取得联系,得到同意翻译他论文的许可。这样,“邻人新书”的第二册《何谓“中日新思维”——对马立诚·时殷弘论文的批判》出版了。

  
2003年11月,在名古屋举行的爱知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听了时殷弘教授用中文作的报告,感到非常新鲜,和因特网上及日本报刊上介绍的时殷弘言论,有许多不同的感觉。日本媒体介绍时的言论时,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断章取义的,看不到时言论的全貌。中午休息时,我们把出一本中日对译的时教授文集的想法坦率地告诉了时先生。经过交流,他同意我们出版了《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新思考》,这是邻人新书的第三册。

  
第四本是北海道大学高井洁司教授的《对“对日新思维”争议的批判性思考》。这是一本对金、林两位著书进行全面批判的书。我们在网上看到高井教授论文后,马上向他提出用中日双语出版的想法。他在去中国访问之前,非常忙碌的日子里,不仅充实了原来的日语论文,还译成中文,到北京后用电子邮件把全部文稿发给了我。

  
仅半年时间,“邻人新书”出版四册,引起了中日两国新闻界的关注。第二本《何谓“中日新思维”》还上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书评栏,其它三册被很多媒体予以报道。

  
现在“邻人新书”已出版12本,包括《胡锦涛的对日政策》、《为何会出现亚洲杯足球赛骚动?》、《是反日还是嫌日》等,在中日两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创设华人学术奖 为华侨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尽绵薄之力


  
在日本的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60万。他们当中有许多是在学术上取得优秀成果的博士、硕士,但由于日本出版界的严重不景气,即便是博士学术论文也很难公开出版。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一家旅日新华侨创办的出版社,有责任为华侨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走向社会尽一点力量。因此,我们于2002年创设了“华人学术奖”,每年资助一至二位华人博士的论文公开出版。

  
我们推出的第一本华人学术奖的博士论文是在中日两国颇受关注、知名度较高的李仲生博士的《中国人口变动》。李博士的东瀛求学故事,经中央电视台、日本的富士电视台等多次播出后,成为大家关注的新闻人物。尤其是介绍他获得日本国立千叶大学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镜头,我们报社的工作人员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的成功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光荣,也是在日华侨华人的骄傲。有感于他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服务的壮举,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创设华人学术奖,把李仲生博士的学位论文公开出版。他的博士论文在日本发刊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的专业杂志两次刊登书评,从学术的角度介绍了李博士的论文。

  
后来,我们先后推出了以下博士论文,分别授予第二至第四届华人学术奖。

  
朱慧玲博士的《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2003年、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陈焜旺先生、日本华侨华人学会会长游仲勋先生专门撰文推荐此书)

  
王学群博士的《现代日语否定文研究》(2003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士学位)

  
杨舰博士的《近代中国物理学者集团的形成》(2004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陈海权博士的《日本流通企业的战略分析》(2004年、日本中央大学博士学位)

  
康鸿音博士的《日中文学的女性形象——有马武郎和鲁迅作品之比较》(2005年、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博士学位)

  
这些博士学位的取得者有的当了大学教授,有的作了政府机关的司局长,有的回国,有的仍留在日本……,他们的学术论文越来越被中日两国及世界有关学者所关注。

  
在支持博士学位论文出版的同时,我们于2004年创设了硕士论文奖。第一位硕士论文奖获得者是现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祁景滢女士。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她的硕士论文题目为《中国因特网的对日言论分析》,我们建议她把论文寄来一阅,结果应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口头禅,我们为她的论文所达到的学术水平感到吃惊。因此,我们把她的论文推荐给日本更大更有影响力的出版社,没想到日本的出版社不太识货,也许是我们“人微言轻”,要么推之门外,要么以“研究研究”一推了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创设首届在日华人优秀硕士论文奖,把祁景滢女士的论文公开出版。

  
在2004年8月10日举行的授奖仪式上,中国驻日大使馆黄星原参赞代表日本侨报社为祁景滢颁发了奖状和奖金。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祁景滢论文的学术价值,鼓励她撰写更好的博士论文。

  
四、不断提供华侨华人活跃在日本的信息,为改善和提高华侨华人形象作贡献


  
 数十万华侨华人生活在日本,出现极少数人犯罪现象是很正常的事。但日本的媒体几乎只报道华人犯罪,很少报道华人为中日交流作的贡献。这样给日本读者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严重影像了华侨华人的整体形象和他们的在日生活、发展。日本侨报社针对这种以偏概全的报道手法,有意识地推出活跃在日本的华侨华人的人物传记,不断提供正面消息,为改善和提高华侨华人形象服务。

  
从1998年开始,日本侨报社每年都推出了反映华侨华人奋斗足迹的书。比如1998年的《负笈东瀛写春秋——在日中国人自述》(中文版),记录了104位华侨华人的奋斗故事;1999年的《华侨社会的变貌和将来》(日文版),2000年的《中国人的日本奋斗记》(日文版),2001年的《当代中国人看日本》(中文版),2002年的新潟华侨总会会长惠京仔女士的自传《祖国之钟》(中·日文版),2003年的天津饭店社长王克昌先生的自传《商旅》(日文版),2004年的《日本华侨·留学生运动史》(日文版),2005年的《创业物语——在日中国人群像》(中·日文版),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这里想特别一提的是老华侨的自传。《祖国之钟》是我国驻日使馆张立国总领事提议,王丽娅一秘协助整理,由日本侨报社推出的重要文集。通过惠京仔的一生折射出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描绘一个普通的华侨子女成长为医学博士、医院院长的艰苦历程。惠京仔由一个出生在日本的华侨第二代到被授与北京市荣誉市民,作为嘉宾应邀参加香港回归、国庆50周年观礼等重要活动,表明惠京仔这位爱国华侨的一生为祖国、为中日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东京的新大谷饭店举行的出版祝贺会上,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携他的家人共计五人参加,高度评价惠京仔的贡献。这在日本华侨华人史上绝无仅有。现在,惠京仔的中文版自传也由日本侨报社翻译,推荐给国内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可以说为记录华侨华人的历史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日本侨报社于1998年开始发行电子杂志《日本侨报电子周刊》,至今已发行482期。从2002年开始,日本侨报社把前一年的华侨华人动态分门别类地整理,冠以“华侨华人研究资料”的统一名称,先后以《2001年的在日中国人》《2002年的在日中国人》《2003年的在日中国人》《2004年的在日中国人》为题,推出了四册记录旅日华侨华人动态、奋斗足迹、光辉事迹的研究资料集,对今后的华侨华人研究颇有价值。

  
日本侨报社还于2005年创办日中交流研究所,旨在收集整理新一代华侨华人在日本的创业活动,特别是如何参与当地主流社会、如何为中日交流作贡献的各种文献资料,为树立旅日新华侨华人的崭新形象服务。

  
日本侨报社在人员少、资金缺的艰难条件下,坚持走书籍出版为主、报刊为辅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包括当地主流媒体朝日新闻、每日新闻、NHK,多次报导日本侨报社的活动,但离我们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的华人传媒携手并肩,为祖国和华侨华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国际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1]: 段先生真不容易啊 陈某 (2006-03-22 17:14:51)  
 
  

 回复[2]:  mingguwu00 (2006-05-05 19:24:34)  
 
  坚持下去,终成正果。蓝天鸽

 回复[3]: 一步一步走出来,踏踏实实走下去,与时俱进,真不容易. 魏来五道 (2006-12-02 17:46:05)  
 
  新时代的万里长征已成功了不少,要说是日中友好的著名出版家,活动家与作家,帽子不算大吧.奇迹就是从实干苦干能干中诞生的.奇才也在咱新华侨中诞生.

 敬请留言(尚未注册的用户请先回首页注册)
用户名(必须)
密 码(必须)
标 题(任意)
内 容(1000字以内,图片引用格式:[img]图片连接地址[/img])
    添加图片
    

       华人媒体
    面向主流社会 服务中日交流 
    逐步形成不同风格 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opyright ◎ 2006-2010 东洋镜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